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144|回复: 1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愈颤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7 08: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患者王静宇,男,58岁,2013年11月20日初诊:诉“四肢颤动1年”。患者1年前感冒风寒后,出现发热、恶寒、无汗、震颤等症状,经治疗后寒热消退,但四肢拘挛震颤症状至今未愈,且以下肢为甚;病情时轻时重,反复不已,每于外感风寒或长时间走路后颤动症状加剧,伴体倦身痛、气短少力、语言謇涩、头晕心悸等不适,脉弦细数,舌淡红苔薄白;BP160/100mmg;患高血压病史10年。颅脑CT报告:“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患病后长时间应用抗震颤麻痹药物及平肝潜阳等中药,均未能获效。初见此病也颇感难寻效方。当时我正在复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关于《古今录验》续命汤的条文。患者四肢拘挛震颤不能自收持与文中“身体不能自收持”颇为相像,语言謇涩与文中“口不能言”也为相同,应为气血不足,风邪入中,气机升降失常,躯体四肢筋肉不得营养所致;风滞心窍,舌络失养,则语言謇涩。患者证为气血不足、风邪入中、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治宜温补气血、疏风通络、升清降浊。古今录验续命汤中干姜辛温刚烈、温开宣通气机,石膏甘寒沉重、肃降气机;人参、甘草为四君子汤之半,用以益气;当归、川芎为四物汤之半,用以补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麻黄、杏仁、桂枝、甘草是为麻黄汤,用以祛风宣通,所谓“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全方共凑益气养血、疏风驱邪、升清降浊之功。处方:麻黄10g、桂枝15g、当归15g、人参10g、石膏50g、干姜15g、甘草10g、川芎15g、杏仁15g,水煎温服,每日1剂。
  2013年12月1日:服药10剂。患者四肢拘急和震颤等症状均减轻,头晕
心悸好转,食欲渐好。仍守前法前方。
    2013年12月20日:基本守原方,患者先后共服药30剂;四肢震颤及伴随症状均基本消失;HB130/80mmg。半年后随访,患者情况良好,病情未有复发。  
    颤证是以四肢及头部颤动、振摇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其轻者,一般生活尚能自理;若证重者,多出现头部或肢体大幅度颤动,甚则兼有项强、四肢拘急等症状,以致丧失劳动能力。本病常见于年老体弱者。本例患者平素气血不足,筋脉失养,继而又外感风邪,外风引动内风,发生颤证。起始选古今录验续命汤时,因虑麻黄辛温发散力强,且患者又有高血压病,欲去之,但想到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有“经方以不加减为贵”的训示,又想到李可老中医曾用大剂量麻黄治疗高血压获效的医案,故径用原方;结果竟获全效。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载: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中风痱之中风是指病因,指感受风邪;痱同废,指临证表现,即瘫痪或因震颤而致“身体不能自收持”的症状。中风痱与后世风自外来的真中风相同,与风自内生的类中风不同。清·蒋宝素所撰的《医略十三篇》说:“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真中风也就是中风痱,即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外感风邪、阻滞气机升降出入,进而发生的“痱”证。
    陈修园《金匮方歌括》说:“盖风多挟寒,初中时由皮肤而入,以渐而深入于内,郁久则化热,热则伤阴,阴伤内无以养其脏腑,外不能充于形骸,此即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所由来也。主以古今录验续命汤者,取其祛风走表,安内攘外,旋转上下也。方中麻黄、桂枝、干姜、杏仁、石膏、甘草,以发其肌表之风邪,兼理其内蕴之热;又以人参、当归、川芎补血调气,领麻黄、石膏等药穿筋骨、通经络、调营卫、出肌表之邪。是则此方从内达外,圆转周身,驱邪开痱,无有不到。称曰古今录验续命汤,其命名岂浅哉?”
    古今录验续命汤是一首扶正祛邪、内外兼顾、调和营卫的多功能的高效经方,可广泛用于中风、痉病、哮喘、运动神经元病、癔病性瘫痪等病证的治疗。由于本方配伍严谨、用药缜密,所以临证尽量对方中药物不做加减;服药时宜温服,服药后应“勿当风”。文中云服药后“当小汗”,临证中若患者体温高于正常时,则会出汗;若体温正常时,一般不会出汗,故对此语勿要拘守,要灵活看待。
发表于 2015/9/8 2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见到头摇手颤的不少,尤其老年,学习试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7 05: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