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5、从肝郁到老年病——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的必要条件

已有 720 次阅读2009/9/19 04:23 |个人分类:医理医论

§5、从肝郁到老年病——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的必要条件

⑴中医气化理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中医气化论是中医所独具的理论,也是中医与西医的分水岭之一。

中医认为五脏都具有气化功能,而脾脏的气化功能尤为重要。脾“主运化”,指的是饮食水谷物之精华,首先要经过脾脏的气化,然后综合其它内脏的气化作用之后,气化为一种不可见的精微物质,再经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例如,在吃了粥之后,能较快地感到手脚皮肤温热,这就是经过脾的气化作用,谷物化为“谷气”而输布到全身的感受。

中医的气化不同于西医的消化。消化的概念是基于化学,淀粉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大的淀粉多糖分子被切断,分解消化为葡萄糖,进而进入血循环送到全身燃烧利用,推动肌肉细胞能够收缩而四肢能够运动,提供大脑思考的能量等等。蛋白质经消化酶的作用而分解成氨基酸,供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等等。这些现象有没有?当然是存在的。西医在显微镜下所发现所看到的,中医都承认其存在,但这仅仅是存在于有形层面上的物质及其变化。此外,中医还看到了更加精微的,西医还没有看到的层次。“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气”至今为止超然物外,不能为西医或现代科学用仪器所观察,既无法证实其有,也不能贸然否定认为其无,成为挥之不去的幽灵。然而中医对此却大有说道,中医还将“气”初步分为两种类型:营(又称荣)气与卫气。

 

○营气与卫气

营气由水谷物精微中的精粹所气化生成。是血脉中富含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于营养,故称为营气。营气行于脉中,而又能化生血液,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偕而行,一阴一阳,营气行于经脉之中[1],卫气行于经脉之外,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营气的生理功能有:

其一是化生血液。营气经肺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之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

其二是营养全身。营气循脉流注全身,为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提供营养物质。流行于中则滋养五脏六腑,散布于外则浇灌皮毛筋骨。

卫气有“护卫”、“保卫”之意。由于它具有保护机体不受外邪侵犯的作用,故称为卫气。

脾虚会导致营卫二气均虚。营气虚者表现为唇、面及两手掌无血色,舌质淡白;卫气虚者易于反复感冒,缺乏、严重时甚至可以没有丝毫的抵抗力。

当人的脏腑综合气化功能正常,饮食物就能被完善彻底地气化为营卫二气,富含营气的血液富有活力、滋养力和推动力,同时血脉也会长期处于清利状态,就能保持生命力的旺盛。当气化功能失常之后,血脉中营气的含量低下,加之饮食物气化的半代谢产物壅塞于血脉之中,造成血脉粘稠度高,而且推动无力,生命力呈现低下状态。

 

○水喻——五种血脉

第一种水(超健康态)——高山悬崖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飞奔着、跳跃着、激荡着、欢唱着,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彻骨般的清澈,如旭日东升,喷薄向上,如花朵初放,光彩照人。这就是真正得到禅修和修炼气脉秘诀的人,并能如法修炼者所拥有的“水”,这种人吃下去的营养物几乎全部气化为“气态物”,说血脉清利流畅还远远不够,是轻灵之气如“风驰电掣”般运行,匪夷所思。有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向东不回头。

第二种水(健康态)——陡坡流泉之水:清澈见底,充满活力,流速甚高。这种水吾人孩童时都曾拥有过,即所谓的纯阳之体。

第三种水(亚健康态)——长江流出三峡之水:流速减缓,水流发浑,泥沙出现,略有沉积但还不至于堵塞。这是多数常人的状态。

第四种水(亚亚健康态)——现代的黄河水:大量夹带泥沙,泥沙沉积,河床淤积抬高,时有破堤危险。这时血液趋向浑浊,痰湿痰浊出现,高血压血脂症前期的状况。

第五种水(病态)——阴沟水:流动困难,各种污秽沉积发臭,毒素弥漫。经常需要人工疏通清理才不至于完全堵塞。对应于高血压后期,糖尿病出现,癌症酝酿期。

真是“几人欢乐几人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精华与糟粕——白菜豆腐保平安

从上面的讨论可知,吃进去的饮食物会有两条去路,五脏综合气化功能正常时,就能正常地气化为营气;当五脏气化能力不足时,就部分地滞留为半代谢产物——痰湿、痰浊等等重浊物质,这些“糟粕与垃圾”随血液流动,无处不到,慢慢地沉积在心脑血管之中。上述五种水的不同,完全出于精华与糟粕的比例不同。由此可知,当知道自己五脏气化能力低下时,与其恣食肥厚,不如白菜豆腐保平安!

可怕的是,当血液中出现痰浊痰湿时,往往会先期于高血脂症很多年,从西医血项化验指标很难得到反映,从而耽搁早期最佳防治期。

可喜的是,痰湿痰浊的出现,可以完全同步地从中医“滑脉”的概念上明确地得到反映,从而提供早期防治的可能。同时,中医对于痰症也具备有充分的治疗方剂药物手段。还有,西医目前血项检查指标中出现了一个“血粘度”的概念,“粘度”一词,完全出自于物理学,痰症与血粘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西医一般对血粘度高似乎并不作何解释,也无有效对治手段。



[1] 营气循行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的方式请参考《中医基础理论》21世纪课程教材,p134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9 01: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