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道---寻道

已有 246 次阅读2008/12/3 12:10 |个人分类:修心修身


目录
道的根本
一、概述
二、‘道’的原始涵义及不断的发展
三、作为行政管理区的‘道’
四、字典里的‘道’
补充:不同字典里的‘道’
五、道教中的‘道’:‘道’的含义和特征

道的根本

   我们中国最早谈道的经典《简易道德经》里所述:“简,道之根。易,经之本。道,事物之行径。经,事物之步法。无简之道则曲,无易之经则荒。简生道,道法 于自然,失道无恒,循道而长。”说明了,简是自然现象所依的最基本规律。道以这个规律为根本就成了事物的行径。这个行径即有规则的道。不是以简为根本的行 径是曲折的。所以,正直的道就是出于简即为简生道,道的动作方法依赖于自然,取决自然就是真正的道。事物要是没有这个道,就不会永远地生存下去。要是遵循 这个道,不但能长久地发展而且还会不地增长壮大。
  道,无形无象,无声无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但却是产生天地万物,主宰天地万物的总能源。
  道,又名真空、性、灵、炁、金丹、佛性,在不同的宗教和经典里,名称叫法不一,但本质指的都是一个。
  道是产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人们唯有去除一切的形式,才能够见道,此谓“为道日损”。可惜的是,当今大多的修道者和学术研究者,不是“为道日损”,而是“为道日增”,总想通过有为的方式,形式上的手段认识和了解大道,如此只能背道而驰。
  东方阳熹

一、概述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二、‘道’的原始涵义及不断的发展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
  《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里的道,已经有正确的政令、规范和法度的意思,说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发展。
  春秋时,《左传》曾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和“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之说。这里的道带有规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
  老子论道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 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 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 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 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 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能靠 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对于世界的统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测和描述。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道论的演变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 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 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但 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 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老子曾把道表 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 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 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他还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 ”。所以只能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 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对于庄子的道,当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是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并以《庄 子》书中“物物者非物”之语为根据,证明道是非物质性的造物主;也有人认为道是指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的、产生了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本体,并以《庄 子》书中“通天下一气”之语为根据,说明道就是物质性的气。大多数学者认为庄子夸大了世界本原的神秘性,并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 表现为相对主义,他的道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问。
  韩非汲取并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道、德、理三者互相关系的学说,辩证地处理了它 们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始,……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所然”、“万物之所以成”。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 他还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万物的特殊本质就是“德”,“德者,道之功”;万物的特殊规律就是“理”,道是“万物之所稽”,“万物 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把道、德、理的关系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所著《易传》也提出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就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一阴一阳相互转化视为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视为无形的抽象规律,与有形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
  到宋代,张载以道为气化的过程,说“由气化,有道之名”;程颐、朱熹则以道为理,表现了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曾起促进作用。

三、作为行政管理区的‘道’


  

四、字典里的‘道’

  道
  声母:d


  字头:道
  四笔号码:8144
  注音:dào
  摘要:dao
  笔画:12画
  部首画:03
  部首:辶部
  释义:1.路:街~|铁~|~听途说|羊肠小~。
  2.水流的通路:水~|河~|溢洪~|黄河故~。
  3.方向;途径:同~|门~|治国之~|志同~合。
  4.方法;技艺:生财有~|医~|棋~。
  5.道理;事理:公~|天~|无~|坐而论~。
  6.道德;正义:~义|人~|厚~|古~热肠(表示待人诚挚热情)|得~多助,失~寡助。
  7.用言语表示:~谢|~歉|~别|说长~短|指名~姓。
  8.以为;认为:你~是谁,原来是跑堂的上楼来。
  9.线条细长的痕迹:横~儿|铅笔~儿|硬在玻璃上划出~来。
  10.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传~|修~|孔孟之~|安贫乐~。
  11.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家。
  12.道教的简称,也指道教徒:~观(guàn)|~袍|~士|~姑|老~。
  13.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名。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
  14.某些国家的行政区域的名称。
  15.量词。①用于某些长条的东西:万~金光|一~~水,一~~山。②用于门、墙等阻隔物:两~门|一~防线|一~高墙。③用于命令、题目等:两~难题|下一~死命令。④相当于“层”“次”:省一~手续|一共四~菜。
  部首查询:03辶部

补充:不同字典里的‘道’

  道:道教教义的核心
  道: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或监察区划
  道: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编辑]补充
  拼音
  dào
  释义
  (一)道路。【例】地道|铁道|下水道。
  (二)途径;方向。【例】志同道合|请你指条道儿。
  (三)道理;正当的事理。【例】头头是道。
  (四)方法,办法;技艺。【例】门道|医道|生财之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五)德行;封建伦理纲常。【例】道义|大逆不道。
  (六)思想学说或宗教教义。【例】孔孟之道|传道|修道。
  (七)道家。我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以老聃(老子)和庄周为代表。道,可道,非常道。
  (八)道教(我国主要教派之一,创立于东汉时);道教徒;属于道教的。【例】道士|道姑|道观。
  (九)某些封建迷信组织。【例】一贯道|会道门。
  (十)说。【例】道白|说东道西|一语道破。
  引申为用话表示情意。【例】道谢|道歉。
  (十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下设道。
  (十二)线条;细长的痕迹。【例】画了一横道儿。
  (十三)量词。【例】一道沟|两道题|裂了一道缝儿。
  【道德】 dàodé 一种社会性的意识,是人们共同生活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例句〗遵守公共道德,是人们和谐生活的基础。
  【道理】dàoli ①事物的规律:老师在讲新陈代谢的道理。②情理;理由:他的话有点儿道理。
  〖例句〗父亲经常给我讲如何做人的道理。
  【道貌岸然】 dào mào àn rán 道貌:庄严的外貌。岸然:高傲的样子。多指假装一本正经,实际表里不一的人。
  〖例句〗他道貌岸然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使大家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道 <名> 形声。从辵,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道坦坦。――《易•履》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
  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

五、道教中的‘道’:‘道’的含义和特征

  道的含义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 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 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 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浑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 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 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 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 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 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 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 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 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 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 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 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 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的特征
  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 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 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 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 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循环往复。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大曰 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从起 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圆圈。这与太阳一天的视运动形成的圆圈是很相似的,也与一个太阳年的周期类似,二者存在着同构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 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认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从时间可以认识空间,从空间可以认识时间。
  对立统一。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最大的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 否定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与此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这二者是道的别 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此外,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诸如,难易、祸福、强弱、刚 柔、美恶、善与不善等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法大师。他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 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 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 道虚。道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它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 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
  《吕祖明道说》对“道”字的解释
  《吕祖明道说》中吕洞宾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 “辵”义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 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道,是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规律的一部分,所以老子道 家提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不违背道的规则而妄为,也就是不违背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而妄自非为,因为不违 客背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那为什么说道是不能说出来的,一说出来就不是恒常的道呢?因为人总结出来的道不一定是准确的 道,比如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就是道,曾是自然客观规律的一条不可违背的法则,但后来爱因斯坦不也证明这条法则在微观世界中行不通。这不就是非常道吗?但我 们人要认识客观规律,就要给它下个定义,定个概念,这个概念就叫名,而这个名不是更篇离了客观规律的实质了吗?但终究要比不下定义的好,这是我对道德经的 一个感悟。

为学之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29 15: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