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7035|回复: 4

刘臣彬中医内科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2 17: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臣彬中医内科学
                       作者:刘臣彬

按:该文是我童年时代,随爸爸学习中医,是丹东老天祥中医--朮苓参草派秘传心法,每一个中医,必须掌握。来源:清末老天祥孙先生传外公张福和,外公传家父刘少丹,家父传我,从未面世。
                                  五脏辨证
心与小肠
一、心气虚与心阳虚
包括某些虚弱病症,神经官能症,心绞痛,心梗、心律不齐,心衰,休克等病症,具有以下征候者。
主症:心气虚则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加重,胸前憋闷,面色晄白;苔白,舌质淡,脉细弱或结代。心阳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又出现畏寒肢冷症状。严重则发生心阳虚脱,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病机: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时,心肌鼓动血脉力弱,心搏加快,故心悸气短,脉细弱。心阳不振时阳气不通,心脉痹阻,故心胸憋闷;阳气不达于面,故面色晄白。心气不足,卫外之气不固,则自汗。气来不匀,则脉结代。阳气不达于肌表,则形寒。心阳虚脱时,心液随阳外溢,则大汗淋漓;神失所主,故昏迷不醒;阳气不达于四肢,故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治法:补心气、温心阳、安神。

二、心阴虚与心血虚
包括某些虚弱症,神经官能症,贫血,白细胞低下,血小板减少等。
主症:心悸心烦,健忘,失眠多梦,脉象细弱为心血虚;兼有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口干,舌干尖赤或口舌糜烂为心阴虚。心血虚,舌质淡白,面色萎黄、或苍白。
病机:心血虚,血不外荣,则舌质淡白,面色萎黄、或苍白;心血不足时心阳偏亢,血热流速快,则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口干,舌干尖赤或口舌糜烂。心血虚,神不内守,故失眠多梦;入睡后,阳附于阴,阴虚,阳无所附,津液随阳外泄而为盗汗。
治法:补血、滋阴、安神
三、心火上炎
包括舌炎、舌体糜烂、口腔溃疡、支原体感染、血热、病毒性心肌炎,不明原因低烧。
主症:以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五心烦热为主症。或见夜寐不安,口渴思饮,尿黄、尿痛。苔黄,脉数。
病机: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心火内炽,则烦热不眠;热伤津液,则口渴思饮;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移于小肠,则尿黄、尿痛;苔黄,脉数无力,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清心泻火
四、胸阳不振、心血瘀阻
常见于重症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梗。也见于一些疾病晚期。
主症: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心悸怔忡,脉象涩结;重者面色青紫,舌质紫黯,口唇手足青紫,四肢冰冷,昏厥,脉微欲绝,为心元暴脱。
病机: 胸阳不足,血行障碍,心脉痹阻,故有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心悸怔忡,脉象涩结;四肢冷,脉微细欲绝,为阳气不达于四肢所致。
治法:活血化瘀,大补元气。
五、痰迷心窍:患者脑血管意外,中风、脑卒中、脑出血多数此症。
主症:意识朦胧,甚至昏迷不醒人事,喉中有痰声噜噜,苔白腻,脉象滑数、弦滑。
病机:心主神志,痰蒙清窍心脑,产生神智障碍,故有朦胧、昏迷不醒。滑脉主痰,故脉滑;数脉主热,患者发热,弦细相兼而数,主病位在脑。
治法:涤痰开窍,清热。
六、痰火扰心:主要是神智疾病,西医的精神分裂症、癔病、躁狂状态。
主症: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妄躁动,怒目而视,打人毁物,幻听、幻视,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弦数。
病机:痰火扰心,则神智错乱;火属阳,阳主动,故表现为兴奋状态(亢进);怒目而视,打人骂人,幻听幻视,是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扰乱轻窍(心神)所致。苔黄腻,舌尖红是火盛;脉滑为痰,脉数为热,脉弦为肝火,弦滑数相兼,为病位在脑。
治法:清热化痰开窍。
七、小肠气痛
西医的肠痉挛、疝气。
主症:小腹绞痛,胀痛,肠鸣,排气则舒,或者阴囊疝痛,苔白,脉弦。
病机:小肠之气,感受寒凉,寒性收引则疼痛;腹胀肠鸣,则气滞,排气则舒是气滞暂通,而症状缓解。小肠下坠阴囊,是疝气作痛。苔白为寒,脉弦为痛。
治法:行气止痛
肝与胆
一、        肝郁气滞(肝气不舒)包括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胆囊炎、小叶乳腺增生,月经前后不定期,胆结石等。
主症:常见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胸胁乳房小腹胀痛。伴随呕逆吐酸、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周身窜痛,咽中有物梗塞、癥瘕积聚(癥瘕都是坚硬不移的肿块,常见肝脾肿大、肠痉挛;瘕聚,都聚散无常)、月经不调等。苔白,脉弦。尤其左关弦。
病机:情志不舒,恼怒伤肝,引起肝气郁结,性失调达,故出现两胁胀痛、窜痛,胸闷不舒,且疼痛长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肝气上窜于咽喉,与痰互结,则咽中似物梗塞。肝气横逆,克脾土,侵犯脾胃,胃失和降,则脘痛、呕逆吐酸,食欲不振;脾气失和则腹痛腹泻。“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肝气郁结产生气滞血瘀,则胁部刺痛不移,,逐渐产生癥瘕积聚。肝脉与冲脉相连,冲脉主月经,故肝郁气滞能引起月经不调。
治法:疏肝理气
二、        肝经实火
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症、上消化道出血、胆石症、鼻衄、急性结膜炎。
主症: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胁肋灼痛,甚至吐血衄血。兼见尿黄赤,口苦便干,苔黄,脉弦数。
病机:肝火上攻于头,则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胆经布于耳,肝与胆相表里,肝有病则胆受之,肝火循经上入于耳,则耳鸣耳聋,其特点为突然发作,鸣声如潮。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化火,扰及两胁则胁肋灼痛;肝火上炎灼伤络脉,可骤然吐血衄血,舌质红,苔黄,苔黄腻,脉弦数,为肝火旺盛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

三、        阴虚肝旺
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眼科疾病。
主症:头痛眩晕,烦躁易怒,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或细数无力。或见耳鸣耳聋,麻木、震颤,眼干,口燥咽干,面部烘热,腰酸腿软,少寐多梦。
病机: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肾阴不足,也导致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则头痛头晕、眩晕,烦躁易怒。阴虚生内热,则颧红、五心烦热。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能上充于耳,则耳鸣耳聋。肝阴不足,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甚至震颤。口燥咽干,面部烘热,都是阴虚内热虚火上炎之证。肝属木,木生火,火属心,心火内扰神明,则少寐多梦。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虚,则有腰膝酸软。肝经实火与阴虚肝旺虽然都有头晕头痛、耳鸣耳聋,但前者常突然发病,来势较急,症状明显;后者则逐渐产生,症状较轻;前者有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滑数的实火现象;后者有颧红、五心烦热,脉象虚数无力、细数而软。等虚火现象。
治法:滋阴、平肝、潜阳
四:肝风内功
1、        热动肝风(热极生风)
见于高热惊厥。
主症:高热、抽搐、甚至神志昏迷。舌质红,脉弦数。
病机:热极生风,出现肢体抽搐,两眼上翻。常见于婴幼儿。热扰心神,则神志昏迷。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        阴虚阳亢、肝风内动
常见于脑溢血、高血压脑病。
主症:素有头痛、眩晕、麻木,突然昏厥,抽搐,或口眼歪斜,偏瘫。舌质红,脉弦细。病位较浅、病情轻者,只出现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麻木或偏瘫。病位较深、病情重者,除以上症状外,尚有神志不清或昏迷。中风时常伴随喉中痰鸣、舌苔滑腻。有的连续几天不省人事,最后死亡。重者,脉象弦滑、促、代。
病机:素体阴虚,肝阳易亢,化火生风,风火交煽,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则神志昏迷,流窜于经络,则肢体麻木;风痰阻于脉络,气血流通不畅,则口眼歪斜,舌强不语或偏瘫。舌质红,脉弦细,或弦细数软无力,均属阴虚肝旺之象。一旦弦滑、促、代,则有危险。
治法:滋阴平肝、熄风开窍
四、        寒滞肝脉
睾丸、附睾疾患,疝气。女子宫寒、产后风湿久病。
主症:少腹胀痛,睾丸坠胀,或阴囊回缩。少腹胀痛长牵引睾丸,坠胀剧痛,受寒则重,得热则缓,或见畏寒肢冷。女小腹凉、痛、胀,牵引腰部,下肢冰冷,风吹则过,如穿透感,或下肢关节痛。或者长期胃痛、久病后心脏疾患,头顶痛。女30—40岁见部分子宫、附件肿瘤患者(久病)。
病机:寒浸肝脉,寒从足起,久病入厥阴经,导致寒者凝滞变化诸症,一派寒象,误诊纷纭。
治法:温肝散寒、理气补肾。
五、        肝胆湿热
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胆和胰腺肿瘤出现感染。
主症:巩膜皮肤发黄,色泽鲜明,胁痛较著,尿少黄赤,或见发热口渴,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者滑数,左关滑。
病机: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郁化热,蕴结于肝胆,致使胆汁外溢,浸及肌肤,发生黄疸。湿热犯胃,则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肝功能不好)。热邪灼伤津液,则发热口渴,尿少而黄赤。湿热蕴结,则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肝胆热盛之象。本证胁痛显著,而脾经湿热则消化道症状严重。
脾与胃
一、        脾胃虚弱(脾气虚、胃气虚)
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结肠炎,慢性痢疾,胃肠功能紊乱、胃神经官能症,肠结核、慢性肝炎、肝硬化、放化疗后不能饮食。
主症: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胃脘满闷,嗳气吐酸,胃痛喜按,食后痛减,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濡软。或见呕吐、浮肿。(脾虚三大主症:腹胀、便溏、食少纳呆)。
病机:脾有病,则胃受之,脾胃虚弱,即脾气虚及胃气虚同时出现,但也有单独出现者。胃主受纳,胃气虚则胃纳减少;胃气主降,胃虚失其和降反而上逆,则嗳气吐酸,胃痛喜按,得食痛减,均为虚象。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常,出现食后胃脘满闷,腹胀便溏。脾胃气虚水谷化生精微减少,则面色萎黄,倦怠无力。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浮肿。舌质淡,苔白,脉脉象细、弱、濡软,均属气虚之象。
二、        脾胃虚寒
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肠功能紊乱,水肿,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结肠炎,妇女白带过多。
主症:腹胀、便溏、食少纳呆三大主症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寒症,就是虚寒。胃腹隐隐作痛,喜热喜按,口泛清水,呃逆呕吐,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久泄不止,肢冷乏力。或见尿少浮肿,皮肤萎黄而晦暗,白带清稀而多。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细而迟软无力。或脉右关弱,六脉迟。
病机:脾胃虚寒,多为脾胃疾病迁延日久,失于调治,正气不足所致。阳虚生外寒,则畏寒肢冷;寒性收引,其性疼痛,寒邪凝滞中焦脾胃,则胃腹隐痛,得热得按则寒气散,而痛减。胃阳不足,则食少腹满。寒饮不化而上逆,则口泛清水;胃气不降,上逆则呕吐呃逆。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则久泄不止,或浮肿尿少,或白带清稀而多。寒湿停滞脾胃,胆液与寒湿相结,则肤色晦暗发黄。脉右关弱,为脾虚,六脉迟为寒症。
治法:温中健脾
三、        中气下陷
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肠功能紊乱、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肾下垂、睾丸下坠、重症肌无力等。
脾胃虚弱症候兼见言语气短,动则气坠,深吸气方快,疲乏无力,困倦。或见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小便淋漓不尽。舌淡苔白,脉象虚大,右关纯虚脉。
病机:脾胃之气不足,又称中气不足、中气下陷。脾主肌肉,肌肉微软无力,不能上托脏器、组织,导致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
四、        脾虚湿困(湿困脾阳、寒湿困脾)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肠功能紊乱,水肿,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结肠炎,白带过多。
主症:轻者脾虚兼见湿的症候,重者脾阳虚兼见寒湿症候。饮食减少,胃脘满闷,恶心呕吐,口粘不渴,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困体沉,腹泻肢肿,或皮肤晦暗发黄,白带多。舌苔厚腻,脉缓。
病机:湿重伤脾或脾阳先虚,运化迟缓,致使湿浊中阻。湿困于上,则口粘,头重如裹;湿阻于中,则饮食减少,胃脘满闷,恶心呕吐;湿迫于下,则腹泻、肢肿、白带量多。寒湿阻于脾胃,胆汁与寒湿相结,则身黄晦暗。水湿充于肌肤,则神困体沉。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缓,均属脾阳不运,湿浊内蕴之象。
五、        脾藴湿热
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湿疹、脓疱病
主症:面目发黄,鲜明如橘色,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厌油腻,恶心呕吐,尿少而赤。或身痒,发热,口干苦,便秘或大便不爽,或皮肤疮疡、湿疹流黄水,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嗜食辛辣肥甘厚味,引起脾湿胃热,湿热交阻,胆汁与湿热相结,外溢于肌肤而发黄致痒;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色;湿热中阻,则不思饮食,厌油腻,甚至胃浊上逆而恶心呕吐;湿热下注膀胱,而尿黄短赤;湿盛则泄泻;热盛则发热,口干,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濡数,均属湿热熏蒸之象。本证之黄疸,消化道症状严重脉缓;肝胆湿热之黄疸,肝胆经症状严重脉濡弦,需细分辨。湿热在皮肤,则成湿疹、脓疱病、皮肤溃疡等。
六、脾不统血
各种出血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痔疮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皮下出血等。
主症:脾气虚兼有出血者。面色无华、萎黄,气短懒言,肢体困倦乏力;月经过多,点滴而下;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沉细而缓。
病机:脾虚不能统血,则血不归经,溢于脉外。面色无华、萎黄,气短懒言,肢体困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沉细而缓。都是脾虚症状。
治法:补脾摄血、引血归经
六、        心脾两虚
神经官能症、心率失常、早搏、贫血、轻度失眠。
主症:心悸健忘,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左寸弱、右关弱。
病机:心主神志,脾主运化。心虚则神不内守,出现健忘失眠、思慕无穷,多梦纷纭,心悸怔忡;脾虚则运化失司,则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无力,面色萎黄。六脉沉细,为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之象。
治法:补益心脾
七、        肝脾不和
神经官能症、肝炎、肝硬化。
主症:既有肝旺的症候,又有脾虚的症候。两胁胀满,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溏泻。舌质淡,苔白腻,脉弦。
病机:肝木克脾土,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虚而运化失常。
治法:疏肝健脾
八、        胃火炽盛(邪热扰胃、胃火)
某些传染病高热期、糖尿病、牙周病、口轻溃疡等。
主症:烦渴多饮或渴欲饮冷,多食易饥,口臭嘈杂,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洪大、滑数。
病机:胃火炽盛耗伤胃阴,则口渴多饮或喜冷饮;火能消谷,则多食易饥。胃热上蒸则口臭嘈杂;齿龈为胃经脉络所过,胃热上冲,则牙龈肿痛。热伤津液,则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洪大、滑数,均为胃火炽盛之象。
治法:清胃泻火
九、        胃阴不足
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糖尿病。
主症:口唇干燥,不思饮食,食后饱胀,大便燥结,干呕呃逆,舌干少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病机: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不能化生水谷精微,阴液之源枯竭,或胃火耗伤津液,虚火上扰,胃阴不足,则见口干唇燥,大便秘结,舌质红,脉细数无力等症。胃阴亏耗,胃失濡养,纳化失司,导致饮食减少,食后饱胀;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
治法:滋阴养胃

十、        肝胃不和
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肝炎、肝硬化。
主症:胁肋胀痛,胃脘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吐酸或呕吐,或见心烦易怒,脉弦。
病机:肝木克脾土,肝强脾弱,左关脉弦,右关脉弱。肝强木旺则胸胁乳房胀痛;胃弱土衰则腹胀、便溏、食少纳呆。
治法:疏肝和胃
十一、食滞胃脘
消化不良、停食、急性胰腺炎、肝功能不好。
主症:胃腹胀满,呕吐酸腐,嗳气反酸,不思饮食,大便溏薄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关部滑重。
病机:饮食积滞、饱食过伤脾胃,脾之运化失司,中焦气机受阻,则脘腹胀满;食滞于胃,浊气上逆,则嗳腐吐酸,不思饮食,大便溏薄或秘结;食浊中阻,则舌苔厚腻,脉滑;中州位于右关,则关脉滑重。
治法:消食导滞
肺与大肠
一、        肺阴虚
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主症: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有时带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或有咽干喑哑,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脉细数。
病机:肺阴亏虚,津液被灼,肺燥火盛,则干咳少痰。虚火伤络,则痰中带血。虚火内炽,则有潮热,颧红,手足心热;虚火逼津外泄而盗汗;津液被劫,咽失滋润,则咽燥声哑。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脉细数,均是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滋阴润肺
二、        肺气虚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肺心病。
主症:咳嗽无力,痰多清稀,甚至喘促短气,面色晄白,声音低弱,乏力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肺主气,肺气虚,则咳嗽无力,短气而喘,声音低弱;气虚者津液不能运化,而成痰
湿,则痰多清稀。气为血之帅,虚者血不上荣,则面色晄白。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则自汗。舌质淡、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治法:补益肺气
三、        肺燥咳嗽
感冒、支气管炎。
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或有形寒身热等表证,多见于秋季干燥之时。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本证以肺燥为主,无阴虚症状,可与肺阴虚鉴别。
治法:清肺润燥
药物:
四、        肺热咳喘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肺炎初中期、肺脓肿、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主症:咳嗽或哮喘,痰黄粘稠,或咳吐脓血,气味腥臭,胸痛,或有恶寒发热。舌苔黄或兼黄腻,脉数、滑数、右寸洪大。
病机:邪热蕴肺,煎熬津液为痰。邪热与痰浊相结,阻于七道,影响肺气出入,使肺气不能肃降,则有咳喘。痰黄为肺热的主症,若热壅血瘀则化脓血痰。肺气不利则胸痛,肺火炽盛则发热,兼有表症则畏寒。舌苔黄或兼黄腻,脉数、滑数、右寸洪大。为痰热互结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五、        肺寒咳喘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主症:轻者咳嗽痰白清稀,形寒怕冷,不渴;重者咳嗽胸闷,呼吸急促。表邪未解,则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涕,舌质淡,苔白滑,脉浮,或浮紧。
病机:寒痰犯肺,肺气不宣,则咳嗽多痰,痰白清稀。寒邪郁于肌表肺卫,则形寒拍冷;寒邪未化热,则口不渴。邪实气壅,肺气失降,则咳喘胸闷。舌质淡,苔白滑,脉浮,或浮紧,为邪在肺卫,风寒外束之象。
治法:温肺化痰
六、        痰浊阻肺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主症:咳嗽气喘,胸部满闷,不能平卧,痰多粘稠,苔腻脉滑。
病机:痰浊阻塞肺气,气机不得升降。
治法:燥湿涤痰、降气平喘

七、        肺脾两虚
主症:肺虚久嗽,痰多清稀,气短,胸闷;脾虚见食欲减退,腹胀、便溏、乏力,舌质淡,苔白,脉濡细。
病机:肺脾久病,可互相致病。出现肺气不足,脾气虚弱症候。
治法:补益脾肺
八、        肺肾阴虚
常见于结核病后期、也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
主症:咳嗽痰少,动则气短、气喘,腰酸腿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舌红,有裂纹,苔少,脉象细数,细数无力。
病机:肺阴久虚,导致肾阴亦虚。干咳少痰,五心烦热,腰酸腿软,脉象虚数。
治法:滋阴补肺
九、        大肠湿热
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痢疾急性发作,阿米巴痢疾。
主症: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形寒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重者,病势凶险,甚至昏迷,难治。
病机:湿热在肠,气血受阻,传导失司,则里急后重、腹痛;湿热之毒,伤害气血,则下痢脓血;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盛之象。重者,湿热化毒,内攻脏腑、进入营血,发生烦躁、昏迷、高热,则病势凶险。
一、        肾阳虚
某些衰弱性疾病、慢性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肾上腺机能减退症、神经衰弱。
主症:肾气虚主症是“腰膝酸软无力”,同时出现畏寒肢冷,脉象沉迟,就是肾阳虚。腰膝酸软,手足不温,腰脊酸痛,阳痿早泄,性欲减退;或尿少浮肿,或食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或舌体伴有齿痕,脉沉细而迟。六脉迟,双尺弱。
病机:肾阳虚,阳气不达于四肢,则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腰为肾之府,督脉贯脊络肾而督诸阳经,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诸经,而腰脊酸痛。相火不足,则阳事不举,则性欲减退;精关不固则早泄;阳虚肾气不足,不能气化,肾关不开,水液不能外排,则尿少浮肿,舌体胖而有齿痕;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食少便溏。六脉迟,双尺弱,是肾阳虚的主脉。
治法:温补肾阳
二、        肾气不固
慢性肾小球肾炎、尿崩症、小便失禁。
主症:小便频数而清,甚至不禁,夜尿多,尿后余沥不尽,腰脊酸痛,或见滑精早泄,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病机:肾气不足,膀胱之气不能固涩,则小便频数,余沥不尽;夜间阴盛阳微,肾气虚之症状加重,则夜尿多;精关之气不固,则滑精早泄。
治法:固涩肾气。
三、        肾不纳气
肺气肿、久病体虚、肺心病晚期。
主症:喘息短气,呼多吸少,活动尤甚,形瘦神疲,或见汗出肢冷。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微弱。
病机:肾主纳气,肾虚不能纳气,则呼多吸少,喘息气短,;活动后肾气耗损,则症状加重。病情迁延日久,则形瘦神疲;兼有肾阳虚者,则出现汗出肢冷;兼有气血不足者,则心悸气短,动则气喘,病情危笃。
治法:补肾纳气
四、        肾虚水泛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病综合症、慢性心衰、低蛋白血症。
主症: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尿量减少,腰酸痛;重者腹胀满,阴囊肿;或见心悸气短,喘咳痰鸣。舌体淡胖,苔白,脉沉细而迟。
病机:肾阳衰微,不能鼓动肾关,水液排泄障碍,则尿量减少;水液停于肌肤,则浮肿;停于腹腔,则腹满;水气凌心,心包积水,则心悸气短,动则呼吸困难。水泛为痰,则咳喘痰鸣。腰膝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舌体淡胖,为水肿,水液代谢不佳,脾肾阳虚之象。
治法:补肾利水
五、        肾阴虚
结核病、糖尿病、尿崩症、久病体虚、神经性耳聋、不孕症、支原体感染。
主症:低热,五心烦热,颧红,口干,盗汗,腰酸遗精,尿量多,或尿如脂膏;或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视力减退,或女子闭经不孕,男子精少不育。舌质红光、暗红,舌体有裂纹,六脉细数无力,双尺弱,或者虚大。
病机:肾阴不足,而生内热,则有低热、颧红、口干;阴虚者,睡后,阳无所附,汗液随之外泄而盗汗。腰为肾之府,肾虚主症腰膝酸软。阴虚相火盛,扰动精室则遗精;肾阳偏亢,蒸动肾关,则多尿。精微因肾关不固随尿排除,则尿如脂膏。阴虚,母病及子,阴虚肝旺,则头晕目眩;肾阴不足,不能上荣清窍,则耳聋耳鸣,视力减退。精室空虚,精少,则不育;冲任不足,阴液不足,导致血虚,则经闭不孕。舌质红光、暗红,舌体有裂纹,六脉细数无力,双尺弱,或者虚大,为肾阴虚脉症。
治法:滋阴补肾
六、        命门火衰
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尿潴留、肠结核、产后风年久、久病入肾。
主症:小腹凉痛,牵引腰膝,风吹透骨,手足常年不温,舌质淡,苔薄白,六脉具迟,右尺独弱。伴随黎明前腹泻,泄后则安,或者排尿困难,女产后百日后多见,关节疼痛,寒凉,白带多,久治不愈,五六年胃痛,十年以上心病心悸,胸痛、头痛等。男阳痿、遗精、早泄、举而不坚。男女不育。长期发冷,甚至夏季不能脱棉衣。
病机:命门就是生殖系统。命门火衰,就是阳虚,相火衰微,不能温煦机体,而出现长期发冷的疾病。典型脉象,右尺独弱,六脉具迟。无论男女,皆表现畏寒肢冷,百病丛生。阳气不能温煦,则男阳痿、遗精、早泄;女小腹凉,牵引腰膝。长期发冷,甚至夏季不能脱棉衣。
治法:温补命门
七、        心肾不交
神经官能症、某些虚弱性疾病。
主症:具有心经和肾经征候。心悸、心烦、失眠、头晕健忘;遗精、腰酸腿软、耳鸣耳聋,小便短赤或灼热感,舌质红,脉细数。
病机:心火下济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热,叫做水火既济。心火不能下济,肾水不能上济,水火不交,称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坎离不交”。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头晕健忘;遗精、腰酸腿软、耳鸣耳聋,小便短赤或灼热感,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交通心肾
八、        肝肾阴虚
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耳源性眩晕、久病虚弱等。
主症:头晕目眩,目干,视物模糊,耳鸣,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腰酸腿软,遗精盗汗。舌质红,脉弦细。肝血虚除有肝阴虚症候外,尚有口唇及指甲苍白,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淡。
病机:肝血不足,则头目眩晕,视物模糊;肾阴虚,则口燥咽干、耳鸣、颧红、五心烦热,腰酸腿软,遗精盗汗。肝血虚,则口唇及指甲苍白;任冲脉虚,则月经量少或闭经。
治法:滋补肝肾
九、        脾肾阳虚
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核具有肾阳虚体征者;肝硬化腹水、慢性心衰、肺心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
主症:身疲乏力,少气懒言,肢冷便溏,腰寒怕冷,甚至黎明腹泻(五更泻),浮肿或腹水,舌质淡,苔薄白,六脉沉细而迟,尺弱甚。
病机:脾阳不足,则身疲乏力,少气懒言;阳虚不运,则肢冷便溏。黎明之前,阴气盛,阳气衰微,肾阳虚,命门真火不足,则黎明泄泻。肾主水,肾阳虚衰,肾关不开,加上脾不能运化水湿,则浮肿水蓄。六脉沉细,脾阳不足,尺弱,肾虚,迟者为寒。
治法:温补脾肾
十、肺肾两虚
见于结核病后期
主症:咳嗽痰少,动则气短,腰酸腿软,骨蒸潮热,遗精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肺阴久虚致肾阴亦虚,除肺阴虚症候外,并有腰酸腿软,骨蒸潮热,遗精盗汗等症。舌红苔少,脉细数,是阴虚代表脉症。
治法:滋补肺肾

十一、膀胱湿热
泌尿系感染、结石、前列腺炎。
主症: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困难,突然中断,尿色混浊或有脓血,或为血尿,或尿出沙石,舌苔黄腻,脉象濡滑稍数。
病机:湿热蕴结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则出现排尿机能异常;湿热煎熬,热结成石,则出现沙石;濡为有湿,滑者为结,数者为热。
治法:清热利湿
                         瘟疫论治

    瘟疫初起,恶寒发热,咳嗽,烦躁,头痛,目眩,两目胀痛.进一步发展,全身关节肌肉疼痛,遍身出斑疹.手足不转动,呼吸困难,高热,神昏,谵语,乃至不治.初发病时,极是感冒,如果错误当成感冒.伤寒,一旦用麻黄.桂枝.羌活.葛根.荆芥.紫苏.柴胡.防风.白芍.等药,错误去发汗解表,于是汗多王阳.津枯液竭,引病入里,之后口渴.大热.汗出.烦躁.脉洪,理应用白虎汤加天花粉治疗,反用焦三仙.厚朴.大黄等药,健脾泻下,胡乱补泻,终至不治.要明白瘟疫流行,相互传染,症状相似,逐渐加重.患病早期,先入卫分,后入气分,再侵营分,又进血分,入侵肺卫肌表,表现发热,咳嗽,烦躁,头痛,目眩,全身关节肌肉不适,疼痛,麻木,脉必浮数,舌尖红苔白.用清热解毒之药,从卫分治,一,二剂即解.如口渴,烦躁,大汗出,脉洪大,舌红苔白腻,黄腻,病入气分,用白虎汤加味治疗.如果烦躁,渴重,舌红苔黄,脉象弦数实大,病入营血,必须加生地,玄参,丹皮,地骨皮,天冬,麦冬,滋阴之药.再出现口鼻流血,紫斑,神昏,谵语,舌红干裂苔黑,脉洪大滑数,弦大实数,弦大滑数,病入血分,用犀角地黄汤,白虎汤,清瘟败毒钦,安宫丸,合起来加减化裁.

    瘟疫百验方:

    第一方:恶寒,发热,咳嗽,舌质略红,苔白,六脉浮数,病入卫分.清热化痰.

    黄芩50克 连翘50克 桑叶25克 汉半夏25克 苦杏仁30克 薄荷25克 桔梗30克 陈皮20克 桑白皮30克 竹叶20克 木通30克 生姜30克

    水煎服.咽疼重加牛蒡子30克 射干20克 山豆根75克.

    夏天加滑石粉75克.

    咳脓血加鱼腥草30克 败酱草30克 北重楼30克.

    第二方:第一方服3-4付,未愈者,必烦躁,口渴,六脉弦细而数,或数软无力,病放营分.滋阴清热.

    黄芩50克 连翘50克 竹叶30克 薏苡米75克 木通30克 生地30克 天冬30克 麦冬30克 玄参30克 川贝母20克 白茅根30克 芦根30克 白芍30克

    水煎服.斑疹,身痒加地肤子30克 白鲜皮30克 徐长卿30克 紫草30克

    口渴,烦躁,汗出,脉洪大,病入气分,加生石膏120克 知母50克

    渴重者加天花粉75克 石斛75克

    第三方:服第一方,第二方仍不愈者,高热,神昏,谵语,舌质红,或紫红,或红而干裂,苔黄腻或黑苔,六脉弦滑实大,伴有口鼻流血,为病入血分,当用大量滋阴药.

    生地50克 水牛角丝50克 木通30克 竹叶25克 川贝母20克 天冬30克 麦冬30克 玄参50克 白芍50克 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石菖蒲25克 栀子30克 连翘50克 黄芩30克 黄连30克 生石膏120克 知母40克 白茅根30克 芦根30克

    水煎服.高热抽搐,角弓反张者,加羚羊角丝5-10克

    神昏重加人工牛黄,冰片,朱砂各3克,研细冲服

    口鼻流血,加仙鹤草100克,刘寄奴75克,侧柏叶50克

    脉促加西洋参20克

    忌口:水产品7天,大豆制品,小米4天.

    方解:第一方:以黄芩,连翘清热解毒为君,蒲荷,竹叶,木通为臣,利水发表,使邪有出路,佐余药止咳化痰平喘,桔梗,黄芩,蒲荷共为使,桔梗走肺,黄芩解毒,蒲荷解表.临床上可以用于一切病毒入侵,呼吸道的先驱症状,发热,流涕,鼻塞,鼻痒,咽疼,咽痒,声哑,咳嗽,胸痛,咳脓血等症.也可以用于瘟疫的预防.

    第二方:为病入营血初期,血热,脉细弱,细弦为血虚,血虚之因于邪毒所致,故数而无力,弦细而数,因而治疗上必须考虑补血,凉血为主,臣以清热解毒,佑以伴随症状之药.因而生地,白芍,凉血生血,二冬,玄参加重凉血之力以生津,黄芩连翘为臣,解其热,使邪有去咱,川贝润肺止咳化痰,各司其职,各某其政,万举万当.主治心悸,五心烦热,尿黄,一切病症.

    第三方:疾病后期,病入危候,主症出血,神昏,高热,血热已极,必须凉血止血,故用水牛角为君,生地,二冬,玄参,丹皮,地骨皮,白芍为臣,止血.佐栀子,黄芩,黄连,连翘清热解毒,木通,竹叶,茅根,芦根利水,使邪出路,川贝化痰润肺止嗽,石膏,知母清高热如冰,菖蒲开窍醒神.临床主治,血热出血诸症.

    现代研究:

    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流感,普通感冒,支原体肺炎,支原体尿路感染,疱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急性湿疹,斑疹,不明原因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乙脑,病毒性脑炎,暴发休克型流脑,变异病毒等.只要症状相似,流行变化相同,均可参考上方,加减对症治疗.

    终述:瘟疫发生,入侵机体,首先伤损肺卫,出现发热,肉疼,咳嗽,咳痰,咽疼,鼻塞,流涕等症,其脉以浮数为主,治疗原则,主要是清热解毒,佐以伴随症壮之药,毒解病愈.这是第一阶段, 一般三到五天左右.进一步出现烦躁,口渴,发斑疹,瘙痒,六脉细数,舌质红,为邪伤营血,血虚发热,治疗原则,主要是凉血补血,佐以伴随症状之药,这是第二阶段.再发展出现出血现象,发斑,神昏,谵语,血热已极,血热妄行,为伤血分,即有血热,又兼毒盛,治疗原则,主要是凉血止血,醒神开窍,养血解毒,为第三阶段.

      
一、感冒

感冒是最常见的一种病,俗称伤风。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等病邪所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怕冷或怕风、鼻塞、流涕、全身疼痛、咳嗽、食少等症状。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因患者感受病邪种类不同,四季气候变化不同,或因与体质属阳、属阴之关系,临床分以下几型。
(一)风寒型:为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多发于冬季或寒冷,主要症状为发热、怕冷,以怕冷为主。伴有头痛,全身酸痛,喷嚏、流清涕,咳嗽,脉浮的宜香苏散,参苏饮,十种汤等类;伴有头痛、怕风、出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用桂枝汤为主治疗,病轻者,姜糖水或姜葱汤治疗;伴有周身疼痛,腰痛,无汗,脉浮紧的用麻黄汤,轻者用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
1、香苏散:
香附15克      苏叶15克       陈皮10克      甘草10克       生姜10克      
水煎服。
2、参苏饮:
人参5克 苏叶15克 葛根15克前胡15克 陈皮15克 枳壳15克 茯苓5克 半夏10克  桔梗10克  木香10克 甘草15克 加生姜3片、大枣2枚   
水煎服。
3、十神汤:麻黄钱10克  苏叶15克  白芷10克   葛根15克   川芎10克  赤芍10克       香附10克    升麻10克   陈皮10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
4、桂枝汤:
桂枝15克  芍药15克   炙甘草15克   大枣3枚
水煎服。
5、麻黄汤:
麻黄15克 桂枝15杏仁15克  炙甘草10克
水煎服。
6、荆防败毒散:
荆芥10克  防风15克  羌活15克 独活15克 柴胡15克 前胡15克       生姜3片  川芎10克  茯苓10克 桔梗10克  枳壳10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
7、九味羌活汤:
羌活15克 防风15克 苍术10克 细辛3克 川芎10克 白芷10克 生地15克 黄芩15克  甘草15克
加生姜3片, 葱白3个 ,水煎服。
8、姜糖水:
鲜生姜25克 红糖50—100克
           加水半茶缸,煮半小时,乘热服下,微出汗。
9、姜葱汤:
鲜生姜25克 葱白5根   
          水煎数分钟,乘热服,白天及睡前可一次。
(二)风热型:为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多发于春季,症状近似风寒感冒,但发热重,怕冷轻,或不怕冷,口渴,咽痛,脉浮数、滑数,舌尖工,苔白,初起用银翘散,伴有咳嗽用桑菊饮,咳甚而喘者用麻杏石甘汤。
1、银翘散:金银花20克 连翘20克 淡豆豉15克 芦根30克 荆芥穗10克 牛蒡子20克(研碎)  薄荷15克 甘草10克 竹叶10克  桔梗15克
水煎服。
2、桑菊饮:
桑叶15克 菊花15克 连翘20克 杏仁15克(研泥)芦根30克 桔梗15克   薄荷15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
3、麻杏石甘汤:
麻黄15克 杏仁15克 生石膏10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三)暑热型:发于夏季,南方较多。发热、怕冷、口渴、咽疼、乏力,常伴有身热有汗,心烦,小便短赤,恶心呕吐,倦怠,眩晕等症状。用加味香薷饮祛暑解表,化湿清热。如头痛壮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大吐大泄等症状,用桂苓甘露散,清暑泻热,化气利湿。
1、加味香薷饮:
香薷15克  厚朴15克  扁豆25克 藿香15克 滑石30克 黄连10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
2、桂苓甘露饮:
茯苓10克 桂枝15克 猪苓25克 泽泻10克 白术25克 生石膏100克寒水石25克   滑石2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每日4次口服。
(四)湿热型:多发于夏秋季,其它季节也有。因患者素有湿热,复加感冒而成。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胸闷不饮,舌白不适,面色淡黄,午后身热,脉濡缓。用三仁汤宣化畅中,清热利湿。如果发热倦怠,四肢酸困,胸闷腹胀,呕吐恶心,小便赤浊,脉缓或数,舌苔淡白或浊腻。用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芳香化浊。
1、三仁汤:
薏苡米30克 白叩10克 杏仁25克 半夏25克 厚朴15克 竹叶15克 滑石20克 通草10克
水煎服。
2、甘露消毒丹:
滑石15克 茵陈110克 黄芩100克 石菖蒲60克 川贝母50克 木通50克     藿香40克 射干40克 连翘40克 薄荷40克 白叩40克    神曲10克
上药粉碎后,每次服10—15克。装零井胶囊或炼蜜为丸服。
(五)夹食型:四季皆有,因内伤饮食又外感风寒而得,俗尔“伤食感冒”,现代医学称“胃肠型感冒”。头痛、怕冷、发热、发冷、胃胀恶心,腹痛食少,或呕吐、泄泻,口淡苔腻等症。用藿香正气散,解表和中、理气、化浊。
1、藿香正气散:藿香15克 紫苏15克 半夏15克 茯苓15克 陈皮10克 腹皮10克桔梗10克 厚朴15克 白芷15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3片  苍术15克 大枣3枚
水煎服。
二、流行性感冒

本病可暴发流行,全村或一个集体、一个单位,无论大小,可同时多人发病。迅速大流行,传染性很快。临床表现多为风热感冒,痛情较重,患者突然畏寒,发热,以发热为主,体温可达39℃以上,头身疼痛剧烈,面红目赤,口燥、咽疼,舌尖红,苔淡黄或厚腻,脉浮数或洪数实大,轻者用银翘散,咳嗽用桑菊饮,肺胃实热加白虎汤,入血用清瘟败毒饮。
1、白虎汤:生石膏120克 知母25克 甘草25克 怀山药20克
水煎服
2、清瘟败毒饮:生石膏100克 生地25克 水牛角丝30克 川连三15克 栀子20克(捣破)桔梗20克 黄芩30克 知母15克 赤芍15克 玄参25克 连翘25克 甘草15克 丹皮20克         竹叶10克  
水煎服。
3、预防流感方:
①、大青叶50克 荆芥穗10克  
水煎服。
②、贯众50克 薄荷15克
水煎服。
③、贯众30克 苍术15克
水前代茶饮。
三、中暑

炎热的夏天,长时间在烈日下曝晒,或在高温炉旁作业,或聚居在空气不流通的屋里,受高热之气蒸腾,容易发病中暑。
发病四肢困倦,或酸痛,精神疲倦,汗多、口渴、苔黄、气喘,小便清,脉虚身热等症状时,用清暑益气汤,益气生津,,燥湿清热。如果突然昏仆倒地,不省人事,口角流诞,目闭手撒,或牙关紧闭应急救,用通关散吹鼻中取嚏,继用大蒜数个,捣成泥状加醋少许,作饼状敷脐上;或急针人中,强刺激,抢救;同时刺十宣放血,劳宫,涌泉等穴。脉虚数无力,或滑数用生脉饮,洪大无力用人参白虎汤,益气清热,生津复脉。
中暑症中,亦有身体阳气不足之人,往往发生面白,唇淡,肢冷,脉沉细或脉微、欲绝之人,脉细用冷香饮子或大顺散温中散寒;脉微欲绝或散乱,头出冷汗,四肢厥逆,急服独参汤,参附汤,四逆加人参汤,病势缓解后服圣愈汤,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养血、益气、生津。
1、清暑益气汤:
人参25克 黄芪75克 当归15克 五味子10克(研碎)青皮10克 陈皮10克 神曲10克
黄柏10克  苍术10克  升麻15克  泽泻20克  甘草15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水煎服
2、通关散:
天南星15克 牙皂15克 细辛10克 薄荷冰5克 人工牛黄10克  
研细密闭,每用少许吹入鼻中。
3、开关散:
乌梅肉15克 冰片10克  生晒天南星10克  
研细密闭,每用少许,外擦牙根。
4、人参白虎汤:
生石膏100克 知母25克  甘草20克  淮山药20克  人参15克  
水煎服。
5、生脉散:
人参20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0克 
水煎服,病重每半小时一次口服,徐徐饮下,重病一次浓缩多用药,约半天一付,连服2-3天,轻病一副药服两天。
又上药粉碎,每次服10克。
6、冷香饮子:
制附子15克 草果10克 橘红15克 灸甘草20克 生姜3片  
水煎凉服。 
7、大顺散:
干姜15克 肉桂10克 杏仁10克 灸甘草10克
上药研粉,每服10克,温开水送下。
8、独参汤:
人参20—50克
水煎后,加入白糖少许,令患者频频饮下,症状逐步缓解。
9、参附汤:
人参50克 附子20克
水煎服,加白糖少许,令患者一天饮下,约2小时1次,一天一剂。脉微如丝时用。
10、四逆加人参汤:
生姜3片 附子20克 甘草15克 人参20克  
水煎服。一天一付。
11、圣愈汤:
黄芪100克 人参15克 熟地25克 白芍25克 当归20克 川芎20克 
水煎服。1-2日一付。
12、八珍汤:
人参15克  白术20克  茯苓10克  甘草20克 熟地25克 白芍25克 当归20克 川芎20克
水煎服。
13、十全大补汤:
八珍汤加黄芪100克 肉桂10克 
14、人参养荣汤:
八珍汤去川芎加五味10克 陈皮10克 远志20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黄芪75克 肉桂10克

四、疟疾

本病的发生是感受疟邪所致。外感风寒,或饮食不节,常为诱发本病的因素。多发于夏秋季之间,但其它季节也有散在发病,有传染性,以蚊虫为媒介,本病在我国南方比较多见。
由于患者感受疟邪之不同,体质强弱之各异,有每日一发,间日一发,三日一发,及不规则发作的分别。其主要症状是先寒后热,按时必发,为其特征。但也有只热不寒,或只寒不热者。发作时头痛,腹胀,呕吐,脉象以弦为主,在表浮弦,在里为沉弦,热多为洪弦,寒多则沉弦。
治疗方法,以平肝清热,或表里双解为主。如先寒后热,咽干,口苦,目弦,耳聋,胸胁满闷,脉弦的用小柴胡汤加常山治疗:如久疟不愈时,用常山饮治疗,如久疟不愈,腹中有块,无论一日或间日发的,用柴胡鳖甲煎治疗,久治不愈,气血具虚,疲倦多汗,用何人饮加味治疗。
1、小柴胡汤加常山:
柴胡25克 半夏20克 人参15克 黄芩30克 甘草25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掰开) 常山20克
水煎服。无汗加麻黄15克,有汗加桂枝20克,白芍20克,口渴苔黄加生石膏75克,知母20克。 
2、加减青蒿鳖甲汤:
青蒿25克 鳖甲10克 知母20克 地骨皮25克 柴胡25克 黄芩30克 白芍20克 沙参20克 桑枝20克 防已15克 灸枇杷叶20克 灸前胡15克 
水煎服
3、常山饮:
常山20克 草果15克 槟榔50克 乌梅15克 知母20克 川贝15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掰开) 
水煎服,凉后,清晨服。必须凉服
4、柴胡鳖甲煎:
鳖甲15克 柴胡25克 黄芩25克 白芍25克 常山20克 槟榔25克 焦山楂15克 陈皮1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多服数剂,或作散,胶囊服亦可。寒甚加桂枝、草果,热甚加川贝,寒疾加半夏。
5、何人饮
何首乌50克 人参15克 当归30克 陈皮10克 炮姜15克 
水煎服。
附单方:
1、鸦胆子,一百四十粒,去皮壳,每粒用馒头薄白包好,饭后吞服,每次二十粒,连服七天,有一定疗效。
2、常山叶50克,水煎服,发作前2小时服。

五、鼻渊

本病多由感冒后,热郁于鼻,经久不愈而成。主症为鼻塞,流稠涕。或流红水,气味腥臭,鼻内常干燥不舒服,前额眉棱处疼痛。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鼻炎和慢性副鼻窦炎。
发作感到头痛难忍、眩晕,发冷,发热,时排浓涕,脉浮,用加味鼻渊汤治疗,如不发热,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如常流浓涕,前额疼痛但其脉正常的,用温肺拯流丹治疗。
1、鼻渊汤:
黄芩30克 双花30克 桅子25克(捣破) 柴胡20克 玄参25克 当归20克 川贝15克 白芷20克 苍耳子20克 桔梗25克 野菊花20克 甘草25克 
2、补中益气汤:
黄芪60克 白术25克 陈皮20克 升麻30克 柴胡20克 人参15克 甘草20克 当归20克 葛根25克 白芷20克 
3、温肺拯流丹:
荆芥20克 人参15克 细辛5克 桔梗20克 诃子15克 甘草20克 石首鱼头骨5克
水煎服。(若无石首鱼头骨,可用一般鱼骨代替)
六、单双喉蛾(扁桃体炎)

本病多由肺内有热,又感受风热引起的咽部一侧,或二侧乳蛾红肿疼痛,肿大如蚕状,吞咽时感疼痛,甚至不能下咽,两边肿大的为双喉蛾,一侧为单喉蛾,治法相同。同时有脓点、脓斑。
如感到头部昏痛,发冷,发热,周身疼痛,脉浮紧和浮数,小便黄或赤的,可用元参解毒汤或养阴清肿汤治疗,银翘解毒丸也可,如红肿严重,咽下困难,全身发热,大便秘结,口燥,舌干,脉洪大而数的,用清咽利膈汤治疗,也可用牛黄解毒丸。或六神丸治疗。
1、玄参解毒汤:
  玄参30克 栀子25克 黄芩25克 桔梗30克 葛根15克 生地25克 荆芥1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2、养阴清肺汤:
  玄参30克 麦冬20克 生地25克 白芍15克 川贝15克 薄荷15克 甘草20克 丹皮20克 山豆根75克 穿心莲10克
水煎服。
3、清咽利膈汤:
连翘30克 金银花30克 牛蒡子20克(研碎)玄参25克 黄连10克 黄芩20克大黄10克  芒硝10克 (冲服)荆芥10克 防风20克 栀子20克  薄荷20克 桔梗2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七、咳嗽

咳嗽分内伤和外感两种,由外感引起的,多因风寒和风热病邪,经皮毛或鼻孔入肺而发生咳嗽;由内伤引起的,多因肝肾阴虚火旺,灼伤肺阴而发生咳嗽。也有素因痰饮,或水气而发生咳嗽。因咳嗽而气促的叫呛,因咳嗽而气短水续的叫喘,喘而喉中有拉锯声的叫哮喘。
一、外感或痰饮咳嗽:
外感咳嗽由风寒病邪引起的,咳嗽,吐白色痰,流清涕,可伴有发冷、发热,而以发冷为最显著,舌苔白,脉浮紧,或浮缓,有汗用加味桂枝汤或杏苏散治疗,无汗用单板机黄汤治疗,通宣理肺妨也可治疗。风热病邪引起的咳嗽,吐黄痰、稠痰,咳而不爽,可伴有口渴,咽痛,发烧,脉浮数,舌苔黄等特征,用桑菊饮治疗,病情较重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
如有寒热症状,而咳嗽甚剧,痰白稀薄,多为泡沫状,为外感挟痰饮咳嗽,宜用小青龙汤治疗;如无表证,身体正常,饮食如故,而咳嗽痰多,经久不愈者,为痰饮咳嗽;用加味二陈汤,参苏饮也可用;如因寒饮所致而咳嗽痰多,消化不良,宜用加味理中汤治疗。劳热久嗽用紫菀汤加减。
1、  加味桂枝汤:
桂枝15克 杏仁15克 厚朴15克 川贝母15克 紫菀20克 生姜3片 甘草15克  大枣5个(掰开)
水煎服。
2、  杏苏散:
杏仁15克 苏叶10克 半夏15克 茯苓15克  陈皮10克 前胡15克  桔梗20克 枳壳10克  甘草15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水煎服。
3、  麻黄汤:
麻黄15克 桂枝15克  杏仁15克 炙甘草10克
水煎服。
4、  加味麻杏石甘汤:
麻黄15克 杏仁15克 生石膏75克 黄芩25克 蒲公英50克  生甘草15克
水煎服。
5、  小青龙汤:
麻黄15克 芍药15克 细辛5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20克 桂枝15克   五味子10克 半夏10克
水煎服,开锅后去上沫。小便不利,原方加15克  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15克;呕吐重加半夏15克;胃胀加厚朴20克。
6、  加味理中汤:
人参15克 白术20克 干姜15克 甘草15克 半夏15克 川贝母10克 杏仁15克 厚朴15克
水煎服。
7、  紫菀汤:
知母25克 川贝15克 人参15克 茯苓15克 五味子10克 阿胶15克(另化对) 生甘草25克   桔梗20克 紫菀25克 百部20克 款冬花15克  
水煎服。
二、内伤阴虚咳嗽:
主要症状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脉弱无力而体弱体瘦,称为燥咳。治宜清热,生津润肺,用千金麦门冬汤加减,或用沙参麦冬汤亦可,如素有燥咳,而兼受外感,有轻微发热发冷症状者,可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如内伤外感咳嗽用参苏饮。
1、  千金麦门冬汤:
麦冬20克 桔梗25克 桑皮30克 半夏15克 生地25克   竹茹10克  五味子1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如咳嗽胸疼痰中带血者加阿胶、天冬、藕节各15克  。
2、  沙参麦冬汤:
沙参15克 麦冬20克 玉竹10克 桑叶20克    扁豆15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3、  止咳散:
桔梗15克 紫菀15克 陈皮10克 白前15克 前胡15克   百部15克 芥穗10克 半夏1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如发热怕冷者,加苏叶15克 ,柴胡15克  ,生姜3片。
4、  参苏饮:
人参15克  苏叶15克 葛根20克 前胡20克 陈皮15克 枳壳15克  茯苓15克  半夏15克   桔梗20克 木香15克 甘草20克     加生姜3片    大枣3枚
水煎服。

八、哮喘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咳嗽气喘病。其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呼吸时气发有痰鸣声,拉锯声,重则不能平卧,如遇油烟或炭烟的刺激,则呼吸更促,咳喘更剧。本病可分为实喘、虚喘两种。实喘治肺,虚喘治肾。
一、实喘:多发于身体健壮之人。一般素有蓄饮痰火,一受风寒,则引起咳喘,痰多稠粘,口干燥,心烦不宁,胸胀,气粗,声高,脉多滑数有力。在治疗方面,如兼有发冷,发热,头身痛,无汗,脉浮等表证者,宜用麻黄汤;如无表证,脉滑数而发热者,宜用清燥救肺汤或麦门冬汤治疗。
二、虚喘:多发于身体虚弱之人。其症状为,咳喘痰少,气短,声低,唇青,面白,脉象微弱无力。在治疗方面,如兼有自汗或盗汗,腰腿酸痛,或虚烦不眠,宜用都气丸治疗;若肺肾均虚,咳喘多痰,颜面及四肢微见浮肿,脉细微者,宜用肾气丸治疗。如气喘痰多、四肢发凉,脉微欲绝的,用黑锡丹治疗。
1、清燥救肺汤:
桑叶15克 生石膏50克   胡麻仁15克 阿胶15克 党参25克   麦门冬20克 杏仁15克枇杷叶2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2、麦门冬汤:
麦冬25克 半夏15克 党参30克  甘草15克 粳米25克      大枣3枚
水煎服。
3、都气汤:
熟地40克 五味子15克 茯苓15克 山药25克 山萸肉25克 丹皮20克 泽泻25克麦冬20克
水煎服。或研粉,打丸,每丸二钱    ,每次1~2丸口服,每日2~3次饭后服。
5、  肾气汤:
熟地40克 山芋15克 山药15克 丹皮15克 茯苓20克 泽泻20克 附子10克   肉桂5克
水煎服。
5、黑锡丹:黑铅100克 硫黄100克  沉香50克 附子50克 小茴50克 肉叩一两    故纸50克  阳起石50克 胡芦巴50克 金铃子50克   木香50克 肉桂25克 阿胶25克
先将黑铅放锅内,火烧熔化,加入硫黄,和铅搅匀,等二物溶合后倒出,冷后研细,再将其它药研好和匀,装胶囊或米糊如绿豆大,每次服五分。每日2次口服。

九、肺痈

本病的起因,多由素体气血不足,腠理不密,风寒病邪侵袭后,停留肺中,蕴久化热而成。现代医学称为肺脓肿或肺脓疡。其一般症状:;初起恶寒,发热,咳嗽,胸胁胀满,呼吸不利,咽燥不渴,时吐稠粘痰,咳时胸中隐隐作痛,甚则四肢微肿,咳吐脓血,或吐脓痰(痈已形成),脉实,滑数有力,治疗方法,如初起兼有外感证者,宜用《千金》苇茎汤加减。如胸满
面肿,喘而不得卧者,宜服葶苈大枣泻肺汤。
一、〈〈千金〉〉苇茎汤加减:
苇茎50克 薏苡米50克 桃仁50克 瓜蒌50克 冬瓜子50克 白茅根50克 桔梗50克 鱼腥草50克 蒲公英50克 黄芩50克 败酱草50克 山豆根75克  连翘50克
水煎服。每日3至4次,频频饮服,约2至3周。
二:葶苈大枣泻肺汤:
苦葶苈子100克 大枣5枚
水煎服。

十、肺痨

本病也叫“痨 ”,“痨病“。空气飞沫传播,开放期咳血传染性极强,系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现代医学称为肺结核。它的症状:初期多感体倦乏力,饮食不振,日渐消瘦,日晡潮热,盗汗,以后则出现干咳,或吐白痰,胸胁痛,五心烦热,惊悸,失眠,怠惰,嗜卧,午后有发热的感觉。男子可梦遗,滑精,女子则月经趋后,甚则经闭,俗称“干血痨”。
本病的治疗,如咳嗽,气短,胸疼,潮热,盗汗,体倦无力,不思饮食,脉细数或滑数无力,可服加减黄芪鳖甲散;如潮热,盗汗,颊赤,午后加剧,咳嗽,咯血,食少体弱,脉虚数无力者,可服参胶肺痨丸,或加味龟龙丸。咳血重用加味百合固金丸,咳血重,用三七白芨散。
1、加减黄芪鳖甲散:
黄芪50克 鳖甲10克(研碎) 天冬20克 银柴胡15克 秦艽15克 党参50克  地骨皮20克  知母20克  茯苓15克 桔梗20克  生地25克 紫苑25克 桑白皮20克橘红20克甘草20克
水煎服。
2、参胶肺痨丸:
西洋参50克(若无可用孩儿参或沙参代)阿胶35克 黄连10克 生地50克 黄芩50克 大黄15克 当归35克 砂仁15克 百合50克 玄参125克 栀子30克 厚朴25克  三七30克食欲不振加白术25克,痰多加川贝50克 ,橘红50克,潮热加银柴胡50克,鳖甲50克。研细,炼蜜为丸,每丸重5—10克,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
3、加味龟龙丸:
龟板100克 鳖甲100克 煅龙骨50克 生牡蛎50克 天门冬50克 炙百部50克 紫石英50克  酒大黄25克 煅花蕊石50克 如痰中带血加白芨100克 阿胶50克 大口吐血加三七30克 胸痛加瓜蒌皮50克,元胡100克。
炼蜜为丸,重10克,早晚各服1----2丸。儿童减半。
4、加味百合固金汤:
生地30克 熟地30克 玄参50克 川贝母10克  桔梗20克 甘草15克 麦门冬20克 白芍25克  当归25克  马兜铃15克 侧柏叶25克 仙鹤草50克  百部30克  生地榆30克
水煎服。咳血重加三七,白芨。
5、三七白芨散:
三七500克  白芨500克。
研粉,装零号胶囊吞服,一次5至10粒,连服10个月至2年。确有补调,治咳血之功。
6、验方:
百部50克 黄芩30克 丹参25克 桃仁15克 生地25克 白芨25克 马兜铃25克
水煎服,连服一年至一年半。
十一、胃痛

胃痛的原因很多,多因素体脾虚胃弱,不易消磨食物引起,又饮食不当、着凉、精神刺激引起发病。如胃部隐隐作疼,食后饱胀加重,或空腹时痛,舌淡苔白,脉迟缓,右关弱,为脾虚,用香砂养胃汤加减;左关弦,右关弱,肝木克脾土,生气加重,用逍遥散;右关弦,或紧为胃寒,用附子理中汤、或良附丸;久病不愈用乌贝散,枳实白芨散。嗳腐吞酸,或干噫食臭者,脉右关滑为食积,用加味平胃散;如胃痛嘈杂不舒,浮酸欲呕,为胃阳不足,脉弦,用加味吴茱萸汤;若牵引左胁疼痛。吞酸呕恶,脉弦数无力,用左金丸。如口燥,便秘,舌尖红,胃痛泛酸,脉双关滑,为胃阴虚,用叶氏养胃汤,加瓦楞子,滋阴养胃,脉弦久寒用良附丸方。时打呃不呕,脉涩,用乳香灵脂散。
1、香砂养胃汤:
人参15克 白术25克  茯苓15克 甘草20克 木香15克 砂仁10克 法半夏15克 陈皮15克
水煎服。右关弱大是虚脉,为中气下陷加升麻75克 黄芪100克。
2、逍遥散加味:
当归25克 白芍25克 柴胡25克 薄荷20克 茯苓15克 白术15克 甘草15克 干姜10克香附20克 郁金15克
水煎服。
3、附子理中丸:
甘草15克 人参15克  白术25克 干姜15克
水煎服。
4、乌贝散:
乌贼骨350克 大贝150克 甘草150克 白糖500克
上药研粉,每服一匙,每日3----4次口服。
5、枳实白芨散:
枳实,白芨各等份。
研粉,每服一匙,每日3--4次口服。
6、加味平胃散:
苍术25克  厚朴15克 陈皮10克 郁金15克 炙香附25克 元胡15克 生甘草15克
水煎服。
7、理气乌药汤:
炙乌药15克  炙香附25克 半夏15克 枳实20克 木香15克 藿香15克  苏梗15克青皮15克  炒麦芽20克
水煎服,如四肢冷,脉细迟  痛为寒加附子15克,肉桂15克,去半夏。久病必虚。
8、乳香灵脂散:
乳香20克  没药20克 五灵脂25克 花椒15克
研粉一钱,每日三次,饭后开水送服。
9、加味吴茱萸汤:
吴茱萸25克 白术15克 法半夏15克 人参15克 天南星15克 干姜15克 大枣5枚
水煎服。
10、左金丸:
黄连300克吴茱萸50克
研细、装零号胶囊,每次5至10粒口服(一钱)每日3次口服。
11、叶氏养胃汤:
北沙参25克 白扁豆25克 桑叶15克 麦冬10克 玉竹10克 甘草20克 煅瓦楞子25克
水煎服。
12、良附丸:
良姜 香附等份。
研粉,每次服一钱,一日2至3次口服。
十二、呕吐

呕吐,有寒热之分。寒者喜热,恶寒,四肢发凉,脉象细迟;热者喜冷,恶热,烦渴,脉滑数或洪大,有时可伴发吐血,此因胃内素有蓄热,日久后损伤脉络,瘀血积聚,故发生吐血。
一、寒证呕吐:多见于老年人,或素体虚弱而脾胃虚寒者;或因内伤生冷食物,外感、
风寒;或因旧病处治不当,,损伤脾胃而发生呕吐。一般症状:体倦,食欲不振,胸
满闷,小便清白,或吐清水,或吐涎沫,脉象多细弱无力。治疗,兼感冒,用藿香
正气散;伤食生冷,用草果藿香汤;素体胃寒,用吴茱萸汤;呕吐而胃腹疼痛,或
兼四肢发凉,用理中汤或四逆汤。
二、热证呕吐:一般都是急性发作,且多为素体健壮之人,喜寒恶热,口渴想饮冷水,
大便干燥,小便色黄红,心烦,口苦,舌苔白腻或微黄,脉象数而有力,治以泻肝和胃
为主。因伤食,用查曲平胃散加减;因素有胃热蓄疾,用加味温胆汤,或增减旋复代赭汤;
呕吐酸水,口干燥,两胁微痛,心中烦燥的,用左金丸;干呕,用桔皮竹茹汤加代赭石,呕吐带血,泻心汤治疗。
1、草果藿香汤:
草果仁15克 藿香20克 川朴15克 陈皮15克 半夏20克 生甘草10克 生姜25克
大枣3枚。
水煎服。
2、吴茱萸汤:
吴茱萸25克  人参15克 生姜25克 大枣5枚
水煎服。
3加味温胆汤:
茯苓15克 半夏20克 陈皮15克 甘草5克 枳实10克 竹茹10克 川连10克
水煎服。
4、楂曲平胃散:
  焦楂15克 神曲15克 苍术25克 陈皮10克 厚朴15克 甘草15克  川连15克
  水煎服。
5、增减旋复代赭汤:
  旋复花15克(布包)代赭石30克 陈皮15克 半夏15克  茯苓15克  人参15克 白芍15克  
水煎服。胃热甚则加竹茹15克 枳实15克 黄连15克,胃酸过多者加滑石15克 、牡蛎
15克。
6、桔皮竹茹加赭石汤:
橘皮15克 竹茹15克 大枣3枚  生姜3片   甘草15克 人参15克 代赭石30克
水煎服。
7、泻心汤:
大黄15克 黄连15克 黄芩15克
水煎服。
十三、腹泻

腹泻,多由于饮食不节,贪吃生冷瓜果之类,及不洁食物而生。分急性和漫性两种。
一、急性腹泻:分外感和内伤两种。外感腹泻,多见发冷,发热,四肢周身酸痛,脉浮
等。如热甚口渴心烦,用葛根芩连汤加芍药方;热不甚的,宜藿香正气散。内伤腹泻
多为伤食所致,出现嗳腐吞酸,腹胀微痛的,宜用保和汤;如伤于冷饮冷食,而现
寒证的,宜用理中汤和胃苓汤。
二、慢性腹泻:一般多属脾胃虚弱,腹胀,便溏,食少纳呆,以健脾理气为主,用香砂
六君子汤加厚朴方治疗;经常腹满、胀痛,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经常腹泻,而腹泻次数较多,经久不愈,系下焦虚寒,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治疗。
1、葛根芩连汤加芍药方:
   粉葛15克 黄连25克 黄芩25克 杭芍3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2、保和汤:
   焦山楂15克 半夏15克  橘红15克  神曲15克 炒麦芽15克 茯苓15克 莱菔子15克  连翘15克
   水煎服。
3、胃苓汤:
   苍术25克 陈皮15克 厚朴25克 桂枝20克 泽泻15克 猪苓20克 茯苓1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4、香砂六君子汤加厚朴方:
   白术15克 茯苓25克 党参50克 炙甘草15克  陈皮10克  半夏15克 川朴15克
   广木香15克  砂仁10克
   水煎服。
5、六君子汤加诃子柿蒂汤:
   人参15克 白术20克 茯苓15克 甘草15克 半夏15克 陈皮15克 诃子肉15克
   柿蒂15克
   水煎服。
6、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禹余粮等份,
   研细,每服10克,每日服二次。
十四、痢疾

痢疾是夏秋两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历来一直有疫痢,赤白痢、热痢、冷痢、噤
口痢,休息痢之别,但为了便于治疗起见,从病机分为实热痢和虚寒痢。本病主要
由于胃肠虚弱,饮食不节,感染疫痢病邪所致。
一:实热痢:本病一开始就有恶寒,发热,身痛,头晕的表证出现,继之则有呕吐,
腹痛,泄泻等里证。在数下泄肚之后,则杂有红白色的粘液,并有里急后重的感觉。
在治疗上,如患者有上述症状,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或葛根白头翁汤治疗;如无寒热等表证,而只有下痢肿胀,欲便不出时,宜用大承气汤;如热痢腹疼不能忍受,或痢下黑血及粘液时,宜用加味黄连黄芩甘草汤。本病如单服马齿苋,疗效亦好。
1、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25克 黄连25克 黄芩30克 生甘草20克
  水煎服。如里急后重时,如酒炒大黄20克。
2、葛根白头翁汤:
葛根15克 白头翁30克  川连20克 黄柏15克 秦皮15克
水煎服。
3、白头翁汤:
白头翁25克  黄连15克  黄柏10克 秦皮25克
水煎服,连服二、三剂。
4、加味黄连黄芩甘草汤:
黄连15克 黄芩50克 栀子20克(捣破)大黄10克(后下)  车前子20克(布包)甘草15克 灯蕊草5克
水煎2次后,将药汁合在一起,加入白糖二钱顿服。
5验方:
鲜马齿苋250克,煮熟加紫皮大蒜,当菜吃,每日三餐。
二:虚寒痢:由痢病日久正气耗伤而成,表现食少体倦,四肢发凉,大便内带有粘液性物质,或脱肛不收,脉沉细或弱而无力,皆为虚寒证。治疗方法:如虚寒下痢脓血,日久不止,有滑脱不禁症状时,应服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如虚寒较重,食欲不振,四肢发凉,脉沉细或弱,宜服附子理中汤。
1、桃花汤:
赤石脂50克(研极细末,一半水煎,一半冲服)干姜15克 粳米50克
水煎服。
2、真人养脏汤:
人参15克 当归15克 肉桂10克 诃子肉15克 粟壳10克 木香15克 白术15克 肉蔻15克 白芍5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十五、便秘(便闭)

便秘是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正常大便,或一日一次,或两日一次,并无其它痛苦。反之则病,五日一次,或更多日数排便一次,大便干燥异常,则为便秘,按其病因病机可分以下四种。
一、实闭:发热,腹胀,按时腹痛剧烈,烦渴,谵语,大便不通,为实证,宜清热通便,用凉膈散治疗。
二、虚闭:年老体弱及妇女声后气血不足,以致胃肠枯燥,为虚证,宜养血润燥,用益血润肠丸,或半硫丸治疗。
三、热闭:口燥唇焦,舌苔老黄,小便色赤,喜冷饮的,脉滑数,为热闭,以大承气汤治疗。
四、冷闭:唇淡,舌苔白润,小便清长,喜热怕冷,大便秘结的,为冷闭,四物理中汤,温肠胃,润燥结,或半硫丸亦可。
对习惯性便秘,可于每早空腹喝蜂蜜一匙,或番泻叶少许泡茶饮,或服芦荟研粉胶囊,或服润肠麻仁丸。
1、  益血润肠丸:
枳壳100克 橘红100克 阿胶50克   寸云50克  苏子40克 当归15克   枣仁15克 火麻仁150克 熟地300克
先将麻仁、枣仁、熟地、捣如膏状,余药研洗末,炼蜜为丸,日服一、二次,空心开水服,每服3、5丸。
2、  四物理中汤:
当归75克 白芍25克 川芎20克  熟地20克  干姜15克 白术30克  党参25克 炙甘草20克
水煎服。
3、  半硫丸:
姜炙半夏150克 炙硫黄150克
研细末,另用生姜汁和糯米粉75克,蒸饼,晒干,研细,用凉开水糊丸,如捂子大,每服15~20丸,空腹用温酒或生姜送服,如妇女用醋汤下。
4、  凉膈散:
大黄25克 芒硝25克 栀子20克    黄芩30克 连翘30克  薄荷15克 竹叶10克  甘草10克
加生蜜煎服。
5、  大承气汤:
芒硝25克(冲服)枳实25克   厚补20克  大黄25克(后下)
水煎服。 水煎共剩水3碗,半碗一次,2小时不下再服,以下为度,
十六、黄疸

本病是一种皮肤、白眼球,小便发黄的病。分为阴黄和阳黄两种。如皮肤发黄,暗如烟熏,小便自利,脉沉迟或细弱的为阴黄,用茵陈四逆汤加减治疗;如皮肤颜色鲜黄,小便色赤不利,口干燥欲饮水,脉滑或弦数为阳黄。急性传染形肝炎即属此型,治以加味茵陈蒿汤。如大便不通宜茵陈大黄汤,如身体微热,口渴,小便短涩,或浮肿,用茵陈五苓散;如高热,口渴,自汗,脉洪大用茵陈白虎汤。如阳黄,日久不愈,转成慢性,面色黑黄,脉弱,用硝矾丸,茵陈加四物汤、八珍汤治疗。浮肿用茵陈五苓散;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用茵陈柴胡汤治疗。久病乏力、心悸、气短、脉沉弱、舌淡苔白,用茵佩郁蓝汤加八珍、四物、四君汤治疗。黄疸浮肿,用苦丁香散吹鼻,或用蟾蜍线穿腿上皮肉,其黄水自出肿消。肝炎病毒携带者必须服茵佩郁兰汤,连服1~3个月
1、茵陈四逆汤:茵陈50克 干姜15克  附子1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2、加味茵陈蒿汤:茵陈50克 焦栀子20克(捣破)  黄芩25克   大黄10克  黄连10克 黄柏10克
  水煎服。
3、茵陈大黄汤:茵陈100克    大黄15克
水煎服。
4茵陈五苓散:
茵陈50克  大黄15克(后下)栀子20克(捣破)   茯苓25克   泽泻30克  猪苓20克    白术25克
水煎服。
5、  茵陈白虎汤:
茵陈75克    生石膏100克  怀山药25克 知母15克   薏仁5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6、  茵陈柴胡汤:
茵陈50克    党参50克  柴胡25克    黄芩30克    半夏15克  生甘草15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水煎服
7、  硝矾散:
白矾50克 火硝50克
研细末,饭后半小时服2.5克(此方亦治胆结石)
8、  茵陈四物汤:
生地50克  白芍50克 当归25克 川芎25克  香附20克   郁金20克   茵陈100克
水煎三次,早晚各一次饭后温服,每付服2天。
9、  茵佩郁兰汤:
茵陈75克   佩兰75克 郁金25克   板兰根75克
水煎3次,每6~8小时一次凉服,1付服2天。
10、苦丁香散:甜瓜蒂100克
晒干研粉,每用少许吹鼻孔内,黄水淌出,约一天消尽,水肿随消。
10、              加味茵佩郁兰汤:用于肝炎病毒携带者
茵陈50克  佩兰50克 板兰根30克   郁金20克   芦根50克   茅根50克  贯众30克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牛膝50克   茯苓20克  泽泻20克  猪苓20克  孩儿参15克
水煎3遍,每付服两天。
十七、胁痛

胁为胸两旁部位,恼怒,气逆或忧郁,均能引起胁部胀满作痛,故临床上多属肝气郁洁。胁痛包括传染性肝炎的肝区疼痛。痛时或偏一侧,或有休止,经久隐隐作疼不止,劳累则更剧,并能影响胸背、胃脘少腹,脉象细弦或弦滑。治宜疏肝理气,右关弱、左关弦,六脉细迟或沉,用逍遥丸,柴胡舒肝散。气郁化火而兼口干及痛处有热感的,用清肝散加味。六脉沉细,舌淡苔白,惊恐、目昏、平鸣为肝血虚,用四物汤加柴胡、青皮。肝病胁痛,初发生气,久病入络血瘀加丹参、红花、水蛭、三棱、莪术和血破症,肝木克脾土则腹胀、纳呆、嗳气、失气、大便不调,加厚朴、白蔻、大腹皮等。舌质淡,苔白,左关弦、右关弱,为肝木克脾土,用加减逍遥散。六脉细弱,为肝血不足,唯胁下攻窜作痛不止,用赭石覆花汤,或八珍汤加木香、青皮、肉桂。脉数有热加黄连、栀子。
传染性肝炎以“肋痛”为主诉,用传染性肝炎方,加味茵佩郁兰汤亦可。但必须理气一滋阴、养胃。
1、  柴胡舒肝散:
柴胡25克  白芍25克 香附20克  枳壳20克 陈皮15克  川芎2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2、加味清肝汤:当归25克  白芍25克  川芎15克  丹参50克      栀子25克(捣破)黄芩25克  穿心莲15克 石见穿15克 玄参25克  虎杖20克  麦冬15克
水煎服。
3、  四物汤加柴胡青皮方: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当归20克 川芎20克  柴胡25克  青皮20克
水煎服。
4、  逍遥散:
当归25克 白芍25克   柴胡25克   茯苓20克   白术20克   甘草15克  干姜10克 薄荷15克
水煎服。
5、  赭石复花汤:
旋覆花25克(布包)  白芍20克  金铃子15克  川连10克   吴茱萸15克   当归15克    郁金20克  降真香10克   丝瓜络10克    橘络10克  砂仁10克  赤小豆25克  竹茹10克    代赭石30克
水煎服。
6、  加味八珍汤:
熟地30克  白芍30克 当归20克  川芎20克   党参50克  白术25克  茯苓15克   甘草20克  木香20克 青皮15克 香附20克   郁金20克 肉桂5克
水煎服。有热者,熟地改生地,去肉桂加川连15克   栀子25克(捣破)
7、传染性肝炎方:丹参50克  白芍25克  柴胡25克 郁金20克  青皮15克 枳壳15克金铃子15克   茵陈50克   佩兰25克     香附20克   白茅根30克
水煎服。饮食不振加苍术15克、鸡内金15克、焦三仙各15克;体虚加黄芪100克、当归25克、阿胶20克;血瘀加桃仁15克、红花15克;肝大加龙牡各30克、鳖甲15克、龟板15克、三棱25克、莪术25克、蛇草30克、半枝莲25克。
十八、惊悸、怔忡

惊悸是指病人自觉心跳过快或自觉心跳。怔忡是在心悸的情况下,自觉惊慌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表现。初起多因惊恐或劳累过度而表现症状。皆因心元不足,复加血虚而病。血虚:一因生发无源,二因丢失太多。久病成瘀而引起心痛。诸书皆误,余在此以正文。在临床上以我防论为主,不可依教材,否则无效。《难证》云:“在寸微为心元不足。”非人参不能复脉,六脉沉细,乃生发无源,重用熟地、白芍以生血,活血补血用川芎、当归。重者用桃仁、红花。不必安神,其病痊愈。
心悸伴有健忘、头昏眼花、多梦、饮食不振、舌质红、脉细数,在寸滑或在尺滑,尿黄、尿急、心火盛,用朱砂安神丸;五心烦热、不寐、六脉虚数无力,心血不足,为心阴虚,用地骨皮饮,天补补心丹;脉滑疾多用温胆汤:左寸微、细、沉、代、散,用独参汤,伴迟加附子,为参附汤;伴六脉沉细,为血虚,用圣愈汤,气短加党参,乏力加黄芪 ;或八珍、十全人参养荣汤;心悸伴头晕、眼花、失眠、健忘、耳鸣、自汗、乏力同时出现的虚弱状态,用镇心丹去肉桂治疗。补血一般需要服药2~5周,才能补足,否则还复发。
二十、厥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出冷汗,脉危欲绝,经过几分钟后,或半小时左右逐渐苏醒。昏迷的持久与短暂,意识丧失不同。本病多因久病或重病,体虚气血两亏,心肾阴阳惧损,以致突然发病。常见于长期卧床病人,突然起床或直立过久,或久蹲突然起立,或闷热环境下,大汗之后,或创伤,流血过多,或妊娠,饥饿,也可出现。发作后,迅速将病人平卧,不枕枕头,使呼吸道通常,或抬高下肢。针刺人中、内关、劳宫、涌泉、十宣等穴,弱刺激,病轻很快缓解苏醒,缓解后,进行扶正处理,防止复发。厥证,平时左寸脉微,心元不足,气温变化,疲劳之后,又引起,耗伤精血,故六脉微弱,急救用独参汤,夏服生脉饮,冬服参附汤。调理善后,用八珍、十全、人参养荣,兼肾虚者,合金匮肾气汤,或用大补元煎加减。
                          二十一、 鼻  衄(鼻出血)

鼻衄,是血热不循常道,上溢于鼻窍所致。
常见的原因有:风热犯肺、胃火炽盛,肝火太旺,饮酒成积,久服参芪大补热药等。
一、肺热:外感病后期,鼻燥涕粘,口干、咳嗽、痰少、舌红,身热脉数,或身不热寸脉浮大。用桑菊饮。无表症只肺热者,用玄参地黄汤治疗。
二、胃热:口渴引饮,口臭,烦躁,或口干烦躁,舌质红,苔黄腻,六脉洪大滑数。用玉女煎,便秘加大黄、栝楼仁。
三、肝火: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用龙胆泻肝汤。
四、血热: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白腻,六脉虚数无力。或沉细数。轻者用四神丸,重者用犀角地黄汤。
1、  加减桑菊饮:
桑叶25克  野菊花25克   芦根50克  连翘50克  薄荷20克  芦根50克  藕节30克 桔梗20克 甘草20克 仙鹤草50克
水煎服。
2、  如减玉女煎:
生地50克 水牛角丝30克 生石膏100克 知母20克 麦冬15克 知母20克  黄柏10克  黄连15克  黄芩30克 小蓟30克  仙鹤草75克
水煎服。便秘加大黄25克(后下),瓜楼仁30克。
3、  玄参地黄汤:
生地30克  玄参50克  麦冬50克  白芦根50克  生藕节30克   生地榆50克   侧柏叶25克   仙鹤草50克
水煎服。
4、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25克  栀子30克(捣碎)黄芩25克  当归15克  车前子30克(布包)木通25克  生地30克   泽泻20克 北柴胡25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5、  四生丸:
侧柏叶50克  艾叶50克   荷叶50克  生地50克
水煎服。
6、  犀角地黄汤:
7、  水牛角浓缩粉30克  生地50克  白芍30克   丹皮30克  柴胡25克  黄芩25克
水煎服。
鼻出血时,用纸或棉花塞鼻腔出血,另用凉水拍打额头出血,具有一定效果。
二十二、 齿衄

胃热和肾虚两型:
一.胃热:多见齿龈红肿疼痛,血色鲜红,头痛,口臭,大便泌结,苔黄,脉洪数,治宜清胃泻火,用清胃散,或泻心汤合用治疗。外用冰玉散敷患处。
二.肾虚:齿浮动摇而微痛,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茜根散合滋水清肝饮。血癌用当归龙荟丸加减。
1、加味清胃散:
     水牛角丝30克 生地30克  丹皮30克  连翘50克  川连20克  当归20克  甘草20克  升麻30克  生石膏75克  水煎服。
2.  冰玉散:
     煅石膏75克  冰片5克 硼砂20克  白僵蚕20克
研细,密闭储存。用时取少许,外敷患处。
3、茜根散:
     茜草根25克  黄芩50克  阿胶20克(另化对)  侧柏炭30克  生地3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4、滋水清肝饮:
     生地30克 山萸肉20克 淮山药25克  当归20克  丹皮25克  泽泻20克  柴胡30克  白芍30克  大枣3枚(掰开)  茯苓15克
5、当归龙荟丸:
     当归15克  龙胆草25克  黄芩30克  芦荟20克 黄连15克  黄柏 10克 人工牛黄20克  清黛20克  西洋参25克  羚羊角粉5克
   上药研粉,炼蜜为丸,每次两丸,每日三次,口服,连服两年以上。
二十三、 咳血

血,是血从肺中而来,常与咳嗽同时而来,痰血相兼,或痰中有血丝,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引起咳血的病因,多因外感风热或肝火犯肺。肺痨咳血的比较多见。风热伤肺,则咽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清肺润燥,止血,用桑杏汤加味,或用加味紫苑汤。如肝火犯肺,胸胁牵痛,咳嗽痰中带血,烦渴易怒,便干尿赤,舌质红,苔黄,脉眩数用黛蛤散合百合固金汤。
1、桑杏汤:
     桑叶25克  杏仁20克(研泥)  沙参30克  川贝15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2、加味紫苑汤
     紫苑25克  知母30克  川贝15克  人参15克  茯苓10克  五味子10克(研碎)  阿胶20克(另化对)  甘草20克  桔梗20克  黄芩30克  百部25克  马兜铃15克  侧柏叶25克
水煎服。
3、黛蛤散:
青黛  蛤壳等份
研粉,口服,每日3次,每次5—10克。
4、加味百合固金汤:
百合25克  生地30克  熟地30克  玄参30克  川贝母15克  桔梗20克  甘草20克  麦冬25克  白芍30克  当归20克  侧柏叶25克  百部30克  仙鹤草50克 白芨20克
水煎服。
二十五、 呕血

呕血又叫吐血。是血从胃中而来,从呕吐出。本病多因胃中热,或肝经郁热,脉络瘀滞,损伤胃络而引起。治疗以清热,凉血,止血,降气,行血为主
胃有积热表现为脘腹胀闷,甚则作疼,吐血紫黑,如赤豆汤样,多夹杂食物,如吐量多而大时,呈鲜红色,大便色黑,脉多滑数相兼,治宜清胃,泻火,止血。
因肝经郁热引起表现为,吐血,口苦,胁疼,心烦,易怒,躁扰不宁,梦多,舌质红降,脉象弦数.
如突然血出如泉上涌,血量甚多,色鲜红,为胃热、血热。胃热用白虎汤,玉女煎,血热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1加味犀角地黄汤:(降血糖,尿糖神效,亦能彻底治愈)
水牛角浓缩粉30克 白芍25克  丹皮30克  生地30克  玄参30克 生石膏100克  天花粉30克 仙鹤草75克 柴胡25克 黄苓25克 白茅根30克 芦根30克 小蓟30克 侧柏叶30克
水煎服.连服1-3个月,以脉平为度.
二十六、便血

凡血从肛门而出,不论便前,便后,或单纯下血,或血便相混,统称为便血.便血分血色鲜、及紫黯,便前便后,是否疼痛等,区别对待.
凡便鲜血,先便后血,或先血后便,或便血夹杂,大便不畅,口苦,苔黄腻,脉滑数,虚数无力,皆胃经蕴热下移大肠所致,皆用槐角地区性榆汤加减治疗.
凡下血,血色紫黯,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腹部隐痛,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萎黄舌质淡红,脉细用加减归脾汤,脉涩用血府逐瘀汤.
1、槐角地榆汤:
槐角30克 生地榆30克 秦艽20克 白术25克 当归20克 猪牙皂角20克 侧柏叶30克 黄芩30克 黄连15克 黄柏10克
水煎服。
2、加减归脾汤:
人参15克 白术25克 黄芪75克 当归25克 甘草20克 茯神20克 远志20克  木香20克 三七20克 仙鹤草75克  刘寄奴50克 
水煎服。肛门下坠,气虚下陷加升麻,黄芪。
3、血府逐瘀汤:
当归25克 熟地25克 桃仁20克 红花25克 枳壳20克 牛膝25克 川芎20克 柴胡30克 赤芍30克 甘草20克 三七20克
水煎服。
二十七、尿血

尿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多无疼痛之感.但也有轻微胀感或热感的,一般以疼者为血淋,不疼者为尿血.不疼者多见于癌症,需查是否有癌细胞和膀胱镜、超声检查。
疼者多见于结石,中医认为血尿的发生,病理为热扰血分,治疗上以清热、泻火、滋阴、凉血为原则。如阴虚火旺者,小便短赤带血,目眩耳鸣,腰膝酸软无力,舌质红,脉细数,尺部滑大,治宜滋阴清火,用加味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如心火亢盛,小便短赤,带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睡眠不安,舌尖红,脉细数,左寸,左尺偏滑者,是心与小肠火盛,以清心泻火,凉血止血为主,用小蓟饮子,或加味导赤散治疗.还有一种小便频数带血,其色淡红,四肢无力,腰脊酸软,面色萎黄,食少,舌淡,六脉细迟,双尺弱,右关弱,为脾肾两虚,健脾补肾,用四君子汤合匮肾气加减.
1、加味知柏地黄汤:
山芋25克 山药25克 生地40克 丹皮25克 茯苓20克 泽泻25克 知母20克 黄柏10克 芦根50克 白茅根50克
水煎服。
2、小蓟饮子:
小蓟30克 藕节30克 蒲黄15克(布包) 木通25克 滑石30克 生地30克 当归25克 甘草20克 桅子30克(捣破) 淡竹叶15克
水煎服。
3、加味导赤散
生地30克 木通25克 甘草20克 淡竹叶15克 瞿麦30克 扁蓄30克 琥珀15克 栀子25克(捣破) 血余炭25克  车前子30克(布包) 仙鹤草30克 
水煎服。
4、四君子合金匮肾气汤
人参15克 白术20克 茯苓20克 甘草15克 山萸肉30克 怀山药30克 熟地40克 丹皮25克 泽泻25克 附子10克 肉桂5克  杜仲炭20克 赤石脂30克 
水煎服。
二十八、眩晕

一、痰饮:多属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内有停水,其症状为,胃部胀满,心悸,食欲不振,甚则呕吐涎沫,脉多沉濡,治宜涤痰逐饮为主,可用苓桂术甘汤或半夏天麻白术汤。
二、虚弱:分气虚,血虚,气血两虚。
1、气虚:多因过度疲劳,或房事不节,或大汗亡阳,或吐泻后损伤脾胃而引起.其症状为;头痛,眩晕,自汗,怕风,不思饮食,心烦气短,腰膝酸软,脉细弱,用补中益气汤。
2、血虚:多因各种失血,或营养不良所引起,其症状为;头昏眼花,耳鸣,面色萎黄,倦怠嗜卧,脉细,细数或芤.细用四物汤;细数用地骨皮饮,;芤用当归补血汤,营养不良,必右关脉弱,用人参归脾汤.大病之后用八珍、十全、人参养荣,年老人病用鹿茸肾气丸.
1、苓桂术甘汤:
茯苓25克 白术30克 桂枝2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2、半夏天麻白术汤:
半夏25克 白术20克 苍术20克 天麻15克 党参30克 陈皮20克 神曲15克 焦麦芽20克 茯苓15克 黄柏10克 干姜10克 黄芪60克   
水煎服。
3、四物汤:
熟地50克 白芍50克 当归25克 川芎25克 
水煎服。
4、地骨皮饮: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当归25克 川芎25克 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水煎服。
5、当归补血汤:
当归20克 黄芪60克 
水煎服。
6、鹿茸肾气丸
鹿茸粉20克 熟地250克 山芋150克 山药150克  茯苓50克 丹皮75克 泽泻50克 菟丝子75克 龟板50克 巴戟肉75克  石斛75克  人参75克
研细,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1-2丸,早晚各一次口服.
二十九、头痛

诸般头痛皆见于风,风性柔杨,直达巅顶,而引起发病.发于前头,为阳明注头痛;发病于两侧为少阳经头痛;发于后头及满头痛者为太阳经头痛;久之耗气伤血,入里,形成内伤,气虚,血虚,痰厥,血瘀,湿郁。
一、头风头痛:头痛据烈,或满头痛,或偏头痛,舌淡苔白,脉浮缓,用消风散,川芎茶调散。
二、气虚头痛:头觉空虚,痛而畏寒,体倦,气短,饮食不振,舌淡苔白,脉弱。用加味补中益气汤.
三、血虚头痛:头痛不甚,如细筋牵引,痛连眼角,目涩,下午痛重,唇面淡白,心悸怔忡,呕恶,眩晕,脉细弱.治用加减四物汤.
四、血瘀头痛,头痛麻木,手指麻木,心悸,气短,或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质黯,苔白,舌下有紫斑点,六脉俱涩,桃仁四物汤加减。
五、痰厥头痛:头重眩晕,甚则目重不能开,头痛如劈,恶心烦乱,甚则心神不安,不寐,语言颠倒,脉弦滑,用半夏天麻白术汤。
六、湿郁头痛:头痛如裹,腰重如带五千钱,腿重如带千斤坠,舌淡苔白腻,六脉濡软,用肾着汤,或羌活胜湿汤。
1、消风散:偏正头痛之良方方。
羌活25克   防风30克 荆芥穗15克 川芎25克  厚朴15克 人参15克  茯苓15克
陈皮20克 甘草15克 僵蚕10克 蝉蜕10克 藿香20克 藁本20克 
水煎服。
2、川芎茶调散:
川芎25克 荆芥15克 防风25克 细辛3克 白芷20克 薄荷20克 甘草20克 僵蚕10克 菊花20克 藁本20克
水煎服.
3、加味补中益气汤:
黄芪75克 白术25克 陈皮20克 升麻25克 柴胡25克 人参15克 甘草20克 当归20克 白芍20克 蔓荆子25克 川芎25克  细辛5克 
水煎服。
4、加减四物汤:
当归30克 川芎30克 熟地25克 白芍25克 甘草20克 蔓荆子20克 菊花20克 
水煎服。
5、桃红四物汤:
熟地25克 赤芍75克 当归30克 川芎30克 桃仁20克 红花30克
水煎服。
6、半夏天麻白术汤:
半夏15克 天麻10克 白术15克 人参10克 黄芪60克 菊花15克 黄柏10克 干姜15克 茯苓15克 泽泻20克 焦麦芽15克  苍术15克 神曲10克
水煎服。
7、肾着汤:
干姜15克 茯苓20克 甘草15克 白术25克 水煎服.
8、羌活活胜湿汤:
羌活25克 独活25克 川芎20克 甘草20克 蔓荆子20克 藁本15克 防风30克
水煎服。
三十、不寐

不寐,也叫不眠,即现代医学的失眠,本病多因气血不足,思虚忧郁,过度用脑,耗伤髓海精血,扰动心神而发病.临床上常见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火炽盛,心阴虚弱,阴虚血热,痰蒙清窍几型,是癫狂发生的前身.轻者不寐,重者癫狂.它的症状不一,有初睡即不能入眠,有初睡尚安,半夜即醒,有睡而易醒,时时中断,甚则转侧不安,整夜不眠者。
一、思慕无穷,耗伤心脾,则面色无华,萎黄,体倦,心悸,头眩,目重,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以右关突出,为脾气虚,引发心脾两虚,用归脾汤.
二、房室过度,腰酸腿软,心烦,焦虑,六脉虚数,双尺浮大或弱,失眠,为肾阴亏损,心火独亢,心肾不交,用交泰丸。
三、发热之后,引起心悸,心烦,舌尖红,脉数,为心为炽盛,用朱砂安神丸.
四、热病后期,五心烦热,心悸,舌黯红,脉虚数,左寸略有力,为心阴虚,用天王补心丹.
五、久病血虚,复感温热之邪,出现五心烦热,心悸,腰酸,烦躁,易怒,难以入睡,甚则一宿,数宿不眠,此为癫狂之始.用滋阴安神汤.病理是阴虚血热。脉象虚数稍滑,左边舌尖黯红。
六、饮食不节,素体肥胖,出现脘腹胀满,痰多目眩,口苦,胸闷,舌体肥大,苔腻,脉滑,用芩连温胆汤。
1、归脾汤:
白术25克 人参15克 黄芪60克 当归20克 甘草20克 茯神30克 远志30克 枣仁30克 木香20克 龙眼肉20克 柏子仁20克 琥珀20克 合欢花30克 
水煎服。
2、交泰丸:
 川连15克 肉桂15克 
研细粉,每次服5克,一日两次口服.或装零号胶囊服用。
3、朱砂安神丸:
甘草20克 朱砂15克 当归30克 生地25克 川连15克 
上药捣研,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1-2丸,每日两次口服。
4、天王补心丹:
生地30克 丹参50克 党参25克 玄参30克 天冬20克 麦冬20克 当归20克 茯苓25克 桔梗20克 五味子15克(研碎) 远志25克 枣仁25克 柏子仁25克 朱砂10克(研碎冲服)
水煎服。
5、滋阴安神汤:
 用于血热失眠,精神分裂症初期.
 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生地30克 玄参30克 百合20克 茯神20克 远志20克 枣仁20克 柏子仁20克 夜交藤20克 莲子蕊15克 合欢30克 天冬20克 麦冬20克 石菖蒲20克 白芷15克 龙骨30克 牡蛎30克 
水煎服。每付水煎3次,服2天整,6-8小时一次凉服。
6、芩连温胆汤:
 黄芩30克 黄连30克 竹茹20克 枳实20克 清半夏20克 橘红20克 茯苓2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7、失眠验方:滋阴、凉血、安神。
生地30克 当归25克 白芍25克 丹参75克 茯神25克 远志25克 柏子仁25克 菖蒲15克 半夏25克 合欢25克 龙骨30克  牡蛎30克
枣仁25克 朱砂10克(研碎冲服)
水煎服。
三十一、中风

中风,是突然仆倒,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证的病。中医分中经络,中脏腑两大类,现代医学分外周性神经麻痹(面瘫),和脑血管意外两大类,有脑梗和脑溢血之别。
本病的发生,必有经常头痛,眩晕,一侧上下肢麻木症,应按头痛,眩晕,肝风,血瘀等预防治疗,十分有效,如突然发病,昏倒不省人事时,应将病人平放,不可垫枕,以保持呼吸道畅通,不要搬动,进行抢救,使其苏醒为主,做人工呼吸,并可刺人中强刺激,然后刺十宣,尺泽,委中放血,头痛断脑出血的发生,有时放血,射出丈余,再刺百会,印堂,太阳,劳怠,合谷,间使,涌泉等穴.
患者两手紧握,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脉弦滑而数或芤,血压高者,为闭证,可服局方至宝丹或安宫丸。两手撒开,眼闭,口开,鼻鼾,嗜睡,遗尿,脉微细,血压不高或低者称脱证,急用参附汤,独参汤,益气、回阳、固脱.
一、中经络,初中之时,肢体麻木拘挛,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斜用大泰艽汤,六脉浮弦而大,久病脉缓用补阳还五汤,脉弱加地黄饮子。
二、中腑中脏,手握固,牙关紧闭,声如拽锯,面赤气粗,脉象洪数、弦数,血压偏高,应滋阴活络,用建瓴汤,或加减天麻钩藤饮,此为闭症,如目合,口开鼻鼾手撒,遗溺,甚则面赤如妆,汗出如珠如油,手足逆冷,脉微细欲绝,舌苔白滑,此为阳气暴脱之象,最为危急,急用大剂参附龙牡汤固脱,脱症还可以用补阳还五汤加人参。
1、大泰艽汤:
泰艽25克 羌活25克 独活25克 防风30克 川芎20克 白芷20克 细辛5克 黄芩30克 生地25克  熟地25克 生石膏100克 当归20克 白芍20克 茯苓15克 甘草20克 白术25克 
水煎服。脑血栓加水蛭15克,黄芪200克,红花25克。便秘加大黄25克(后下)
2、补阳还五汤:
赤芍50克 川芎30克 当归25克 地龙15克 黄芪200克 桃仁20克 红花30克
水煎服
3、地黄饮子:
生地30克 山芋20克 石斛30克 麦冬25克 五味子10克 石菖蒲20克 远志20克 茯苓15克 肉苁蓉20克 附子10克 巴戟肉20克 薄荷20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掰开)
4、建瓴汤:
怀牛膝30克 代赭石50克 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生白芍30克 麦冬25克 桃仁25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一付一天,早晚分两次服下。
5、加味天麻钩藤饮:
生石决明50克 天麻15克 钩藤75克(后下) 白芍25克 黄芩25克 怀牛膝50克 生地30克 菊花25克  草决明30克  蜜槐角25克 夏枯球20克  杜仲炭15克 益母草25克 寄生20克 玄参30克 夜交藤20克 茯神20克 
水煎服。
6、参附龙牡汤:
人参25克 附子15克 龙骨30克 牡蛎30克 
水煎服,频频饮服,一天一付。
三十二、肝风

肝风,也叫肝风内动.含义比较广泛.这里指肝阳上亢,高血压表现,多属此类疾患.中风系肝阳上亢的进一步发展.
肝风的病因是肝郁耗伤肝阴,阴亏阳亢,气血上逆,上实下虚是主要病机,其症状,头痛,眩晕,口渴,烦躁,初期脉稍滑数,左关略有力,用降压饮,久病脉象弦硬为实,举按有力,由肝阴虚化作肝经实火,治宜平肝降火,用新制平肝降火汤,如头痛,头昏,伴腰酸腿软 心悸,失眠,耳鸣,脉沉弦,则肝肾阴虚阳亢,治宜滋阴、潜阳、熄风,用新制滋阴潜阳汤治疗.
1、降压饮:清肝明目、降压。
贡菊25克 草决明50克 槐米25克 罗布麻25克 
轻者泡代茶饮,连服半年-2年,重者前汤服.
2、新制平肝降火汤:
生石决明30克 夏桔球25克 生牡蛎30克 生石膏75克 龙胆草20克 菊花20克 白芍25克 槐花20克 黄芩30克 地龙20克 怀牛膝50克 苦丁茶15克 生地30克 玄参30克 
水煎服。
3、新制滋阴潜阳汤:
生地30克 山萸肉20克 怀山药20克 杜仲炭20克 何首乌25克 麦门冬25克 桑寄生30克 茯苓15克 白芍25克 怀牛膝30克 生龙骨30克  生牡蛎30克 紫石英20克 槐实30克 夏桔球25克
水煎服。
三十三、癫痫  

俗称羊羔风,羊角风。引起本病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之别.先天发病于儿童时期,后天为风疾气逆所致.临床上常见的还有脑瘤,脑囊虫,脑血管畸形,脑外伤等原因,其症状,时发时止,有连日发作的,亦有一日二、三发作者,还有一两月或半月发作者,殊不一致.发作时,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喉中痰壅作拽锯声,将醒时必吐痰沫,醒后自觉头痛,头错疲乏,欲睡。治宜镇心,涤痰,通窍,熄风,用羚羊角散、加味珍珠散、新制定痫丸治疗。
1、羚羊角散:
羚羊角1条(约15克) 研磨成粉 蝉蜕30克 蛇蜕25克(滑石粉烫焦) 
上药粉碎成粉,每次3—5克,每日2次口服.
2、加味珍珠散:主治癫狂,癫痫。
珍珠粉500克 羚羊角粉120克 蝉蜕250克 蛇蜕250克(烫焦) 琥珀500克 朱砂150克 人工牛黄250克 郁金25克 冰片75克 麝香1克 
上药研粉,装零号胶囊,每次3-5粒,每日2次口服,服后睡觉。
3、新制定痫丸:金钱白花蛇5条 蜈蚣50克 全蝎75克 青蒙石25克 姜制半夏150克 胆南星75克 牙皂75克 橘红75克 石菖蒲50克 天竹黄150克 生白帆30克 雄黄50克 朱砂50克 白附子75克 
上药研粉,炼蜜为丸,重10克,每次1-2丸,早晚各一次口服。
三十四`、狂症

狂症的发生,先有忿郁暴怒,,少睡少食,继而骂喊叫号,不避亲疏,或歌或泣,或裸体昼夜奔走,甚则持刀执杖,越墙上屋,力大倍于平常,面红目赤,目光炯炯,目妄视,耳妄闻,脉象弦滑、实数,为狂.久之痴呆,脉虚数,为癫.此症由血热,复加肝胆气逆化火,上蒙清窍所引起.亦有挟痰瘀而引起.初起面红目赤,大便燥结,脉象弦滑者,先用加减大柴胡汤,继服加味生铁落饮,如经久不愈,可服加味白金刃.加味珍珠散.痰盛用芩连二陈汤.
1、加减大柴胡汤:
柴胡25克 大黄25克(后下) 枳实20克 黄芩50克 半夏20克 赤芍20克(研泥) 桃仁20克 龙胆草30克 甘草20克 百合50克 生地50克  玄参30克 天竺黄20克
水煎服,每剂服两天。
朱砂15克 琥珀20克 冰片3克 人工牛黄25克 川贝25克 青蒙石30克 
上药研粉,与前药一起服,每次3—5克,口服,一日两次口服.
2、加味生铁落饮:
生铁落30克 玄参30克 知母20克 黄柏15克 丹参30克 麦冬25克 钩藤30克(后下) 天花粉30克 胆星20克 连翘25克  菖蒲20克 益智仁20克 川贝15克 朱砂5克(研碎冲服) 百合25克 生地25克 远志20克 枣仁20克 柏子仁20克 夜交藤30克
水煎服。
3、加味白金丸:
生白帆25克 郁金25克 薄荷20克 黄连15克 橘红10克 胆南星20克 芒硝15克 丹参30克 石菖蒲15克 牙皂15克 朱砂15克
上药研细,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10丸,早晚饭后各服一次,白开水送下.
4、加味珍珠散:
珍珠粉100克 人工牛黄100克 羚羊角粉50克 水牛角粉120克 朱砂30克 冰片20克 川连75克 琥珀50克 条芩50克 
上药研粉 装胶囊,每服3—5克,一日2-3次口服,连服1-2年.
三十五、癃闭

癃闭是即排尿困难,多系一种急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小腹胀痛,膀胱充盈,小便想解而解不出,即解出也是点滴而,甚至完全闭塞不通.小便点滴而下,屡出而短少不畅,痛势较缓的叫“癃”,以想解而解不出,胀急难通,痛势较急的叫"闭",合称为癃闭.西医称尿潴留。扪之小腹胀满,扣之膀胱充盈,必要时下导尿管,或做膀胱造瘘术导尿.常见的有尿道外伤断裂,前列腺肥大,肿瘤,膀胱麻痹.中医分以下四型:
一、膀光湿热:小便量少,灼热赤痛,小腹胀满,甚至点滴不通,口苦粘腻,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用八正散、五淋散加减治疗。
二、肾阳衰惫:小腹胀满,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除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恶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双尺俱弱,用金匮肾气汤加减治疗。
三、肾阴不足:腰酸腿软,尿黄短湿,量少,色红,小便时疼痛,或不通.口渴,舌质红,脉细数,双尺滑大有力,用知柏地黄汤加味.
四、心火移热于小肠:小腹胀满,小便淋漓刺痛,尿红黄,脉细数,左寸及左尺有力,舌边尖红,苔黄,用加味导赤散.

1、八正散
木通 车前子 扁蓄 大黄 滑石 甘草梢 瞿麦 桅子 灯心草 海金砂 水煎服.
2、五淋散
甘草 桅子 当归 茯芩 水煎服.
3、加味金匮肾气汤:
山药20克 山芋20克 熟地40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丹皮20克  茯苓25克  泽泻50克  牛膝75克
水煎服。
4、加味知柏地黄丸
山芋20克 山药20克 生地50克 牡丹皮25克 茯芩25克 泽泻30克 知母15克 黄柏10克 白茅根50克 芦根50克 玄参25克 猪苓25克 灯心草10克 冬葵子25克
5、加味导赤散:支原体感染(可用三月以上)
生地30克 木通20克 甘草20克 竹叶15克 石苇20克 灯心10克 石菖蒲15克 黄柏10克 知母20克 紫草15克  白薇20克 白敛15克 地肤子25克 蛇草25克 半枝莲25克 猪苓15克 牛膝30克 水煎服.
三十六、水肿

水肿病包括了许多严重的疾病,为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肾炎,心脏疾病和肝脏疾病引起的水肿。发病的原因,以风邪和水湿为多.其病主要在肺,脾,肾三脏.但与膀胱、三焦亦有关系。一般分为阳水和阴水,阳水在上在外,偏于热证及实证,发作较急,上半身先肿,如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此属阳水;阴水系在下在内,偏于虚证,寒证,发病较缓,下半身先肿,或肿式明显,遍身肿,不烦渴,大便不调或溏泻,小便虽少而不赤涩,此属阴水。但是水肿的表里虚实,往往错杂互见,临床上必须根据证侯特点,加以区别,这里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鼓胀。
一、风水:浮肿先见于上半身,以面目重,目窠水肿如卧蚕状,颈脉跳动,恶风,身热,咳嗽,骨节疼痛,脉浮为风水,治宜发汗,宣肺,用麻杏薏甘汤或越婢加术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属此种水种..
二、皮水:浮肿先起四肢,腹部,腹大而不满,四肢沉重,脉浮濡,不恶风为皮水.治宜宣肺,醒脾,利水,用五皮饮及导水茯苓汤治疗。
三、正水:浮肿而呼吸喘促,不能不平卧,脉沉迟为正水,治宜益肺气、温脾阳,可用真武汤,八仙都气丸加味。
四、石水:浮肿以腹部明显,或引胁胀满,脉沉不喘,为石水,治宜温脾利水,可用实脾饮或胃苓汤治疗。浮肿下肢肿甚,按之没指,六脉沉迟,双尺似无,用济生肾气汤合五苓散加裁。
五、膨胀:腹胀如膨,面目四肢略肿或不肿,小便短涩而黄,脉沉数,治宜行逐水,用加减舟车丸治疗。浮肿脐突者必死,名为脐疝,为疾病晚期,治宜补气利水,用四君子汤合五苓散,间插十枣散,大戟大枣汤。
一切水肿消后,连服金匮肾气丸配人参养荣丸或人参归脾丸,用药半年,甚至—两年以防复发。因气血不足肾阳虚,外观症状及化验单转阴,必须维持用药一个月以上,否则复发,临床观察,一年停药的复发有一定比例,一年半以上用药的复发较少。要求淡水饮食,用药时,不用甘草,以给甘遂、大戟、芫花让路。另外停用甘草12小时以上,可用甘遂、大戟、芫花。
1、麻杏苡甘汤:
麻黄15克 杏仁15克(研泥)  薏苡米7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开锅和后去上沫,否则心烦,服2天。
2、越脾加术汤:
麻黄20克 白术30克  生石膏75克  甘草15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掰开)
水煎服,开锅去上沫。
3、五皮饮:
陈皮20克 茯芩皮25克 姜皮20克  桑白皮30克  大腹皮25克
水煎服。
4、茯芩导水汤:
茯芩30克 白术25克  泽泻30克  大腹皮30克  木香20克  砂仁10克 郁金20克  紫苏叶20克   桑皮25克  陈皮15克  木瓜15克  灯心草10克
5、真武汤:
茯芩30克  白术25克  白芍20克  附子15克  生姜3片
水煎 服。
6实脾饮:
茯芩30克 白术50克  木瓜20克  甘草15克 木香20克  大腹皮30克  草蔻15克  附子15克  炮姜15克  厚朴20克  大枣3枚(掰开)
水煎服。
7、八仙都气汤加味:
牛膝100克  泽泻50克 猪苓30克  茯苓30克  车前子50克(布包)  山芋20克  山药20克  熟地40克  丹皮25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水煎服。
8、胃苓汤:
苍术25克 厚朴20克  陈皮20克 甘草20克 白术30克  泽泻25克  猪苓25克  茯苓25克  肉桂10克
水煎服。
9、金匮肾气合五苓散:
山芋20克 山药20克 熟地40克  丹皮20克 茯苓30克 泽泻30克 猪苓30克  白术30克  怀牛膝75克  车前子30克(布包)  附子15克  桂枝20克
肉桂   水煎服
10、加减舟车丸:
黑白丑25克  甘遂 15克 大戟15克  大黄15克  芫花15克 木香10克 青皮15克  橘红15克  轻粉5克  商陆15克
上药研粉,每次服5克,重病服药。服后二便俱下,多者数痰盂。
忌:水产品大豆制品,小米。重泻后如腿软,血钾低,必需补钾。
11、十枣散:
甘遂  大戟  芫花等分(醋制)
研粉,每次服2—5克,用10枚大枣煎水服药,每日一次口服,忌口同上。
12、大戟大枣汤
大戟30克  大枣250克(掰开去核)
水煎,每次服枣五枚,每日三次口服。
三十七、尿浊

尿浊,即小便混浊,白如淘米水,或红如洗肉水样,尿道或疼痛或不痛。尿浊的起因,多由中气下陷,膀胱湿热,以及肾阴虚火旺形成。
一、赤浊:
浊液色赤,即为热证。也有因久患淋证,肾阳虚,阴血不能固摄,便时流出,而成赤浊,却是寒证,不能误认赤浊都是热证。
二、白浊:
是尿道时流混浊如脓样的白液,如膏如涕,多属寒证,也有因湿热而成白浊的,故不可误认白浊都是寒证。
临床上,治白浊同治痢法。一般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支原体或杂菌感染,男人多伴有前列腺炎。一般慢性泌尿系感染,以妇女多见,妇女多伴有附件炎。治疗上,要辨寒热虚实,六脉沉细而迟,双尺弱重的用补中益气汤加补肾阳药,尿似淘米水,不痛不痒,脉象缓,用萆薢分清饮,如久患白浊,久服清利之治淋药无效的用金匮肾气汤加减。如稍有胶粘质稠,加味导赤散治疗。必须连服3个月方能彻底治愈。
1、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75克  党参50克  白术30克  山芋20克  山药20克  熟地30克 黄精20克  玉竹20克  茯苓25克  泽泻25克  牛膝30克   巴戟肉20克 吴茱萸20克 故纸20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水煎服:1付服2天,早服各一次饭后温服。
2、金匮肾气汤加减:
山芋15克 山药15克 熟地40克 丹皮20克 茯苓30克 泽泻30克 芦根50克 茅根50克灯心草10克  附子15克 肉桂5克 牛膝75克
水煎服。
3、清心莲子饮:
莲子蕊25克车前子50克(布包)  地骨皮25克  生黄芪100克  麦门冬25克
黄芩30克  茯苓25克 川莲10克 甘草15克
4、加味导赤散:
生地30克  木通20克  甘草15克  淡竹叶10克 灯心草10克 萆薤30克 紫草10克  丹皮25克  地骨皮25克  石斛30克  玄参25克  西洋参10克 牛膝50克 猪苓25克 泽泻25克 板兰根25克 芦根30克  茅根30克  知母15克 栀子25克捣破)   黄柏15克 黄芩30克  石见穿15克   蛇草30克  半枝莲30克 龙胆草25克
水煎服。上药刺激胃,则恶心,呕吐加砂仁10克。
三十八、遗精

遗精的原因不同,可因房事过度,或早婚,手淫或久患慢性病,以致引起肾气亏损,固摄失职。遗精在青年人,如身体健壮,未接触异性,一周1----2次滑精,或被褥过暖,或梦交,或梦美好之事,无不适感,脉象正常的为精满自溢,属正常生理现象。如遗精次数多,双尺滑,脉弦数,服龙胆泻肝汤;如遗精而精神萎靡,困倦乏力,头昏眼花,六脉弱,而尺部脉  似无者,用金锁固精汤;心烦,口干渴,尿黄,腰酸,六脉虚数,双尺略大,用知柏地黄汤加味,阳亢不倒亦用知柏地黄汤。
1、金锁固精汤:
金樱子肉25克 芡实25克 连须15克 龙骨25克 牡蛎25克 沙苑子15克 覆盆子25克 益智25克 锁阳25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山萸肉15克 山药15克 杜仲炭10克 熟地40克 人参15克
水煎服。
2、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25克(布包) 栀子25克 (捣破)黄芩30克  柴胡25克 生地15克 车前子30克(布包) 泽泻20克 木通20克  生甘草20克 当归15克
水煎服。
3、知柏地黄汤: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山芋15克 山药15克 生地40克 丹皮15克 茯苓15克 泽泻15克
水煎服。
三十九、阳萎

阳萎的起因,多由于感寒受冷,手淫,房事过度,或消渴,或精血不足,以致精亏,而肾阳虚损,导致阳萎不举,如六脉细迟,双尺弱证见头昏眼花,腰背酸冷,腿软乏力,食欲不振,性功能弱,不足一刻钟,则为命门火衰,精血不足,用兴阳补肾散。多见于四十岁以上的患者。如阴囊湿痒,尿黄而有臊气,舌红,苔黄,六脉滑而虚数,用龙胆泻肝汤。若两尺脉滑,六脉虚数,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尿黄短涩,用加味知柏地黄汤。
1、兴阳补肾散:
何首乌250克 山芋100克 山药100克 仙茅50克 巴戟50克 肉苁蓉100克 黄精100克 杜仲炭50克 附子100克 肉桂75克 破故纸100克 鹿茸1级粉皮15克 阳起石100克人参75克 冬虫夏草10克 蛤蚧(炙酥)1对 海马1对(炙酥)
2、加味右归饮:命门火衰,右尺独弱,左尺正常,六脉沉迟。而见阳萎,腰酸腿软,老寒腿,或小腹凉至足;或手有冻伤,连年发作。或产后风过百日以上,甚者几十年,无有不愈。伴有睡眠不实等症。
山芋20克 山药20克 熟地40克 巴戟天20克 仙茅20克 肉苁蓉20克 吴茱萸25克 故纸25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杜仲炭15克 人参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0克 甘草15克 黄芪100克 白芍25克 当归25克 川芎20克 远志15克 枣仁15克
水煎服,每付服2天,连服20----40天。
四十、痹证:

痹,即闭阻不通之意。风,寒,湿之邪杂至,合而为痹。风痹则走窜,常常攻窜作疼;寒痹则固定不移,拘留一个关节,一个部位,剧烈疼痛,如锥刺刀割;湿痹则沉着,头痛如裹,腰痛如带五千钱,腿疼沉胀如带千斤坠。风痹则脉浮缓,浮濡而软;浮,缓为主脉,寒痹则脉弦或紧,或有力如游刃;湿痹则脉沉软。久痹入肾,则命门真火不足,右尺脉弱;或形成血虚血瘀,由细缓化为涩结。风痹重用防风,寒痹重用川草乌、附子,湿痹则用肾着汤,利水胜湿。临床上仅分上半身痹证,下半身痹证,风湿袭表,湿痹,肾虚痹五型。另有一种湿热痹,一身关节红,肿,热,痛不可忍,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伴结节,红斑,结节大如鸡蛋,小如豆粒,变幻无常,内伤心脾肾及脉管,又叫白虎历节风,西医初期称风湿活动期,后期骨及关节变形,称类风湿。湿热痹则脉数,波及心脏则脉促,久病入肾则脉迟,而双尺弱;入气分则脉洪大。
一、上半身痹证:颈项、肩、肩胛及臂肘疼痛,伴手麻木,头疼症状,寸脉
浮缓有力,六脉俱缓,或寸脉浮紧,浮者为风,缓则为湿,紧弦为寒。
用上痹汤。西医为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肩胛风湿,斜方肌纤维
质炎。
二、下半身痹:腰痛延臀部放射至腿外侧,途经环跳,风市,绝骨至足,
伴小腿抽,脚趾麻木。扪之疼处肌肉痉挛,CT片示,轻者腰扭伤为腰
间盘彭突,重者纤维环破裂为脱(突)出。发病急则双尺或单尺浮紧,
久则尺脉浮弦,半年以上则尺脉弱化为肾虚痹。急性期脉浮紧或弦滑
而紧,用加减独活寄生汤,久则尺脉弱用加味右归饮,二方足以拿下此
病,连服10--15付药,永不复发。重者可配合针刺命门,腰阳关,
环跳,阳陵,承山,绝骨,委中放血,连针15天。直刺髓核,减压
有奇效。
三、风湿袭表:头痛,颈强肩背疼痛,或一身攻窜作疼,舌质淡,脉浮缓,
   或伴发热咽疼,及关节疼痛,用九味羌活汤,背疼重者用羌活胜湿汤。
四:湿痹:头痛如裹,腰腿沉胀,一身关节肿胀,六脉沉缓,用加味肾着
汤。骨刺还可加威灵仙。
五、肾虚痹:无论何证,有症无症,但逢尺脉弱,或单或双,按肾虚辨,
用加味右归饮;类风湿或产后风湿多年,必见此型。主症腰膝酸痛,
小腹凉,痛,胀,或小腹凉至膝足,或膝痛冒寒气,或足凉几十年。
或浮肿,肿加五苓散,牛膝,防己。
六、湿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忍,得冷则舒,关节不
能活动,则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时高热,时口渴,时烦燥不安,心
悸,面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用当归拈痛汤,脉洪大而数用白虎汤。
清气分热,脉数而软,用二妙丸加利湿清热之品。必要时二方交替运用。
热重用黄连解毒汤,血瘀用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湿热痹变幻无穷,必
须随症变化加减用药,否则无效。
1、上痹汤:
   羌活30克 片姜黄30克 黄芪100克 当归15克 防风25克 白芍25克 地枫25克 桂枝25克 甘草15克 川乌15克 草乌15克 威灵仙30克 千年见25克
   水煎服。
2、下痹汤:
独活30克  川乌15克 草乌15克 秦艽25克 防风25克 细辛5克 川芎15克 当归15克  地25克  白芍20克 桂枝25克 杜仲炭15克 牛膝50克  人参15克 甘草20克 防己25克三七15克 金毛狗脊30克  川断30克 黄芪75克
水煎服。
3、九味羌活汤:
   羌活25克 防风25克 细辛5克 白芷15克 川芎15克 黄芩25克 生地2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出汗避风。
4、加味肾着汤:
   干姜20克 茯苓30克 生甘草15克 白术25克 川乌15克 草乌15克 威灵仙50克
   水煎服。
5、羌活胜湿汤:
   羌活25克 独活25克 川芎15克 甘草15克 蔓荆子15克 防风25克  藁本15克
   水煎服。出汗避风。
6、加味右归饮: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山芋15克 杜仲炭10克 熟地40克 甘草
   15克  怀山药15克 仙茅20克  巴戟20克 肉苁蓉20克 吴茱萸
   25克  故纸20克  泽泻20克 茯苓25克 汉防己25克 怀牛膝75克
   水煎服。
7、当归拈痛汤:
   西医确诊的风湿热。
   当归15克 羌活15克 防风20克 升麻20克 猪苓20克 泽泻25克
茵陈30克 黄芩25克 葛根15克 白术15克 苦参10克 知母15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8、白虎汤:
   生石膏150克 甘草15克 怀山药15克 知母15克
水煎服。
9、二妙丸:
黄柏15克 苍术30克
水煎服。
10、黄连解毒汤:
黄连15克 黄柏15克 黄芩25克 栀子20克(捣破)
水煎服。
11、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桃仁15克 红花25克 苍术30克 黄柏10克 神曲15克 天南星10克
当归15克 白芷15克 威灵仙30克 川芎15克 龙胆草15克 甘草20克
羌活30克

四十一、消渴论治

    概论:

    消渴是指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等原因,引起的多饮,多食,多尿,机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其病因病机,主要变化是阴虚燥热,消耗阴液,使津液不能正常敷布,病位在胰脏,与肝胆相接,损伤气分,血分.临床上分三消,上消损伤肺胃,病在气分,以大渴,大热,大汗出,脉洪大为主症,也叫肺消.中消以消谷善饥,大便秘结为主症,双关脉滑,实,滑数,其病位在胃肠,以热,燥,结为病机,热则消谷善饥,燥则津枯液竭,结则便秘不通,也叫胃消.下消,病位在肝肾,初期血虚低热,为阴虚;阴血不足,复被虚热灼伤,因而,六脉沉细而数软无力,尺脉弱,虚大为肾阴虚,相火炽盛,龙雷之火,变化无常,疾病进行性加重,出现饮一溲一,饮一溲二;阴血不足,复被寒侵,命门真火不达于四肢,故虚热化寒,肾阴肾阳俱虚,而六脉沉迟,尺脉弱,化为肾阳虚.上消治法,清热升津,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中消以燥热便秘为主,热结阳明,治法通里攻下,用三个承气汤,以关脉滑为准;热而不秘,心烦,口渴重者,胃阴不足,胃火炽盛,关脉洪大,六脉滑数,六脉弦数,用玉女煎.下消饮一溲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以六味,知柏,杞菊地黄为主,以尺弱,虚大,尺滑,六脉沉数为准;肾阳虚,用金匮肾气,右归饮,还少丹加减,以六脉俱迟,尺脉纯弱,右尺弱为准.久病,气虚,乏力,困倦,气短不足以息;腹胀,便溏,食少纳呆,右寸脉微,肺气不足;右关虚,弦而无力,脾气不足.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甚至胸痛放射至左肩内臂,六脉细,弱,微为血虚;六脉结,涩为血瘀.六脉俱沉,尺弱,或数或迟,肾阴,肾阳不足;右尺独弱,六脉沉迟,命门火衰,男阳萎,女宫寒.合为气血阴阳俱不足,为劳损.治疗原则: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肾;补气以四君子汤为主,补血以四物汤加减,补肾以金匮,六味,右归,还少丹加减.消渴病机,阴虚血燥,不能敷布津液,阴虚则血热血少,燥热伤津不布.以其六脉细数,虚数为准,治疗原则,凉血,养血,生津,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地骨皮饮,知柏地黄汤为主;养血用四物汤,生脉饮,西洋参,党参,黄芪为主,生津用天花粉,生石膏,知母,玉竹,黄精,天冬,麦冬,五味子,玄参,石斛,生地为主.又花粉偏降尿糖,生石膏偏降血糖,临床常用二.三两才有效.消渴一病,病位在胰,与肝胆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发病与病前长期暴饮暴食,胃扩张.食积伤脾胰,少阳,阳明合病,久病胰腺萎缩,纤维化,胰腺虚弱,因而滋阴养胰,是治病真机,临床研究,恢复较慢,最少.80付汤药以上,平常170付左右,一般治疗,六个月1疗程,观察10个月以上,病愈还要服3个月以上,以巩固.特殊连服2年左右中药.又脉数,在八卦为震卦,随时变动之象,在病为贼脉,进行性加重之机,因而临床为消渴活动期,治疗以滋阴为主,脉象细弱,迟缓,为消渴静止期,临床以扶正为准.脉象和缓,疾病痊愈.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损伤脾胰,暴饮暴食,强塞胃肠,劳伤胰脏,积热伤津,运化失司.

    2.情志失调,久郁伤阴,情志拂郁,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阴虚内热,终化为瘀.

    3.素体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气血不足,肝肾阴虚,龙雷之火炽盛,灼伤阴液,不能转输敷布器官组织.

    4.房劳过度,房室过度,肾精亏损,精血生化不足,虚火内生,血少不能荣养肝肾,化为肝肾阴虚,精气内夺,而阴虚内热,血枯生燥,则伤津不布,.

    5.过服温燥之物,久服辛辣,醇酒,药物,滋生内火,湿热,伤阴夺津.

    二.病机

    阴津不足,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在果,阴愈虚,燥热愈盛.燥热愈盛而阴愈虚.消渴一病,损伤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但主要损伤肺,脾,肾三脏,尤以肾最重要,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阴虚燥热,胰津不布.

    肺为水之上源,肺阴不足,燥热内生,不能化生津液以养胰,反而直趋下行,化生甜尿,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口渴多饮.病在气分,汗出,烦躁,口渴,大热,脉大.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主运化,化水谷为宗气,水谷精微,上行入肺,转变而为津,敷布于全身.脾胃受燥邪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胰脏津气不化水谷,则口渴,多饮,多食,消谷善饥;燥结,病在胰脏,胃肠,肝胆,少阳,半表半里,气分血分之间.故脉弦,滑,实,大,滑数.脾阴虚,脾气不足,不能化水谷精微为宗气入血,故形体日渐消瘦,下流肾与膀胱,而为甜尿.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损,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胰脏,肝胆,则胃热消谷,肌瘦,阴虚阳盛,肾脏开阖失司,固摄无权,水谷精微直趋下行为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如脂膏,混浊,甜尿.

    消渴病位在胰,与肝胆相连,损伤肺,脾(胃),肾,久则五脏俱损,临床常互相影响,变化百端,复杂多变,"三多"之证,常可互相并见,亦可一症不见,万变不离其踪.

    范围: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甲亢.可参阅治疗.

    诊断:

    临床分三期:消渴前期,消渴期,消渴缓解期.

    一.消渴前期:患者反复长期暴饮暴食,而致胃胀,呕吐,泄泻,心烦,低热,心悸,乏力,困倦,不眠,健忘,全身不适,手麻,肌肉酸痛等症,亦有全身肌肉紧硬,10多年后患消渴者,中医一般称,伤食,食积,酒积,阴虚内热,血虚,脾虚,肾虚,风湿,心悸怔忡等,但这些诊断水十分正确,长期反复暴饮暴食,病在少阳,阳明,左关弦,右关滑,关滑,左关弦,右关弱,六脉迟缓.肝木克脾土,病在中州脾胃.当为胃阳虚本,杂病为标,升阳益胃汤症.

    二.消渴期:

    1.无论男女老幼,凡以多饮,多食善饥,多尿消瘦 ,或尿有甜味,即为消渴.多发中年的,及嗜食膏粱厚味,辛辣醇酒油腻之人,若青少年罹患本病,一般较重.

    2.由于患者体质不同,病程长短各异,故临床表现不同.或多饮,或多食,或多尿,或诸症挟杂,伴神疲,乏力,自汗,心烦,不眠,皮肤干燥,瘙痒,大便干结,小便混浊,或如脂膏,或小便清白等症.舌质多红而少津,上有裂纹,苔多白腻,黄燥,厚黑,脉象细数无力,虚数,弦数,洪大,实滑,细迟,尺弱.经用西药治疗者,多见滑数相兼,细数虚数无力,亦有迟缓,正常者.

    3.日久不愈,常可并发兼症.中风手足偏废,内障,视物不明,耳聋,口舌生疮,肺痿劳嗽,心血瘀阻,胃肠燥结,腰疼,水肿,泄泻,口有烂苹果味,四肢麻木疼痛,疮疡肿毒,脱疽,男阳萎,女月经不调等症.亦有并发肿瘤者.

    4.任何时期血糖测定,大于11.1毫摩尔,空腹血糖大于7毫摩尔,诊断成立.

    三.缓解期:

    经各种治疗后症状缓解,血糖正常,但临床还需要用一些补气,补血,补肾,疏肝,滋阴中成药,维持至少半年,或10个月以上,以免复发.另外,无论西医诊断何型糖尿病,中医临床治疗三个月以上,都能缓解一部分症状,中老年,二型糖尿病,超过服药100付以上,200付左右多数能临床治愈.

    辨证论治:

    一.消渴前期:尚未出现消渴症状,长期反复暴饮暴食,腹胀,便溏,呕吐,上腹部深度压痛,反跳疼,胁肋胀疼,口苦,目眩,全身不适,关节疼痛,六脉虚数,沉缓,左关弦,右关弱,双关滑.

    诊断:胃阳虚,少阳经病,胃火,风湿,痰饮,不眠挟杂者.

    治则:升阳益胃,兼治杂症.

    处方:升阳益胃汤加减.

    人参15克 白术25克 黄芪60克 黄连10克 半夏15克 甘草20克 陈皮20克 茯苓20克 泽泻20克 防风20克 羌活20克 独活20克 柴胡30克 白芍30克 干姜20克 焦麦芽25克 焦神曲25克 焦山楂25克

    水煎服.不眠加枣仁25克 柏子仁25克 远志25克.

    二.消渴期:

    1.上消:以口渴多饮较重,口干舌燥,烦热,汗出,尿频量多,六脉洪大,右寸洪大,舌红苔腻.

    诊断:肺胃火盛.

    治则:清热升津,凉血滋阴.

    处方: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生石膏120克 知母50克 甘草20克 怀山药50克 山萸肉50克 生地30克 牡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人参15克 天花粉120克 玉竹25克 黄精25克 白茅根30克 芦根30克 白芍30克 黄芩25克

    水煎服.

    2.中消:以消谷善饥为主症,常伴随大便燥结.多食善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干渴,舌质红,苔黄糙,或舌有裂纹,双关滑,脉滑数,实.

    诊断:胃热,胃火炽盛,燥结,便秘.

    治则:养阴清胃

    处方:玉女煎加减.

    生地50克 水牛角丝30克 生石膏120克 知母40克 麦冬30克 天冬30克 玉竹30克 黄精30克 芦根30克 茅根30克 玄参30克 丹皮30克 石斛75克 白芍50克 天花粉75克

    水煎服.便秘燥结者加大黄25克(后下) 芒硝25克(冲服).泻下后,停用大黄,芒硝.口鼻流血者加仙鹤草100克 刘寄奴100克 侧柏叶50克 小蓟50克.

    3.下消:以饮一溲一为主症.尿频量多,尿甜,尿如脂膏,腰膝酸软,气短乏力,伴心悸,浮肿.舌尖红,舌光无苔,舌有裂纹,尺脉弱或虚大,六脉细数者,五心烦热,为肾阴虚.舌质淡,苔白,尺脉弱,六脉细缓,细迟,手足不温者,肾阳虚.男伴阳萎不举,女伴月经不调.

    (1)诊断:肾阴虚,火旺.

    治则:补肾清火.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减.

    山萸肉30克 怀山药30克 牡丹皮30克 茯芩30克 泽泻25克 知母30克 黄柏20克 玉竹25克 黄精25克 龟板15克(研碎) 鳖甲15克(研碎) 天花粉75克 石斛50克 五味子30克 黄芪60克 西洋参15克 苍术25克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2)诊断:肾阳虚

    治则:补肾补阳

    处方:金匮肾气汤加减

    山萸肉25克 怀山药25克 熟地40克 丹皮30克 茯芩30克 泽泻30克 怀牛膝75克 玉竹25克 黄精25克 仙茅25克 巴戟肉25克 肉苁蓉25克 菟丝子25克 沙苑子25克 人参15克 党参30克 黄芪60克 白术25克 附子20克 肉桂10克 补骨脂25克 杜仲炭20克

    水煎服.

    注:以上是三消主症主方,常见于初发病者,亦见于久病.

    4.脾胃气虚: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互见,腹胀,恶心,或饮食不振,神疲,乏力,困倦,舌淡,苔白而干,六脉细弱无力.或服中药伤脾胃者.

    诊断:脾虚,或为凉药伤脾.

    治测:补气健脾,养阴.

    处方:四君子汤加减

    黄精30克 玉竹30克 人参20克 白术25克 茯芩25克 甘草15克 党参50克 黄芪100克 木香30克 阳春砂15克 白蔻15克 薏苡米50克 升麻30克

    水煎服.

    5.肝郁脾虚,化热伤阴:胸胁苦满,烦躁易怒,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多饮,多食,多尿,舌质红,苔白腻,左关弦,右关弦大.六脉弦滑.

    诊断:肝郁脾热

    治则:疏肝清脾

    处方: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50克 白芍50克 赤芍30克 葛根40克 黄连20克 连翘30克 虎杖30克 香附25克 郁金25克 当归30克 茯芩25克 白术25克 丹皮30克 栀子30克(捣碎)

    水煎服.便秘不下,加大黄25克(后下) 芒硝25克(冲服).

    6.瘀血:消渴兼见,胸前区闷痛,放射至左肩内臂;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头晕耳鸣;或心悸,健忘,不眠,哭笑无常,饮食不知饥饱者.舌质紫黯,舌体上下有紫斑紫点,六脉虚大,涩结,代散,微弱.

    诊断:胸痹,中风,头晕耳鸣,痴呆,髓海空虚

    治则:活血化瘀

    处方:血府逐瘀,补阳还伍,地黄饮子加减

    赤芍50克 川芎30克 当归25克 地龙15克 黄芪200克 桃仁25克(研泥) 红花25克 炙水蛭15克 元胡20克 柴胡20克 玉竹20克 黄精20克 生地25克 石斛50克 山萸肉20克 麦冬20克 五味子10克 石菖蒲15克 远志20克 枣仁20克 肉桂10克 附子25克 巴戟肉20克 人参15克 当归25克

    水煎服.血糖高加生石膏100克 知母40克.血压高加菊花20克 草决明30克 槐角30克 夏枯球20克.双目视物不清加菊花20克 草决明30克 密蒙花25克 木贼15克 清葙子25克 枸杞25克

    7.痈疽:消渴并发痈疽,坏足,肌肉大面积坏死,流水,渐至下肢五指脱落.或牙龈肿疼,久久不愈,或创伤后伤口不封,舌红苔腻,六脉弦数,滑数,虚大,实大.

    诊断:气血不足,痈疽,脱疽,溃疡

    治则:补血生肌,滋阴清热

    处方:仙方活命饮,五味清毒饮,地黄饮子加减

    (1)金银花30克 玄参30克 当归30克 甘草30克 连翘50克 冬葵子25克 紫背天葵25克 防风25克 白芷25克 陈皮20克 川贝母10克 天花粉100克 乳香10克 没药10克 穿山甲5克 皂刺5克 黄芪60克 生地30克 生石膏100克

    水煎服.

    忌口:鱼虾,小米,大豆制品.

    2.生肌散:清热.收敛.生肌.主治各种疮疡.外伤.褥疮.伤口不封.

    煅石膏100克 枯矾15克 黄柏25克 乳香15克 没药15克 冰片10克

    共研细沫,外上患处.

    三.消渴缓解期:

    当患者经过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明显缓解.西药基本停用,血糖略高于正常值,基本没有症状.患者不想再服汤药.此时分阴虚.阳虚两大类.六脉虚数为阴虚,嘱服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半年以上.六脉迟缓.尺脉弱.嘱服金匮肾气丸.配人参养荣丸半年以上.

    1.消渴散:清热凉血,活血滋补,用于三消久病,机体虚弱,血糖增高,久服西药降糖患者.

    山萸肉25克 怀山药25克 生地50克 麦冬25克 玉竹25克 黄精25克 水牛角粉25克 丹皮25克 白芍25克 黄连25克 人工牛黄粉25克 冰片10克 西洋参25克 五味子25克 生石膏50克 知母25克 红花25克 三七25克 人参25克

    粉碎,每次1-2匙,第日2次,口服.

    2.加减逍遥散:疏肝解郁,凉血降糖,主要用于病症混杂,血糖居高不下,经用大量降糖药,不能缓解者.

    当归25克 白芍25克 柴胡30克 茯芩25克 白术25克 黄芩30克 连翘30克 丹皮30克 栀子30克 薄荷20克 生地30克 玄参30克 天冬20克 麦冬30克 生石膏120克 天花粉120克 玉竹20克 黄精20克 木香20克 苍术20克 黄芪100克 西洋参15克 砂仁10克

    水煎服.每付服2天整,每日2次,口服.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7: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人得家传中医,勤学苦练,后再沈阳门诊工作,业余时间,收集整理中医手写稿件。此文,献给需要学习的朋友!
发表于 2010/7/22 17: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收藏,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14: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21/10/12 06: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谢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7 07: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