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856|回复: 3

以脉试医是陋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6 10: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脉试医是陋习

       时常有人来诊,坐下二话不说,就伸出胳臂要医生号脉,仿佛医生差他贰佰馍馍钱。你要是给他号了说的准,他就认为你这个医生有水平,有学问,很高明。要是说的不称他的心思,就认为你这个医生医术低劣,甚至是一个小毛病他也不会让你看,吃你的药。其实这个以脉试医是种陋习,古来有之。对此举,确实是有病求医者,我会耐心解说,问清缘由,再细心诊脉,不致有误。

     以脉试医这个陋习的由来,与某些医生神话脉诊的错误做法不无关系。为了取得病家的信任,或为了哗众取宠,钓名沽誉,故意如此,似乎三指之下尽知乾坤之事,能洞察六脏六腑,探知百病根源。我见过有医生诊脉时,口中念念有词,单凭左手,不知左右互诊之理,右手执笔于纸上记录各部脉象,口中即说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脾虚、肾虚之词,心中不寂静,指下即难求,医者口如悬河,病家一头雾水。陈修园对此深恶痛绝,说“余每观时医于两手六脉中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此又如彼,俨然脏腑居于两手之间,可以扪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医生诊脉在于探查虚实寒热,合于望闻问而明病症病机,功夫全在辨病辩证,遣方用药以愈疾。若单凭脉象,不问缘由,便说起病者病症来,病家往往会信以为真,转移主诉,尽寻枝叶。医病二人尽皆糊涂,于此情下,能医好疾病,我看是冒打冒撞的。

      陈修园又说了,“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知何病?”,再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单凭脉象即能探知病源,准确断病,古今名医,莫能除外。经言“微妙在脉,不可不查”,并没说知病在脉,不可不查,诚如《素问—徵四失论》所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在古代有限的医疗条件下,脉诊无疑或成了医生诊病不可缺少的手段,今天医学检查细微细致,为何单凭脉象而定病呢?这个当然不是提倡治病单凭医学检查而完全定论,作为参考可也。再说了,现在一些慢性疾病往往吃药无数,很多可以出现药脉,在这种情况下,凭指下所得更不可取。不得不承认搭脉知病的情况确实存在,但这个与医生长期的医学实践,经验积累不无关系。其实凭的不全是脉,而是细致体察病者一言一行,在言语行为中便知三分。如病人苦楚眉头,以手护腹,脉或见弦、紧就知病人有腹中苦痛。尺肤发热,脉见数,发烧病情已了然心中。女子面色不泽,脉来两手不调,便可能有经乱之病,腹疼、腰酸、带下,头晕等病状就或可能有。医生若也在以脉试医这个陋习中受到影响,不精研汤方药证,只是在脉诊上做文章,就是能查出病来,我看让他治好病也是很困难的。

      苏东坡写了一篇《求医诊脉说》,“吾平生求医,盖平时默念其工拙,至于有疾而求疗,必先尽告以所患,而后求诊,使医者了然知患之所在,虚实冷热,先定于中,则脉之疑似不能惑也。故虽中医(指技术一般的医生),治吾疾常愈。吾求疾愈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这个确实是很明智的。医生治病,本来就不易,再加上水平有高低,若偏信于摸脉知病,是在害己。对于医者来说,不可宣扬脉诊的神奇,更不能神话脉诊,要在病症明白的情况下,再细究脉象以明表里寒热虚实。这个就是要以证来辩脉,勿据脉以谈证。仲景每篇之首就标明“辩XXX脉证并治”,“XXX病脉证并治”,于此中当玩三味,病脉证务必合参则备。再古今病名有别,当合参为宜。

     总言之,以脉试医这个陋习的改变,首先在于医者先改变偏信脉诊的唯心观点,故意神话脉诊以取信于病者的错误做法,对以脉试医者说之以理,病人才可能全面客观地向医生述说病情,这样诊断明确,治疗方法恰当,才不会贻误病情。我在治案中很少谈及脉象,并不是我不重视脉诊,而是一种病症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脉象差异,仅因于此。



发表于 2014/11/26 10: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术与谋生术是两回事。既然是做生意,就是谋生,当然以谋生术为主,医术为次。
发表于 2014/11/26 13: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很赞同。
发表于 2014/11/26 14: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8 02: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