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323|回复: 5

【转帖】《医学三字经直指》(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1 20: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4/5/13 13:29 编辑

医学三字经原著(陈修园 清)
姬阳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帖请注名。)

“直指”是一种新型文体,这种文体不否定原著,也不被原著拘束,善于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笔者在原文后的文字,不是原文的译文、而是笔者观后的感觉与联想。学人对比相关的译文、注释来参学,会有一种收益颇丰的感觉。


医之始 本岐黄 灵枢作 素问详 难经出 更洋洋  
医道的开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上古时期的医道逐步被人们总结到《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一般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后来在《内经》的基础上又发展出《难经》,《难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医道的内容。

越汉季 有南阳 六经辨 圣道彰 伤寒著 金匮藏 垂方法 立津梁
到了东汉末年,张仲景又在《难经》、《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念,集成了《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明确了医道的理论、规范了医道的方法,成为接引无数医道学子的渡口与桥梁。

李唐后 有千金 外台继 重医林 后作者 渐浸淫 红紫色 郑卫音
到了唐朝出现了《千金方》和《外治秘要》,这两部重量级的著作使医道重新复兴起来。自此之后,医道红的发紫,有许多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分别著书立说,医道进入了创新的阶段。但是这些新的学说通常不够成熟,尚无法和前人的著作媲美。

迨东垣 重脾胃 温燥行 升清气 虽未醇 亦足贵
金元时期,出了四位明名医,被后人称为金元四大家。其中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重视脾胃,后世称其为:“补土派开祖”。他好用温燥性的要来提升清气,虽然他的师父是自学成才的张元素,他的医术也不太醇正。但是治病已经足够了,而且他的理法也很可贵。

若河间 专主火 遵之经 断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金元四大家中的刘河间,擅长去火,后人称他为“寒凉派开祖”。他在传统中医经典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许多自己独到的想法。他的一些方子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刘河间太执着于灭火,因此他的有些理法并不正确。

丹溪出罕与俦 阴宜补 阳勿浮 杂病法 四字求
金元四大家中的朱丹溪,是当时的一位医道天才,他的才华在同辈中很难找到超过他的。他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理,他擅长滋阴,后人称之为“滋阴派开祖”。他还提出,治疗杂病应该从:“气、血、痰、郁”四个字下手。

若子和 主攻破 中病良 勿太过  
金元四大家中的张子和,擅长攻邪,后世称之为“攻下派开祖”,其擅长用“汗、吐、下”法祛邪认为“邪去正自安”。如果按照他的理法治病,注意中病即止,千万不要用之太过了。

四大家 声名噪 必读书 错名号  
李东恒、刘河间、朱丹溪、张子和这四大医家是很有名气的。可是明末李中梓著的《医宗必读》却把他们的名号给写错了,以致造成了后世的许多分歧。

明以后 须酌量  详而备 王肯堂 薛氏按 说骑墙 士材说 守其常
医道发展到明朝之后,医道融合了更多的理路,这些理法中有糟粕也有精华,这就需要学人多多斟酌了。其中王肯堂的医理比较完备;薛氏按的医理也很不错,但是有些内容缺少自己独到的看法。李士材的医理说的比较粗浅,但很有章法。

景岳出 著新方 石顽续 温补乡 献可论 合二张
张景岳出道后,编著了一些针对新病的方书;张石顽继承了张景岳温病思想的理路,此二人可谓温病大家。后来又出了个赵献可,他把二张的医理做了规整。 诊脉法濒湖昂 学医人要想精通脉诊,推荐去看李时珍的《频湖脉学》。

数子者 各一长 揆诸古 亦荒唐 长沙室 尚徬徨
以上这些汉后医家,各有所长,如果我们拿这些医家和古代先人做比较,那就太荒唐了。他们就好比长在大地上的巨人,他们永远也无法成为大地。所谓“古为今用”,如果只认为医道,是一人一堂之术,无人能取代张仲景,那么就还没有入医道的门。医道不是个人崇拜,医道是一种科学方法,依法不依人。

惟韵伯 能宪章 徐尤着 本喻昌 大作者 推钱塘
本朝(清代)只有何韵伯,还能坚持张仲景的章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徐忠可、尤在泾的学说基本上是从“喻昌”那里来的。还有张志聪、高士宗都是本朝响当当的医学家。

取法上 得慈航
综上所述,我们后世儿孙,只有“勤求古训、博览众长。”了解各家的方法而不执着于门派纷争,才能得医道之大乘。

发表于 2014/5/13 10: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多处译释,值得推敲。比如“长沙室,尚徬徨”,愚见认为应释为“还未入仲景之门”较合原文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3: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4/5/13 13:35 编辑
ligts 发表于 2014/5/13 10:08
有多处译释,值得推敲。比如“长沙室,尚徬徨”,愚见认为应释为“还未入仲景之门”较合原文意思。

个人觉的“还未入仲景之门”,这是传统译家的手法。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陈修园真的那么说,那他是不是太猖狂了,他可以衡量他以前的历代医家,并且说张景岳、李时珍、金元四大家这些明医,还没有入张仲景的门。这是自赞毁他,因为他断定历代医家没入门,就是说自己已经入门了。他自己还没入门,怎么有资格说历代医家?历史证明上述医家绝对不比陈修园差。
之所以引这篇文章,是觉得作者没有按照传统著述那么写,而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是以单纯翻译为目的。







发表于 2014/5/13 15: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翻译、解释古代作品时,应尽量做到忠实于原著,如有译释者本人的见解,应予说明,不要使读者误解了古人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6: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4/5/13 16:47 编辑
ligts 发表于 2014/5/13 15:18
在翻译、解释古代作品时,应尽量做到忠实于原著,如有译释者本人的见解,应予说明,不要使读者误解了古人的 ...

这篇本来就不是注释和译文,原来还有些内容我没转,被作者引在最后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2 0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