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892|回复: 6

【原创】《内经》何以要托名黄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3 06: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经》何以要托名黄帝?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内经》书名因黄帝而起,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提提三皇、五帝

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古籍记载并非一致。有儒家说,《五经》有之,《纬书》亦多附会之;有俗流谶纬说,则荒诞怪异。

首先提及三皇者,是秦王政统一天下后,由丞相王绾(wan)、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官吏与秦博士在议帝号时所提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冒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

泰皇即人皇,古文泰(太)与大同。大,籀文篆字“亦象人形”(《说文·大部》),段注:“此亦象人形,其字同,则其音同也”,大、人义同。此三皇并未与五帝连词,与黄帝无关、与《内经》无关。

翻阅故纸,查览经、史、子、集,黄帝有三皇之末一说,又有五帝之首一说。五帝在先,三皇在后。五帝在先,与中国正史中司马迁《史记·帝王世纪第一》首撰黄帝有关,迁本于《春秋》、《国语》、《大戴礼》、《世本》、《孔子家语》等战国秦汉古籍。而《内经》之托名黄帝,到底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或为刘向、刘歆父子奉昭整理古籍而名之。另,尊伪孔安国《尚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及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而列于三皇之末,由五帝之首而升为三皇之末。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则本源于此,云:“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三皇、五帝连词者,现存文献中《吕氏春秋》最早(据《内经时代》)。

《吕氏春秋·卷第四·用众》:“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高诱注:“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也。五帝,黄帝、帝喾、颛顼、帝尧、帝舜也。”
毕沅曰:“注女娲当在神农前。”梁玉绳曰:“三皇、五帝之名,先儒所称不一,然三皇列女娲,五帝无少昊,俱未安。”

儒《经》言之,其说不一。《周礼·春官·外史》:“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郑玄注:“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
贾公彦《疏》云:“按《孝经纬》云:‘三皇无文,五帝画象,三王肉刑。’又《世本·作》云‘苍颉造文字’,苍颉,黄帝之史,则文字起于黄帝。今此云五帝之书为可,而云三皇之书者,三皇虽无文,以有文字之后,仰录三皇时事,故云掌三皇之书。按昭十二年,楚灵王谓左史依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彼《三坟》,三皇时书。《五典》,五帝之常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九州亡国之戒。下有延叔坚、马季常等等,所说不同。惟孔安国《尚书序》解《三坟》、《五典》与郑同。”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疏云:“按:三皇、五帝,郑、贾并无说。《白虎通·号篇》云:‘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氏。或曰伏羲、神农、祝融也。《礼》曰:‘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五帝者何谓也?《礼》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也。’《风俗通义·皇霸篇》云:‘三皇,《春秋运斗枢》说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礼号谥记》说伏羲、祝融、神农。《含文嘉》说虙戯、遂人、神农。《尚书大传》说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戯皇,神农为农皇也。谨按:《易》称伏羲氏、神农氏,唯独叙二皇,不及遂人。遂人功重于祝融、女娲,《大传》之义,斯近之矣。五帝,《易传》、《礼记》、《春秋》、《国语》、太史公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是五帝也。’《曲礼》孔疏引熊安生云:‘郑玄意则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故注《中候·勑省图》引《运斗枢》,伏牺、女娲、神农为三皇也。然宋均注《援神契》引《甄耀度》,数燧人、伏牺、神农为三皇,谯周《古史考》亦然,《白虎通》取伏牺、神农、祝融为三皇,孔安国则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并与郑不同也。其五帝者,郑注《中候·勑省图》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称帝,泽黄帝、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掏唐氏、有虞氏是也。实六人而称五者,以其俱合五帝坐星也。’:依孔、熊述郑释三皇,从《运斗枢》说,《吕氏春秋·用众篇》高注、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并同。五帝从《史记》说,《家语·宰我问篇》及《吕览》高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引谯周、宋均说并同。惟郑别增少皞,与诸家特异。张守节又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孙氏注《世本》、伪孔安国《尚书序》,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王符《潜夫论·五德志》又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众释分异,惟史迁说依据最塙。郑君应五帝坐之说,五帝有六,于数缀溢,窃恐不然。《尚书叙》孔疏又引梁注云:‘五帝自黄帝至尧而止,舜非三王,亦非五帝,与三王为四代。’斯尤信情更易,进退失据,今无取焉。”

汉《纬书》亦言之,其说亦不一。《礼含文嘉》:“虙犠、遂人、神农。”《春秋元命苞》:“伏羲、神农、女娲为三皇。”《春秋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名称、顺序皆不一。《孝经援神契》:“三皇无文,五帝画象,三王明刑。”

俗流谶纬则荒诞怪异。司马贞《三皇本纪》:“一说三皇,谓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既是开辟之初,君臣之始,图纬所载,不可全弃,故兼序之。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淡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摄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地皇十一头,火德王,姓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亦各万八千岁。人皇九头,乘云车,架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自注:“天皇以下,皆出《河图》及《三五历》也。”

汉代崇古之风盛行,其思想之骨干系阴阳五行说。阴阳配二皇之伏羲、神农,《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高诱注:“二皇,伏羲、神农也。指说阴阳,故不言三也。”五行配五帝,《孔子家语·五帝》:“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已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三皇、五帝之说在汉代经儒仕如董仲舒及刘向、刘歆父子等的倡议下,为了维护当时统治者之政权利益,托古改制,附会推演。其说繁杂而多,众说纷纭,至班固《白虎通》予以定论,似仍不确。

应劭《风俗通义·皇霸篇》:“《春秋运斗枢》说:‘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易传》、《礼记》、《春秋》、《国语》、太史公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是五帝也”。
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二皇;其一,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我闻古有天皇、帝皇、人皇,以为或及此谓,亦不敢明。凡斯数,其于五经,皆无正文”。
班固《白虎通·号》:“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氏。或曰:伏羲、神农、祝融氏。《礼》曰:‘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五帝者,何谓也?《礼》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也,’《易》曰:‘黄帝、尧、舜氏作。’《书》曰:‘帝尧、帝舜。’”

据童书业《春秋史·西周史略》记载三皇有七说,五帝有五说,云:“三皇之说有七:㈠天、地、泰三皇(《史记·秦始皇本纪》)。㈡天、地、人三皇(《春秋纬·命历序》等书)。㈢遂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㈣伏羲、女娲、神农(《春秋纬·元命苞》等书)。㈤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义》等书)。㈥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㈦伏羲、神农、黄帝(《伪古文尚书·孔安国序》、《帝王世纪》等书)。五帝之说有五: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等书)。㈡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书)。㈢黄帝、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掏唐氏、有虞氏(郑玄认为‘德合五帝座星者称帝,实六人而称五者,以其俱合五帝座星也’)。㈣少昊、颛顼、高辛、陶唐、有虞(《伪古文尚书·孔安国序》、《帝王世纪》等书)。㈤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皇王大纪》)。”

汉代推演三皇、五帝之说,来附会当时的统治思想,显是杜撰,后人已有说者。宋·刘恕《通鉴外纪》、清·崔述《补上古考信录》及近现代学者如康有为、崔适与顾颉刚《古史辩·三皇考》等,予以澄清说明。而吕思勉《先秦史·三皇事迹》、童书业及其《春秋史·西周史略》皆有相同定论。
为何皇称三、帝称五?实则天地推演附会而已,即“皇者效三才,帝者法五行”顾颉刚《古史辩自序·三皇考》。吕思勉《先秦史·三皇事迹》:“窃疑三皇、五帝……立五帝以昭五端,而于《书》,则仍存前代之三皇、五帝,以明三才、五常之义,《古今注》:‘程稚问于董生曰:古何以称三皇、五帝?对曰:三皇者,三才也。五帝者,五常也。’三才为天、地、人,与《含文嘉》说合。五常可以配五行,则儒家言五帝者之公言也。实六经之大义也。”

就《内经》之托名黄帝比较而言,因黄帝系五帝在先,三皇在后,此乃“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顾颉刚语),故三皇、五帝拙见如下:

⑴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风俗通义·皇霸篇》:“《易传》、《礼记》、《春秋》、《国语》、太史公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是五帝也。”)。三皇: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春秋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

班固《白虎通·谥》:“黄帝先黄后帝者何?古者质,生死同称,各持行合而言之。美者在上,黄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万世不易,后世虽圣,莫能与同也。后世德与天同,亦得称帝,不能制作,故不得复称黄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黄帝之先谥,四帝之后谥,何也?曰:帝号必存,五帝代首天之色,号至五而反。周人之王轩辕,直首天黄号,故曰黄帝。云帝号尊而谥号卑,故四帝后谥也。”

⑵三皇: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氏(伪孔安国《尚书序》、《帝王世纪》)。五帝:少昊(青阳)→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唐尧(掏唐氏)→虞舜(有虞氏)(伪孔安国《尚书序》、《帝王世纪》)。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7: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将黄帝传说略例于次:

《山海经·西山经·峚山》:“黄帝是食是飨(xiang)……黄帝乃取峚(mi)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
郭璞注:“所以得登龙于鼎湖而龙蜕也。”郝懿行《疏》:“按:注‘龙蜕’二字疑讹。《太平御览》五十卷引此注作‘灵化’也。登龙鼎湖,见《史记·封禅书》。”

《国语·晋语四·秦伯归女五人/重耳婚媾怀赢》:“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宋郑樵《通志·三皇纪》:“按:《国语》,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娇氏之女,据诸子及《古史考》,炎帝之后凡八代,五百余年,轩辕氏代之。岂炎帝、黄帝是昆弟而同母氏乎?……然而姜、姬二帝同出少典氏,黄帝之母又是神农母氏之后代女,所以同是有娇氏之女也。”

《吕氏春秋·应同》:“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吕氏春秋·离俗》:“然而以理义斲削,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
高诱注:“微亦非也。舜有卑父之谤,汤有放弑之事,然以通义斲削,神农、黄帝之行犹有可苛者,非独舜与汤也。言虽圣不能无阙,况贤者乎!”

《易·系辞传》:“包牺氏末,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孔颖达《疏》:“此既云黄帝即云尧舜者,略举五帝之终始,则少皞、颛顼、帝喾在其间也。”
金栋按:五圣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非谓五帝之终始也。

《孔子家语·五帝德》:“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吾闻诸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孔子曰:‘可也,吾略闻其说。黄帝者,少昊(注:当为典)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齐叡庄,敦敏诚信,长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服牛乘马,扰驯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fufu)。治民以顺天地之纪,知幽明之故,达生死存亡之说。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考日月星辰,劳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财物以生民。民赖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黄帝三百年。’”

《大戴礼记·五帝德》:“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pixiu)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扆(yi)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鸟兽鱼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儿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若《内经》、《素问》之属。”
清王树楠《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家语·五帝篇》袭此。此篇多韵语,而《家语》点窜字句,皆失其韵,足徵明其伪。《史记》说五帝与此同。《索隐》曰:‘太史公採《大戴礼记》而为此纪。’”
金栋按:楠云“足徵明其伪”是指曹魏王肃之伪造,似乎已成定论。然上个世纪末期,出土文献中忽现与《孔子家语》类似文字,王肃伪造之说不攻自破。《孔子家语》非王肃伪造之书。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豹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司马贞《史记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

《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汉王充《论衡·道虚篇》:“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吁号。故后世因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太史公记诔五帝,亦云:‘黄帝封禅已,仙去。群臣朝其衣冠,因葬埋之。’曰:‘此虚言也。’”

汉班固《白虎通·号》:“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也。”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第一》:“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娇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以土承火,位在中央,故曰黄帝。龙颜,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药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其史仓颉,又取象鸟迹,始作文字。史官之作,盖自此始。记其言行,策而藏之,名曰书契……黄帝垂衣裳,仓颉造文字,然后书契始作。……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教制九针,著《内外术经》十八卷。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7: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谈谈《内经》书名为何要托名黄帝

据先秦古籍及史书记载,黄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圣人。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看来,黄帝既不是天生的一个圣人,亦不是一个人,而是远古时代一个伟大的氏族,即黄帝氏族。历史中的“仰韶文化”,就是黄帝氏族文化的代表。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人物·先秦》:“黄帝: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华夏诸族共同尊奉的祖先。父少典为有熊国君,故号有熊氏。生存年代距今约4700年左右。本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祭享先祖与神灵,是神权时代最大的道义,也是民心之所向,故轩辕用干戈‘征不享’,得到了多数诸侯(部落首领)的支持。他‘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先‘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打败炎帝;复‘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时代,有苍颉造字,嫘祖养蚕,以及天文历算、百谷播种等多项成就,华夏后人乃奉黄帝为人文始祖。又其时多有部落战争,自黄帝始修德振兵,除暴安民,后世又奉黄帝为兵家始祖。黄帝及其大臣风后、力牧等均有兵法传世。《汉书·艺文志》著录:‘《黄帝》十六篇,《风后》十三篇,《力牧》十五篇。’其中或系后人依托,并且多以失传,然《黄帝兵法》之思想内容仍为后人称引。《尉缭子·天官》:‘黄帝邢德,可以百姓’,‘黄帝者,人事而已矣’,反映了黄帝兵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战国以后,又与老子并称为黄老学派的创始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战国时齐稷下学者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又相传《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等六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著作。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今陕西黄帝陵已成为炎黄子孙祭祖的主要场所。”

其所以冠以“黄帝”书名,是因为黄帝氏族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她的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历代都以自己是黄帝子孙为荣。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学者为了使自己的学说更容易为世人所接受,将其著作冠以“黄帝”以取重,也就成为一种风气。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当时书以“黄帝”名,仅是托名而已,为了追本溯源,托名黄帝,以资尊崇。托名是那个时代的特点,有其时代背景。

查阅班固《汉书·艺文志》,以神农、黄帝托名的书籍实在不少。如

道家有:《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杂黄帝》五十八篇。
阴阳家有:《黄帝泰素》二十篇,《黄帝》十六篇。
农家有:《神农》二十篇。
小说家有:《黄帝说》四十篇。
兵法家有:《神农兵法》一篇,《黄帝》十六篇。图三卷。
天文家有:《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
历谱家有:《黄帝五家历》三十三篇。
五行家有:《黄帝阴阳》二十五卷,《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神农大幽五行》二十七卷。
杂占家有:《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
医经家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经方家有:《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房中家有:《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
神仙家有:《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

历代大家之说以说明“托名”之见者,可参阅《医籍考》。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7: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波元胤《医籍考》,对《内经》成书时代的考证而言,可谓捜罗中国古人资料详实,凡是有关之古籍,靡不赅备,考证确切。现就其《黄帝素问》成书时代之考证摘引如下:

褚澄曰:《素问》之书,成于黄岐;运气之宗,起于《素问》。将古圣喆(哲)妄邪?曰:尼父删经,《三坟》犹废;扁鹊卢出,卢医遂多。尚有黄岐之医籍乎?后书之托名于圣哲也。《褚氏遗书》

邵雍曰:《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皇极经世书》

程颢曰:观《素问》文字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二程全书》

司马光曰: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传家集·与范景仁第四书》

林亿等曰: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于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甲乙经》序,晋皇甫谧之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辨。王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是则《素问》之名著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以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素问新校正》

又云:或云《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脉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甲乙经序》

窦苹曰:《内经》十八卷,言天地生育,人之寿夭系焉,信三坟之书也。然考其文章,知卒成是书者,六国秦汉之际也。《酒谱》

朱熹曰:《黄帝纪》云,其师岐伯明于方,世之言医者宗焉。然黄帝之书,战国之间犹存,其言与老子出入。余谓此言尤害于理。窃意黄帝聪明神圣,得之于天,其于天下之理无所不知,天下之事无所不能。上而天地阴阳,造化法语之原;下而保神练气,愈疾引年之术。以至其间庶物万事之理,巨细精粗,莫不洞然于胸次,是以其言有及之者,而世之言此者,因自托焉以信其说于后世。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随笔之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之仿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周官》外史所掌三皇五帝之书,恐不但若是而已也。《文集·古史余论》

王炎曰:夫《素问》乃先秦古书,虽未必皆黄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战国之际,有如和、缓、秦越人辈,虽甚精于医,其察天地阴阳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则其言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矣。《运气说》出于《新安文献志》

沈作喆曰:《内经素问》,黄帝之遗书也。学者不习其读,以为医之一艺耳。殊不知天地人理,皆至言妙道存焉。文字讹脱错乱,失其本经。《寓简》

高承曰: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针,著《内》、《外经》,《素问》之书咸出焉。《事物纪原》

陈振孙曰:《素问》,黄帝与岐伯问答,三坟之书无传,尚矣。此固出于后世依讬,要是医书之祖。《书录解题》

刘骃曰:《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无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文集》

曰:《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著,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政因》、《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则治要,皆推事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医家之大纲要法,无越是书矣。然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白氏二《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不指为《内经》。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讬其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勤矣。《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

宋景濂曰:《黄帝内经》,虽疑先秦之士依倣而讬之。其言深,其旨邃以弘,其考辨信而有徵,是当为医家之宗。《文集》

刘纯曰:问云:读《素问》有不晓者,奈何。曰:乃上古之书,中间多有缺文舛讹,且通其可通,缺其所可疑。又王冰释,于强解及失经意者亦有之,须自要著力,熟读玩味。《医经小学》

方孝孺曰: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士,故其书虽伪,而其文近古,有可取者。《孙志斋集》

王袆曰:《内经》谓为黄帝之书,虽先秦之士依倣而讬之,其言旨奥而义弘深,实医家之宗旨,殆犹吾儒之六经乎。《青岩从说》

陈绎曾曰:《素问》善议论理明,故枝节详尽,而论辨精审,先秦书皆然。《文章欧冶》

顾从德曰:今世所传《内经素问》,即黄帝之脉书,广衍于秦越人、阳庆、淳于意诸长老。其文遂似汉人语,而旨意所从来远矣。《重雕素问序》

桑悦曰:《素问》乃先秦战国之书,非黄岐手笔。其称上古、中古,亦一佐证。玩其词意,汪洋浩汗,无所不包。其于五藏收受之法,吕不韦著《月令》似之。其论五气郁散之异,董仲舒、郭景纯叙五行灾异祖之。其论五藏梦虚所见之类,《楞严经》说地狱仿之。论运气则可为历家之准则,论调摄则可为养生者之龟鉴。扩而充之,可以调和三光,燮理阴阳,而相君之能事毕矣,又其特医而已耶。《素问钞序》

朱载堉曰:按《素》、《难》二经,乃先秦古书,三代名医所相授受。秦始皇有令,不烧医卜种树之书。由汉迄今,医流尊用,虽经历代变更,未闻有人妄加删改。《乐书》

胡应麟曰:医方等录,虽亦称述岐黄,然文字古奥,语致玄渺。盖周秦之际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惊世,窃附黄岐耳。《经籍会通》

魏荔彤曰: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讬于上古,文顺义泽,篇章连贯,读之俨如《礼经》也。《伤寒论本义序》

姚际恒曰:《汉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隋志》始有《黄帝素问》九卷。唐王冰为之注。冰以《汉志》有《内经》十八卷,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故后人于《素问》系以《内经》者,非是。或后人得《内经》,而衍其说为《素问》,亦未可知。《素问》之名,人难卒晓。予按《汉志》阴阳家有《黄帝泰素》,此必取此“素”字,又以与岐伯问,故曰《素问》也。其书后世宗之,以为医家之祖。然其言实多穿凿,至以为黄帝与岐伯对问,盖属荒诞。无论《隋志》之《素问》,即《汉志》所载黄帝《内》、《外经》,并依讬也。他如神农、轩辕、风后、力牧之属尽然,岂真有其书乎。或谓此书有“失侯”、“失王”之语,秦灭六国,汉诸侯王国除,始有失侯王者。予按其中言“黔首”,又《藏气法时》曰夜半、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曰日昳、曰下晡,不言十二支,当是秦人作。又有言岁甲子,言寅时,则有后汉人所为。故其中所言,有古近之分,未可一概论也。《古今伪书考》

发表于 2014/5/25 19: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证的真详细,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8: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洪钧《内经时代》第二节 黄帝及其臣子和八十一篇

  黄帝作《内经》的说法现在不会有人相信了。本书名为《内经时代》,却不能以“托名黄帝”的简单说法了结。《内经》何以要托名黄帝?另几个托名人物是何来历?其中必有时代背景。我们先看看最早把黄帝写入正史的《史记》怎么说。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可是,《史记》还是从黄帝开始写起。司马迁宁可认为《尚书》记载不全,而相信《大戴礼》的《五帝德》、《帝系姓》有根据。他跟着汉武帝巡视全国,到处都有黄帝遗迹,荐绅先生之见便不足为据了。

  《史记》的先例对我国史学影响深远。范文澜先生说:“古书中关于黄帝的传说特别多。如用玉(坚石)作兵器、造舟车、弓矢、染五色衣裳、螺祖(黄帝正妻)养蚕、仓颉造文字、大挠作干支、伶伦制乐器,虞、夏二代禘祭黄帝(尊黄帝为始祖)。这些传说多出于战国、秦、汉时学者的附会。但有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即古代学者承认黄帝为华族始祖,因而一切文物制度都推原到黄帝。”(中国通史简编 第一编89页 1955年人民出版社)范先生没提到黄帝发明医药,也许是《黄帝内经》这个书名太不可信吧。然而读者需知,现本《内经》开头几句话几乎和《史记》的开头一字不差。仅抄《史记》的话以资对照:“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以肯定,《史记》和《内经》的这几句话必然有同一出处。《史记》中这几句话从《大戴礼》来。大戴比司马迁早一辈,但《大戴礼》也未必就是原始出处。司马迁很讨厌武帝求神问仙,弄长生不死药,所以他不用“成而登天”的说法。细读这段话还是很像方士们的口气,其定型时代不会晚于秦,编造者就是燕齐方士。秦皇、汉武访神仙都是到东海边儿物色,引得“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汉书•郊祀志第五上》)“燕齐之间,莫不扼掔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史记•孝武本纪》)统治者一旦好迷信,附炎趋势之佞人就大量出现。

  秦汉之前是否有托名黄帝的著作,不可确考,现存秦以前的文献是没有的。到司马迁时代(公元前二世纪末),“百家言黄帝”,托名著作肯定已有。略早于《史记》的《准南子》说:“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准南子•修务训》)略查中国人的崇古思想,至少可以追到孔夫子和老聃那里去,只不过汉人的崇古作法更露骨罢了。

  黄帝见于文字记载最早在《荀子》中。《庄子》和《吕氏春秋》中,黄帝已成为五帝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员。关于黄帝的传说在汉初发展很快。《孔子家语》开始对黄帝是人还是神发生怀疑,然而终于按儒家的看法说:“黄帝,少昊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哲睿齐庄,敦敏诚信,长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命风后、力牧、大鸿以治民,以顺天地之纪,知幽明之故,达死生存亡之说,播时百谷,尝味草木。”(《孔子家语•五帝德第二十三》)这段话是《史记》黄帝本纪的缩写,字面上与《内经》出入更大一些,却给了黄帝讨论医理的能力。医家著书托名黄帝当在此时已有。特别是“尝味草木”的工作,后世医书多说是神农的功绩,这时还在黄帝名下,应是较早的说法。现本《孔子家语》是晚于曹操的魏人王肃杂取《论语》、《国语》、《左传》等书,加上自己的思想伪造的,故不能草草下断语。

  黄帝与《内经》的关系还在于他和五行说关系很密切。阴阳家一出现就开始用五行附会五帝。邹衍就把黄帝配土(色尚黄),禹配木(尚青),汤配金(尚白),文王配火(尚赤)。《吕氏春秋•名类》有上述说法,史家多认为是邹子遗文。这个顺序是五行相克的顺序,从土开始。后来又有多种演变,至西汉末定型为另一种系统,即伏戏配木,神农配火,黄帝配土,颛顼配金,帝喾配水。(见《汉书•郊祀志》:“赞曰……包牺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这是按五行相生顺序说的,从木开始。但无论怎样配,黄帝总是居于土德而色尚黄,是最尊贵的。黄帝与五行、五色这么难解难分,故其本身就可能是五行说的产物。此前的“黄帝”写作“皇帝”。“皇”作大、上讲。阴阳家一字之改,便有五行味了。他不大会出现于五行相胜说确立之前。五帝与五行的关系演变颇复杂,有兴趣者可查看一下顾颉刚编的《古史辨》第五册。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8: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内经》行文可知,论医理的主要不是黄帝,而是他的臣子们。其中共有六个人名,即岐伯、鬼臾区、雷公、伯高、少师、少俞。岐伯说的话最多,口气像是黄帝的老师。鬼臾区被称为夫子,伯高也较受尊敬。其余都是一般近臣。按出现的顺序看,《素问》中只有岐伯、鬼臾区、雷公。《灵枢》中出现了其余三人。今本《素问》前六十五篇的问答语中只有岐伯答话。七篇大论中第一篇全是鬼臾区答语,其余六篇又都是岐伯的言论。从七十五篇开始,雷公出场。他是后学、晚生,只好改由黄帝教诲医理。这种托名变动的顺序,与《内经》编者排列篇章的指导思想是有关系的,是否与成文先后有关暂不好定。《灵枢》中伯高见于八篇,少师、少俞各见于三篇。雷公见于《灵10、48、49》,鬼臾区全部不见。其余凡有问答者,多是黄帝与岐伯对话。《灵枢》中人物出现的顺序较混乱,不象《素问》那样秩序井然。简单介绍上述托名人物及其与篇章的关系,不是本节主要目的。这些人物在《内经时代》中的意义,关键看他们可能出现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何家记载。但遍查当时文献只能发现关于岐伯、鬼臾区和伯高的记载。

  《史记•封禅书》:“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巨、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这里记的是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的事。关于岐伯的资料大约只能查得这一条,可惜又不是医家。《汉书•郊祀志》上有一条与此完全相同,是抄去的。其它就是《艺文志》神仙家书名中提到的《黄帝岐伯按摩》。书虽归入神仙类,按摩仍应属于医术。

  关于鬼臾区的略多。齐人公孙卿曰:“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鬼臾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
  申公曰:“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

  《汉书•郊祀志》也照抄了以上说法。

  总之,鬼臾区更不是医家,好在上述两人都是从方士口中说出来的。

  此外,《汉书•古今人表第八》中也证明《内经》中的六臣子只有岐伯、鬼臾区为班固所承认。这个人名表是班固“究极经传”搜集而成。其中属黄帝时的人物共二十个,注明是黄帝的老师的有三人,却没有岐伯、鬼臾区。他俩排列位次在后,鬼臾区又在岐伯前。这种情况,至少说明在班固著《汉书》时,《内经》并不被视为典要。

  伯高可见于《管子》,只有一句。此外,《列子•黄帝第二》中有“伯高子”一见。伯高是列子的老师“老商氏”的朋友。

  雷公、少师、少俞的出处暂无可稽。《世本》向以载人物多著称,对这几个人也无记载。此外还有一位比黄帝、岐伯还早的就(加立人旁)贷季(见《素13》)也不见于现存汉以前文献。这些人大多在汉以后的文献中出现了。其中较早的一种叫《帝王世纪》,它的作者是中医界熟知的皇甫谧。皇甫谧主要不是医家,此处不谈。他在《帝王世纪》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大约皇甫氏所见的《素问》中还没有与雷公、鬼臾区有关的各篇。又《甲乙经序》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而什道出焉。”这显然与今本《灵枢》托名人物相符合。另有一种常被人引用的书叫《路史》,是南宋人罗泌的著作,对研究《内经》时代无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0 14: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