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885|回复: 34

【转帖】中医是医道而超越世俗意义的医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4 18: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是医道而超越世俗意义的医学

传说中的轩辕黄帝逐鹿中原而鼎定四方,被推崇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从此有四百兆中华儿孙飞腾世界,使五千年传统文化昱卫神州。

什么是传统?

传就是传承性,即道德的传承性,文化的传承性,思想的传承性;统就是大一统,通天彻地的大一统,古往今来的大一统,自然与生命的大一统。大一统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律。孔安国序《尚书》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大道就是自然之道与生命之道。《黄帝内经》与《老子》、《周易》论述的都是大道。大道是至高无上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18: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战国,风气云涌,诸子百家,纵横八极。那东方智慧光耀宇宙的时代,成就了人类文明辉煌灿烂的篇章。《黄帝内经》的鸿篇巨制诞生在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大智慧创造的蓝图。《黄帝内经》不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医学著作,而是全面揭示生命大道的三坟雄文。《黄帝内经》不是认识的原始或初始形态,也不是朴素或自发阶段,而是代表东方文化的人类认识的高峰。是《黄帝内经》开辟了道法自然的天地,展示了生命之神的辉光,实现了认识史上的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18: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春秋战国至秦汉间,以黄岐问对形式撰成的医道论诸篇流传于世,虽然兵火凶荒、战乱连年仍能得以保存。刘向奉诏校书而著《别录》,子歆汇总群册而为《七略》。依其义而定其编,举其例而题其名,于是有《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之名。内外非形之深浅,而在于类之主次。合者为内,别者为外。道同而用异。班固《汉书·艺文志》所录即取自《七略》,成为现存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珍贵文献。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18: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秋文化射斗牛,万世功勋传竹帛。《黄帝内经》历春秋战国秦汉,为多时所集,为多人所撰,凝聚了几十代人的心血。然而,却未能留下有关作者的任何蛛丝马迹。不为名利,不为权势,始终不渝的是那流传后世、慈惠无穷的耿耿心怀,挥之不去的是对医道异化、濒于失传的深深忧虑。“上德不德(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得)是以无德”,这是《道德经》中封尘千古的大德观。有治天下之德而不居其位,能治天下之人而不收其利,这是《黄帝内经》众多作者的大匠心。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18: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历两汉交替的浩劫之后,在其所存部分的基础上,又得以重新整理和编撰,直至东汉始见《素问》之名。“素问”的含义,其解甚多。有见地者,全元起以“素”为本;林亿引《干凿度》以“素”为质;吴昆、马莳、张介宾、王九达等以其为“平素问答”之意。“素”是一个会意字。金文“素”字是双手截断脐带的象形,表示生命诞生的过程,引申义为本来就如此。《淮南子》中载:“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虚无是道的所在,平易是道的本来。“素问”就是有关生命本原的问对,“素问”就是有关生命之道的问对。《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道法》中载:“故能至素至精,浩弥无形,然后可以为天下正。”唯至素至精,无限无形,可为天下之正,可解生成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18: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千八百五十多年以来对老子的误会与曲解有多种原因,但很大程度上在于不知读者对象这一起码的常识。《道德经》是讲给周幽王一人听的,而不是针对黎民大众的;孔圣的《论语》是儒子们的行为规范;释家的教义原本是为了普度众生;《黄帝内经》的读者对象是悟道之人。《上古天真论》开宗明义:“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以下诸篇则反复强调“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离开对大道的理解,离开对生命的内省,离开灵感悟性的思维方式,离开取象比类的认识方法,必致毁道弃数使反论自彰。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18: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之神与老子的心是相通的。《黄帝内经》之道与老子的道是相承的。老子论道:曰大,曰逝,曰远,曰反。大可包罗万象,无边无际;逝如流光飞过,无始无终;远则囊括时空,反则与物相反。无限过去,无限的有;无限未来,无限的无。无限的有无,是一个无限的时空,是一个无限的过程。道是对这个过程的描述,是对其中各种运动方式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描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相成,有无相生,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震撼古今,石破天惊。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18: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者,道之动”。历来多以道反为对立范畴,于是至今仍有以朴素矛盾论解者。道与反不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而是如《通评虚实论》之“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样,反是针对物而言。故其下文则谓“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物之反即是道之动。在物质领域内,物之反是反物质。而整个物质结构领域之反则是过程领域,其中间是枢机领域。道之动是指过程所属的运动变化。《黄帝内经》之道所描述的即是自然过程与生命过程。其所属无限的自然与生命运动方式则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气。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18: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弱者,道之用”的“弱”也是针对物而言。物之弱即是道之用。道之用为德。天下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德。《四气调神大论》载:“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物弱则进,物进则退。物性愈弱,德性愈强。弱可胜强,柔可胜刚。物性的不断减弱,也就是物的不断否定。物的每一次否定,都是道之用的实现。弱是两个勿字。物在否定之否定中生而又生,在渐变至突变中化而又化。《天元纪大论》载:“曰阴曰阳,曰柔曰刚……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就结构领域的认识而言,器官论否定整体论,细胞论否定机械论,原子论否定分子论,……虚子论否定粒子论,随着物质的弱化,德的层次飞跃,正否定就是超越,道之用于是显彰。当至其物极必反之时,则进入道之动的自然过程领域。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18: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中“天”的最高层次的含义就是“自然”。“自然”不是现代所称的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无限自在。自为始,然为终;自为因,然为果。从过去之始到过去之终,从未来之始到未来之终。从过去之因到过去之果,从未来之因到未来之果。有生于无,无生于有,自始自终,无始无终。自然喻含着相互关系,喻含着相互作用,喻含着有无,喻含着无限,喻含着过程。在物质范畴,粒子为有,场为无;物质为有,反物质为无。在空间范畴,实体为有,空间为无;空间为有,虚空间为无。在时间范畴,过去为有,未来为无;时间为有,虚时间为无。一切都在相互作用之中,一切都在无限运动之中,一切都在有无之中,一切都是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0 06: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