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117|回复: 5

针灸验录 15、聋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4 12: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聋哑
表侄贺孩,两岁前本可言语,忽患病致哑,至四岁不能呀呀成语。其祖母系吾族姑,,1977年冬月15,,族兄亚东五十大寿,,族姑归省并为族兄贺寿,族兄留住数日。一日姑母闻余为何姓孩治哑,已初见疗效,.乃亲临观之。时何孩针后,,正随余学说词语。何孩已可随我说出单字音,姑母见状惊谓:“早知贤侄能疗哑儿,小孙何至今无语!”余见姑母到来,忙迎入看坐。姑母乃谓余曰:“贤侄既可疗哑,定要帮我治愈孙儿。”询之,乃曰:“小孙两岁时患病致哑,已两年无语矣。”余当即同意一试。
越数日,表嫂王某秀引哑儿来治。询其病因,告谓:两岁时患高热、咳嗽,数日不愈,后连日打针,热退咳已。小儿则哇哇直叫,不能成语矣。询其所用何药,答曰:“时隔日久已不知当时所用何药。”并言患儿平日哭笑与往昔无异。令伸出舌体,亦与正常无异,眠食/二便均属正常,唯听力较前有所下降,,乃先治其聋..因年龄较小,取穴宜少。嘱咐其母扶患儿取正坐位,针双侧耳门透听宫,翳风、/中渚。留针约30分钟,每10分钟轻度行针一次 。每日一次。  
针三日,仍话语哇哇,但患儿似可闻母亲呼叫。乃加针哑门、廉泉,
取穴哑门穴时,令患儿低头,向下颌方向,缓慢进针,不捻转提插,得气后即出针。出针后再针其他各穴。
当第五天针刺时,患儿突然高叫:“唉哟!痛。”众闻叫惊而喜之。其母连声呼儿小名,吾恐儿再次呼叫,张口折针,立即止之。出针后,嘱其母教儿说一些简单词语,并每天多练习说话。针刺凡十次,语言即已恢复。唯其说话较为迟缓。
哑因聋致,故治哑当先治聋,一俟听力恢复,则可慢慢训练语言。
此儿后从余学习中医,1993年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
附记:1968年笔者在成都中医学院进修时,获悉吉林省辽源市中国人民解放军3016部队卫生科治疗聋哑,取得很好了疗效,便去信求教。1130日该部队卫生科回信,介绍治聋哑穴位及手法。因按图索骥,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治疗十余例聋哑。我体会若系后天性聋哑,只要能坚持治疗,耐心配合语言训练,疗效较好。对于先天性聋哑,疗效很差。
  
附录
19681130日收到吉林省辽源市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一六部队卫生科复函(油印)原文如下:
根据同志们的要求,现将我们在治疗聋哑病过程中的一些作法向首长和同志们汇报如下,仅供同志们参考,同志们在当地就医时也请同志们把各地的好经验多多向我们介绍,使我们在今后医疗实践中更好地为什么服务。我们来用的是以新针为主,配合五官科检查治疗,结合语言训练治疗聋哑病的。
1.          治聋穴位配方:
1)             主穴:听宫,翳风。配穴:中渚或外关,每日交替。
2)             主穴:耳门,翳风。配穴:中渚或外关,每日交替。
3)             主穴:耳门,直刺得气后退针皮下向听宫,听会斜刺。配穴中渚或外关每日交替。
【注】对(1)法治疗有效可继续使用,无效可改用(2)法,再无效可改用(3)法。
2.          治哑穴位配方:
哑门或上廉泉,每日交替,配穴合谷,翳风向喉结方向斜刺,每日交替。
3.          取穴法和操作法:
1)             听宫:张口取穴,耳前凹陷处,直刺1.52寸深;
2)             翳风:耳垂后凹陷处,向耳尖或颧骨下缘方向斜刺,也可向喉结方向斜刺,有助治哑,可刺1.52寸。
3)             耳门,耳屏上切迹前陷处,耳前切迹后,直刺1.52寸。
4)             中渚:轻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间,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向腕部斜刺5分-1寸深。
5)             哑门:颈后正中入发际五分处(或第二颈椎棘突上缘)针向喉结方向斜刺11.5寸深,此穴位深浅度因人而异,大人,小孩,胖瘦都是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6)             上廉泉:仰头取穴,下颌颏部与舌骨之间(下颌颏部一横指处)。针向舌根部斜刺1.5-2寸深。还可向两侧斜刺,有如刺金津玉液之效。
4.          手法:
1)             每日针刺一次,每疗程十天,停针45
                                    i.                           第一疗程:中强刺激(开始一二次用弱刺激,患者易接受);
                                    ii.                           第二疗程:用中刺激。
                                   iii.                           第三疗程:用弱刺激。
                                    iv.                           第四疗程后:强中弱交替。
2)             耳旁穴及哑门不宜提插,以捻转为主,不留针
(二)五官科治疗
1.              有助恢复听力部分;
1)             有中耳炎者用针刺及药物治疗。
2)             有异物者,取出异物;
3)             耳鼓膜内陷者进行耳咽管通气术。
2.              有助舌运动部分(后面残缺)。
发表于 2014/10/14 14: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等前辈医案好久了!这个应该是"针灸验录 16"了!
发表于 2014/10/17 12: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医案!赞!
不倨傲、不贪功!此等名医,实为翘楚!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22: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为奉亲 发表于 2014/10/17 12:36
好医案!赞!
不倨傲、不贪功!此等名医,实为翘楚!

无名小辈,岂敢担当名医。
发表于 2014/10/19 19: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中医在民间,民间造就真中医,六七十年代我当地方圆几十里很有名的一位骨伤代夫,政府收编到中医院,至现在骨伤医术失传,医院西化。
发表于 2014/10/19 23: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民间还可代代相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7 22: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