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用“他山之石”,来攻一回“伤寒之玉”

已有 525 次阅读2009/9/19 03:48 |个人分类:医理医论

○用“他山之石”,来攻一回“伤寒之玉”——《伤寒论》潜台词揭秘——伤寒棋谱(百宝箱)——培训模式显威力——临床与条文并进模式——过程永远比目的更重要

再后来,笔者也开始“玩”中医了,尤其是开始“玩”这个《伤寒论》,居然发现这里面也有完全类似的战略性“原理”。于是就充当上一回“搬运工”,将教授所传授的计算机方面的“原理”也好,“锦囊妙计”也好,搬到了中医学习《伤寒论》上面来。用“他山之石”,来攻一回“伤寒之玉”!其结果的确是灵验无比!

 

其实,医圣留下《伤寒论》的良苦用心,他并不是要求后人在起步的时候,一开始就完全理解并掌握《伤寒论》中的所有条文,不管是你理解也好,暂时不理解也好,“暂时不理解的,可以在执行过程中加深理解!”只要能够按照其中的条文,照本宣科、对号入座,将患者的“证”与之对号入座,那就一定能够将伤寒方面的问题逐步搞定。这个是绝对性的。这就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告诉后人的“潜台词”!

 

“伤寒玩家手册”:也可以把《伤寒论》说成是“伤寒类疾病用户端速查速战速上手手册”,这个说法虽然是繁琐了一点,但是能比较形象地刻画出《伤寒论》这本书的性质,说得再通俗点还带上点调侃,就是“伤寒玩家手册”,也可以将它看做是“伤寒棋谱”,它其实就是一本不折不扣的“伤寒病临床备急实用手册”啊!

 

破除对科班的迷信:当前学院派的教学模式,是将《伤寒论》作为一门子知识,将其所有的条文从头一竿子戳到底,一股脑儿统统灌输给了学生,且不管学生们是否能接受与消化。其实这种模式的本身,就完全违背了医圣张仲景的初衷。对《伤寒论》的接受与消化,必须是在一个与临床诊治密不可分的同步过程中推进。就是说,《伤寒论》的切入面,其本质就应当是一个前文所提到的完整的能力培训全过程。全社会对“培训”的忽略,是导致科班中医毕业生不会用《伤寒论》的悲剧性后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失守街亭斩马谡——中医不够,西医来凑:对切入面性质把握的失误,混淆了“学习与培训”的差异,势必导致了可悲的结局。就算是一个最最有天赋的学生,能够将医圣113道伤寒方横啃倒背,纸上谈兵的结果,到最终还是无法面对临床病例的挑战,屡战而屡败,这不就是批量生产出当前中医界里面一批批苍白无力的“失守街亭斩马谡”的根本原因?于是,中医不够,西医来凑,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当前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最后的必然大趋势!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8 20: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