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929|回复: 0

转基因中药是祸不是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1 00: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基因中药是祸不是福!


  

                          
                               周成明
  

                              一、 引言

  


最近,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报道不绝于耳,也有人把“转基因中药”的命题拿到媒体来炒作。笔者查阅了近期有关转基因中药的几篇报道,媒体、厂家和有关专家把“转基因”、“基因”、“中药”的概念搞混淆了,把“转基因中药”几个字强行拼揍在一起,作虚假宣传,大肆炒作,从中获取各方利益,实在是令公众愤慨!受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王孝涛前辈之重托,笔者根据自己20余年的中草药栽培育种的经历写成此文章,澄清“转基因”、“基因”“中药”三个概念,以正视听。

  

  

  

                             二、 有关报道

  

  

  

2010年6月25日,有报道称:“广药首发中药基因图谱,千年国粹终揭神秘面纱”。

  

2010年6月20日,广药集团,白云山和黄中药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合作完成丹参基因组框架图的成果发布会。相关专家认为,作为世界上首个药用植物基因组框架图,该项工作将推动丹参成为第一个“模式药用植物”,为药用植物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系统工具,为深入开展相关学科研究奠定基础。

  

据了解,本次图谱的构架是由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完成,他们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丹参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完成丹参基因组框架图的组装。目前测序深度已达丹参基因组大小的20倍,测序结果已覆盖92%的丹参全基因组和96%的基因编码区。丹参基因组框架图完成,对其它药用植物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促进现代前沿生命科学研究和传统中药学的有机结合,将改变中药研究领域被动追赶其它学科发展的局面,使中药学真正走到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丹参基因组框架图作为世界首个药用植物基因组图谱,其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注定会成为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有媒体这样评论。

  

根据这篇报道,广药集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只作了丹参的基因测序工作,根本就不存在将某个基因导入丹参细胞内,培育成了一个转基因的丹参“新品种”。  

  

   2010年8月14日,华西都市报称:

  

8月12日,由广药集团白云山和黄中药与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在成都联合举办了首届“中药基因与健康用药公众论坛”。此前,广药集团、中国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曾联合向外界发布了广药白云山复方丹参片等基因中药在基因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的消息,表示可以从基因层面防治疾病,做到“治病求本”。“中药基因”理念的推广及基因技术应用将对中药材有效成份实现量化控制、提高中药材抗病虫害能力、对中药材增产以及提升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广药旗下的中药基因技术首批品种,白云山701跌打镇痛膏以其工艺先进、产品质量稳定、含量突出而备受市场青睐。

  

从这篇报道中,我们看到“中药基因”的概念,广药集团提出的“中药基因”的词义很含糊不清,让公众摸不清头绪,广药集团生产的中成药用的中药材原料是“转基因中药材”还是掺杂了什么“中药基因”成分?!

  

2010年8月14日,新华网云南频道报道

  

8月12日,广药集团整合白云山和黄等下属12家企业力量,在昆明、长沙、成都等12个城市联合开展“中药基因与健康用药公众论坛”。广药集团相关负责人朱汀介绍,人的生老病死都与基因有关,近年来,基因工程、基因诊断、基因治疗不断取得突破,而中药独特的基因疗法也已得到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肯定,中药基因技术正在把中医院的优势予以数倍、数十倍放大,开辟了中药防治疾病的新时代,为此,企业有责任和义务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基因技术的秘密。

  

在这篇报道中,广药集团对“基因”概念的理解更加含糊不清,甚至是偷换概念。为了达到其促销产品的目的,虚假报道,误导欺骗公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作为一个国家权力机构,不可能肯定“中药基因技术”是什么独特疗法,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

  

这篇文章在网上发布以后,招来一片骂声,公众不理解广药集团是用什么“基因中药”做成的高科技产品,有人坚绝抵制吃广药的产品,有人留言提出非常尖锐的问题,甚至上升到民族、国家的高度反对“基因中药”。

  

2010年8月16日,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曹东义先生对“转基因中药”提出质疑,并请研究者亮明基因中药的身份,引发转基因中药的讨论。

  

2010年9月13日中国中医药报道:转基因中药将走进市场,专家称“无害、有效”。请问各位,现在市场上什么“转基因中药材”产品也没有,这些虚构的“转基因中药”什么药理药化实验资料都没有,怎么会有人敢说“无害、有效”?!有科学依据吗,为什么要炒作?!                           

  

                  三、什么是转基因作物及转基因中药?

  

广大的公众可能对转基因作物有所了解,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使用了先进的细胞生物技术,几十年来,在主要农作物如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上进行了大量的转基因技术工作并生产出了转基因的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种子,进行大田大面积栽培,面积达几百万公顷,还可繁育下一代,其目的是提高玉米、大豆的产量和品质,用在棉花上主要是用外源抗虫、抗草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内,使其下一代产生抗虫、抗草性,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人类利用先进的细胞生物技术生产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是无可非议的。在西方国家,转基因的玉米、大豆油产品早已投放市场,经过几十年的生物学和安全性评估,尚未发现对人类有什么大的危害,只是在市场销售时必须标明是转基因食品,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购买。尤其是转基因抗虫棉、抗草棉,在全世界已有大面积推广,我的一个同学在美国研究过抗草棉,我看过他种棉花的照片,将抗农达的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生产下一代种籽,种到地里后用农达喷雾杀草田间杂草全部死光,唯有棉花长势极好,我当时设想,如果把抗农达的基因导入乌拉尔甘草细胞中生产下一代种子种苗,再用农达封地杀死全部田间杂草,只有甘草生长那该多好呀!除草是甘草大面积栽培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我想自己投资做此项研究工作,后来想来想去太难了,也就没有做此工作,还是用传统选育办法,从不同生态类型乌拉尔甘草中选育高产优质甘草新品系,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2005年在甘肃民勤发现了一个高产新品系,目前已大面积推广几千公顷。

  

中药材转基因的研究工作可以说还没有起步,仅有个别研究院所在作一些探索性的小实验,还远没进入小试、中试和大面积繁育种植推广阶段。

  

笔者接受过严格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教育和训练,在田间地头研究推广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二十多年,对新技术从来不排斥,有好的技术应用于药用植物栽培上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药用植物育种学只有吉林农业大学在二十多年前由庄文庆教授写过一版,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新版药用植物育种学由吉林农业大学任跃英教授组织编写,我写了甘草一章,至今还没有出版发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还没有一个药用植物专家及科研单位培育出新的栽培品种,国家也没有批准什么新的栽培品种,都是采用传统道地中药材种植技术和繁育方法,可见其难度有多大。

  

目前几乎所有的药用植物如人参、地黄、黄芪、黄芩、甘草等大面积栽培的药用植物都是采用传统的栽培技术选育新的栽培品系,如人参的优良品系,“大马芽”、“二马芽”、“边条参”等等。地黄存在品种退化和病毒感染以及重茬问题,影响产量,几十年来一直有专家在研究地黄栽培中的退化问题,笔者1986年—1988年在北京海淀中国农业大学实验田栽培了一片地黄,解决品种退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倒茬换地,当前夏天培育小根茎,秋季采挖挑选肥壮的小根茎窖藏,第二年春移裁,常规田间管理,当年每亩可获得1500公斤鲜货产量,目前,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主产区均采用这种留种繁殖方法,每年可生产优质地黄药材上万吨,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目前还没有任何新的技术可以替代这种主要生产方式,将来几十年也不可能有新的技术出现。传统道地的中药材栽培技术以及道地药材产品才是中国老百姓接受的,任何崇洋媚外的中药产品和技术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

  

坊间传闻什么“转基因丹参”、“转基因板兰根”等等都是某些利益集团在炒作“基因中药”的概念,以达到其促销的目的,熟不知这种宣传和炒作适得其反,反而招至广大公众的一片质疑声和抵制使用其中药产品。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管理法》及《新药审批管理办法》对中药材新种或新品种的入药审批已有严格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每一种中药都有明确的记载,并有植物拉丁学名,如甘草,只有三种甘草收载药典可以使用,即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其它种类的甘草不能入药,我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采到了几种甘草新标本,从其果荚的演变过程推论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乌拉尔甘草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逐渐演变成光果甘草,这是大自然的力量长年作用的结果,经分子技术测定,其基因有明显的变异,这是甘草属植物内外在因素的自然遗传和变异;但是,如果通过人为生物技术将基因导入甘草细胞中使其内在基因产生变异,生产新一代的甘草种子或组织培养试管苗株系,那么,这种甘草就属于“转基因甘草”,或“转基因地黄”等。我国中草药新种入药审定有严格的法律规定,这种“转基因甘草、地黄”等应该作为一类新药进行长期的药理药化实验,至少要研究十二年以上才有可能运用到中药中去,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发现其有毒害作用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甘草、地黄,主管部门是不可能批准入市的。因为,“转基因甘草”、“地黄”其内源基因已发生改变,是一个新的物种。因此,公众大可不必害怕什么“转基因中药”会马上流入市场,至少未来二十年内不会出现。

  

那些研究“转基因中草药”的主管部门在立项时应审慎一些,你们应该考虑一下这样的科研项目是不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那些承担“转基因中草药”的科研单位和研究者要对公众负责,对自己负责,不要被某些利益集团所利用。

  

我国劳动人民两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道地中药材栽培技术是我国中医药体系中的精华,是最先进的技术,只有用这种道地药材栽培技术生产的中药材产品才可以使用,才安全有效,中国人民才可以吃;用任何其它的技术生产的产品还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检验,即使安全有效也不一定有大众市场,请管理层和研究者慎重对待“转基因中药”。

  

                                                  2010年10月4日成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7 22: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