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1、从儒释道医四家说起

已有 487 次阅读2009/9/19 05:01 |个人分类:医理医论

§1从儒释道医四家说起

我们要将对中医的认识提高到哲学与认识论方法论体系上来认识,不是为了故弄玄虚,反而有绝对的必要。所谓哲学与认识论方法论体系,就是每个人在认识我们周遭的事物时,自觉或不自觉所采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场对头,观点准确,拿通俗的话来说,就叫站得稳、看得准。方法就是工具,再加上工具锐利,就能无往而不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同一事物,若所站的立场不同,人们对它的认识可能完全不同。拿佛教名词说,就叫“基、道、果”。基:就是观察问题的立场。道:是站在该立场上所得出的观点及处理的方法,方法就是工具。果:果实,即事件结局。

譬如济公活佛,站在凡夫的立场看,济公是精神失常。而站在济公的立场看,周围的世俗之人更是神经病。济公活佛所幸的是,没有降生在21世纪的中国,否则就一定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水喻:同样是水,生活在北极的人会觉得水非常冷,不慎落入水中可能就会要命。而生活在热带的人就会跳入水中取凉避暑。

蚂蚁喻:人们以“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一个人着急时的状态。其实细想起来其中还别有意味。一只蚂蚁爬上了一口冷铁锅,后来铁锅被人烧热了,铁锅越来越热,蚂蚁感到了铁锅的温度对它不适宜,就会加速在铁锅上打转,试图从热铁锅上脱身,铁锅的温度越来越高,蚂蚁加快了爬行的速度,它拼命地爬……站在一边的人发现了蚂蚁的行为和动机,会觉得蚂蚁的行为非常可笑,因为不管蚂蚁如何地努力,它终归无法摆脱那口要命的轮回之锅。于是人会建议蚂蚁放弃铁锅,放弃轮回,向空中一跳,从而趋入“空门”,而这正是蚂蚁唯一的求生之路。但是蚂蚁并不觉得这个建议有何价值,会厮守着自己的那条路不放,也不能认识空中的这条生路。

处于轮回之中的普通人,就是蚂蚁。旁观之人,就是站在空门之中的佛菩萨。

 

由是观之,立场最为重要,立场就是出发点,立场一错,满盘皆输。所以要想获得成功,第一位的问题,首先得解决立场问题。而儒、道、释、医诸家解决立场的办法各有不同,其结果也就大相径庭。

预先声明的是,笔者在这儿称为“诸家”,而不是“诸教”,就像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人人都可以发表言论,著书立说,故迎来了思想的空前繁荣!

而“宗教”,则是“因宗而立教”。历史上,都是先有圣人立宗,成一家之言,再由后来的追随者,因其宗而立其教。

孔夫子创建的儒家思想,被后来的追随者发展成了“儒教”。

老子以雄踞千古的《道德经》,创立了道家思想,被追随者们发展成了“道教”。

释迦牟尼佛明心见性后,创立了完整的佛家思想,又被追随者们发展成了“佛教”。

一有了宗教之后,就有教门教派,种种的门户之见,莫须有的争斗,于是产生。

所以我说,实际上,这三家,究其原本而言,都是超越宗教的。

人们相信哪一家的思想,接受哪一家的思想,就是那一家的人。

当然,一个人可以同时接受两家,乃至几家思想,兼容并蓄,又有何不好?

我仅仅心仪于它,但是未必就一定意味着要把身体也交到宗教的祭坛上面去。包括不穿他的衣服,不带他的帽子等等,这外表上所有的一切!

这可能也是笔者的一种孤傲的态度。

 

○儒家(儒门)——思无益,不如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

《论语·述而》:“子之所慎:斋、战、疾。”就是说,孔子对处理斋戒、战争、疾病这三件事特别谨慎。据《庄子》收录,孔子在教导其弟子颜回时说要“斋心”,并非是吃斋戒肉,这是求得学业进取的根本。就是以“斋心”这种内省修行的方法,以求得内心的平静。

至于此法的效果如何呢?据《论语·卫灵公》:“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就是说,孔夫子自己废寝忘食精进修行冥思苦想的结果还是一无所得,最终觉得还不如是看书学习吧,这个还来得实际点。是啊,的确是开卷有益,多看一页书,就会有一页书的收获。于是,孔夫子发出由衷的感叹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于是孔夫子成了“大成至圣先师”,千百年以来,无数读书人的典范与楷模。读书当然没什么不对,也没什么不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则是读书读成就了的。但更多的是没有读出来的秀才举人,老死在章句之下的书虫,贫困潦倒,了其一生。

 

○道家(玄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得其圜中,以应无穷

《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直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说,如果从事学习,就要天天增益知识。如果为了求道,就要天天减损,减少欲望,减少知识,减少热情,最后必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孔子之道,在老子那儿用区区“为学日益”四个字就完全概括了。而“无不为”的境界,却是孔子无法望其项背的。老子又说:“吾道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莫能知、莫能晓。”《老子》说:“玄而又玄,众妙之门。”故道家又被称为“玄门”。

《庄子·养生主》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故提出“得其圜中,以应无穷。”以此可见,道家比儒家高明之处是,绝不主张一页页地去苦苦攻读,通过逍遥自在地修炼,先“得其圜中”,自然就会应对无穷。至于其修炼境界,据《庄子·逍遥游第一》的描绘:“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对道家境界,孔夫子当然是心往神驰,膜拜再三。据《庄子》载,孔子曾多次问道于老子,老子并未拒之门外,不过孔子到末了还是一无所成,最后不得不叹曰:“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位“大成至圣先师”都学而无成,看来一般的凡夫俗子更是不得门而入了。这道理很简单,“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孔子放不下的是“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地位。

 

○佛家(空门)——四法印之四“涅槃寂静”

话说净饭国王子悉达多出家修行,先跟从三位仙人学道,证得世间禅定最高层次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天”之后,发觉这种禅定并不能带来解脱,后来又历经苦行、辟谷等苦修,也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遂悟到苦行不是道。于是走到尼连禅河中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气力。当时他的五个随从见到此情此景,还以为他道心退转,便全部离开了他。于是王子一个人走到一棵菩提树下,铺上吉祥草,发誓说:“我今生如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王子连续禅修四十九天之后,在最后一天的清晨证得彻底的觉悟而成了佛陀,并发出由衷的感叹:“哎嘛吽(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福慧德相,只因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

以此为起点,释迦牟尼佛历经说法四十九年,三转法轮;一转法轮宣说小乘四圣谛、四法印、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着重宣说缘起法。二转法轮着重宣说大乘缘起性空。三转法轮宣说密乘空性与光明双运之法。其究竟旨归皆指向心的本体,皆为对治内心的烦恼执着而立,为心内所证之法。一旦证悟心的本体,就可横超生死轮回。因佛教倡心内求法,故自称为“内道”,而将其他心外求法的其他教派一概称为“外道”。

实际上从老子《道德经·成象第六》的文字所反映出的真相来看:“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谷”,指的是空谷之意,正如成语所说:“虚怀若谷”。“神”,就是指每个人神妙莫测的心灵。若能够将心灵修持到如同山谷般虚灵,就可以进入到不生不死的境界。那个不会死的所在就是“玄牝”。而玄牝无形的大门就是化生天地万物之肇基。

《心经》,在藏传佛教中称为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薄伽梵”,佛的别称。“母智慧”就是智慧之母,又称觉性、心性、自性、真如、般若、法界、实相、如来福慧德相,等等,十方诸佛都从其中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回遮仪轨》说:“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这个“不生不灭虚空体”,就是佛陀一转法轮“四法印”中的第四法印“涅槃寂静”。一般人以为,佛门中所说的“涅槃”,就等同于“圆寂”,其实非也!

老子所说的“谷神不死”,与《心经》中的“不生不灭虚空体”,完全是一个内容。足见老子已经证得大乘“缘起性空”的见解,不然,老子有何资格待在弥勒内院呢?佛祖、老子、孔夫子都应当是佛菩萨的化现,就看五浊恶世中的众生,与哪一尊佛菩萨有缘,因此缘而得到度化。河上公注《道德经》称:“谷,养也。神,谓五脏之神也。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完全是一派胡扯!后世道家者流,将《道德经》完全按其所需贬低成了长生久视之术,殊可惜也!由此可见,对古人所谓的各种“注释”,亦应当心别上当!真正可以相信的,还是《道德经》经文的原文。

而佛道两家,在中国文化史上,往往是一对难解难分的哥俩好,也就容易理解了。

佛的神通妙用有多大呢?请看《金刚经》:“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种种心,如来悉知悉见。”《华严经》:“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生,一时灭。”

《庄子·逍遥游第一》中说:“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1]”凡夫眼光中的“朝菌”、“蟪蛄”,仅相当于圣者眼光中的凡夫。而凡夫忙碌一生所谓的“事业”,在圣者眼光中充其量仅相当于“蟪蛄”的几声“蝉鸣”而已!多么地渺小、可悲啊!

 

○医家(杏林)——仲景夫子: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孙思邈:大医精诚

现在有的学者主张,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中医当有别于儒、道、释三家而自成一家,并称之为“医家”。元世祖忽必烈政权开列社会十阶层:“官、吏、佛、道、医、商、匠、妓、儒、丐”总共十家,医家被另列为第五家。颇具讽刺的是,读书人儒生被列为第九家,次于娼妓,仅优于乞丐。儒生的老祖宗孔夫子教导他的后人说“学而优则仕”,则可一跃榜首,否则就一生潦倒沦没榜末。

明·张介宾《类经·序》曰:“《内经》者,三坟之一[2]。盖自轩辕黄帝同岐伯、鬼臾曲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弥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其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古代大医蔑视皇权,栖息乡里民间,握有独特的修炼术与相应的奇诊妙术[3],起死回生的针术与丹丸,诊疾如观掌纹,起沉疴于顷刻之间,世代传承不绝如缕,令人叹为观止!如同华佗与曹操的故事等等。

但古医往往与儒释道交织在一起。或儒医,或道医、或佛医等等。

以苦读切入,不是修炼者,可归入儒医。古往今来,这个档子占的比例较大。也可获得惊人的医疗效果。但在黄帝内经中,一概将其归入“下工”,并指出“下工守行迹”。

通过修炼切入中医者,从神农尝百草、黄帝及众臣子、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孙思邈真人、张介宾夫子……直到近代的陈士铎等人,都具有修炼的经验。在黄帝内经中将其归入“上工”,并指出“上工察神气”。这个部分是中医的正宗。

但凡医术获得惊人成就者,都大有来头,或菩萨现身、或星宿下凡、或宿修转世。在《虚云老和尚年谱》中透露,老和尚当然是六地菩萨转世,生下来就是一个大肉团满地打滚,他从来不看病,但也不敢说不生病,如果生病了,就在殿堂中所供的华佗像前祈请,然后等待华佗或赐药、或赐方,每服即愈。就连当前闻名遐迩的李可老中医,人们只知道他是自学成才,岂知竟然是一位宿修再来!

值得指出的是,古代官吏上任时,往往在书箧中藏之以医书乃至中药。从《西游记》到《红楼梦》,作者对中医绝对不是一般的了解。至于慈禧太后对太医们开出的药方都要亲自审定。反映从朝廷到官吏,及其知识界,中医知识的普及是相当广泛的。

 



[1] 蟪蛄:蝉的一种。

[2] 三坟:古称《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周易》为三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三部根本经典,而这三部经典都直接与医道有关。

[3] 如华佗《五禽戏》:吐纳导引,熊胫鸟伸,惟动摇筋骨,流通血脉而已。扁鹊“饮上池之水”与透视法。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9 02: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