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论心

已有 206 次阅读2014/5/18 06:48 |个人分类:医论医话|系统分类:中医知识

       心位于“肺下肝上”、“形如未开莲花”。“心为诸经之主……而血脉,脉气流于诸经”。“此一主者,气血之根,生化之本,十二经之网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所谓肺下肝上,是指心脏居胸腔,大如拳。“左右有肺”,“心尖略向左”,“色赤而鲜”,“体外圆滑,内腔如囊,中有横直膈膜相隔如户如房”,心脏主持血液循环。以肝的疏泄阳气,肾脏的阴精上交于心,借着自然界的诸阳之气渗透于中,转化为心气,在心气的鼓动和神明的调节下,使心脏不断地发生节奏性跳动,将血液输入血脉,循环于机体,然后由全身各处汇集的“各经之血,无不上会于肺”,从而构成机体的大小循环,担负着“食气入胃,浊气(精气)归心,淫经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主呼吸,司清浊之运化”的任务,保证了人的正常的生理活动。
   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心与肺。心肺为阳,同居于胸中膈上,肺主气,心主血,气血相依,相互为用,相互促进,构成气得以濡之,血得以煦之的生理活动。气机所动受血液滋养而不亢不燥,推行血液循环于全身,内濡脏腑,外养四肢百骸;血赖气的熏蒸而动,循行不息,从而形成肺主气,以呼吸清浊,推行营卫,施布津液;心主血,以运行营养物质,供机体生理之用,此谓:“心主血,肺主气,血为营,气为卫。
   相随上下,调之营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人心肺在膈上也。
     ”心与脾。心居胸上处于上焦,脾居于腹处于中焦,以募原和脾支脉构成气化机能之用。心阳和营精下济于脾,则脾气得充,阴精得助,阴阳相交则转化为元气。元气生,则中轴得定,运化之机得畅,胃气得行,升降机能得以斡旋于上下。水谷得化,津液以布脾血得以统运,营气以行,上布于心,心营得资,心体得养,则神气安宁,血气乃和,此谓“心之脾胃”之用的机理。
   心与肝。心与肝的生理关系是以气血为用的,因肝脉的分支络于肺,吻合于心脉,则成“心肝气通”。
   心主营运的血液藏于肝,肝体阴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得心输其血精以濡润之,刚劲之质得以柔和之体,以布升发之阳,此谓“阳潜于阴、阴出于阳”之理;肝体柔和,生阳畅茂,疏泄之机得通,心受其气,则心气得充,心阳得助,血液得行,营卫得布,津液得散,机体得养,脏腑得滋。
   此为“清净之气……生于肝……役于心”之义。
   心与肾。肾的支脉,络于心脏,以成心肾相交,升降相因,阴阳相济的关系。心阳转化为心气,是以肾阴上交于心,则阳得阴而化。心气温润、血液得行,此为心阳动而火不亢。肾阳转化为肾气,是以心阳下济于肾,则肾阴得阳而生,肾之真气,上通脏腑,以为生理之用,此为心肾相交之理。
   心与小肠。心是从少阴之脉络于小肠,而小肠经脉也络于心。因而构成心与小肠在生理上互为表里,阴阳互用。心为阴火为君而主静;小肠为阳火为相主动,动静相合则蒸精化液而生冲和之气。
   因此,心有此气则心动不疾不徐,以行血液循环之用,其脉乃调,神则内藏,心动有节,以营、精、津,注入机体,脏腑得润,皮、毛、筋、骨得濡;小肠得此气,则行受盛之用。以济泌别,上供心脏之需,内滋心火;下济它脏它腑,以滋身体,则生理活动若一。
   心与胆。心与胆相通,心为君火“经与上生于下”而为阴,阴主静,静则为柔;胆为相火,位于下而为阳,阳主动,动则为刚,从而在生理上形成刚柔相济,阴阳互化升降相关,清浊已分,清浊之间是为少阳升阳之气。而升阳之气以助中气(木疏于土则运)。中气者,阴阳升降之轴,气血循行之枢。少阳升发之气借此枢轴上升于心,则心阳有助,心气有资,以行于血,血得煦,则营运于精、气、津以供生理之需;君火之气借此枢轴下降于胆,则胆之少阳升发之气得血以濡之,津以润之。虽为相火之体,而其气不燥而生冲和之气以供之用,故《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黄坤载亦说:“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清浊之间是为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此即所谓心病治胆,胆病治心的道理。
   综观上述,心与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是相互为用的,故心病则神摇,神动则脏腑不安,心神不宁而疾甚矣。故《推求师意》说:“心动则心之所以为病,病则有因,因者,内外之邪所致。”一为先天所致。因先天禀赋不足,心内如房如户之体不全,而引起血行不畅,内蓄瘀血于第二卷163心,瘀血内结,血不舍神则神气外浮而成心悸、怔忡之患。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2 08: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