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知行 发表于 2006/7/11 11:42:01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中医药的复兴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中医药的复兴

王湘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中医药的复兴,对中国来说是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我谨从国家战略的视角谈一谈对中医药复兴意义的认识。

一、中医药的复兴是达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可缺少的保障

除了国防安全以外,现代国家政府在公共政策上,主要面对两大任务,一是保障就业;二是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保障。

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国对公共医疗保障制度的评价都不高,认为存在许多需要改革的问题。其中一个被广泛诟病的问题是,医疗费用太高。2000年美国的医疗卫生费用是1.3万亿美元,2003年是1.5万亿美元,约占GDP的13%,欧洲的负担比美国还重,占GDP比例20-30%。尽管如此,美国现在还有15%的人得不到医疗服务的保障。美国整个医疗费用已经占了世界的43%,是中国人均的80—100倍。发达国家的政府支出中70%是医疗卫生开支,他们已经感到负担不起。我们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发展中国家政府开支中60%是用于医疗保障,中国是属于最低的国家之一,大概占到40%。结果怎么样呢?据卫生部的统计,我国有1/3的人有病不看,36%的人是有病自己吃药,13%的人完全不看病,我国13亿人口,真正能够获得医疗保障的人口只有15%左右。

我们可以设问一下,在85%的人都没有医疗保障的情况下,我们还能说是中国实现了小康目标吗?还能说是以社会公平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吗?今年人大开会,有代表建议,应该把医疗保障纳入到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去。他们提出,如果没有医疗保障这个指标,势必造成缺陷,误以为小康社会无须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甚至会造成笑柄。这个建议很重要。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常常把西方的一些做法作为参照,希望能够从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发现,西方国家的医疗保健模式难以效仿,因为连西方发达国家业已经认识到此路不通,也必须改革,要寻找新的出路。按照西方国家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国和发展中国家都承担不起。可以说,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时,中国在古代和当代两个不同时间段的做法,给我们留有两个启示。第一是传统中医药的启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昌盛的历史,在长时间段上证明了中医药的有效性。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战争和天灾,但却没有发生欧洲黑死病那样高死亡率的大规模疫病,也没有在与异族文明交往过程中出现导致印加文明湮灭的那样严重的传染病,这里不可忽视的一条因素就是中医药的功效。第二点启示就是中国50年代到80年代在医疗体制上的创新。在那一段时期里,我们用世界1%的医疗经费,为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医疗保障。直到现在,中国政府还是以政府开支的40%来保证国人的医疗保障。这几乎是世界最低比例的医疗保障开支,即使这样,国人还有着基本的医疗保障。为什么呢?我觉得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靠中医药的支撑,靠以中医药为基础的中国医疗的体制优势。因为中医药比西医药便宜得多,而且在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农村尚存在着一些民间中医。

当前大家都在谈论三农问题。大家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所谓三农问题实际上是中国正在发生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的副产品。现在三农问题还在被吃饭问题所掩盖着,但很快就会出现医疗保障问题。如果我们不是主动去领着问题走,有预见地解决问题,我们就会被问题逼着走。所以,我们应该主动的提出一个符合中国小康社会的医疗保障战略。具体一点说,就是要依托中医药的复兴,建立起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低耗费、常健康,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体系。唯此,中国的小康社会,才能有起码和巩固的医疗保障。   

二、中医药复兴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现在非常喜欢讲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的崛起,但是中国的崛起不光是GDP的增长,也不光是中国的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很重要的是中国文化的兴起,中国文化要获得世界的广泛认同。

美国著名战略学家约瑟夫·柰提出过一个在世界范围颇有影响的说法,他认为,一个大国不仅要有军事能力那样的硬实力,还要有文化上的影响力,即软实力。后来他还提出了典章制度为内容的黏性实力概念。他的核心思想是说,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大国光有硬实力不行,你还必须有软实力,不然的话你在世界就没有感召力和影响力。

我们现在问题是,硬实力不够硬,软实力又太软。在这种情况下,人家凭什么向你学呢?或者说,向你学什么呢?我觉得中医药是中国文化最好的载体,是最能体现中国软实力的载体。因为中医药不是单纯的中医和中药,而是一种生存方式,它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生活质量,而且关系一个民族的繁衍昌盛。再说的大一些,中医药对全人类都能有所贡献。

以我自己为例。我有痛风病,西医诊断说是尿酸高引起的,没有根治的办法,只能控制饮食,犯病了就吃秋水仙碱,而且说痛风这个病对关节损害是不可逆的。我看西医看了很长时间,经常犯病,也没有什么办法。后来我认识了一位叫姜维民的中医,他的诊断我是“肝经不畅”,开了几剂中药,每剂5块多钱。吃了就好了。不仅西医所说的不可逆的关节损伤好了,而且我的神经衰弱也好了。我问姜大夫,为什么?他告诉我,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从整体出发去调节。我通过中医治病的效果,心悦诚服,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前不久,有个外国人写了一篇文章谈“北京共识”,中央提出来我们不要公开宣传,因为这里面有政治含义,是与“华盛顿共识”对立的,一宣传,容易引发争议,也许又成了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例证。但如果从中医药的角度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别人很愿意接受。你再有成见,你也挡不住中医药有效这一点,所以我认为中医药是中国文化非常好的载体,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医药在治病的过程中向人们在传达一种自然、中庸、平和的态度,一种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生活方式,而且是通过每个人身体感受来体验它的真切效果。这同时是对占据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的纠偏。亨廷顿说,“文明冲突不可避免”。而中国文化的主张是“和而不同”。大家听谁的?也许亨廷顿的声音可以借助西方主流媒体的力量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但他却无法与中医药相比。因为中医药是治病救人的,功德无量,影响力也就无量。只要中医药真能治病,就有助于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就可能使多元化文明的主张自然成为主流思想。

需要明确的是,中医药是一双在几千年文明实践中能够踏平一切荆棘不断前行的“天足”,千万不能用西医的方式去改造,否则,说轻的是“削足适履”,说重的是“自废武功”。

三、中医药的复兴是我国独特战略产业的重要生长点

既然服务业可能成为重要产业,我想中医药也可能成为重要产业,而且是对国计民生有着巨大作用的战略产业。但是,靠单一药品去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化,恐怕只会是“进一步、退两步”,小柴胡汤、马兜铃酸事件都说明这一点。中医药要成为产业,确实不应该走单一产品推广的道路。那么应该走什么路呢?西方的企业管理经验,有很好的提示。当代企业在产业链中可以分为四个档次: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三流的企业卖产品,四流的企业卖苦力。我们的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很可怜,美国和欧洲国家把我们列为“替代医学”,未入流,卖苦力都不够格,是为别人做替补的。

中医药的产业化出路一定要从标准入手,把立标准的权放在自己这里。我们推广中医药应该从卖标准开始,不应该成为卖苦力的。你有疗效怕什么?如果你能够依托中医药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世界上的人不仅会跑到中国来看病,也会请中医药工作者到世界各国传授经验。只要中医药有效,老外就会登门求教。医疗保健市场是巨大的市场,中医药使我们拥有巨大的产业优势,面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巨大财富,我们不能数典忘祖。

这还是在技术层面看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在中医药的支撑下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体系,就能对全人类公共医疗体系的建立有重大而独特的贡献。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以上所说的前提是中医药要复兴。因为目前我们中医药的状况很不好,许多从中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并不真懂中医,看病也是用西医的方式;而许多民间医生由于没有文凭或者是不懂外语,通不过资格考试没有行医资格。中医药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后继乏人。所以我觉得复兴中医药,是任重而道远。中医药不是中医们的中医药,而是全中国人的中医药,甚至是全人类的中医药。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它的复兴贡献一分心力。



参考文献

汤一介主编. 陈可冀,林殷《国学举要ž医卷》.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王红漫. 《大国卫生之难—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现状与制度改革探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刘力红. 《思考中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陈贵廷等. 《哲学看中医—21世纪中医药科学问题专家访谈录》. 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5

弗雷德里克žFž卡特赖特等(英). 《疾病改变历史》.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贾谦等 《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及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科技支撑研究总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5

   贾谦等. 《关于贵州省农村医疗保健现状及科技需求的调研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4

贾谦等. 《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3

贾谦等. 《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分报告集》.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3

《中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及国际化战略论坛论文集》. 南宁. 2004

刘渡舟. 《伤寒论-临证指要》. 学苑出版社. 200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中医药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