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论 治 未 病

已有 275 次阅读2010/9/4 07:15 |个人分类:理论性文章

论 治 未 病

因为国际健康生活方式博览会组织委员会卫生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北京市人民政府,在2010913日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主办2010国际健康生活方式博览会,会议主要内容是“治未病”。我再三问为什么会议不开了,回答是“会议推迟到11月,我再问11月多少号开?”为此我的发言稿也就作废了!

 

作者:张恩侗(教授、医学博士、主治医师、隔空疗法创始人)

笔名(网名):张天宇;博客:zty371120QQ:935206947

联系电话:024-25751485手机号码:13066626847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重工南街71312号(110024

网站:www.zetxy.com

E-mail: zty371120@yahoo.com.cn   

        

古今“治未病”理论的论述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并做了详细的论述。《黄帝内经 素问·四调神大论》中这样论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提出:“上工救其萌芽”。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在当今社会,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对“治未病”的理念非常重视,在世界范围内都已经在重点研究了。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最近卫生部长陈竺在讲话中强调:“长期以来中医理论无法用现代语言描述,因此中医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认为,中医的“未病”,可以用“亚疾病”来代替,这就是中医的现代“话”。“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吴仪同志2007年1月11日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在这里,我特别提请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我以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千真万确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健康是根本,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石,拥有健康就拥有希望,就拥有未来,就拥有幸福。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类的健康,人类健康是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前提。因此,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

 

如何“治未病”

一、“治未病”必先懂得人体炁脉

人体炁脉错综复杂,有几十条之多,要治未病就必须保证炁脉通畅。《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络》中讲:“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血津液的运行,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均须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传导、联络调节的功能得以实现,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还有如大脑是“诸阳之汇”,就是说脏腑和四肢的精、阳都进入大脑,这样大小脑才不能萎缩;只有脉都上到大脑里,这样才能保证大脑的正常工作。我认为这里主要是胃的升脉必须上到大脑里,如果上不到大脑里,人就要得各种疾病。就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则生,静则死”,这些论述一点不假。

《医学入门运气》所说:“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作为一个医生必须明白、懂得炁脉及其重要性,历代医家都对炁脉对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做了论述。如帝内经 灵枢经脉第十》中说:“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未病就是炁脉堵塞,炁脉堵塞当初人是不可能知道的,当堵塞严重时,人才有感觉,这时大病以作成,为时晚矣。炁脉不通主要是色脉、中脉、肾经、中枢神经脉、里脊脉、各个脏腑的炁脉,尤其是膀胱经脉堵塞,更是无法知道,所以炁脉要经常得开,经常得打开,能保证炁脉畅通。人体内能作升降运动,人是不会得病的。

开通炁脉是治未病的主要手段,经常通通炁脉,从炁脉里排除滞留的毒、病浊、另类代谢物,保证炁脉的畅通,炁脉畅通身体就不会得病。

 

二、“治未病”必须懂得人体穴位

大家都知道,掌握人体穴位是中医的治病原则。

穴位是身体的通孔,人体是开放的,身体内需要升降出入,身体只有升的好,降的快,出去浊,进入阳,出入正常就不会得病,所以穴位在身体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腧穴作用最大,如心脏的腧穴,就是治疗心脏的关键穴位,心脏有病时此穴位堵塞。还有劳宫穴、心经和心包炁脉,都是治疗心脏病的主要穴位和炁脉,心脏不能有一点毛病,有一点毛病就要引起其它地方出现大毛病。腧穴的作用与脏腑、炁脉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上。

《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留于两肘;肝有邪,其留于两腋;脾有邪,其留于两髀;肾有邪,其留于两肾”。张介宾《类经》注说:“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穴位是体内的出入孔,出入正常,人就不会得病。

 

三、“治未病”必须明确“补与泄”的利害关系:

当今社会,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现在的人动不动就大补特补,补钙、补锌、补维生素等;大吃特吃,追求攀比、山珍海味地吃。可想而知,这样吃,能不吃出病吗?!于是乎,“富贵病”现象比比皆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等等已是屡见不鲜,有数据统计全国每天由于富贵病导致死亡人数超过1.5万,占死亡总人数的70%以上,由于富贵病治疗的费用占疾病负担的60%以上。

事实上真正的“治未病”不是补,而是泄!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体内的炁脉堵塞,绝大多数都是营养过剩,导致长期积累不易吸收而堵塞的结果。所以“治未病”,就要把“补”改为“通或泄”,即血脉要通、要通、心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的境界。如果对身体采取的“”的方式则是最大的错误!现在的人一个个吃的都很胖、大肚子,这样的形态,就是亚健康状态!要保持健康体态,就得泄,从炁脉里往外泄,这样做就能长寿。

从日常饮食上来讲,人不要吃那些具有很多脂肪的肉类,尤其是厚味食物,千万不要吃,吃多了脂肪就要积存在体内,过多的脂肪对身体是及不利的。大吃大喝者,大腹翩翩,身体便成内阴外阳。心脏、头部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治未病就失去方向、失去目标。

 

四、“治未病”要懂得人体外在表现与内在变化的关系

古人说“形与神俱”,形神统一,形神结合。

人体的胖瘦、动作不协调、皱纹增多、皮肤不光泽、头发花白等等,都是一种“未病”表现。

如人经常吃厚味食物,可能就胖起来。因为吃多了以后,食物就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机体里,而厚味食物产生的很黏稠,在炁脉输送营养时,不易流动,人就胖。长此以往,就形成内阴外阳的人。这种人在怀里就像是抱个炸弹,死亡时时威胁着他。同样,炁脉不畅通的人,也有可能很瘦小;也有可能会满脸长褶子等病症产生。

再如老年人因为什么老?同样是炁脉不通畅!炁脉里积存很多毒、另类代谢物、病、邪等。另外炁脉不通畅,穴位堵塞就是老年人衰老的主要原因。《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把握“阴阳”就是会应用阴阳,会调整阴阳。保持年轻有活力还应做到,“唾不及远,行不疾步,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晚起,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饮酒当风,不欲广志远愿等”。这里的“目不久视”应是目常运。

 

五、“治未病”必须懂得运用体内的炁,即懂得运用炁功

一般的人,都会很好的运用自己体内的炁,调整自己的身体,如紧张时知道深呼吸等等。所以功的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古人就教我们怎么学会“吐纳法”,如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有一,吐有六。纳一者,谓吸也;吐六者,谓吹、呼、唏、呵、嘘、,皆出也”。吐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吐完为止。吐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的部位也不同,要把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功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多愁善感、闷闷不乐、急躁易怒,堵在身体里,久而久之,就憋出毛病了。郁体质的人若发生亚健康,则多为心理亚健康。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六、“治未病”必须懂得人体精液的重要性

治未病就要少淫欲,多淫欲对身体有严重损害,要知道精液是人体的生命线!《帝内经·第十三移精变论》中说:“余闻古之治病,唯移精变,可祝由而己”。古代有很多名医都讲述了精液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诸如大医学家张景岳曾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主其精,精盈则盛,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传说中的长寿者彭祖也是重视葆养精液的,他曾提出过“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的主张。

帝内经·命根养生篇》(我翻译了):

伯高太师问岐伯曰:养生之道,可以告诉我吗?

岐伯曰:人活天地之间,不能于天地同寿者,是因为不知道上下焦之间的炁脉。上焦给人以长生之命,下焦给人以长生之根。上下焦赐人以命根是父母给的。合父母之精以生人身,则“精”即是人的命根。魂魄藏于精液之中,魂就是精液当中的,魄是液体,就是精液;趋生,液体趋死。和液体都是神。人人都有神,神存内则生,神外游则死。最善游,这是因为心不静。就像广成子说的:“抱神以静”者,这正是意念守心同静也。

伯高曰:精液不是水吗?精液射出去,心也不静,是不是于阴茎起搏有关?

岐伯曰:精液之中有和液体往上走,液体往下走,精液是上下走的;精液一动心就动。如何让精液不动呢,问题就在于心要静!

伯高曰:我的心非常静,可是情欲摇动怎么办?

岐伯曰:和液体互相影响,无则液体不安宁,无液体不安宁。心静而欲动者是因为精液干了,就是没有了,怎么办呢?只好将精液化,调入心脏以安心,这样精液不动,情欲安宁心就不想淫欲了!

“保盈持满之道,顺时御神之法”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持满”就是精液要饱满,其实精液饱满也就是输精管壶腹、精囊,要充满精液,精液满,才能有神,也叫做顺时御神之法。

以上这些古人的论述都说明了精液对人体养生的重要作用。20岁以前身体中存有父母给的先天之,人超过20岁就没有先天之了,是靠自己的精液维持生命、维持健康。要想养生,必保其精液!换句话说,人就是靠自己的精液来维持生命的,人不能制造精液人就得死!精液对人非常重要!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不保精节欲,妄动情欲,妄泄精液,必定会导致丹田之先天真的泄漏。所以,治未病,必保精液,节制淫欲。

古人教育我们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治未病,保健康

治未病就是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chai病愈)后防复”、“未雨绸缪”,即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没有建康就没有一切,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无法表露,文化就无法施展,力量就无法战斗,知识就无法利用”。

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中医学认为,医学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其次才是治病。这里所谓的“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所谓“羸劣”,即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是有病,而这些,正是人们所说的亚健康状态。“人体由于元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称为虚。虚体质的人,常表现为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语声低微、懒得说话、胸闷短、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诸多不适”。

张景岳关于什么是“治未病”,他感受颇为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他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可以说张景岳是一语中的,指出了“谨于微”就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还有扁鹊见齐桓公更是将“早发现、早治疗、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祛病如抽丝”。“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即使疾病来临也不用慌张,用“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论,运用《人体炁脉学》的系统知识即可解决。《黄帝内经》中对疾病分为两种:一种是炁上得的病,一种是血上得的病,病就分这两种。炁上得的病如:艾滋病、白血病、抽筋、弓背反张、帕金森氏病、癫痫、肌肉萎缩、癌症、神经痛、精神病等;血液上得病如:老年痴呆、心血管疾病、植物人、中风、脑溢血等,《黄帝内经》中就分这两种病。人有一生且有两死,两死就是血液得病能使人死掉,炁上得病也可以使人死掉。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其先兆的,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萌芽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0 21: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