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292|回复: 9

[求助] 请问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建其中怎么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4 14: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各位前辈,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建其中怎么建?老母膝关节浮肿积液,求遍各大医院,用西医方法,越治越重,我学了内经、伤寒后用利水、补阳等方法治疗显奇效,就是药效期不长,治好一段时间又复发,请问高手前辈们如何建其中?
发表于 2015/4/14 15: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5/4/14 16:08 编辑

把我在学习金匮的一个帖子里的一段文字,复制在这里,希望有所帮助:

王雪华谈建中法
脾的阴阳两虚,阳损及阴。用温热的药,治寒,则伤阴津。用甘寒滋阴的药,治热,则有碍阳虚生寒。在这样的矛盾之中,张仲景教了一招儿,从中焦而治。
五脏脾居中,而且脾管其它四脏,只要它运转好了,这枢纽打开了,四运全都畅通,这是一个观点。(**四运指以脾为中心的其余四脏,心肺肝肾。)因此,他说既然是阳损及阴了,就不要把阴虚内热当作主要矛盾,而应该治其本,去救它脾阳虚的问题。
第一,理论依据:《灵枢》:“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就是刚才讲的那个矛盾之中,若补阳,用温补药,对阴液来说就有损耗,所以叫做“补阳则阴竭”。泻阴,甘、寒之品,泻阴对阳虚有害,所以说“泻阴则阳脱”。这里有一个原则性的提示,有这种阴阳两虚、寒热错杂的情况下,无从下手,治疗有矛盾的时候,告诉你,从中焦而治。是用补法,还是泻法,还是清法,一定要将以甘药,用甘药就是建立中气之意。
第二,尤在泾说:“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第三,作用机制,治在中焦,立以建中法,目的是什么?“目的在于建立中气,使中气得以四运,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可以使阴阳得以协调,这种寒热错杂证随之消失。
第四,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内补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四个建中汤,方药上有出入,但是可以统称为,仲景创立的“建中法”。
建中法包含了哪些治法?
调中:有桂枝汤的调和之义,尤其是对阴阳两虚证,有调和阴阳的作用。
缓中:芍药量大6 两,炙甘草3 两。针对主症,虚劳里急,腹中痛,缓急止痛。
补中:小建中汤的组成,仍然是桂枝汤的类方,所有的建中汤里都是饴糖为主药。
饴糖、甘草、大枣,或者那些甘味的补益药,这是《内经》里面的原则提示,一定要用甘药,甘味为主。恰恰切中病机,切中主症,脾阳虚,这里面一定得有甘味药的补中。
温中:这么多甘、温之品,补益中焦脾胃,达到建立中气的目的。
所以,“建中法”是多种治法的综合,调中、缓中、补中、温中,才能够达到建立中气的作用。

我认为甘药:还可以酌情使用党参、黄芪,包括杞子、山药,但需注意“碍中”影响消化功能的问题。

本例,似乎不是建中问题?如果温阳药和利水药有效,提示应该属于偏阳气虚弱性质的风寒湿痹吧?
我对于此类情况治疗例数不多,没遇到什么困难,时间稍微长一些。一般是按娄多峰的痹证治法用药,基本不用温阳和利水法,容易损伤阴血津液,不利于慢性病的较长期治疗。
就是按中医的痹证用药,下肢当然要以寒湿为主,但是膝关节也有湿热为主的。中药,分为风寒湿型、风湿热型、瘀血型,三型比较容易掌握。  组方也分为三组:一组,祛邪,风寒湿、风湿热;二组活血化瘀,或者加行气药只用香附。三组,补益类。下肢风湿类药,凉性的有防己,配伍温性的独活;活血的,凉性的丹参,温性的当归;其它如祛湿类的木瓜、萆薢,活血类的川牛膝。补气黄芪,补肝肾山萸肉,壮筋骨骨碎补。一般药味偏少,药量偏大些。尤其注意伤胃的问题。注意整体体质的改善问题。不要被“积液”二字所限。即使西医也是认为滑膜炎性渗出,不是单纯抽吸积液能够解决问题的,是着眼于炎症的消退。
中医网上很难处方,因为阴阳虚实寒热体质和证候属性常常是一眼就可以定个差不多,面色、形态、脉象、舌象,局部寒热属性,是次一级的诊断依据,所以我从来不在网上给人推荐方子。别人说的,只是启示作用,仅供参考。


这样吧,把我在其他网站发表过的有关这个问题的帖子,专门发出来,你自己判断是否有参考价值,现在发:


发表于 2015/4/14 16: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5/4/14 16:37 编辑

在稳定期。缓解期,以平补阴阳气血为主。但是,还是要用祛邪药和活血通络药,只是主次比例不同而已。
发表于 2015/4/14 16: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5/4/14 16:20 编辑

标题:学习娄多峰,偷懒“三个三

十年前,学习娄多峰的《痹证治验》一书。今天心血来潮,翻出笔记,分享如下。
【摘要】辨证施治 部分。
其辨证与一般书籍相近,省略。只列治则方药,以示方药特点。

痹证的辩证要根据痹痛的性质、部位及病史、兼症综合进行。治疗时贵在疏通经络、畅达气血。故祛邪、活血、通络为必守常法。实者攻邪为主,虚者攻补兼施。
一,风寒湿型
【病机】风寒湿邪,闭阻经络。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活血养血。
【方药】通痹汤:当归18,丹参18,鸡血藤21,海风藤18,透骨草21,
独活18,钻地风18,香附21,  水煎服。
【加减】风偏胜,加防风、羌活、灵仙;寒偏胜,加制川乌、制草乌、桂枝、细辛;湿偏胜,加薏仁、萆薢。
本型易兼见气虚、阳虚之象,患者往往对气候敏感,甚则局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气虚,加黄芪、白术;阳虚,加淫羊藿、仙茅;疼痛部位不同,各有引经药。
二,风湿热型
【病机】风湿热邪,郁壅脉络。
【治则】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
【方药】清痹汤:忍冬藤60,败酱草30,络石藤18,青风藤60,土茯苓21,
老鹳草30,丹参30,香附15,  水煎服。
【风热】风热表证,加连翘、葛根;气分热胜,加生石膏、知母;热入营血,加生地、丹皮、元参;湿热胜,加防己、白花蛇舌草;阴虚内热,加生地、白芍、知母。
临床所见,属寒属热,并非都是纯寒纯热,也有寒热错杂者,治疗时寒热并用。
三,瘀血型
【病机】瘀血闭络,气血阻滞。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方药】化瘀通痹汤:当归18,丹参30,鸡血藤21,制乳没各9,
元胡12,香附12,透骨草30,  水煎服。
【加减】偏寒者,加桂枝、制草乌、制草乌、细辛;偏热者,加败酱草、丹皮;气虚者,加黄芪;久痹骨节肿大变形,加穿山甲、乌梢蛇、地龙、蜈蚣、全虫、制马钱子。
以上所列诸方,是根据痹证的一般规律而设,其药用量适宜于成年人,选用此方必须辩证施治,随症加减。并根据痹证部位加引经药。

各论部分介绍了167例治验。以部位为经, 分型为纬。
分:周身多发部、颈项部、肩部、腰部、上肢部、下肢部(坐骨神经分布区、下肢内侧、膝关节、小腿踝足部、骻膝踝多关节部)、顽痹。
每部皆分三型排列各个病例:风寒湿型、风湿热型、瘀血型。
统计:
1,分型: I型82例,49 %;II型48例,29 %;III型32例,19 % 。
2,分部:下肢部69例,占41 %;肩部26例,占16 %;周身部24例,占14 %;---。
3,用药:共93味。 依处方使用频率为序:
丹参77例,46 %;   当归71例,43 %; 香附65例,39 %;
鸡血藤51例,31 %; 木瓜49例,29 %; 甘草49例,29 %;
川牛膝42例,26 %; 独活41例,25 %; 透骨草40例, 24 %;
秦艽40例,24 %;   黄芪37例,22 %; 忍冬藤31例,19 %;
萆薢31例,19 %;   薏仁29例,17 %; 生地28例,17 %;
羌活27例,16 %;   桂枝26例,16 %; 白芍22例,13 %;
钻地风、老鹳草、威灵仙、二乌、青风藤、桑枝、败酱草、
千年健、防己、乳没、仙灵脾、桑寄生、白术、土茯苓。
其余各种更为详细的统计省略了吧。

病因病机:概括为“虚”、“邪”、“瘀”三字。
辩证施治:分风寒湿型、风湿热型、瘀血型三型。
这些基础东西,不难理解。
我把娄老的处方用药规律,概括为三组药:驱邪+活血+扶正。
我自己,一般按这三组药的顺序排列开写处方:先写祛邪药,次写活血药(理气药、通络药),后写扶正药。便于提醒自己注意驱邪、活血、扶正的轻重缓急比例。
先分三型:风寒湿型、风湿热型、瘀血型。  次辩邪、瘀、虚关系,邪盛驱邪为急,瘀重化瘀为先,正虚扶正为主。
驱邪:分别风、寒、湿、热,轻重主次,注意相兼。祛风、散寒、祛湿、清热。
扶正:分别气、血、阴、阳,何者为主,或者相兼。补气、养血、滋阴、壮阳。
活血:这里是广义,包括理气、通络药类。一般处方都要使用,无非选药、比例不同。

读书再多,临证运用难免顾此失彼,所以想个懒办法。只记三个三:
辩三字:虚、邪、瘀。
分三型:风寒湿、风湿热、瘀血。
排三组:祛邪药-活血药-扶正药。

十年来,痹证绝大多数以西药为主,中药治疗病例总数不多。大多效果还可以。
1,类风湿病例只治过一例,近期效果满意,远期不行,终究改为西药控制。
2,坐骨神经痛,除个别比较顽固者,多数效果可靠。由于近年来盛行手术,大多难以坚持,3-6剂不显效,多数去做手术。
3,在各论部分的病例介绍中娄老的药量一般比上面成方所列重。而我使用时一般是三煎混匀,早晚饭后服,一日两次,30克,等于20克。是娄老药量的2/3.
4,胃功能差的娄老一般加焦三仙,我一般不加,一是减量,二是饭后。
5,药后三种可能:减轻;无效;加重。注意告诉病人,药后疼痛加重,是活血祛风的表现,不要停药,一般效果会很快见到。防止病人认为加重停药它去。
6,我使用中药治痹,一般停止服用西药止痛。对比较重者,嘱病人自己临时加用。

前期病例,找到一例比较少见的。翻出今年的三例,资料不全。
1,李,男,14岁,学生,附近村子人。
2002.11.21,初诊。
双踝、双腕关节持续性肿痛四个月。
四个月前不明原因起病,发热、结膜炎、尿道炎,先后出现关节疼痛。住市级医院,诊断为Reiter氏病。出院时,关节肿痛、血沉高、心率快,其余正常。中西药没有停过,效果不好。
双踝、双腕关节轻度肿痛,局部皮色微红,触之热感。
脉弦数。苔薄白。
风湿热型。  湿热阻络,气血瘀滞。 清解风湿热毒,活血,兼补。
忍冬藤60,败酱草30,青风藤12,秦艽21,桑枝30,地风皮18,
防己18,萆薢21,当归21,丹参30,香附30,黄芪30,
三煎日两服,食后。
三剂小效,九剂显效。后以此邪、瘀、虚三组药据证增减。
至2013.1.19.近两月时间里,前紧后松,共用24剂药,关节肿痛消失,稳定。血沉正常,唯一遗留心率较快。患者厌恶吃药,停服。  此后第四年,曾经因为关节稍见肿痛,医院建议住院,很快恢复。

2,宋,女,57岁,本村人。
病史简述:30年前,痹病,多关节肿痛,久治不效。开始使用强的松,每日10-15mg, 稍有加减,多次住院无法停撤。其间怀孕,激素维持15mg/日,生育一女,由我接生,长期观察没有异常,至今已经出嫁生子。 大约10年前发现类固醇性糖尿病,至今,使用胰岛素控制。
本次因右臀部、右大腿前侧疼痛难忍,住市级医院,诊断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由于使用激素、糖尿病,医院会诊,不敢手术。经中西药物、小针刀治疗无效。口服中成药、西药尼美舒利缓解疼痛,尚且难以忍受,不能下床。
2013.5.4,初诊。
典型激素面容。舌紫暗+,少苔。 脉浮大(形瘦)。胃尚可,口干,便秘。
瘀血型,兼风寒湿,气阴两虚。  暂不祛邪,补益气阴,通调肠胃。
黄芪15,红参5,白术15,甘草5,麦冬12,沙参12,山萸肉15,杞子12,五味子6,当归10,枳壳10,槟榔5,木香5,  三剂,三煎混匀日三服。  
激素、胰岛素维持。止痛药酌情服。
2013.5.7,二诊。阵发剧痛难忍,时呼叫。
止痛为急,少加补益。
乳香10,没药10,元胡15,香附15,枳壳10,厚朴10,黄芪15,山萸肉15,大枣5个,
三剂,三日量。
2013.5.12,三诊。白天疼痛稍缓,止痛药吃得次数减少。稍微走动,则患腿剧痛。
舌暗红少苔,脉虚大无力。
制川乌10,制草乌10,甘草10,乳香10,没药10,元胡15,枳壳10,厚朴10,大黄10,党参15,山萸肉15,大枣5个,  三剂,三煎日两服。
制川乌、制草乌、甘草加为13克,三剂,三煎日两服。
2013.5.22,四诊。明显减轻,口干明显。不头晕,胃尚可,便稍改善仍秘。
制川乌13,制草乌13,甘草13,元胡15,当归15,丹参20,香附15,槟榔10,党参15,山萸肉15,  三剂,三煎日两服。
2013.5.29,五诊。西药止痛药基本不用啦。下地行走,稍有不慎则右大腿前内侧及腰部阵痛。
鼻塞,便稍秘。舌紫,苔薄白润。脉浮弦,右尺独大。
此后逐渐好转,减撤二乌,加骨碎补,杜仲、补肾。
2013.6.6,中药一个月,已经自由活动,基本不痛。断续吃了几幅药,停啦。现在,每天凌晨起床在街道打扫卫生。激素、胰岛素维持。
** 本例疼痛剧烈时,认为通便可能缓解症状,碍于体虚,通便一直缩手缩脚。
** 甘草排列在二乌后面,是因为见娄老的书,凡用二乌,必辅甘草。为防止失误,处方时排在二乌之后。

3,杨,女,50岁,本村人。
病史:30年前产后患痹证,周身关节,肌肉,疼痛,时起时伏,多处游走。关节部位常见皮肤局限性变厚,皮色发黄,按压硬,天凉加重,天暖缓解,大医院未能给出明确病名诊断。近几年冬季,我为其处以散剂,间断服用,自诉有效。
近期因为腰骶骻疼痛,较重,医院诊断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本人不愿手术,开药回家输液:青霉素+地米5mg;甘露醇250ml;5天,似有好转。
2013.5.29,初诊。腰骶骻疼痛,较重牵涉会阴部,胀、困、重痛。除勉强上厕所外,卧床不起,服用尼美舒利止痛,尚可。素来恶风。
舌暗苔薄黄。
风寒湿型  
独活20,制川乌12,制川乌12,甘草12,当归15,丹参20,
香附15,白术20,山萸肉15,三剂,三煎日两服。  停服止痛药。
2013.6.3,二诊。药后目糊、肠鸣。不耐热药。辩证有误。
青风藤30,忍冬藤30,萆薢30,木瓜20,
丹参30,元胡15,香附15,白术20,  三剂三煎日两服。
2013.6.14,
青风藤30,忍冬藤30,透骨草30,独活15,木瓜20,苍术15,香附15,丹参30,元胡15,三剂+三剂。
药后疼痛基本消失,恢复日常生活。
** 本例资料不全,初诊定为风寒湿型有问题,以药测证,应该兼热、寒热错杂。

4,董,男,40岁,外村。
2013.9.1,初诊。腰痛一周,西药无效。
按压腰部右侧压痛,肌紧张。
腰息痛胶囊2,tid;氯唑沙宗2,tid;双氯灭痛缓释片1,bid。
2013.9.5,药后基本无效,站立时腰稍后仰,前屈困难,如厕受限。腿不痛。
腰不动不痛,板滞。动则窜痛难忍。昼夜差别不大。平时以夜间下河捕鱼为业。易于受凉腹泻。
瘀血型 兼寒湿。
丹参30,当归20,元胡20,独活30,香附20,白芍30,甘草10,
三剂,三煎混匀,日三服。
今天妻子因事来,告知,三剂药,疼痛完全消失,已经夜间下河啦。
** 也因此例,出乎意料,才想起整理上面的文字。用了6个小时,还没有吃晚饭。
或许对人有所启发,自己总是先受益啦!
** 痹证组方的三步排列方法,与传统君臣佐使排列有别,属于个人思路。
自我点评:上面学习娄老治痹的文字,貌似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实质是从其辩证施治的表面规律,类似于概率分析的方法来模仿,不是从辨证论治的内在实质进行研究。是邯郸学步,并非得其精髓。只是比较浅显易用而已。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娄老的一些方药特点。   十年来基本以此为限,觉得临床效果还过得去,也不准备在痹证方面深入学习,所以才拿出来,供大家参考。   
是为了应付临床治痹想的一个懒办法,不是要深入研究继承中医痹证辨证论治精华。按岳美中老先生对医生的五等划分法,这是套方级别加会辩一点儿证的级别,大约属于二级与三级之间的水平。   对有意在痹证方面深入研究者,此种方法,或可看做入门之参考,但绝非登堂入室之正途。

回复:
《痹证治验》一书,最大的好处是介绍的167例,基本集中在2年时间。病例较多,易于看出一些辩证用药规律。当时学习的时候,对各个部位,各种类型,各主要药物的使用频率,包括年龄、性别,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统计,试图尽可能探索其中规律。正如我在补充部分所说,今天看来,这种方法只是一种增加了辨证论治准确性概率的方法,或者说是西医使用的方法,一般了解还可以,要想得其精髓,是不行的。  

一个名医善于使用某种药物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的。集中学习一段某个人的东西,比较容易受其局限,但是也同样易于吸收其间接经验。
发表于 2015/4/14 16: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病例介绍,与正文的治法方药是相辅相成的。正文部分,是常规,病案举例是变法。就是说我最多使用的是正文部分的治法方药加减。举例是少数情况,注意不要认为病例是常规,看书时也存在这个问题。
发表于 2015/4/15 23: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悟道 发表于 2015/4/14 15:26
把我在学习金匮的一个帖子里的一段文字,复制在这里,希望有所帮助:

王雪华谈建中法:

请教您一下。用到小建中汤一般都是脾胃虚弱的。而脾虚又容易生湿。用甜补脾,但同时甜也生湿。小建中汤里的饴糖就是这样。
我给我孩子多次试用过小建中汤。我发觉一服这个汤就容易舌苔起腻,那就不敢接着用下去了。
想请问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发表于 2015/4/15 23: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其 发表于 2015/4/15 23:09
请教您一下。用到小建中汤一般都是脾胃虚弱的。而脾虚又容易生湿。用甜补脾,但同时甜也生湿。小建中汤里 ...

本人小建中单独使用的几乎没有,饴糖,由于缺药也从来不用。小建中汤,我总认为用于虚寒证为妥,也从来没有在儿童使用过。一是只要西药有效,几乎不用中药,二是你看我的痹证帖子,就能看出来,很少使用某个具体方剂,以自组方为主。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三十年前,说一个病人身体虚,基层常常是给推两支高糖,现在则是倒过来,常常先查血糖,看是不是高血糖,以免输糖出问题。我们这儿,以前对于“上火”,常常是喝点白糖水,那已经是很不错的了,现在喝白糖水下火的人,会告诉我,反而上火。只要出现苔腻,就是脾湿不运了,不论寒湿、湿热都是湿。我们这儿,似乎湿热阻滞中焦的多于寒湿,和多年前相反。所以我认为,至少从当地来说,寒水渐减,温燥日增。

发表于 2015/4/16 22: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悟道 发表于 2015/4/15 23:25
本人小建中单独使用的几乎没有,饴糖,由于缺药也从来不用。小建中汤,我总认为用于虚寒证为妥,也从来没 ...

请问为何“只要西药有效,几乎不用中药”?
发表于 2015/4/27 21: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其 发表于 2015/4/16 22:35
请问为何“只要西药有效,几乎不用中药”?

我说的不用中药,是指中药汤剂,不包括成药制剂。因为现在农村的绝大多数,只在西药效果差时也愿意喝中药汤剂,我也图省事。相反,我知道的不少我这个年龄的中医,尽可能让病人喝中药汤剂,或者西药配合中药,因为中药价格的透明度低吧?
例如,我的一个同行,在治疗痹证时,中药汤剂处方的同时,给病人配合强的松和安乃近---无可厚非,时势然也。我之所以不愿意这样做,倒也不是个道德问题,总想自己看看中药本身的实际效验,所以在痹证方面,除非在很必要的情况下,让病人自己酌情临时用止痛药,尽量不用。也想看看中药在西药西医手段效果差的前提下,到底有多大功效,当然是我的水平而言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自己的中药使用水平,很不满意,唯恐用了无效,丧失自己的信心,所以才决心再下一番苦功,学习一段时间。
发表于 2015/6/1 20:26: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建中一一建中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7 23: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