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090|回复: 0

【原创】阴阳学说的医学科技要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3 16: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阴阳学说的医学科技要义

要: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其深奥的理论主要用以阐释宇宙科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在医学和科技的应用上显得尤为突出,其广博而深邃的思想贯穿着医学与科技的每一个领域,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阴阳学说的各种属性决定着其与医学、科技的关联,阴阳学说的无比神秘和无穷魅力是打开医学、科技大门的金钥匙,也是科技皇冠上的“和氏之璧”,试论之。
关键词:阴阳学说
医学
科技
关联
宇宙的发生都是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样演化而来的。恩格斯曾说:“有生命产生于无生命,无生命产生于化学反应”。有生命产生于无生命便是“无极生太极”的过程,也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的过程;而无生命产生于化学反应,这个化学反应便是阴阳气化运动的结果。足见阴阳学说是研究宇宙与生命的学问,是科学界中神秘无比而又魅力无穷的高深理论。那么如此高深的学问,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研究,为人类造福呢?
1.阴阳的起源与发展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1]。
阴阳学说的诞生是在精气学说之后,是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宇宙观的方法论来阐释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学问。通过哲学化向医学化的过渡,为人类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1阴阳学说的起源
阴阳学说的产生,早在夏朝就已形成。这可以从《易经》中的八卦阴阳爻的出现而得到证实。八卦中阴爻(––)和阳爻(—)出现在我国夏朝的占书《连山》中。故《山海经》中有“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这就是说,在夏朝时就有《连山》这样的八卦书,而八卦又是由阴和阳这两个最基本的爻组成的。所以阴阳学说,至少起源于夏朝是无疑的”[2]。但是可以推测,一门科学的产生,必然会有其特定的背景,不可能从一无所有到突然从天而降一部巨著或新的科学理论。那么阴阳学说的起源应该是在夏朝以前。准确的讲,是与伏羲有着很大的关联,或许伏羲就是阴阳学说的鼻祖。在三皇时期,伏羲、神农(炎帝)、黄帝三人,应是我国诸多科学的理论奠基人或鼻祖。这样,阴阳学说的起源可以推测为公元前4000年以前。
1.1.1阴阳的创始人伏羲
早在公元前28世纪以前,我国的圣人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3],八卦成而阴阳分,乾坤定数已成。于是阴阳学说便可以阐释宇宙。那么伏羲帝便是阴阳学说的创始人。
1.1.2阴阳的医学大师黄帝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使,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4]。可见,在黄帝时期,阴阳学说已经开始医学化了,并把人体与宇宙、生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整体观念和全息思想等闪光的学术论点。
1.2阴阳学说的发展
1.2.1阴阳五行大师邹衍
邹衍是战国末期齐国人,曾为燕昭王师,通晓天文、地理,擅长术数,为稷下学派创始人,阴阳五行的百代宗师,在《史记·论六家旨要》中把阴阳家与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并列,可见阴阳家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
邹衍认为,阴阳五行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宇宙不离阴阳五行。强调了事物的有形与无形,变化与不变,对立与统一,运动与静止,自合与平衡,局部与整体的内在关联,几乎是对自然规律作了高难度的阐述,而这些观念与中医诊法关系十分紧密。中医诊法之脉学中把脉搏分为阴和阳两大类,通过望诊可以了解到体内阴阳盛衰的状态等,这些都是中医诊法与阴阳学说的紧密联系。
列宁[5]指出:“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源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多种学派”。这就证明了邹衍的学说是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派别。
邹衍提出“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的治学方略。明确指出了在学习中医诊法时,务必要从简单到复杂开始摸索,不要纸上谈兵,免造空中楼阁。
邹衍提出五德终始与中医的五运六气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提出的五行相胜说则认为:众胜寡,所以水胜火;精胜坚,所以火胜金;刚胜柔,所以金胜木;专胜散,所以木胜土;实胜虚,所以土胜水。把五德(五行)的生克进行了高难度的分析,此方法为中医诊病、治病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而五德终始运用到运气学说中来,则是医理的尖端化,有着极高的预测价值。
邹衍提出了天下分为“大九州”的地理学说,认为世界是由九州组成的,而中国只是这个大九州的小九州,成为我国古代具有“海洋开放型地球观”的第一人。其思想与现代的全息思想不谋而合,也为中医诊法走向开放式跨越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了指导作用。
1.2.2阴阳玄学大师董仲舒
董仲舒是汉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阴阳家、革命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其辅佐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案,把儒学和阴阳学说朝向形而上学的方向发展,这一学说主要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而作,其中糟粕多于精华,后世难以推广。
2.阴阳的属性
阴阳学说之所以能运用到各个领域,是因为其十分独到的特性或属性。阴阳学说的属性,总体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矛盾;另一类是统一。详细划分,共有九类十八条。
2.1 阴阳的相互滋生与相互消耗
阴阳的相互滋生是建立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之上的,双方的某些领域可以相互滋生、相互促进。《淮南子·天文训》说:“阳生于阴,阴生于阳”。《素问次注·四气调神大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可见阴阳二气是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犹如人之夫妇,可以相互滋生,也可以相互促进。
阴阳的相互消耗,又称阴阳互损,阴和阳的任何一方不足,不能化生、资助或促进另一方,反而连累另一方,此为阴阳的相互消耗。
2.2 阴阳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包藏
阴阳的相互依存即是双方各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也就是物理中讲的参照物。有参照物才能判断是阴还是阳。
阴阳双方具有相互吸引的属性。《素灵微蕴·藏象解》说:“盖阴以吸阳,故神不上脱;阳以煦阴,故精不下流。故阳自至阴之位而升之,使阴不下走;阴自至阳之位而降之,使阳不上越。上下相包,阴平阳秘,是以难老”。《寓意草》说:“阳欲上脱,阴下吸之,不能脱也;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不能脱也”。
阴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和包藏的。所谓包藏,即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阴阳中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春秋繁露·基义》说:“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阳兼于阴,阴兼于阳”。《类经·运气》说:“唯阳中有阴,故天气得以下降;阴中有阳,故地气得以上升”。
2.3 阴阳的相互消长与相互交替
阴阳的消长就是指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与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国语·越语》说:“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易传·丰》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二者强调了自然界的阴阳二气的相互消长变化的现象。
《易传·泰》说:“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易传·否》说:“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二者强调了人事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变化的现象。
阴阳的相互交替就是指阴和阳双方都存在各自主政的时候。例如一年四季的寒暑交替,一天的昼夜交替等等,都体现了阴阳的交替规律。
2.4 阴阳的自和平秘与平衡统一
阴阳具有自和平秘的属性。《论衡·自然》中说:“黄老之操,身中恬澹,其治无为,正身共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生而物自成”。此与内经中的“内外调和,邪不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高度的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说:“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与内经中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学术论断异曲同工。
阴阳具有平衡统一的属性。《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指出了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标志着气化正常,交替正常,生命活动则稳定、有序、协调、中和。《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指出了养生和治疗的一切方法和手段,都不外乎是为了维持或恢复机体的平衡。
2.5 阴阳的相对独立与时空同步
阴和阳的存在是相对独立的,是存在于某一范围、某一区域的,阴阳的运动变化也是相对独立的。例如以宇宙而言,太阳与地球,太阳能发光发热,具有阳的性质,太阳能升能降,具备阴和阳的性质;地球能孕育万物生,具有阴的性质,地球能自转和公转,也具备阳的性质,但在地球与太阳之间,阴阳是相对独立的,即地球的阴和阳与太阳的阴和阳是“井水不犯河水”的。
阴阳的时空同步表现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存在着某种对应的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说曹操曹操到”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是时空同步,这就是在一起居住的人群,都被这一区域的阴阳二气所笼罩,每个人身上都有阴阳二气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磁场,彼此间会在无意间流露出“心有灵犀”的现象。
2.6 阴阳的氤氲交感与脱失诀别
从太极图可以看出,世界万事万物的发生都是由阴阳合抱、刚柔相感而起的。阴阳的交感可以化生万事万物,但独阴、孤阳是不能化生的,能化生万物的是阴,但必须要阳的参与,生命的开始是从无(阴)到有(阳)的,生命的从无到有的过程离不开阴阳的交感。《易传·泰》说:“天地交,泰”。可见,阴阳二气相感(天地氤氲,男女构精)是生命发生的本源。
生命的终止乃是阴阳脱失诀别的结果。阴阳脱失则形神分离,形神分离则生命终止。《易传·否》说:“天地不交,否(音痞)”。可见阴阳二气的分道扬镳,即是生命末日的开端。《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可见,阴阳的离决,就是精气绝竭的表现,精气绝竭则是死亡的前兆。
2.7 阴阳的日新运动与反向运动
阴阳具有日新运动,即阴和阳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变化着,阴和阳在每一个时空段都是新的。阴阳在日新运动的过程中,留下了其发生发展的痕迹,要查阅阴阳运动的痕迹,就得让时间倒流,空间重演,要让时间倒流、空间重演,就得运用阴阳的反向运动原理,将其过去发生的一切图文并茂的在现。
阴阳具有反向运动,即阴和阳无时无刻都在进行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和变化着,阴阳在每一个时空段都是呈轴对称的。阴和阳都是呈轴对称正反方向无限延伸的,时间的倒流和空间的重演便是阴阳反向运动的见证。
2.8  阴阳的特定限制与无限可分
阴阳的化生是要在特定的环境里才能化生,这就是阴阳的特定限制。如地球与月亮相对而言,地球属阳,月球属阴,地球上属阳的物质与月球上属阴的物质结合,不一定能化生新的物质。地球与太阳相对而言,地球属阴,太阳属阳,地球上属阴的物质与太阳上属阳的物质结合,不一定能产生新的物质。这就说明阴阳具有特定限制性,就像大家常说的一句名言一样:“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
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阴和阳可以像杨辉三角一样无限的分下去,诚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的“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一样。
2.9  阴阳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转化
阴阳具有相互的制约性。相互制约是建立在对立的基础之上的。阴可以抑制阳,阳可以抑制阴,以让其不至太过,正如“太极拳”的精髓一般:“以刚制柔,以柔克刚”。《管子·心术上》说:“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治动矣”。《类经附翼·医易义》说:“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可见,阴阳的对立制约已成公理,无需推敲。
阴阳具有相互转化性。《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胜则热,热胜则寒”。意思是说,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
阴阳转化分为渐变与突变。阴阳的渐变是建立在阴阳消长的基础上的,阴向阳转化,阳向阴转化,如四季的变更,则是阴阳的渐变。
阴阳的突变也是建立在阴阳消长的基础上的,平素的消长乃是量的消长,而突变则是量变到极限引起质的消长。例如性格内向的人在遭受重大打击之后表现出惊人之举,这就是阴阳的突变。
3.阴阳学说的医学化
阴阳学说是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学问,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我们务必要提高悟性,钻研这一高深的学问,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到目前为止,医学界除了中医推崇阴阳学说外,西医是抵触阴阳学说的。有些学者认为阴阳学说不属于科学,用科学无法解释。其实,此言差矣!阴阳学说是科学,就连一直抵触阴阳学说的西医也常常把阴和阳作为评估健康的依据。如脑膜刺激征阳性提示脑膜炎,而阴性则属于正常。可见西医嘴里反对阴阳学说,可心里还是蛮崇拜的。因为阴阳学说本身就是科学的。是啊,像这么高深的科学论断又怎么不是科学呢?
3.1阴阳学说与中医学
中国医学是世界最早、连续几千年从未间断的医学。在世界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中医理论基础中,阴阳学说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基础的灵魂和核心,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医对阴阳学说的发挥较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防治等几个方面。
3.1.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之身,不离阴阳。阴阳在指导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并为医疗实践和治疗。人体是一个立体的三维几何+时间动态的四维生物体,机体内外都有着矛盾而又统一的部分。人体分阴阳,在历代医学典籍上均有记载。笔者认为,中医药发展,就必须突破古代经典的条条框框,不能把一种科学当作一盘死棋来下。
以上下而言,上为阳,下为阴;以前后而言,前为阳,后为阴。头部:额为阳,枕为阴;额为阳,颌为阴;头顶为阳,颏与后颈为阴。肢体:上肢为阳,下肢为阴;手为阳,臂为阴;指为阳,掌为阴。股为阳,腿为阴,足为阳,腿为阴。
在经络中,经为阴,络为阳;经分阴阳,络亦分阴阳。在脏腑中,脏为阴,腑为阳,脏分阴阳,腑亦分阴阳。
3.1.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是一个上下协调一致、内外平衡统一的生命物体。而这个有机整体可以用阴阳的升降出入和交感和合来阐释。生命的产生是阴阳交感,生命的和谐源自阴阳的平衡与自和,生命的过程则是阴阳的升降出入的结果;生命的健康与完整取决于阴阳的内守与外卫。
3.1.3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
疾病是由病邪入侵或正气不足而引起的邪正斗争,导致阴阳失衡、脏腑组织受损以及生理功能失调的生命过程。在疾病与康复的过程中,“损伤→障碍→失调→修复→调节→自和”的矛盾斗争和邪正盛衰变化始终贯穿在疾病康复的全过程中。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阴极似阳,阳极似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等等,都能够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康复的全过程。
3.1.4指导疾病的诊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就说明在诊疗疾病时,分阴别阳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在诊断过程中,通过四诊得来的信息,判断出疾病的性质是属于阴还是属于阳,抓住主干后,方能梳清脉络,以作出最准确的判断。
3.1.5指导疾病的防治
养生中叶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要求人们谨遵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而生活,自然就会延年益寿。在治疗疾病时,根据疾病的性质(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格拒,阴阳互损,阴阳反作,阴阳脱失等)采取治疗方案,以达到阴阳的平衡。如阴阳偏盛,则“损其有余”;阴阳偏衰,则“补其不足”;阴阳互损,则阴阳双补;阴阳格拒,则“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阴阳反作,则扶阳抑阴或扶阴抑阳;阴阳脱失则补阴养阳或补阳养阴。在用药上,也要根据病情变化及其传变规律,拟定寒热温凉的药物。
3.2阴阳学说与西医学
西医似乎很抵触中医,就更别说有多抵触阴阳学说这等玄妙的理论了。但笔者细细观察西医的诊病标准,发现其中蕴藏着浓浓的阴阳学说气息。如在检测乙肝两对半时,就可以看出其中的阴阳理论。
乙肝两对半实验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大三阳
小三阳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提示感染。
乙肝表面抗原抗体(HBsAb)阳性,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提示乙肝处于活跃期,传染性极强;
乙肝e抗原抗体(HBeAb)阳性,提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病毒复制水平低,传染性较低。
乙肝核心抗原抗体(HBcAb)阳性,提示既往有感染史。
上面五项若为阴性,则提示肝功能正常,未感染过乙肝病毒。可见判断乙肝主要是观察乙肝五项中的阳性试验。
不仅如此,西医的大部分诊断中都以阳性体征或阳性反应作为疾病的评断标准,那么西医还有什么理由抵触和反对阴阳学说呢?诚如赵辉贤[6]所说,“为什么把阴电阳电、阴离子阳离子、阴性反应阳性反应视为科学,而言阴虚阳虚、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就是不科学呢”?细心观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阴阳学说的科学性。
4.阴阳学说与科技的关系
阴阳学说本身是科学的,可是在人们心目中,似乎阴阳学说玄乎其玄,这主要是人们对阴阳学说的理论核心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只有在人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阴阳学说时,便可发现阴阳学说乃是科学皇冠上的“和氏之璧”。
4.1阴阳学说与周易科学
周易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宇宙和万事万物都是由一阴一阳构成的,一阴一阳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宇宙,形成了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要不断的繁衍和发展,也离不开一阴一阳的相互作用。可见周易科学中叶渗透着浓厚的阴阳学说思想。
4.2阴阳学说与太极科学
太极科学的核心思想就是阴阳学说,太极讲究平衡,阴阳也讲究平衡,太极讲究物极必反,阴阳学说同样讲究物极必反,太极强调阴阳互抱,阴阳学说亦有阴阳交感……可以这么说,阴阳就是太极,太极就是阴阳。
4.3阴阳学说与宇宙科学
宇宙的发生即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阴阳就没有宇宙,没有宇宙就无法印证阴阳。宇宙的全息,也是阴阳互抱的作用,是阴阳的时空同步所留下的空间重演,让过去的事物得以再现。
4.4阴阳学说与生命科学
生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交感形成的,生命的维持需要阴阳二气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自和平秘等,生命的终止是阴阳的离决和脱失引起的。阴阳与生命的关系就像水与舟的关系,阴阳者,水也,生命者,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阴阳交感则生命化生,阴阳离绝则生命终止。
4.5阴阳学说与诸子百家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推崇道法自然,也就是谨遵阴阳二气的规律而生活。孔子提出仁政的学说和中庸之道,仁政即是阴阳平衡,中庸之道即是阴阳冲和。墨子提出兼爱、非攻等学说,无非强调维持平衡与和谐,与阴阳学说的观点一致。邹衍提出阴阳五行是构成宇宙的本源,人体是大宇宙中的小宇宙,浓厚的科学思想中也不离阴阳学说。兵家强调“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其实就是知道自己和对方的优势和薄弱环节,进行扶阴抑阳,用自己的优势去攻击对方的薄弱,所以百战百胜。法家思想强调“祖宗不足法”,要不断的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得胜利,这与阴阳学说的日新运动一致,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同工异曲。
4.6阴阳学说与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尖端理论,是“天道→气化→地道→物候→人道”的不断循环,而这个循环过程都离不开阴阳二气的变化与运动。
4.7阴阳学说与人类繁衍
人类的繁衍离不开阴阳二性的存在,没有女人或者没有男人,人类将无法繁衍,也难怪孙思邈发出“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的感慨!诚因人类的繁衍离不开“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传·系辞下》)。
4.8阴阳学说与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强调生态平衡和生物共生,阴阳学说强调阴阳平衡,阴阳互根,阴阳平衡则生态平衡,阴阳互根则生物共生。
4.9阴阳学说与数学科学
阴阳学说不仅有象,有理,也有数。《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说:“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足见阴阳学说是讲究数学科学的。数轴的正方向为阳,负方向为阴;正数为阳,负数为阴;另外,发明计算机的二进制,便是运用一阴一阳的理论而创立的。

综上所述,阴阳学说是较为高深的科学理论,其与医学和科技都有着较深的关联,科学研究离不开阴阳,宇宙发生离不开阴阳,人类繁衍离不开阴阳,人类的健康事业离不开阴阳。世间万事万物皆离不开阴阳。
笔者认为,阴阳学说应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大力发掘,加以提高,其中也不乏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需要在引申的时候,加以批判的兼收并蓄,已达到最佳状态。
笔者认为,应大力倡导和推广阴阳学说,不仅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样闪闪发光的明珠不能再做“金屋藏娇”之举,要让其光芒照耀科学的每一个角落。因为阴阳学说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将来的;不仅是生命的学问,也是文化的智慧,更是宇宙的真理。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第82页。
[2]邵伟华著,邵伟华周易预测学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64页。
[3]杨力著,周易与中医学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0月第3版,第1300页。
[4]王庆其主编,内经选读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第36页。
[5]
列宁著,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581页。
[6]赵辉贤编著,周易与中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第1版,第3~4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4 19: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