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中医名词解释——阴阳(二)

已有 390 次阅读2009/5/15 22:39 |个人分类:基础学习

阴不抱阳
指由于阴的病变,不能维系阳气的正常固守,出现病理上的“阴虚阳亢”或“阴盛格阳”的病理现象。 
 
阳胜则阴病
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热过盛或虚火妄动都会使阴液耗损,这些都属阳气胜而阴不足的病证。 
 
阳生阴长
阳气生化正常,阴气才能不断滋长,以此说明事物生发的一面。 
 
阳生于阴
根据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阳”以“阴”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人体来说,阳气所代表的能动力量的产生,必须依附于阴气所代表的物质(阴精)作为基础。因此说,阳气是由阴精化生出来的。 
 
阳气
与“阴气”相对。泛指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如就机能与物质来说,阳气指机能;就脏腑机能来说,则六腑之气为阳气;就营卫之气来说,则卫气为阳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余可类推。 
 
阳杀阴藏
杀即收束或消灭。阳气收束,则阴气也潜藏,以此说明事物敛藏的一面。 
 
阳损及阴
由于阳气虚弱而累及阴精化生不足,与“阳虚阴盛”的病理不同。如原有水肿、腰酸、膝冷等肾阳虚的证侯,病变发展日久,若再出现烦燥、咽干喉痛、齿龈出血、小便短赤等肾阴虚的证候,这就叫阳损及阴。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见《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强,即阳亢。就是说阳气过亢,既不能卫外而固密,而在内的阴气又受损耗或蒸迫而外泄,以致真阴亏损。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代朱丹溪氏经过临床实际体会所提倡的一种论说。他所指的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火。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 
 
阳化气,阴成形
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运动形式。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阳中之阴
指阳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阴的一方面。如胃属阳,胃阴则为阳中之阴。指某一事物两种属性中,前一种属阳,后一种属阴。如肺位置在上,属阳,肺气主降,属阴。故称阳中之阴。参阅“阳中之阳”条。 
 
阳中之阳
指阳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阳的一方面。因事物的阴阳属性只是相对的,它们中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阴阳两面。如胃在脏腑的相对关系中属阳,但胃本身又分胃阳和胃阴,则胃阳(胃气)在这种意义上称阳中之阳。在阴阳属性依不同的关系而相对变化时,指某一事物的两种属性均属于阳者。如心在五脏的相对位置因居于上,故属阳;心主火,心气通于夏,也属阳。因此,在分辨五脏间的位置与功能的相互关系时,心为阳中之阳。 
 
重阴必阳
疾病的性质原属阴气偏胜,但当阴气亢盛到一定限度时,会出现阳的现象或向着阳的方向转化。如:病理变化中的“寒极生热”就是阴寒盛的病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热性症状。冬季感寒邪为重阴,病本属感冒风寒,但寒邪化热入里,会转化为热病。这些病理上的转变都是有条件的,不应理解为必然如此。 
 
重阴
两种属于阴的性质同时出现在一个事物上。如:一昼夜的夜半、夜为阴、夜半为阴中之阴。故称重阴。身冷,脉微欲绝、症脉都是阴盛,称为重阴,说明阴寒之盛。把自然气候和人的病变联系起来,如冬季属阴,寒为寒邪,冬季感受寒邪,也可以称为重阴。 
重阳必阴
疾病的性质原属阳气偏胜,但当阳气亢盛到一定限度时,会出现阴的现象或向看阴的方向转化。如:病理变化中的“热极生寒”就是阳热盛的病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寒性症状。夏日中暑为重阳,但由于暑热不但伤津液,还会使阳气耗散,正气不足而出现虚脱。这些病理上的转变也都是有条件的,不应理解为必然如此
 
重阳
两种属阳的性质同时出现在一个事物上。如:一昼夜的日中(正午),白昼为阳,日中为阳中之阳,故称重阳。身热,脉洪大,症脉都是阳盛,称为重阳,说明阳热之盛。把自然气候与人的病变联系起来,如夏季属阳,暑为阳邪,故夏月感暑,也可称为重阳。 
 
至阴
至,即到。至阴,即到达阴的意思。如太阴为三阴之始,故太阴又可称为至阴。太阴属脾,至阴常作脾的代词。《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至,作最或极解。至阴,即属阴之最甚者。《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穴名,足太阴膀胱经井穴。位于足小趾甲根外侧角外一分许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 08: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