中国针推协会 发表于 2015/12/28 16:28:17

董氏奇穴针灸取穴头面颈项部位

《》第一章   头面颈项

一、头部
(一)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2.补灵骨,立可缓和疼痛。
3.背部五岭穴点刺,亦可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
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四)前头痛:
1.针火菊立止疼痛。
2.四花中点刺,效果亦佳。
3.五虎四。
(五)头晕:
1.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2.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六)脑神经不清:
1.针正会,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七)脑膜炎:
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八)脑瘤:
1.先针州昆、州仑、火光,再在三重穴用倒马针法。
2.配上瘤穴,效果更佳。
(九)脑骨肿大:

1.针正筋,配上溜穴,效果更佳。

(十)脑积水:
1.针正筋,上瘤,有良好效果。
二、眼疾病
(一)视力模糊:(视物不清)
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五岭穴放血。再针下三皇。
(二)偷针眼:
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三)目赤(角膜炎):
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2.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3.加针上白穴。效果更佳。
4.背部五岭穴点刺。
5.驷马穴。
(四)目干涩:
1.针明黄有效。
2.配复溜(光明)效更佳。
(五)两眼睁不开:
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2.针光明、人皇。
(六)沙眼:
1.脸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
(七)视线模糊(视四指如五指):
1.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加针复溜,效更佳。
(八)散光:
1.针中白有效。
(九)眼球歪斜:
1.针下三皇,极有效。
(十)眉棱骨痛:
1.针火菊特效。
(十一)白内障:
1.针下三皇,长期治疗有卓效。
2.肾关、光明。
(十二)夜盲:
1.针夜盲穴特效。
(十三)见风流泪:
1.针木穴特效。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3.久年老病,可于三重穴先行点刺。
(十四)眼跳: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
2.针风市、复溜。
(十五)青光眼:
1.针下三皇、光明,有卓效。
三、鼻疾病
※鼻部各病,驷马穴皆有特效。
(一)鼻干:
1.针驷马穴。
(二)鼻塞:
1.感冒鼻塞、针肩中,有卓效。
2.侧三里留针半小时,亦有效。
3.针门金亦有效,
(三)鼻膜炎(含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
1,驷马、通天、通关。
(四)酒渣鼻(鼻头红晕):
1.正本用三棱针或七星针点刺出血,三四次即愈。
2.背部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有卓效。
(五)鼻衄(鼻出血):
1.针肩中立止。
四、耳疾病
(一)中耳炎:
1.外踝四周散刺出血。
(二)耳痛:
1.三重、四花外,同时点刺出血。
(三)耳内胀:
1.曲陵,中白,留针半小时。
(四)耳鸣:
1.泻驷马,补肾关,可即停止。
2.曲陵用泻法,再补明黄,亦可停止。
3.针驷马,无名穴放血。
4.驷马、肾关。
5.中九里。
(五)聋哑:
1.先三重放血,再驷马穴六针同下。
2.总枢穴点刺出血。
五、口舌齿疾病:
(一)下颌骨痛(口不能张):
1.针火硬,配解溪效果更佳。
2.耳背点刺。
(二)口眼歪斜:
1.四花外点刺,再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三重点刺,再针驷马、通肾。
(三)舌强难言(中风失语):
1.针肩中、配商丘更佳。
(四)舌下肿: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有效。(可于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效果更佳)
(五)口内生瘤:
1.四花中点刺、针四花上。
(六)牙痛:
1.针灵骨,交刺侧三里,侧下三里。
2.针四花外亦有效。
六、颜面疾病
(一)颜面神经抽掣: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及中九里(风市)有效。
2.面部神经紧张一驷马。
3.腕顺一、二。
(二)面麻:
1.三重放血,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半面脸麻痹一风市、偶三里。
(三)颧骨疼痛:
1.三重点刺出血。
2.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四)三叉神经痛:
1.侧三里、侧下三里(外膝眼)。
七、咽喉疾病
(一)鱼骨刺喉:
1.针足千金有特效。
(二)喉痛:
1.耳后青筋放血。
2.三重穴放血。
3.足千金放血。
l1、颈项疾病
(一)颈疬(瘰疬):
1.针三重、六完,取患侧穴位非常有效。
2.三重放血,再针承扶、秩边。效果极佳。
(二)大颈泡:
1.先于三重放血,再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针足千针,足五金。
(三)甲状腺眼突:
1.驷马。
(四)颈项皮肤病;
1.针肩中有效。
(五)项强:(颈痛)
1.针正筋、正宗立能转侧。
2.花骨一穴。
(六)痄腮(腮腺炎或耳下腺炎):
1.耳背放血。
(七)肩颈痛:
1.肾关上、髀关。
(八)落枕:
1.重子、重仙。
2.正筋、正宗。
3.木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董氏奇穴针灸取穴头面颈项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