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中医情志学说

已有 385 次阅读2011/12/27 16:49 |系统分类:中医知识

中医情志学说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人体、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并且突出其间的复杂联系,因此,从事此项研究时也应注重整体的、复杂的联系,从更高层次阐释其生理病理基础。笔者现对中医情志学说研究进展概述如下,以期对开展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1  情志概念的相关研究
情志变化一般指喜、怒、悲、思、忧、恐、惊七情,但在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只提到五志、六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举痛论》又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提到:“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忧气、喜气、愁气。”至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中明确提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先自脏腑郁发。”
   
  对于情志因素通称为七情的原因,可能受到解剖知识、河图、临床实践的影响[1],陈言提出七情的依据可能与《礼记》有关。《礼记·礼运》云:“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七情是人的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2]。因情感系统是指人类对各种事物和自身机体状态是否符合需要作出判断而采取不同态度的内心体验,其代表性心理成分为情感、情绪与心境,三者密切相关,在心理功能和外显表征方面常难以截然分开。中医学中的情志概念相当于人的情感系统或过程[3]。乔氏[4]按照科学概念定义规则,在情志抽象概念定义下,对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逐一定义。认为除“思”之外,其它六情现代情绪心理学均有论述,其内涵基本一致。其不同之处是,情绪心理学关注的是一般特征,是对人类正常情绪特征表现的概括;中医学侧重机体脏腑气血状况对情绪的影响,是从临床角度对情绪的把握,并由此显示中医理论对该类情志的认知特征。

  2  情志致病性的相关研究
   
  情志内伤导致疾病发生受到体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先天和后天因素。人先天所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与后天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心身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等方面的不同倾向,过激或过久的情志刺激必须作用于特定的心理素质和生理功能状态才能发病[5]。换言之,对于七情是否致病及其所致疾病的种类、转归、预后等,均与社会、时间因素、个体心理素质的强弱、个性及其对实践的认知评价系统有密切关系[6]。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致病可影响脏腑气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等;情志致病不仅可引起痿证、消渴等躯体疾病,还可导致癫狂、惊悸等精神失常类疾病,如《灵枢·本神》说:“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则意不存人……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从上文中还可看出,虽然人之五志所属五脏,但在致病时常数情相兼为病或交错为病等。也可将七情致病区别于外感及其他内伤病因的显著特点概括为:从发病途径及部位而言,直接伤及内脏;从病机变化而言,影响脏腑气机;从临床表现而言,常形神俱病;从七情之关系而言,常多情交织[3]。杨氏[7]则认为,七情致病的特点有:影响脏腑气血;常表现为精神症状;因体质而异等。可见,有关七情内伤的致病机理重点在于气机失调,进而累及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等生命活动,病理机制复杂多变。

  3  情志内伤的现代研究

  3.1  动物模型的研制
   
  情志所伤的动物模型研制大体分为三方面:(1)单纯外界刺激法。①“怒伤肝”模型。主要有夹尾法(用夹尾刺激引发大鼠打斗)[8]、捆绑法(用绷带束缚四肢,使之行走困难,装入笼内)[9]、模具法(A、用颈部枷锁套在大鼠的脖子上,模具影响大鼠日间理毛、挠痒等活动[10];B、将大鼠置于自制的束缚制动筒内,通过移动插片而逐步缩小大鼠的活动空间,调节到使其不产生强烈反抗的紧张程度)[11]、束缚水浸法[12]、旋转法[13]、光电刺激法(对大鼠施以光信号和电刺激)[14]等。②“恐伤肾”模型。王氏[15]用惊吓鼠造成“恐伤肾”的动物模型。(2)药物造模法。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注射药量目前还不尽相同,有学者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16]。(3)药物加刺激法。此种方法采取夹尾加注射肾上腺素等[17]。

  3.2  情志致病机理的研究

  3.2.1  情志内伤与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 

  近年来对“怒伤肝”的研究多涉及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严氏等[18]的实验显示,应激后大鼠巨噬细胞释放H2O2量减少,血浆皮质酮含量升高。提示不良情绪刺激可能使机体免疫反应抑制,其产生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兴奋性升高、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有关。黄氏等[19]对肝郁气滞证及相关证候进行了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的研究,认为肝脏功能与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金氏等[20]对肝阳上亢证、肝阳化风证患者进行了多项指标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此类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偏亢。李氏[12]、韩氏等[13]用大鼠束缚水浸,模拟“情志不遂”的病因,同样证明了不良刺激导致气机紊乱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紊乱相关。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严氏等[21]还发现肝郁证大鼠的胸腺、脾脏重量减轻,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说明肝郁证大鼠免疫功能呈低下状态。
   
  王氏等[15]制作了“恐伤肾”模型,观察到子代鼠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KCA)及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孕鼠在惊恐应激后神经-内分泌-免疫内环境的改变可能影响到其子代鼠的先天之本,导致其肾气发生适应性代偿性的功能异常增强反应;同时表明,母鼠妊娠期间的恐惧背景刺激对子鼠的“先天恐惧”的形成有明显影响。顾氏等[22]的实验显示,长期激怒可引起大鼠全血粘度呈高粘状态,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的能力明显抑制,并伴有体重下降、胸腺萎缩、T细胞功能抑制,最后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认为大鼠在一定强度、一定时间激怒刺激下,可直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功能紊乱。贺氏等[23]从免疫学角度出发,研究发现七情通过影响神经递质以及激素的水平和作用,从而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导致发病。其机理是:情志变化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后者通过神经递质和激素影响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又可反馈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

  3.2.2  情志内伤与消化系统 

  情志内伤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与中医理论中肝和脾胃的关系基本一致。张氏等[24]在研究思伤脾与脑肠肽的关系中,认为神经中枢通过某些递质或肽类物质抑制机体的胃酸分泌和胃肠运动,是“思伤脾”的客观依据。过度思虑、思考是一种不良的、持续的精神紧张刺激,有时还会出现情绪的抑郁。而持续紧张刺激会引起脑中5-HT增加,5-HT可引起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释放,后者作为一种中枢脑肠肽物质对胃肠运动起着抑制作用,因而导致胃肠消化功能减退;情绪抑郁可抑制食欲,同时也可减弱或消除胃酸的分泌。毛氏等[25]观察了肝郁证大鼠模型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变化,结果表明,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肠运动状态的血浆胃动素显著持续升高,提示郁怒伤肝,木不疏土,导致机体释放调节功能紊乱,脾胃运化失常。其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说明肝郁确实是引发脾虚的重要原因。

  3.2.3  情志内伤与循环系统 

  肝主疏泄对气血运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肝失疏泄则可引起气机失调、血行不畅的病理变化。李氏等[26]检测了用钳夹鼠尾激怒大鼠而致的肝郁证模型动物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现模型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与肝郁引发的气滞血流不畅有关。吕氏等[9]用捆绑限制大鼠活动制作肝郁证模型,结果造模大鼠一般在第3~4日出现肝郁现象,肝郁大鼠前列环素明显降低,而血栓素明显升高,前列环素/血栓素比值明显下降,肝微区、胃微区血细胞灌注量显著减少。提示前列环素、血栓素平衡失调和微循环障碍的相互作用在肝郁致瘀中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情志失调不仅影响血液循行,而且可以导致血液中活性物质成分的改变。陈氏等[27]以健康的男大学生49人为研究对象,用速算比赛使其产生心理应激,比较不同行为类型者心理应激前后的血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心钠素(ANP)及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的变化。结果为心理应激后血压、血浆AngⅡ、ALD的浓度较心理应激前增加(P<0.05),且A型行为类型者舒张压、血浆AngⅡ、ALD浓度的增幅较非A型行为类型者大(P<0.05);应激后血清NO浓度下降(P<0.001),且应激前后血清NO浓度的变化A型行为类型者较非A型行为类型者更为明显(P<0.05);心理应激前后血浆ANP浓度无改变。因而认为,心理应激所致的血压升高可能既与缩血管物质浓度增加有关,也与NO浓度减少有关。

  4  情志学说研究的发展与未来
   
  中医情志学说的研究从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笔者只是撷取其中部分以说明相关研究状态和进展。从目前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是沿着分析还原的思维模式,力图阐明情志学说的生理病理基础。但是,由于中医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昭示着中医理论的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特征,用什么研究方式方法能够突出中医药的特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王永炎院士[28]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系统复杂性研究中心戴汝为院士等[29]提出运用复杂科学理论研究中医药学,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中医理论的特征与复杂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情志学说而言也具有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如由大量的作用者(或单元)组成、受外界影响的开放系统、作用者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内不同的微小变化可导致重大差异的结局等。因此,未来对情志学说的研究也应从整体、联系、动态的角度,运用复杂科学的理论从更高层次上研究其生理病理基础,以推动情志学说的研究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晶杰.解读七情名称缘由[J].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20.

  [2] 李成卫,王庆国.对七情病因概念的形成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28(1):17-19.

  [3] 邢玉瑞.七情内涵及致病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9):
6-7.

  [4] 乔明琦,张惠云,韩秀珍,等.七情定义新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20(1):12-15.

  [5] 邢玉瑞,张喜德.中医七情病因学说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25(4):63-65.

  [6] 韩丽萍,刘 实.七情致病心理社会因素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0):777.

  [7] 杨 萍,吴 迪,敖杰男,等.论七情学说与心血管疾病——心理应激机制[J]. 四川中医,2006,24(6):25-27.

  [8] 须惠仁,傅湘琦,象丽华,等.肝郁证的动物实验研究——激怒刺激对大白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1,32(6):44-46.

  [9] 吕志平,刘承才.“肝郁”大鼠血浆TXA2、PGI2与肝微循环变化及逍遥散作用[J].中国微循环,2000,4(3):160-161.

  [10] 陈小野.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264.

  [11] 严 灿,徐志伟,吴丽丽,等.建立中医情志致病动物模型的思考[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5-157.

  [12] 李 杰,刘长江,李庆和,等.心理应激对大鼠、胃黏膜CRF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2002,43(9):699-700.

  [13] 韩 娟.慢性应激对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的影响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2,22(4):54-55.

  [14] 于新凯,时文珠,左 群,等.运动对心理应激大鼠行为及血浆皮质酮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1):41-45.

  [15] 王米渠,黄 健,骆永珍,等.惊恐孕鼠对子代鼠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2):33-34.

  [16] 和 岚,蒋文跃,毛藤敏.注射肾上腺素模拟“气滞”复制急慢性血瘀模型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3):244-246.

  [17] 苗明三.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技术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300.

  [18] 严 灿,潘 毅,邓中炎,等.中医情志致病机理研究[J].中医杂志, 1997,38(4):236-238.

  [19] 黄炳山,范隆昌.440例肝郁气滞及其相关证候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1989,(5):45-46.

  [20] 金益强,黎杏群,陈国林,等.肝阳上亢本质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8):136-140.

  [21] 严 灿,张斩春,邓中炎.肝主疏泄免疫学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3):36-38.

  [22] 顾立刚,古宇怀,李乐东,等.长期激怒应激对大鼠全血粘度和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2):28-30.

  [23] 贺新怀,席孝贤.论七情致病的免疫学机理[J].陕西中医,1998,19 (10):453-354.

  [24] 张海燕.思伤脾与脑肠肽[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6.

  [25] 毛海燕.肝郁证大鼠肝线粒体膜流动性、血浆胃动素及血清胃泌素的变化及意义[J].福建中医药,2003,34(3):42-44.

  [26] 李松滨,杨丽珍,李宝龙.调肝汤对肝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黑龙江中医药,2003,(2):48-49.

  [27] 陈 新,赵 英,何爱桃,等.心理应激前后血液中部分血管活性物质浓度的变化[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148-150.

  [28] 白云静,申洪波,孟庆刚,等.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中医学发展取向与方略[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2-5.

  [29] 董向辉,戴汝为.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角度看中医理论[J].系统仿真学报,2002,14(11):1458-1463.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2 0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