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谦明生

请教各位前辈,“医易同源”之说的深意是什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13: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帖由 ampulla 於 2007-10-13 11:40 發表
:

心者,陽中之太陽
肺者,陽中之太陰
腎者,陰中之少陰
肝者,陽中之少陽


後面的陰陽,古前輩解釋後,較能理解了

但仍然有疑問的是
看了古刻本  ,肝的部分確實是"陽"中之少陽

可以請古前輩   解釋一下前面的陰陽是用 ...
覆閣下:
閣下問道:
【可以請古前輩   解釋一下前面的陰陽是用什麼去定義出來的嗎????】!

覆:
【前面的陰陽】便即是【天地陰陽】理論!
亦即【天為陽,地為陰】!
而且,由其〔排列〕可知,那是比【四時陰陽】更高〔層次〕的〔陰陽理論〕.
1:在天人應相的文化中,人之〔上半身法天〕;〔下半身應地〕.
2:五臟之中,〔心肺在上而應天〕.而〔天為陽〕,故而分別為〔陽中之太陽〕與〔陽中之太陰〕;同樣,〔肝腎在下而應地〕.而〔地為陰〕,故而分別為〔陰中之太陰〕與〔陰中之少陰〕.(脾為土.因土旺四季之季月.故而不在四時之列.因而經文不論脾.)
3:於是,便產生出《黃帝內經》中之:
【逆春氣則少陽之氣不生,則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而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而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之【四時陰陽】理論,而且,經文通過【陽中要分陰陽;陰中再分陰陽〕之〔基本法〕,更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4:這系列的〔學術理論〕,非內但《易經》中根本沒有.而且,兩經所論,更是〔風馬牛不相及〕.所以,那種〔死拉鬼扯〕地〔以易套醫〕者,如南懷瑾所言:那〔是他們根本就不懂〕!
5:惜乎長期以來,在整個中醫學界中,大師們還沒有一個人,能系統,完整地論述全部陰理論,以至〔似是而非〕地瞎亂吹水了兩千年.
6:自董仲舒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兩千年間,人們所能知道的,便是《周易》中那一知半解的《四時陰陽》.
於是,面對《內經》所論,便借《易》而代〔醫論〕.
唯張隱菴書中,能有此論述,惜未能〔系統化〕而已.

由是可知:《醫經》與《易經》,二者絕對不可混為一談!

此外,如閣下言:【看了古刻本  ,肝的部分確實是"陽"中之少陽】.
因此,我們就不要一見〔少陽〕,便立刻拿去與〔膽〕掛勾,進而扯到〔肝與膽為表裏〕之自以為是之類云云.

古今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6 14: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高人啊!对医易的理解已经很深了!!我们的理解简直就是皮毛的皮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9 11: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引用别人的,不是我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18: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易经本来就是描述生命原理的,用于研究长生不老的奥秘。可是不知道怎么变成算命的工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30 16: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文地理算命风水择日看相等都是易,求医问药是医。都是讲阴阳五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30 21: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浅见:医易同源于道,即都是阴阳五生衍生出来的学科,医是阴阳五行在人生理病理上的运用,易是阴阳五行在预测上的运用,故曰:意义同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30 21: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浅见:医与易同源于道,即都是阴阳五生衍生出来的学科。医是阴阳五行在生理病理上的运用,易是阴阳五行在预测上的运用。故曰:易医同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31 18: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医与易同源于古天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7 22: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經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差不多可以說是自然物理的分析方法論﹐古人研究哲學﹐完
全出於實用目的﹐不象後世哲學家純屬狂想。易經的分析方法應用是各方面的﹐中
醫學不受其影響是不可能的。若說同源﹐實中醫源在易﹐不可能是易源於內經。雖
然我學醫是歸宗內經﹐但是易理對中華文化全方位的影響﹐則是客觀存在﹐無法擺
脫的﹐也沒必要去擺脫。醫易起碼基本觀念用陰陽五行的分析方法是一樣的﹐至於
如何界定陰陽五行﹐則各家自有定性定量﹐易經本來就沒有規定死﹐陰陽五行本來
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個相較於另外一個﹐沒有絕對的陰陽五行。比如﹐比較身
體各位﹐頭是陽﹐足是陰。意識相對於身體﹐則身體(包括頭)是陰﹐意識是陽。就
意識層面比較﹐有些意識形態比較陰﹐有些比較陽﹐陽升陰降。寡欲清心者清陽成
份多﹐能升﹐屬陽﹐反之欲重﹐則沉﹐故屬陰﹐楞嚴經中說純想則飛﹐純情則墮﹐
即此理是也。兵家﹑醫家﹑堪與家﹑乃至政客都可以有自己的一套﹐大原理就是陰
陽五行﹐但是如何定性定量﹐則各家或許可以不同。即使在內經之中﹐其本身就有
不同的說法﹐比如長夏﹐有說是四季之間中轉的18天﹐也有排在夏天之後的一個季
節。諸醫家從古爭論到現在﹐尚無定論﹐但是我覺得也沒必要強同﹐只要能治病指
導臨床﹐也沒什麼不可以。

我個人認為﹐學醫者需要知道易的基本概念﹐但沒有必要讀太多後世易學家的說法﹐
更不能套用宋儒對易經的理解。中醫可以說是易理在醫學上的具體實踐﹐而且又有
臨床實踐證明﹐所以我認為可靠性比較大。至於誰真正精通易﹐則很難測度。往往
說自己學易不知易的人﹐反而比認為自己懂易的人高明。易本於陰陽﹐陰陽本於太
極﹐太極是森羅萬象之本﹐而太極之體實際就是我們的靈性。這個靈性本源如果明
瞭了﹐那就得明心見性﹐不簡單﹐非學佛不可。古時說易﹐並沒解說太極﹐因為此
乃世間聖人所難﹐或許也是其所不知﹐非出世之至聖(佛)不能說。明心見性者雖悟﹐
而未證正遍知時﹐還是說不徹底。故在佛門﹐經非佛說不可﹐而佛難遇難值。
真正明心見性的人﹐往往非常謙虛﹐自晦其德﹐不大向外誇耀自己的學識﹐只對有
緣人傳授。吾人知此﹐謙下積德即可﹐能否得真傳就隨緣了﹐可遇不可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0/29 15: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