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2、大循环调整——“牵一发而动全局”与“动全局以制一发”——

已有 618 次阅读2009/9/19 04:30 |个人分类:医理医论

§2、大循环调整——“牵一发而动全局”与“动全局以制一发”——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⑴心脉的调整

在补气平肝汤中加入红花、丹参。因为肝脏的气血长期不按正途运行,心脏得不到气血滋养,心脉自然不会通畅。红花、丹参同时入心肝二经,故此二药可将肝气从肝经引入心经,并能贯通心经。这个药方能根本解决心脏供血不佳的情况,对心区紧痛者有极好的调整作用,且无任何副作用。

⑵肾水的调整

就一般而言,熟地是首选之药。而细致讨论起来就比较复杂,要看人的体质而定。主要要看一个人肾阴、肾阳的先天禀赋情况。此后再做细致讨论。

在完成了对心与肾的调整后,五行五脏大循环的调整已告完成。在临床使用中可灵活掌握,可先调整小循环,再调整大循环;也可一天之中大小循环同时调整。

从大小循环理论已经看到,肝郁怎样“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反之从调整的过程看,必须“动全局以制一发”才能有收效,由此可见,从佛法的角度来看,造业容易,要想消业就难上加难!还有,新老病号共同感受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示例]:中风根于少年,现于老年

次仁晋美,男,50岁,藏族,高原修行者,是我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未曾上过小学,仅凭字典自学,讲一口流利汉语,还能写不少汉字。故我凡给藏族看病,必请他担任“通司”(翻译)。

2005年曾患轻度中风。2008年春充当翻译陪同别人到苏州看病,遇到百年不遇的大雪受寒,气管炎复发,在我处服汤药治愈。示我以苏州某中医院各种西医检查手段检查结果,各血项指标、X光透视、彩超图片等等,林林总总,应有尽有,仅查出肝区有一小块囊肿,其余一切正常,OK!但我知道他体内寒痰瘀积,已经盘根错节!难道彩超、X光能照出寒气与痰湿乎!并颇具讽刺的是,现代中医院居然都配备有精良的现代检查仪器,医师但凭仪器检查,不再诊脉,恐怕也不会诊脉,就可以开出种种的中成药。这就是现代典型中医之面面观!

2009年初出关前后右手手腕处肿痛剧烈,我分析是以前气管炎治未彻底,有肺门处的痰湿被推向手腕处。故拟方驱寒化痰,服有效。但脉诊发现他肺胃肾寒仍重,询问起因。对曰:他家因成份高,在文革时被迫替生产队放牛,当时年仅10岁,风里来雨里去,风餐露宿。有一年从秋天一直咳嗽到春天,他说一个藏族小孩得了病,死了就死了吧,有谁会来管你。放牛在山上常年吃冷水拌糌粑。天一下雨,衣裤鞋全湿透。年轻时皈依佛门,作绕神山修行数月,披盖垫俱失,寒冬腊月,露天跏趺通宵达旦,受寒无数次,体内阴寒盘根错节。平素亦畏寒。

脉:弦紧沉细滑,提示肝郁,肝脾不和,阳虚里寒,有痰,重症脾肾阳虚类型。

方取四君子、四逆散、通脉四逆汤,加桔梗陈皮,驱脾肺及下焦寒,重用附子30克。三剂。当服到一剂半时,突不思饮食,有呕吐感,少量饮水立即吐出。告知曰:不思饮食是好事,脾胃需要调整自然就不想吃饭,三四天不吃饭不要紧。如此停食到第三天半夜12点多,突恶心呕吐,呕吐五次,吐出大量如浓茶色的粘痰液,吐后仍不思饮食。往我询因,对曰:“恭喜,恭喜!你的病根终于拔出来了!当继续服药。”到第四天子夜又腹泻五六次,泻出粘痰液。次日可以少量进食,嘱少量食粥。同时继续服药,第三剂附子加到50克。三剂服毕后精神大为好转,连同手腕处肿痛一并消退,他说,看来肺胃之寒与手腕的肿痛是连在一起的。但寒仍未驱尽,又予三剂收尾,并嘱长期服用丸药以保无恙。

闭关中,曾因手腕疼痛剧烈,找藏医高手治疗,以放血疗法对治,放出不到10毫升黑色粘稠血液。藏医说,放血对身体伤害甚大,一次只能放一点点,不能多。放血之后,痛减,但身体倍感疲敝。数日后,肿痛复剧,又于藏医处复诊。藏医不敢放血,以瘢痕灸对治。在手腕处烫起一圈六七个疤痕,治后痛减,但红肿未消尽。

三年前中风时另由一位中医给补阳还五汤对治,但服后强烈眩晕,不能站立而停服。这次服药后大吐大泻一场,这痰就是病根。前次中风就是这痰所致,但因痰比较清,堵塞大脑血管不算严重,故轻度中风(类中风或中风先兆)。而痰的来源是因肝脾不和,饮食气化障碍,加之脾肺肾寒,大大降低了脏腑气化功能,痰饮就会更为严重。痰随血行,无处不到,进入大脑就引起了中风。补阳还五汤的确是治疗脑中风的药方,作用是打通,但无消痰作用,用在这儿是治标不治本。而手腕剧痛,也属寒痰所致,用补气平肝汤对治,脾肝肾功能提升后,自然寒痰两驱,标本兼治。

 

【按语】一、举凡久远顽疾,须医患双方因缘投合,且患者不惧服药之中必然要经历的剧烈反应,具有百折不回的信心,方有拔除病根之希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解冻,谈何容易!这对医师与患者双方都是一场耐力与信心的测试。二、各种病人凡出现剧烈服药反应,愚均对曰:“恭喜恭喜!”正气偕药力攻入病灶才能出现病灶的剧烈反应,既是服药中的之证明,也是病情行将好转之佳兆,黎明前的黑暗。三、治必求本,正气扶起,阴邪自去。不用攻泻,自然从吐泻而去。

 

通过该病例笔者发现了一种可逆转的轻度中风的类型(类中风或中风先兆)是由痰浊堵塞脑血管所致,中医所说的痰是一种病理产物,但又是引发中风的病因,痰可以滞留堵塞在脑血管中引起中风,但是这是一种可逆的变化。而颈动脉斑块脱落后随血液进入脑血管所造成的中风难以逆转。不一定中风必定是脑血栓所致。由痰浊引发类中风的情况颇为多见。

古代中医虽然没有各种化验仪器,也不知道胆固醇、血脂等等指标,但是早就发现了广义的“痰”是一种粘稠的半代谢产物,并提出“痰随血行,无处不到”,“怪病多痰”。并认为保持血脉的“清利”非常重要。“清”就是血液要清爽,“利”就是血脉运行要流利。血脉的流动如果不清利,血粘度高、阻力大、流动困难,就容易发生堵塞,堵塞在脑就造成脑梗塞,堵塞在心脏就形成心肌梗塞。在用脉诊诊断血粘度方面,一般认为痰与滑脉对应,但我通过实践发现有一种脉象是,血液粘度大,在血管中难于被推动,趋向于停滞,我将其命名为“滞脉”。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8 00: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