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287|回复: 0

消渴病机理与证治的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9 22: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消渴病的病因与病机,不外素体阴虚加之肥甘厚味饮食终日不离,湿热之邪致伤脾胃阴血津液,导致脾胃阴阳气血失调,燥热逐生。或者肝郁化火,疏泄失职,木不条达,反侮脾土,脾为太阴湿土,胃为阳明燥土,燥湿相济,才能升降有序,运化不息。胃喜润恶燥,当肝火涉及脾胃,胃液耗损,脾津受伤,脾气伤,不能散精于肺,肺为娇脏,亦同胃喜润恶燥,肺得不到脾津的资供,上源枯燥,故烦渴多饮。胃阴耗损,胃热炽盛,热则消谷,故多食易饥。肾主水、肝属木,乙癸同源,职司气化,但先天的气化功能必赖后天脾胃给养,才能权衡,脾胃即伤,不能化生气血资养肝肾,肝肾气化失调,开合失司,加之脾胃气虚无权摄津,谷气下流,故饮一溲一。脾主四肢肌肉,躯体肌肉丰满要靠脾胃化生营血充实,一旦脾胃气虚不能摄精,精不能归化,当泄不藏,躯体失去营养,便逐渐消瘦。阴虚燥热日久,津亏不能载气,气虚不能化津,则阴更伤,燥热益甚,更加伤阴伐气,气虚无权化津布散,则五脏六腑失养而阴阳俱衰,故临床证候表现为: “上消烦渴多饮,中消多食易饥,下消多尿,饮一溲一”身体逐渐消瘦,面色晦暗,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微黄,脉沉细或细数无力,疲倦乏力,尿黄便干。
由于津伤气虚,无力推动血的运行,血流不畅,气虚则血瘀。但是阴虚火旺,煎熬津液,血液粘稠流动缓慢,亦可致瘀,瘀血阻滞气机的运行,导致津液不能气化敷布三焦,又会产生水湿、痰浊;而瘀血、水湿、痰浊则又成为加重消渴证的病理产物。
(1)   心主血,肝行之,肝又开窍于目,一旦肝气不疏,气滞血瘀,则见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肝脉布于两胁,瘀血阻滞肝脉,便会胸闷、胁痛。气不行则麻,血不运则木,气滞血瘀又会出现四肢麻木。有诸内必行于诸外,血瘀的表现:面色青晦暗黑,唇紫或舌有瘀斑,其脉沉缓细涩,故化瘀活血必不可少。
(2)  血不利,则为水,水湿泛滥,不循常道,则见水肿,按之凹陷不易复起,小便短少,大便溏稀,舌质淡胖,苔白或白腻,脉沉迟细弱,故在临床治疗中,利湿消肿亦不可忽略。
(3)  津血津液运行不畅,不归正化,便会湿聚生痰,或阴虚火旺,煎烧津液,亦可成痰。百病皆有痰作崇,痰阻心脉,可见舌强不语,痰挟肝气上干脑府,可致头疼、头闷、眩晕诸症,痰留于四肢,麻木或关节肿痛,逆于颈部腋下则生瘰疬,行于胁下则胁痛,滞于脘腹,则痞满,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弦滑稍有力。故在整体治疗上行气消痰不能轻视。
(4) 瘀血、水湿、痰浊郁久会发热成毒,会出现痈疽溃烂、疖肿,大便干结,舌质深绛,脉数有力,故清热解毒活血亦不能忽视。
(5)分析辩证:“消渴虽分为三焦,涉及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但主要矛盾的方面在于脾肾先后二天,在辨证论治上,始终紧扣益气键脾,滋肾润燥这个本,兼瘀则行血,兼湿则利水,兼痰则行气消痰,兼毒则清热泄火,知犯何逆,随证施治”。
临床以自拟:“健滋柔敛化瘀汤”治疗:
基本方药组成:
生黄芪36g    太子参15g   麦门冬18g  生山药30g  北沙参21g    炒苍术16g    黑元参30g   熟地30g  净萸肉24g   鲜生地24g   粉葛根16g  五味子(研)20g  白芍(生)30g   牡丹皮18g  血丹参30g   生牡蛎30g
本方是在多次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该病应着眼从健脾益气,才能化生津血,滋阴补肾才能养肝体,润肺之上源,一要达到金水相生,二要实现清金制木以柔肝气。方中黄芪配山药生地降尿糖,苍术配元参丹参降血糖,这是把自己的实践体会与近贤施今墨先生的经验融为一体,成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糖尿病理论基础的根据。方中黄芪甘湿益气,配太子参、麦冬、沙参 、五味子益气滋阴,萸肉 、白芍、牡蛎柔肝补肾以收敛元气,使阴火归宅,元参、牡蛎相伍且又能降浊化痰,葛根与丹参相配能启动阳明化瘀活血,萸肉、熟地、山药组合可补肾填精化生气血,诸药配合健脾滋肾重二天,清升浊降化痰瘀;有是证,用是药,在本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灵活变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1 04: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