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5890|回复: 7

康平本伤寒论的几个疑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9 17: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用几个本子汇校的时候,发现康平本伤寒论有几个暂时不好解释的地方.
    康平本伤寒论中,退一格,退二格正文及嵌注旁注,很多认为是叔和或南北朝诸师所增所批,伤寒论除三阴三阳篇外,还有些是杂病部分的篇章,将这些篇章与脉经对照,便可发现叔和所得稿已经存在注文,同样可以推出,伤寒是全书(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完整时作注,既然如此,为什么康平本编目却又如送本而非足本,难道宋本书目编排非起于叔和而早于叔和?
    宋朝之前,桂树嫩枝本无入药,宋以前诸书亦无载桂枝一药,诸书或有引者,或载桂心,或载桂皮,即今之所用之肉桂,后人改予?然日人由古至今,用伤寒之方,均以肉桂,若伪造此书,恐怕不留桂枝之名.
    康平本各不同体例条文,其文笔,文例略有不同,如,凡以问答形式之条文,均为退二格,又退二格之文,几乎无注文,又,条文中多自为解释之辞,多为注文,康治本与康平本相对照,又可证伤寒本有注文,康治本或有或无,其无者,足见康治本出时而未有此注.另外,伤寒中某些无异议之条文,康平本反非顶格之文,如,乌梅丸方条文.因而,于动机中,又不足以非其伪本.
发表于 2014/2/5 09: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寻找伤寒真源。
发表于 2014/9/6 09: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对真相的探求
发表于 2014/9/6 18: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年代久遠,真相難找.
发表于 2014/10/1 23: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自主思考,互动交流
发表于 2020/3/16 11: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康平本还是最接近古本子的。学习当然用桂林本最好,理论最全,后人添加的很完善
发表于 2020/7/1 20: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康平本早于宋本,相对跟接近于原著。千金翼方为唐朝孙思邈著,应该更保真一些,有看过的可以发表一下感悟。
发表于 2021/9/15 2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现按日人真柳诚发现宋人把大量方书中的‘桂心’ (药名) 改成 ‘桂枝’,而康平本所采用的药名是‘桂枝’,而不是其他宋以前版本的‘桂心’。所以基本否定康平本是宋以前的版本。而不是最善本,钱超尘先生在讲座上也否定康平本是宋前版本。。。“ 以上,是关于康平本百度到的消息。看到康平本伤寒论后,我很想听听学术权威们对这本伤寒论的看法。结果就搜到了这个。
康平本伤寒论绝对是中医界最重大的发现,但是,很多伤寒大家虽然见到了康平本,却似乎有意无意的忽视其存在,或重视不够,没有进行挖掘。学术权威们反而都站出来,以上条为依据,否认康平本是宋前版本,否认康平本是最善本,为什么? 是因为学术以外的原因:一怕被打脸,因为一旦承认了康平本,就会发现,原先自已拿来作铁证、奉为圭臬的条文居然都是伪条文,那所有自已开宗立派的理论,都将毫无根据。其二,拿了国家这么多奖,获得这么多科研资金,怎好意思和领导交待:我原来说这些都是错误的?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康平版的原貌,从一个中医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其特征,看看我们有什么发现(参照本:叶橘泉版):
1.文章内容分五种格式书写: (1)顶格书写,(2)退一格书写,(3)退两格书写,(4)插入注文,格式一律为“注。。。经/论/例。。。”,(5)旁注;
2.标题、顶格文、退一格文既有插注也有旁注;
3.组方及用法属退一格文,有插注,也有旁注;
4.插注文也有旁注(文中有多处,举其中一处73页“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法”);
5.退两格文没有插注也无旁注(除外17页唯一一处旁注“值天阴雨未止”);
6.顶格条文共169条,其中方证条文136条;
7.退一格条文共96条,其中方证条37文条,有11方仅见于退一格文;
8.有以下几方组成退两格文书写:白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9.全文仅有3处方证条文是退两格文书写,见36页桂枝甘草方条,37页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方条,89页麻子仁丸方条,但方药却又是退一格文书写,存疑;
10.问答式内容仅出现于退两格文;
11.所有宋本“太阳病”均为“大阳病”;
12.所有宋本“少腹”在顶格文均为“小腹”(但除外小陷胸汤条),在退一格文为“少腹”。
13. 所有的“四逆汤”均为“回逆汤”
14. 白虎汤仍为白虎汤。
15. 玄武汤仍为玄武汤。
以上为客观存在的康平本特点,下面,是我的大胆猜想:
1.成文顺序:顶格文--退一格文--插注文--旁注文+退二格文;
(1)排第1位顶格文,不用解释;
(2)排第2位退一格文,也不解释,退一格文和顶格文很难从内容上看出有区别,二者间的区别或是师徒之别,或是经论之别。
(3)插注文注解了顶格,注解了退一格文,但从不见于退二格文,因此排在退一格文后,退二格文前;
(4)退二格文时间上排在插注文后,上条已叙述。而旁注文注解了插注文,亦当在插注文后面;至于旁注文与退二格文的先后关系,我们看到仅有一处旁注文注解了退二格文。因此认为,旁注文与退二格文是同时发生的,退二格文是编者的继续发挥与评注扩充,唯一的退二格旁注,是作者的自我修改。
(5)现在,我们可以猜想一下这样的场景(虚拟,康本编者也可能不是王叔和):王叔和身为最高医官,得到《伤寒卒病论》,当时即有不少残缺处,因此主持进行全面的重新编排整理,为保持原貌,对原有的注文插入正文,并标上“。。。注。。。经/论/例。。。“以志区别。
身为太医令,叔和有自已的见解,因此自信地在原文上进行旁注,篇幅太大的,退两格文继续注解。
2. 顶一格文与退一格文究竟有何区别?是同一时期作成的吗? 如果相隔,相隔了多久?
王叔和肯定听说过《汤液经》,还知道桂枝汤即是阳旦汤(见27页退两格文),所以,他认为,顶一格文即是《汤液经》,所以他在描述插注文时,对所有顶格文注文会有:“注。。。经。。。”这样的标记。(退一格文则标记“注。。。论”,方药用法部分则标记“注。。。例”),因此推断,很可能王叔和认为,顶格文就是着《汤液经》直接改编而来,是经文;相对的,退一格文即是仲景论广汤液,是论文;
但按照常《辅行决五脏用药法要》,该书据陶氏言内载了《汤液经》诸多条文,与顶格文相比差异较大,难于支持上述论点。但辅行决本身真伪存疑。
3.插注文是谁所著,是什么时期所著?
插注文与仲景及仲景弟子并不熟悉,此有迹可寻,如39页,“加减方疑非仲景方。。。”,说明其非仲景传人,若是仲景传人,则定可断出加减方是否仲景意。
王叔和生于210年,差不多与《伤寒卒病论》同岁,32岁时成为太医令,我们可以假设伤寒论成书后四十年就到了王叔和的手上,也就是大概一代人之间,这个人,就是插注文的主人。
因此,我认为,插注文的作者非仲景传人,生活年代在仲景与叔和之间,从仲景弟子手中获得了《伤寒卒病论》原文(顶格文及退一格文),并进行了注解。
观通篇插注文,仍较难发现明显违背原文(顶格与退一格文)旨意的地方,甚至还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这样的经典论述,因此仍然具备较大的学术价值,还需要日后细读。
4. 旁注文、退两格文为谁所作?
我认为是王叔和,证据有四:
(1)各版本均见旁注之内容,也均见退两格内容,此必经较为彻底的编修并有统一的发行,此人当属王叔和,因为按照古代文人的习惯,一个人如果大面积的编修了一部书籍,是一定会在文章中有所交待的。
(2)退两格文其实是旁注文的扩充,只有彻底的编修,才可能实现穿插于原文(而不是旁注或后附);
(3)王叔文编修伤寒论,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文章的原貌,顶格,退一格,退两格,插注文、旁注文,足见其学术态度之严谨。若旁注文为他人所著,必当会有如插注文样明确的标识;
(4)从书本内容看,旁注和退两格文中王叔和较大的运用了《脉经》和《内经》的学术思想。(旁注文和退两格文思想是否相近,是否真的秉承脉经与内经的学术思想,有待以后进一步细读方可下结论)
5.王叔和见到的伤寒卒病论,是纸质书,不是竹简。
东汉和帝蔡伦”造意用树肤以为纸”,以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使廉价的皮纸生产技术得以推广,在和帝年间即有大规模的儒家经典抄写。张仲景成书伤寒论是在其100年后,无疑纸张已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说这个,只是想说明,不是竹简,因此王叔和拿到书时,残缺脱落的可能性是有,但顺序乱掉的可能性不大。
这种残缺,也许能回答上段第8、9点问题。
6. 从避讳来看康平母本成书年代。
太阳病变为大阳病,四逆汤变为回逆汤,白虎汤仍为白虎汤,玄武汤仍为玄武汤。唐代讳“虎”字,宋真宗1011年以后讳“玄”字。因此康平本不可能是唐代编修的,也不可能是宋代1011年之后编修的。
四逆汤与回逆汤,应该回逆汤是对的。
太阳病与大阳病,应当太阳病是对的。但遍查两晋 ,没有讳“太”字,很可能是编者的家讳。
7.现在,我们再来解决篇首的问题 。
宋人把桂心改成桂枝,所以,只要见到是桂枝,就一定是宋后本?
事实上,伤寒卒病论从成文时,满书就是桂枝,没有桂心,又怎么会有“桂心改桂枝”的事情存在呢?有谁证明了,汉晋时间,桂枝一律书写成桂心? 没这回事嘛。请见神农本草经:
“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名医曰:生南海。案说文云:桂,江南木,百药之长,梫桂也;南山经云:招摇之山多桂;郭璞云:桂,叶似枇杷,长二尺余,广数寸,味辛,白花,丛生山峰,冬夏常青,间无杂木;尔雅云:梫,木桂;郭璞云:今人呼桂皮厚者,为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
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名医曰:生交址桂林岩崖间,无骨,正圆如竹,立秋采。案楚词云:杂申椒与菌桂兮;王逸云: 桂皆香木;列仙传云:范蠡好服桂。
郭璞为两晋著名训诂学家,他认为木桂、肉桂、桂、桂枝、桂心都是指桂皮厚者(即现在药房里的肉桂)。从这里可以看出,'桂枝'一词在两晋的使用相当广泛,甚至超过了“桂心”的使用频度。《伤寒卒病论》就只使用了“桂枝”这样名称,与“桂心”名称无关。
至于伤寒论时期桂枝用药时究竟采嫩枝还是厚皮,历来有争议,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最后,之所以要讨论康平本伤寒论,是想说明,被官方推行的宋版伤寒论,经过至少三人之手,鱼龙混杂,学者当正本清源,归宗溯祖。
今后背诵伤寒论,轻松许多了,因为去除了许多无关的内容。
康平本伤寒论X
正是因为注意到旁注文注解插注文,让我有了上述想法。希望学者多加以批评,笔者是真正学疏之人。
P.S '康平'为日本年号,康平年间日本人抄写而成, 上有丹雅忠手书。据称为其母本为唐卷子式抄本伤寒论. 是否真属唐抄本,没有证据。康平年为1058年,当北宋仁宗嘉祐年,这一年王安石上万言书.
伤寒论经王叔和撰次成书后,经五胡之乱,其书复晦,又为江南诸师所秘,孙思邈后来得之,多方采入翼经。宋开宝年间,约970年高继冲编录伤寒论进献,宋版大字本《伤寒论》颁行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故康平本肯定不是从宋版大字本而来,但与其母本(即高继冲所献本)是否一致,尚未可定。


又:高继冲为五代十国末期南平国君主,都城江城,卒于973年。

*以上内容来自新浪博客 桂芍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5 09: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