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854|回复: 0

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浅出论述——读《症治论读》释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6 08: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浅出论述

——读《症治论读》释义

曹东义

       我20多年之前,在中医科学院读硕士,学习中医临床文献整理,通过目录学知道中医有很多古籍。但是,当这本“《症治论读》释义”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第一印象它不像是一本古籍的注释本。它的书名看上去像是一本现代人写的书,而且书名好像既不古雅,也不时兴,感觉很陌生,也很别扭。
        当我进一步阅读这本书,了解了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第一感觉错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有成见,先入为主,不了解这本书的来龙去脉造成的。细读这本书,感觉它的名称恰如其分,很有道理。
那么,《症治论读》的书名,蕴含着什么寓意呢?
       这个不寻常书名的来历,与它不一般的著作者有关系。他生活在乾隆年间,是安徽太湖人,名叫王念岐,字漪莲,又名凤喈,家在县北王家东山岭(今北中区)。他是一个具有传奇性的人物,也是一个在不幸之中成长起来的杏林巨匠。他的受业门人余含,在乾隆三十九(1774)年为该书做的跋文说:王念岐“生一月而母背,甫十龄而父殁,外家悯其零丁,乳哺抚养。外殁,归依祖父,叔伯俱爱。令读书,过目辄解。”由此可知,王念岐自幼就失去了双亲,由外祖父母抚养,但是,外祖父母也相继弃他而去,再一次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他只好回到了爷爷身旁,在叔伯的疼爱下,走进私塾学堂,学习传统文化。坎坷的身世,没有压垮他年幼的心灵,他反而出类拨萃地成长起来,成为一个天资聪颖,善学好记的青年。
       他博览群书,日后著有《时艺诗古》等诗文著作,虽然展示了不凡的才华,但是都年久失传了。唯有其对于中医学的探索与研究成果《症治论读》,得以流传后世。这是他深入研究历代名医学术精华,弘扬岐黄大道,阐发仲景学说,培育衣钵传人,介绍治病救人经验的心血结晶,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古人不为良相,愿为名医。斯言不我欺也”。
       王念岐在著作医书的时候,不仅呕尽心血,旁搜博采,而且充分考虑到初学者的困难,把自己的著作定位成一个实用大全式的普及读物。整部书都采用便于记忆的韵文写成,读来朗朗上口,言简意赅,颇切实用。这就照顾到一般读者读古书的困难,因为一般的古书不但没有韵律,而且“文不加点”,连个标点符号也没有。王念岐这部著作就像一部诗歌总集,每一句的字数都是七言,而且合辙押韵,这种写作形式,非常有利于中医学术的传播和普及。
       王念岐书名的“症”,指的是病人的主诉症状。一般人都是因为有病痛才去求医生帮助的,“症”是病人的出发点,也是医生解除痛苦的归宿点,是医生追求的目标,“症”消失了,医生、患者都达到了目的。
       “治”是消除“症”的手段,古书关于治疗的论述很多,选择什么方法进行治疗,不仅需要医学知识的积累,更需要目有远见,心有定见,临证不乱,用之有效。王念岐根据自己治病救人的心得体会,不仅列出了很多伤寒、温病、内科杂病、妇幼百疾,而且从病情判断,到选方、用药,都一一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可以说是一个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实用手册。
       他书名的“论”字,充分说明了这一特点。他不是抄书,不是跟着别人说的讲、照着书本记的讲,而是边论边说。因此,本书的论,就是论述,是讲解。
       “读”是王念岐著作最鲜明的特色,一般人的著作只适合“看”,而不适合读。王念岐的《症治论读》整部著作的文字都合辙押韵,最适合阅读,而且阅读的时候朗朗上口。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不但可以理解文意,而且有助于记忆。
       从症状出发,通过丰富的治疗方法消除症状,接除病人的痛苦,这是一般中医人的追求,而王念岐还不满足与这个境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论述,阐明中医的学术原理,传递薪火,培养后继人才,发展中医事业。有了这样的愿望,还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这方法就是便于阅读的韵文。
翻过整部著作,终于,我理解了《症治论读》写作的原委,也消除了对于这部书的成见,用这个名称来概括自己的学术创造,王念岐先生可谓用心良苦也。
        时代变迁,沧桑巨变。王念岐时代的科普作品,现代人已经不容易读懂了,受西方科技理念的影响,很多人也难以深入王念岐的内心世界。再加上使用韵律写文章、出著作,词不达意的地方也不少。好作品,一定会流传。王念岐的著作在安徽太湖民间流传了200多年,多数的人靠手抄,建国后一度受到政府重视铅印之后,分发当地的中医人员进行研究、学习,但是,流传不广,影响不大。
       学苑出版社决定出版这部学术著作,并且选定刘世峰、王树文先生进行注释,他们也和王念岐先生一样,深入浅出地进行解释,简明扼要,多有画龙点睛之笔,时出方家不传之秘,为这部著作增色添彩,赋予其更多的流行元素。刘世峰主任、王树文先生是我多年的网友和同道,他们也都是中华中医药论坛的总版主,是我这个“曹东义版块”的领导。他们在中医学术上造诣很高,读书多,用思精,临床经验丰富,二人不断合作,这一次又一起为《症治论读》作注解,我才有了先睹为快的机会。
        我认为,这是一部经过几代人传送,不断研究整理而形成的学术著作,也是难得的中医科普著作,是理法方药俱备的实用手册,反复吟咏,不断揣摩,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医生。因此,我很乐意为这部书做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5 05: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