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⑺解读中医——东方传统文化精粹之三——气一元论??

已有 481 次阅读2009/9/18 22:02 |个人分类:医理医论

⑺解读中医——东方传统文化精粹之三——气一元论??

翻开任何一本正宗的中医基础理论书籍,首当其冲的肯定是“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此以下的第一个命题必然就是“气一元论”,其次才会论及“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再然后才会论及中医学的思维特点——直觉、取类比象、类运算……[1]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特殊词汇,请看:

真气、病气、业气、大气、小气、正气、邪气、贼气、热气、冷气、寒气、争气、运气、霉气、晦气、五行之气、阴气、阳气、阳刚之气、阴气沉沉、二十四节气、紫气东来、瑞气呈祥、不详之气、牛气、发脾气、天气、雾气、水气、湿气、燥气、火气、戾气……

在中医里面则有如:心气、肝气、肾气、肺气、胃气,元气、宗气、精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卫气、营气、命门气,等等……

描述心情的有:“气儿不打出来”、“气得一蹦三尺高”、气闷,等等……??

 

§3、影响及破坏动态平衡的内在因素——情志致疾

中医认为情志失节可以致疾,情志可总括为七情:喜、怒、忧、思、惊、恐、悲。如“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被气得吐血而死;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描绘了范进因金榜题名大喜过望而导致精神失常,嘴里不停地念叨:“噫,中了,中了!”林黛玉是长期郁郁寡欢抑郁致疾而死的典型人物……

明代名医张景岳《类经图翼》曰:“故怒动于心,肝从而炽。欲念方萌,肾经精沸。构难释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肺脉涩而气沉,为悲忧于心内。”[2]

下面将重点分析“怒”是如何影响到五行平衡关系。

 

⑴小循环理论……发脾气与生闷气留下了什么——五行乖舛(chuan),生克失序

我们已经知道,肝属木,喜条达,忌抑郁。同时肝又恰恰是“将军之官,在志为怒,怒伤肝”,肝气是一种霸道之气,唯有肝气可在体内横冲直闯、所向披靡。人们常形象地用“怒发冲冠”、“怒气冲天”、“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勃然大怒之类的词汇来形容发脾气时的状况,此时肝气会过于亢盛。反之,抑郁的结果是产生肝郁或肝气不舒,将使肝气得不到正常的抒发而受到压抑。下面用五行理论次第分析之:

⑴过于亢盛及受到压抑的肝气都会犯脾(脾的位置对应于肝,正好位于左肋下,故称为“肝气横逆”),脾的功能就被削弱,按五行相克理论,称之为“木乘土”。“克”是正常地克制,“乘”是超出正常范围的克制,这是两个概念。

⑵再按五行相生,被肝所乘而削弱了的“脾土”不能正常地生“肺金”,换言之,脾虚就直接会导致肺气虚;

⑶肺气虚将导致“肺金”不能正常地克制“肝木”;

⑷于是失去了制约的“肝木”就更旺,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来“乘脾土”;

⑸如此循环不已而陷入恶性循环,从而木、土、金(肝、脾、肺)这个小循环的正常平衡遭到破坏。可怕的是,因为该循环是恶性循环,一旦陷入就不可自拔,而只能在此泥潭中越陷越深。结果就形成了人体整体性的五行乖舛(chuan),生克失序的可怕结果。

 

⑹肝郁导致小循环失衡的实例:

 

[示例]:退休致郁,气管顽疾

min,女,60岁左右,中学退休音乐教师,原来患有萎缩性胃炎。退休后又患上气管炎,每逢气候变化就发作,到秋末之后更是咳嗽不停。我给她讲解了小循环理论后,她马上说的确是这样的,她在退休后有很大的失落感,觉得一辈子难道就这样完了,甚至躲在家里不敢出门,若看到其他还在上班的人就很难过。此后不久就患上了气管炎,且频频发作,身体明显消瘦。这就是说,肝郁引发木乘土,脾土虚导致肺金虚,从而导致气管炎频频发作。

 

[示例]:溃疡切胃,大郁所致

dewei,男,60多岁,原为某石化企业培训部主任,毕业于清华大学。原专业是自动化。他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的状态长期不佳,大学毕业初期曾因胃溃疡出血难止,做了胃部分切除手术,直至目前用胃镜检查手术缝合处还不断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我问他,在胃出血之前是否有重大的肝郁事件发生?他立即答道,有!他说他父母早丧,哥哥是他的唯一亲人,并由哥哥抚养成人的,兄弟感情笃深。他在清华念书时,他哥哥任航天研究所某室负责人,因在文革中受冲击而寻了短见,此事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工作之后,即因胃频频出血不得不做胃切除。此后,呼吸系统也一直不好,咽喉一带的上呼吸道特别怕受凉,稍一受凉就频频咳嗽。我给他介绍了我的大小循环理论,他马上说这个就是系统论。他的疾病传变完全证实了小循环理论。

 

要注意的是,中医概念上的肝郁证比世俗概念上的抑郁症涵义要深刻,但也包括了抑郁症在内。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症”是两个概念。肝郁是指肝气郁结,证在气分,有肝气郁结的人往往自己觉察不到,然而此人即刻的心情上也不一定是郁郁寡欢。有许多性格开朗的人也会有“肝郁证”。

 



[1] 如《中医基础理论》(21世纪课程教材,李德新主编,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版。)的相关部分就非常系统、精辟了。这套系列教材,都是由相关学科的全国学术带头人领衔主编的。据笔者看到过的几本而言,的确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故借此机会,向广大中医爱好者隆重推荐,这套书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直销网站上可有网购。但凡学中医之道有数条,一是由今及古,如现在各大中医药大学;一是由古及今,如《问中医几度秋凉》中女作者的老妈,“背得医经万千卷,不会开方也会摹,也是中医的正宗;一是从修炼直接切入而入手,如长桑君与扁鹊吴越人之属,以及笔者在《关于易筋经的若干故事》提到的以童子功成就的中医针灸师孙新立,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女主角长今等等,这个是中医本地风光的正脉。

[2] 明·张景岳《类经图翼·三卷·内景赋》(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张景岳医学全书)p673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2 12: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