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12/31 20: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大熊猫老师讲《伤寒论》《辨脉法第一》(2,3,4)
二、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六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1、解释名词:阳结阴结
在中医大辞典上,阳结阴结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定义:
(1)证名:最早见于李东垣的《兰史密藏 大便燥结》,阳结是胃肠实邪所致便秘,阴结胃肠阴寒凝滞或津血亏耗,大便秘结之证。在《景岳全书》上,“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在《医学心悟》上,“冷秘者,唇淡口和,舌苔白,小便清,喜热恶寒,此名阴结。”
(2)脉象的名字:见于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3)病名:阳结就是实秘,阳明腑实证的大便秘结;阴结是虚秘。
在我们周围,95%以上都是我们所说的虚秘,阳虚阴盛造成阴凝的,脾虚造成传送失常,或者是津血亏耗的,都归在虚秘,真正实证上火者少见。
本段还是以脉辨阴阳,以阳气阴血的流行而辨查的,结合大便的结不通分出阳结和阴结之脉,怎么分出是阳结还是阴结之脉呢? 根据阳脉还是阴脉,再参考是阴证还是阳证来决定的。
阳结:脉浮(阳);能食,不大便者;阴结: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阳结阴结的定义是非常清楚的。
阳结是实证,阳实而结,属于阳邪有余的,阳邪有余则阴正不足。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相对平衡,阴平阳秘,阳正和阴正都是平衡的,如果阳邪有余就会阴正不足。阴的不足在临床中会造成津液的消耗而导致阴亡,阴亡以后,阳气自然就损伤了,阴亡则阳何所依。实证的便秘在《伤寒》的阳明篇中可以见到,就是那种大热伤津用承气汤急下存阴之证。后世医家的看法:“留得一分津液,便存一分生机”,在阳明热证时,需要特别注意清热保津,清热不只包含泻下,还有其他方法。在西医没传入之前很重视这点,现在医疗中用的不多,因为西医普及,输液方便,动不动就输液,就不容易导致脱水或津液亏虚,典型的津液亏虚的人不多见了。以上为阳结,阳邪有馀,津耗而阴亡,阴亡则阳无所依,也会导致阳亡。
阴秘:阴虚也可以出现便秘。后世医家把阴虚列为单一的证型:肾阴虚,胃阴不足,肝阴不足,肺阴不足,心阴不足等,往往把各藏腑的阴虚单列。在《伤寒》上不是这样提的,阴虚的概念并没有单独提出来,阴邪的出现是和阳正不足伴随而出现的,它的机制是阳正不足则阴邪有余。阴邪有余后则阴寒内盛,出现阴寒的凝滞而导致阳亡,损伤的是肌体的阳气,阴阳合则为一,分则为二,阳亡阴何所主?
2、解释“阳结,期十六日当剧;阴结,期十四日当剧”
析:脉有阴结阳结,何以别之?此为以阴阳之脉配阴阳之病以证之也。脉浮数,阳脉也;能食不大便者,阳病也。凡阳皆实,曰阳结。脉沉迟,阴脉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阴病也。曰阴结。阳结者,为阳实,为阳邪有馀。阳邪有馀则为火,火与元气不两立,不两立则耗损津液。故阳结者,阳有馀而阴不足也。阳结者十七日剧,以少阴之数八,二八一十六日,增一日方应阴虚,阳邪耗损阴液将亡,病邪日盛而正气日衰,故剧,阴结者,阳不足也,阳不足则阴寒凝滞而结。以十四日当剧,少阳之数七,二七一十四日,阳为阴邪所痼将亡,故剧。
少阴之数八,少阳之数七,七和八是生成之数,在《九宫八风第七十七》和《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中规定了少阳之数七和少阴之数八。少阳之数七,2*7=14,阴结伤阳,14天时,阳气被阴邪消耗将亡;少阴之数8,8*2=16,此处提的17天,解释如下,以少阴之数八,二八一十六日,增一日方应阴虚。日期不是机械和固定的,可视为大概的日期,14天和17天应该是个概数。
这段有脉象有证状,但特别强调了大便,通过验大便来判断阳结和阴结的,验大便似乎专指阳明病,我们应该举一反三,只要出现便秘的不一定就是伤寒的阳明造成的,在临床中凡是遇到结证的(便秘病人),都可以通过阴阳脉法辨清楚,判断是阳结还是阴结。
三、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1、回顾一下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认为世界就是气的世界,各种物质运动的形式都是气的运动形式。天地阴阳有正气和邪气,天气阴阳的邪气作用到人的身上就伤我们人的正气,这点在《黄帝内经》的运气学七篇大论上讲得非常详细。人身有阴阳之气,在阴平阳秘的情况下,人体是正常的,在阴阳偏盛偏衰到一定程度以后,也可以相互为病,会出现阴阳相争,在人身上即表现为病态。人发病不一定都有外部邪气的侵犯,人身固有的阴阳之气相争,也会引起发病。
人发病有下面几个条件:a.运气因素;b.情志因素;c.生活习性。人的情志和生活习性是导致人生病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指导周围人如果生活,就包括情志和生活习性的调整。运气因素属于外部邪气的影响因素,不是我们可以调整的。
在我们人身当中,各个藏腑都有具体的部位,各个藏腑相互之间也是有界限的。人的整体可以分阴阳,各个藏腑仍然可以分阴阳,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人身有人身的正气,各个藏腑也有它所具有的正气,他们是不相同的。比如肺气即主皮毛,又主肃降,肝气即主升发,又主疏泄。假定把肺的肃降之气移到肝脏上去,对于肝脏来说就是邪气。任何一脏受损以后,别的脏腑对于它来说就处于相对实的状态,就会侵占本脏腑虚的部位。天地之内,人身之中,凡有空处都有气来填充的。此藏不足,出现空处,别的藏腑之气就会过来填充。我们人身中的气在分阴阳的过程中,很难分的非常平均,分不均则会出现有余不足和偏盛偏衰,在一定限度内则人表现为常态,超过这个限度则表现为病态。气的偏盛偏衰如何才能知道呢?从脉的阴阳上去辨,“辨脉之阴阳,而知其损益”。
2、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这四句活可以这样解释:这个部位气不足,此处不足,则彼处相对有馀,有馀者来侵占不足者。不管相从还是相乘,自己有余,则会侵占别的位置;自己不足,就有别的来侵占自己。
3、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寸口是阳界限的部位,寸口主人身的上半部分,它是主表主阳。阳位寸口脉见微,则知道是阳不足,这也是阳不足一个定义。在《内经》和《伤寒》时期,脉诊还没有完全过渡到现在的寸关尺三部,《内经》多为遍身诊法,至张仲景时,是从遍诊法到寸口脉法的过渡时期。在《伤寒论》中,如果没有特别提到其他脉法,就是指寸口脉法,虽然没有提出寸关尺三部的位置和界限,但是还是有寸尺关上的分别的。
寸口脉微就是阳不足,那阴气来乘,阴气上入于阳的界限之内,则出现阴盛阳衰,必然生外寒。
4、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这里是阴不足的定义,尺脉主人体下半部主阴,主里的。在尺脉的部位见到弱,就是阴的不足,阴气不足,则阳气来从,则阳气陷入于阴中部位界限之内,则出现阳气盛阴气衰,阴衰必生内热。
在仲景时期,寸关尺没有固定的界限,但是寸是阳的部位,尺是阴的部位,阳的部位侯阳病,因为他是阳之位,寸口(阳之位)见到微(阴脉),则是阳不足。同理,尺脉侯阴的,尺脉的部位出现弱脉,弱脉是阴脉,这个提示也是不足,提示的是阴不足。
5、几点说明
第一,本段与前两段“脉有阴阳”是有区别的,前两段是以脉形界定,第三段是以部位界定,寸是阳位,侯阳病,尺是阴位,侯阴病。
第二,恶寒: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为阳病。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恶寒如果出现的是阴脉(沉、涩、弱、弦、微),则多为用药效果不是很好,病危重些。阳病得阳脉好治,得阴脉困难些。
第三,发热:阴不足,阳气下陷阴中则发热也,是阴病。出现恶寒和发热的原因: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所以为阳病。阴病见阳脉生,发热(阴病)见阳脉者生。发热病人如果见到阴脉,也算是脉证相符合,但是要区别程度。只有正气不衰,正气旺盛,才能见到阳脉。见阴脉者,虽可视为脉证相符,但总是比较难治些,如果脉有胃气,有根也不是死证。
在伤寒的六经当中,发热的比如:少阳病中有寒热往来,厥阴病中有厥热相随,他们似乎与阴阳的上下界限不相吻合。少阳为半表半里,不是完全的表证和里证,那么邪的出入,出则到表,入则到里,出入也是上下部位的界限。厥阴病属里,但厥阴以少阳为表,它(气)的升降又是厥阴病的一个从乘,这个从乘也是上下部位的界定。
凡寒热之病皆本于阴阳的从乘,单纯的恶寒或发热都是一个从乘。中风的恶寒就是表阳病,脉浮。临床中虚劳的病人,亚健康状态的病人等,应该是少阴虚劳者,属里属阴,脉是数的,是虚劳的脉数(阳气下陷于阴中发热)。以后遇到恶寒发热的,这段都是适合的。
6、阴结的治疗方法
阴结不能用泻下药,可用生姜,典型的方为附子大黄汤,可治疗阴结。老年人津液亏虚,大肠部位干燥,白芍30克,泡水当茶喝。一定要把证辨清楚。
四、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1、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这一段是承接上一段的,是从上段的相从相乘沿袭下来的。阳是寸的部位,阳脉浮指阳脉浮诊于寸而知其阳有余。阳有余则阴不足,阴是尺的部位,尺部诊得脉弱。阳浮阴弱主血虚。阳脉(寸部)主气,气实于卫,血虚于荣,气为阳,血为阴,气有余,血不足,阳浮则气有余,阴弱则血虚。
在《难经》上有“气以煦之,血以濡之”,指出了气血和筋骨的关系。这里的气主要指脾气,脾主肌肉,血主要指肝血,肝主筋,筋是阴柔的东西,血虚时筋失去肝血的濡养,则出现筋急,筋急相当于肌肉痉挛,抽搐。
2、假定是阴实阳虚(尺部实,寸部虚),该如何解释?
我们知道“气以煦之,血以濡之”不只包括筋,还包括肌肉骨骼等,如果出现阴实阳虚的脉象,肯定是气不能很好的温煦肌肉骨骼,就会出现骨痿。骨痿相当于慢性骨关节退化性病变,尤其是腰以下的慢性骨关节退化性病变,阴实阳虚脉象多见。
3、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脉沉者,接着阳脉浮说的。内伤杂病中包括伤寒三部脉都浮的见得不多,我们人体在一气分阴阳时,很难分得均匀,必定出现各脏腑阴阳之气的不均衡。
荣指荣血、营血,气指卫气,荣气微指荣卫之气都比较少,荣气指卫气和营血合在一起,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为气所化成的,我们说气也包含着血,也就是合则为一。我们说气血就是把气一分为二,分则为二。阳脉主表,主卫气。阴脉主里,主血,根据《内经》脉法“上以侯上,下以侯下”,两寸口侯上,侯表,侯卫气,右寸是肺,侯气,肺为气之主,左寸是心,侯血,血为心所主。
左为阳,右为阴。同时气为阳,血为阴。但是右寸侯的是气,左寸侯的是血,左为阳却侯的是心,侯的血(阴),似乎出现阴阳错位。心肺分为前后,心在前(前为阳),肺在後(後为阴)。还可以从阴阳的互根互用角度去讲,阴中含阳,阳中有阴,互根互用。
4、左寸侯血(心),右寸侯气(肺)的指导作用。
左寸弱,荣血中气不足;右寸弱,则气中的荣血不足。右寸弱时不单是气的不足,还体现出荣血的不足,左寸弱时不单是血的不足,还体现出气的不足。
左寸侯心,中医的心不单是指心脏,还包括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和大脑。冠心病的人、脑血管病的人,只要是确诊的病人,他们的脉可以从左寸上找到,其左寸肯定不足,可见沉、细、弱等阴脉,我们就不能单单理解为血的不足,也有荣气的不足。心脏做过支架的病人左寸靠下可体会到。脑血管病人在脉上也会留有痕迹,即使恢复得很好,在脉象上还是会留下痕迹,左寸偏上(靠近腕横纹)可体会到。
5、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浮脉就是有余,这种有余可见于伤寒表实证和表虚证。表实证就是麻黄汤证,这个浮脉兼紧的,但是不出汗。脉浮在不足时,往往与弱相兼,是桂枝汤证,这时就是表虚证,桂枝汤证是出汗的,汗可多可少但是没有严重到汗出如流珠者这个程度。
汗出如流珠者指从皮肤出来后在身体表面形成个比较大的颗粒,这个颗粒布满身体,开始这个水滴开始象粘在人身上时,非常多时也是会下流的,这时是卫气衰。
阳脉浮的时候,不单是表虚证,还有膻中之气(宗气、胸中大气)的不足,如果是宗气或胸中大气的不足,卫气肯定是要衰的,卫气是分布在体表周身的,胸中大气是气之所主,大气不足,周身的卫气肯定也是不足的,卫气是卫外而固内的,卫气不足则气散于外,就会出现“脉浮,汗出如流珠者”。这个浮应该是在右寸诊,因为右寸侯肺,肺为气之主。
6、“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此是为桂枝汤证还是桂枝加附子汤证?
应该是桂枝加附子汤证加补气固表的药,卫气衰适宜补气,但补气莫如壮阳,荣气也是气,补气壮阳未尝不是滋阴。
7、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荣气微适宜生血,但生血莫如滋阴,假设这时没生血,而去烧针(比如扎火针),烧针是热的,火邪又进入荣血当中,就更加耗费津液,耗费荣血,则出现“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火邪逼迫血液,不按正常的卫气营血的循行路径去走,所以血流不行,本身血就是一种不足,阴不足则相对显得阳亢,再加烧针,则相对阳邪独盛,所以更发热烦躁,这句话是指阴不足人的误治,在伤寒中,尤其是太阳病病中提出很多变证,兼证,杂证和坏证,很多都是医者误治导致的变证,还提出了各种误治后的情况。
8、由误治而联想到的
在北方已经进入冬季,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要求,阳气应该闭藏的。那些保健用的器械比如纳米,磁疗等器械,都通过热去起作用。在这个季节,按摩是否该做?理疗是否该做?原则上讲这个季节是不适宜做的。还有敲胆经,这个胆经在这个季节是否该敲,火罐这个季节是否该拔,顺应天地之理,这个季节不适合做这些。如果突然受寒,拔火罐做按摩是可以的,有如是病,则用如是药,但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享受保健的方式。敲胆经应该在春天的时候敲,早晨敲,晚上不适宜。
8、“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应怎麽治?
荣气微,宜生血。“更发热而躁烦也”不是急证和重证,算是标证,宜按荣气微论治。荣气微,就是血虚,要生学,生血的同时还要行血,用气药去行血,“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动”,不可用活血化瘀的药,“行气则伤气,活血则伤血”。只有出现血瘀的时候才能活血化淤,血不足的人千万要少用或不用活血化淤的药物,血虚的病人只用四物汤根本不行,一定要加补气的药,补气补的是脾气,强化脾胃功能。
9、“其脉沉者,荣气微也。”这里是指(左/右)的寸部还是尺部?
脉的部位不定,没有具体位置所指,原则上可定在双寸,左右皆可能。阳脉本身是浮的主表主卫气,阴本身是沉的主里主营血。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12/31 19:3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