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乐家老铺同仁堂与《同仁堂药目》

已有 1900 次阅读2014/10/20 15:53 |系统分类:中医知识| 同仁堂, 祖传秘方, 易经

       乐家老铺同仁堂与《同仁堂药目》

今日北京的中药铺中,以西鹤年堂开设为最早,始于明朝,但西鹤年堂曾多次更变铺主。而开设时间稍迟, 创办于康熙壬午岁(1699)的同仁堂却一姓相传,信用昭著,自雍正元年(1723)同仁堂开始供奉清宫御药,历经八代皇帝,达188年,是近代京城首屈一指的大药房,至今仍享盛名。

同仁堂药铺的铺主姓乐,据乐氏宗谱记载,乐氏祖籍在浙江宁波,于明朝永乐年间迁居北京,靠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后世子孙一直继承其铃医行当。清初,第四世乐显扬,号尊育,在太医院任高级医官——吏目,创立了同仁堂药室,结束了祖传铃医生涯。他立志提高中药的质量,于是就在前门外打磨厂开办了一家制药作坊。

乐显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搜集大量的宫廷秘方、古方、民间验方,再结合自己家中的祖传秘方,致力于方药研究制作 。他制作的丸药,取材纯正地道,制作精细严谨,患者用后疗效显著。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乐显扬逝世,由其子乐凤鸣接续祖业。乐凤鸣幼承家学、精通医药,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街路南开设了同仁堂老药铺,后又改名为“同仁堂”。“同仁”一词源于《易经》,意为“和同于人,宽广无私”,同时也有无论亲疏远近均一视同仁的和爱思想意蕴其间。因乐显扬喜欢“同仁”二字公而雅,故为之店名。

乐凤鸣不惜五易寒暑之功,苦钻医术,刻意研究丸、散、膏、丹及各类剂型配方,并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起严格的工艺规范。康熙四十五年(1760),乐凤鸣将宫廷秘方、古方、家传秘方、历代验方分门汇集成书,名为《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为方便医家和客商选购药品,乐凤鸣撰写了这部集362种配方的《同仁堂堂目》,此书迅速传遍全国。书中对诸配方的主治功效讲述详尽,尤其对于一些自制特效方的功用说明,实则起到了对“同仁堂”字号及其药品的大力宣传。这应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中成药广告形式的药目推介说明书。

乐凤鸣还提出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的训条,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起严格的选方、用药、配比及工艺规范,强调必须按方配药。

据记载,制造紫雪丹的古配方要求使用“金锅银铲”煎制,对于这一苛刻的要求,多数医家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因为在炮制紫雪丹的过程中就是免了“金锅银铲”这首工序也无人知晓。但同仁堂没有忘记创始人的家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20世纪初,乐氏家族曾经为制造紫雪丹发动各房将金银首饰拿出来,放入锅内与药同煮,使金银元素在药中发挥作用,确保了古方紫雪丹的制药质量。此事经口口相传,成了坊间一段佳话。


同时,同仁堂还利用社会救济进行广告宣传。旧北京无职业穷苦大众很多,隆冬时节,北风呼啸,穷人身上无衣,肚中无食,每年都有很多人冻死、饿死在街边。看到这种景象,同仁堂便开设粥场,向过往的穷人粥,有时还送给他们棉衣。夏天的北京,暑热难当,同仁堂就向穷苦的老百姓施舍预防中暑的药物,帮助穷人度过炎热的夏天。为此,同仁堂还专门制造了施舍药品“益仙救苦金丹”,免费赠送给患者。因开销太大,后改为仅收取部分成本费。

同仁堂类似的一系列举动赢得了那些得到好处的人的称赞,就是其他人也齐声赞扬。这不仅提高了同仁堂在行业中的地位,还达到了扩大销售的目的。这应该就是百年老号同仁堂以公益事业树企业形象的宣传策略,从而为企业赢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1931年以后,北京虽因“国府南迁”,市面出现了萧条景象,但同仁堂仍为北京中药行的魁首。抗战中,同仁堂遭日军的染指,乐家花了大宗的应酬费,才化险为夷。

抗战胜利后不久,乐达义病逝,同仁堂由其子乐松生主持。但由于内战激烈,金融不稳,同仁堂连连亏损。解放前夕,它和其他中国民族资本企业一样,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清朝末年几经天灾人祸,市面萧条,同仁堂的营业也日渐衰落。

新中国成立前夕,同仁堂已陷入困境,乐松生极力支撑着这一残局。全国解放给古老的同仁堂带来了新生,1950年,同仁堂成药配方达到531种。1954年,同仁堂正式成为公私合营企业,乐松生被委任为同仁堂经理,成为乐家老铺最后一代主管人,另一方面他又是同仁堂公私营到正式国营企业的首任经理,直到其1968年逝世。

同仁堂之所以能享誉长久,也确实与它的药品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先从配方说起,同仁堂制作丸、散、膏、丹、药酒之方,都是经过名医审定和实践后才确定下来的。其中许许多多的药方来自宫廷,如至今仍享有很高声誉的参茸卫生丸、安坤赞玉丸、安宫牛黄丸、乌鸡白凤丸、虎骨酒等均属宫廷秘方。事实上,如今同仁堂的药品均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配方,并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上报审批、生产和销售,也就是说,现在同仁堂的中成药是按照公开配方生产的。但同仁堂严格按照古法炮制的原则办事,一贯追寻“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的制药要求,故其制作工艺和质量绝非一般药房可以比拟。在60年代,曾发现过一批保存了几十年甚至百多年同仁堂制作的中成药,这些药香气浓郁、润而不干,仿佛是近期制做一般。这已不难看出同仁堂的药品质量了。

其次在选料上,因为药材的产地和采集时间与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仁堂每年为了采集“地道药材”,都要派专人去如祁州(即后来的河北省安国县,此地是全国最大的药市)等集中不少外地优质药材的地方。在采购药材的过程中,同仁堂不仅注重产地,同时还要分辨药材是否是按时令而收取的。至于某些动物药的采集,也要有一定的时期。比方说,购买驴皮时,要鉴别驴皮是否为冬天所采,鹿茸是否在清明后所采。凡此种种,同仁堂派往各处采购药材的人对此非常重视,一定将按时令采集上市的好药材买回。如此精益求精,方能历百年风雨而不衰。

现存最早的关于清代乐凤鸣编著的《同仁堂药目》,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刻本。书中有两篇告示,详尽介绍了同仁堂为了树立起良好的信誉,提醒人们注意不要售卖假药和假冒同仁堂的当,在咸丰二年(1852)三月十一日和同治八年(1869)三月初三的两次打假。

告示一:

同仁堂自康熙年间开张到今天,制药所选用材料精细纯正,配料详细慎重。正因为这样该店名扬四海,顾客云集。但是有一些无耻之徒私自偷刻本堂门票,制作假药并到客店、会馆等处兜售,谎称这些药是从本堂偷盗出来的(自认是贼),药品以廉价出售骗人。历年来,全国各地受欺骗蒙蔽的人不知多少,很多病人因此耽误了病情,死亡的人不知有多少。这样损人利己的事已大伤本堂名声,本堂一贯是以修合济世为宗旨,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本堂于咸丰二年三月初六日呈上状纸,状告这些无耻之徒,院宪大人将这些卖假药之徒戴上了枷锁示众,立案并贴出告示严禁假药出售。

可是这些无耻党伙们暗地活动,各地的商人、宦官或不知情的人受其愚弄。因此,本堂再出此告示,购买者务必请亲自到本堂当面交易或者委托亲友代买,不要上这伙骗子的当,贻误病人。本堂特此通告。

告示二:

同仁堂自康熙壬年间开设后,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分铺,最近有人开设同人堂药铺,字号与本堂的音韵相同,企图出售假药。我堂禀请御药房、督察院传达五城都察院衙门,统一出告示,严禁此行为,不准这些冒名药铺冒充字号兜售假药,并要求将私自刻我堂门票卖假药的人,一块严格捉拿查封此铺。实在是因为这些人以假乱真,伤天害理,误人性命,此事关系甚大。今天将督察院转五城察院衙门的告示示众,要使得家喻户晓,众人皆知。

店、会馆、商户、宦客如买药必须亲自到正阳门外大栅栏同仁堂购买,这样才不至于贻误患者病情。

为了增加读者对同仁堂历史及其药物的了解,此次对乐凤鸣编著的《同仁堂药目》进行重新点校,出版以飨读者。乐凤鸣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撰写《同仁堂药目》,于光绪十五年(1889)重刊,后又有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      

特别说明的是,在光绪十五年(1889)重刊的《同仁堂药目》这个版本中,开头增加了两篇告示(见上所录),以告诫造假者将会受到处罚。

此次点校,以钱超尘先生赠送的清光绪十五年己丑刻本为底本,为方便读者阅读,变竖排繁体为竖排简体,且加标点。文中明显的错别字,及常见的异体字、古今字、俗字、通假字,一律予以改正,不出注;但对文中疑难字句做了注音和训释。其次,所据底本序言有破损缺字,文后有

破损缺页,今据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的光绪十五年(1889)重刊《同仁堂药目》本补齐。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5 06: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