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⑸解读中医——东方传统文化精粹之二——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取类比象:

已有 528 次阅读2009/9/18 21:56 |个人分类:原生态中医

⑸解读中医——东方传统文化精粹之二——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取类比象

秀才学医,笼中抓鸡”:[1]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很难理解中医的。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这样对记者说。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古时候秀才科场不利,往往转而学医,很容易上手,因为中医与儒学、道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甚至武术茶道、琴棋书画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这三派思想,都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禁忌症】传统文化根柢过硬的读者,则可在阅读本文时省去全部相关内容。(如本文中的“传统文化精粹一、精粹二”之中的内容。)一来笔者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远嫌浅薄,唯恐落下“班门弄斧”之嫌。再者以免浪费阁下的宝贵时间。三者,如果笔者在表述与叙述欠当之处惹起阁下的肝火,则恰恰与笔者撰写本文之初衷相悖。是故本文为此类人士所不宜!

 

①数值抽象

在数学中,“1”这个数,既可以表达一支笔、一棵树、一个人……,也可以代表一滴水、一句话、一口气等等。到最后,凡是伸出一个手指头,就可代表各种各样的“1”。当你向别人竖起一个手指头时,别人就会说这是“1”,而不会说“这是一个手指头”。那这个“1”,就被抽去其具体的物质性内容,而将所有具有某种可以相对独立的单独成份,都抽象归纳为“1”这个数。这种抽象一旦确立,就为这个世界上所有具有智力的人所公认。而做这种抽象方式的“方法本身”也已经获得人类所公认,而成为一种不证自明的公理。从幼儿园开始,大人就教会幼儿认识“123”。但这是一种“数值”的抽象,也是一种抽象,但这是一种最低智力所具有的抽象方式。

数值抽象是以分析、或者说是“分解”作为其基础,如对于“大米”这个概念,一堆大米最后可以分解到一粒大米,甚至半粒大米。那一粒大米就是“大米”这个概念的最小单位。人们就以“一粒大米”来代表所有大米,“一粒大米”就是大米的那个“1”。仿此,一粒黄豆就可以代表所有的黄豆。最后,所有的这些“一个”,都用“1”这个数来表示。在建立“1”这个数之前,人们无形之中已经默许了“分解”的操作过程。如果对象是不可分解的,“1”这个数就不能成立。譬如对于大海,如果从大海水之中无法分割而取出其中的一滴水,那么“一滴水”这个概念,对于“水”来说,就无法成立。故“一滴水”的概念,是以分割,或者说“分析”大海水为前提才能建立的。

西方科学体系是以分析法为主体的,适合于“渐悟”式的逻辑推理。

但西方科学也并非没有顿悟式的思维。顿悟的例子:①华生与克里克先是悟出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然后再通过电镜证实其猜测。他们关于该重大发现的论文很短,不到一页。②爱因斯坦是在不到20岁时,就已经猜测到了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这位科学巨匠仅仅是在寻找相对论的适当数学表示方式。③量子力学中的每一个原理都是猜出来的,像波粒二象性、波动方程、矩阵方程、测不准原理、超弦等等。每一次重大的顿悟,就意味着推动科学上升一个台阶。

 

②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中医用的是类抽象、类概念与集合

“木火土金水”这样一个五元素系统,是古人经过长期观察自然界与人体本身,发现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样一个自然法则,故以“取类比象”的方法得出了类概念、群概念、集合。而具体于人体来说,五元素之中的每个元素都具有传递与表达人体系统状态,进而为调控人体巨系统提供某种参量化的符号表达方式。如在上述§1中所提到的,与肝相关的内容至少会有数十项,将这数十项内容,在传统中医里,通过“取类比象”的类抽象方法,集合在一起,仅仅归纳为一个高度抽象的表达符号——“肝”。而按系统论的语言,则可将“肝”表述为人体的一个“序参量”。

类抽象是以归纳法作为基础的。类抽象是由高级智力活动才能获得的一种抽象能力,比数值抽象要困难得多。适合于“顿悟”式的智力飞跃过程。东方传统文化体系中,其核心内容是以类抽象、类运算为主体的方式进行运作的。

 

例如中医认为,肝属木,木旺于春,木正当令,整个大自然都处于一派升发向上朝气蓬勃的景象。与肝木相应的一切类概念,或者说集合都应当得到承认,而且会发生。肝在脉为弦,故在春天容易得“弦脉”,适当的弦脉出现在春天属常脉,反映人体状态正常无病。

但同样在春天,弦脉太过,或在其它季节出现弦脉,则反映了“肝”这个序参量亢进,人体五行失衡,会导致病态的发生。肝阳升发,轻度的在人会出现昏昏然的情况,故春天多昏沉。眼睛容易发胀,视物昏花,因为肝开窍于目。升发过度的人,情绪激动容易与他人争斗。血压容易偏高。阴虚火旺一类体质,在春季很容易上火、失眠,甚至彻夜不眠。

反之,有的阴盛阳亏的人,因为阳虚太甚,在春天一阳不能来复,也会出现麻烦。

 

[示例]:人体阳气当来不来,不能与天地之气机相应——四逆证一例[2]

曾遇一例,道力师的师傅悟智师,74岁了,来到高原求法闭关。素属阳虚体质,笔者本来担心他会在冬至前,天地之气纯阴无阳时身体会出意外,后来证明我的担心并不对。2006年出关前,大概是大寒之后、立春之前的一天上午,正属肝木当令。笔者在打坐中,突然发现他阳气不来,整个上半身冰凉冰凉。到中午下座之后急忙过去探望他,发现他上半身的脸、手臂全都肿了。急予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合剂三副,帮助升发阳气,度过了此关。后来道力师告诉我,悟智师以前也曾有好几次都是因阳气当来不来发生危险。

 

《黄帝内经·素问》教导我们说,在春天这个季节里,要重点地关注与肝有关的一切“类概念”、并要注意调控“肝”这个“序参量”。这就是黄帝内经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中,最为初级的内容。

中医之中道就是这样,无太过与不及,还要与天地日月相应,而整体性的同步变化。

 

③中医用的是类运算、类思维

大概是1992年,合肥省供电局邀请我去讲解中医养生之道。期间为一些在场的人诊断了身体情况。当时局长夫人也在座,她要求为她的丈夫作个诊断。而她丈夫当时并不在场,笔者就只好靠“猜”,告诉她说他肾虚。她说,不知道肾虚是怎么回事,还能否说具体点?笔者不得已就只好运用中医的“类运算”,按“肾”的“类概念”向下“算”,立即说出了他头发不行,牙齿也差点等等。因为中医所认为的肾,其华在发,肾主骨,牙为骨之余等等。谁知话声一落,满场哄笑,局长夫人闹了个大红脸。笔者当时也一时纳闷,不知事出何因?下来后别人告诉笔者说,她丈夫正好就是那样一个形象,秃顶,牙齿稀稀拉拉地,这两句话就恰恰刻画出了形象地要点,所以引发大家一场哄笑。

这就是笔者用中医理论来“懵”,却恰恰又懵对了一个例子。

 

这种“猜”,就是“顿悟”的方式,只有起点与终点,没有当中的过程。就是庄子说的,“得其圜中,应用无穷”。这个在学校靠“为学日益”,整天死记硬背是学不到的,只有靠“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修炼才能获得。

这一切,与现代学校教育的立场、理念、方式、内容等等,完全背道而驰,加之古汉语的障碍,故凡是在现代学校“中毒太深”的学子,要想一窥中医之堂奥,的确是难上加难。

 

举凡东方神秘文化中,所谓的算卦、算命、测字、风水、切脉、开药方等等,此中的“算”,用的一概都是“类运算”,一种跳跃式的思维运算。能真正掌握这一类运算的人并不多,而且运算的准确性又与此人的修炼水平密切相关,所以就会出现先生如此说,先生又会那样说。李中医开一张热性药方,转到了赵医生那儿又会给你开一张寒性药方。知道了上述内容,就毫不为怪了。

所以,要想培养一个真正的中医师,非常非常之难!

 

④中国文化的基石就是“类概念”——从汉字说起

汉字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大家都知道,汉字是象形字。像“旦”字,下面一横象征地平线,上面加一“日”,这象征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这就叫作“平旦”。

至于现在说的“早晨”的“早”字呢,下面的“十”,象征着青草的稍稍,而上面的“日”,当然也是指太阳,太阳刚刚爬上了“草稍稍”,这个就叫早晨。

 

但很少有人想到,汉字的演变与中医阴阳五行如出一辙。汉字还有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叫“偏旁部首”。

像与“木“这个偏旁有关的字:杨、柳、松、柏、杉、桃、李、杏、梨、森、林、朽……等等,这至少有一百多字。

 

与“水”这个偏旁有关的字:沉、浮、江、湖、河、海、川、溪、浪、潮、涨、落、流、溢……

 

“火”有:炉、灶、火、炬、灯、烤、烟、炼、灸、炙、炯、烽、蒸、煮、煎、熬、熏……

 

“土”有:场、地、坛、坝、坟、坑、垒、灶……

 

“金”:银、铜、铁、钢、锡、铅、针、钉、锄、镐、锹、钎、锯、铃……

 

可见,老祖宗们在造字的时候,也是用的“取类比象”。把具有相同、相关或类似属性概念的群体,用同一个偏旁综合成为一个“群”体。

阴阳五行的取类比象与造字的概念集合不同之处,就是造字的对象大多指的是实体,而阴阳五行集成的对象是一个经过了再次高度抽象的“群对象”。

 

用拼音字母组字的文字,像多数的外文,用的是“数值抽象”法中的加法,就是把一连串的字母顺序相加而构词。而我在上面已经讲了,“数值抽象”比“类抽象”要低级。

那些妄图取消中医、取消阴阳五行的人,不妨将中国文字一并取消,做一个彻头彻尾的亡国奴。



[1] 百合花发表于百度百科:(http://cache.baidu.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92230e54f72b668a8c40348fd81bce735b361b31a5a677725119959f3c3052f95e5c9cf73775351420c198df883cdeac925f75ce786a6459db0144dc0ed9c95152c037e05afede1ef0bb8025e5adc5a0da4325ca44750c&p=9a78da15d9c547ee00a2c7710a4e&user=baidu)“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科博士生导师张其成教授也认为,诞生于古代中国的中医药学,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古代其他文化的关系同根同源,本为一体。然而一棵树即使再茂盛,当它根基下的土壤营养不足时,它也会慢慢衰败凋敝。张其成说,从科举制度废除至今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传统文化所受到的打击接连不断,诸如废孔废经、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汉字的简化以及近一个多世纪用西方哲学来“科学阐释”改造中国古代思想等等,加上现代科学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某种程度的中断,这也对中医发展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日益边缘化,天文、地理、农学、算学等等也在逐渐淡出时代舞台,成为历史的陈迹。只剩下国画、京剧等寥寥可数的难兄难弟与中医同病相怜,一起被称作“国粹”,也一起经历着今天现代化科技的“洗礼”。中医的古代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和繁体字写就,今天学习中医的人要读懂中医典籍必须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否则就要使用现代人改造与解释过的古籍。经过白话翻译的中医古籍,其间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加工,曲解在所难免,再加上很多点校古籍的人士古文功底难称人意,如此情况下,今天中医古籍整理混乱、参差不齐也就不难想象,以之指导临床,“关公战秦琼”的现象在所难免。”

 

[2]《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9 07: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