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医圣 发表于 2017/6/8 15:44:52

糖尿病思辨

糖尿病思辨 《医宗金鉴》之《消渴总括》曰:试观年老多夜尿,休信三消尽热干,饮多尿少浑亦热,饮少尿多清白寒。按:消渴症,有热有寒,可以通过观察是否口渴需要喝水以及喝水以后小便的状况,确定寒热。此属肾,下消也。具体分析《医宗金鉴》曰:上消属肺,饮水多而小便如常;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下消属肾,饮水多而小便浑浊。三消皆燥热病也。饮水多,小便少而浑浊赤者属热,是火盛耗水而浑也。饮水少,小便多而清白者属寒,是火虚不能耗水也。《医宗金鉴》之《消渴生死》曰:三消便硬若能食,脉大实强尚可医。不食舌白传肿泻,热多舌紫发痈疽。三消,饮水多不能食,若能食大便硬,脉大强实者,为胃实热,下之尚可医也。按:若不能食,湿多舌白滑者(脾虚寒证,夹有寒痰,于是不能食,舌像白滑)。病久传变水肿泄泻(脾虚之极)。热多舌紫干者(热多者肝火旺盛兼肝肾阴虚),病久则发痈疽而死也。《医宗金鉴》之《消渴治法》曰:竹叶黄芪汤(淡竹叶 生地黄各二钱 黄芪 麦冬 当归 川芎 黄芩 甘草 芍药 人参 半夏 石膏各一钱)便硬能食脉大强,调胃金花斟酌当。不食渴泻白术散。竹叶黄芪不泻方:黄芪黄芩合四物,竹叶石膏减粳姜。气虚胃热参白虎。饮一溲二肾气汤。按:若是便硬能食脉强大,不论什么病因,急着治标,栀子金花汤(或丸)不食而渴,已属胃虚(虚火),兼之泄泻,(脾寒可知),胃虚无火(实则是胃虚有虚火),七味白术散(人参7克 、白茯苓15克 、白术15克(炒) 、藿香叶15克、 木香6克 、甘草3克 、葛根15克(渴者加至30克)。若不食,亦不泻者,是虽虚而犹有燥热(实热可知)也。竹叶黄芪汤。若气虚胃热盛者,人参白虎汤(生石膏45克 知母10克 党参7克 生山药12克 甘草5克)。若下焦虚寒,饮一溲二者,肾气汤(汤比丸效果好,丸药使用《桂附地黄丸》每次用量12粒至15粒适合)。按:消渴病体内缺气,从以上方剂中可以看出。《医学衷中参西录》之《玉液汤》曰:消渴之证,多由于元气不升,此方乃以升元气以止渴者也。(缺气明也。)生山药30g,生黄芪15g,知母、葛根、五味子、天花粉各10g,生鸡内金(捣细)6g葛根—辛甘平,入胃兼入脾,能升胃气上行,入肺而生津,止渴发汗,解肌散火郁。治疗清气下陷泄泻。按:我理解此方重点是治疗脾胃肺热兼肾阴虚有热形成的糖尿。《苍生司命*卷七消渴症》曰:上消者,肺也,舌上赤裂,大渴引饮,《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由火盛克金,肺热叶焦,津液枯凋而然。治法:人虚(人参白虎汤)以治消渴方主之,强人用白虎加花粉、葛根、乌梅、枇杷叶,及清肺药。(可加朱砂3克,清心降火)中消者,胃也,善食而饥,自汗,大便硬,小便数(此处当是小便短赤)。叔和云:口渴饮水,多饥虚,疸成为消中是也。治法:人虚宜补中,渴甚白虎汤加人参、川连、生地、栀子。人强便燥,用调胃承气汤、三黄丸下之。下消者,肾也。烦躁引饮,耳轮焦干,小便淋浊如膏之状。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次肾消也。治法:六味地黄丸、八味丸、及用人参、知、柏、车前、二冬、泽泻、五味、熟地之类。三消通用:当归润肠丸、生津甘露饮、清心莲子饮、麦冬饮子、四物汤加减。用《效猪肚丸》大禁半夏及发汗。 按:一、中焦热,兼病之一是胃热脾虚寒,饥而不想食,或食也能行,唯感到发胀不消化,大便前硬后溏,舌苔白。若舌苔见兼白腻,痰湿者也,不渴。七味白术散加知母、石膏。之二:内寒逼阳外出,动则汗出,大汗淋漓,不渴,大便硬。治法:以温补脾肾为主,加白芍、生牡蛎潜阴,收涩;加黄芪、党参补助气分,补助下焦上焦气分,推动全身热量流行。三、肝肾亏虚,阴阳两虚,腿疼转筋,吸气困难,呼出容易,夜尿频繁。此下焦虚寒,肝肾亏虚,阴虚不纳气也。治法(参赭镇气汤)张锡纯方加减:野台参(四钱) 生赭石(六钱,轧细) 生芡实(五钱) 生山药(五钱) 萸肉(六钱,去净核)生龙骨(六钱,捣细) 生牡蛎(六钱,捣细) 生杭芍(四钱) 苏子(二钱,炒捣)可加枸杞10杜仲10,覆盆子10,桑螵蛸5兼服桂附地黄丸(即八味肾气丸)四、肾精亏虚,肾寒是由于脾寒造成的。党参12 白术10 鸡内金5 生山药15 厚朴7 陈皮7 生芡实15 干姜12 白芍10 肉桂7(后入)枸杞10 兼服桂附地黄丸12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糖尿病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