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557|回复: 0

从《伤寒论》的不同版本验证胡希恕的方证对应理论(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5 17: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老讲解《伤寒论》的辩证体系为:《伤寒论》是讲六经八纲,通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最后到辨方证。方证是伤寒辩证体系中一个最重要、最具体、最尖端的一个阶段。原来对于胡老的这一理论只是感觉简明易懂,但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自古以来《伤寒论》就有许多版本,虽然流通最广的是《宋版伤寒论》,但民国之后又出现了两个版本(《桂林古本伤寒论》和《长沙本伤寒论》)与通行本在某些条文下有较多不同。近日在参看桂林、长沙版本时,发现在这些条文的差异,却恰恰验证了胡老的方证对应理论。
      一、通行本《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胡老在讲解中指出:“脉洪大”是错的,这应该是脉浮,洪大呀改个浮就对了,后头有。桂枝汤发汗后外不解,脉浮者还用桂枝汤。这个洪大是个实热之像,白虎汤证下边有啊。
      在《长沙本伤寒论》中本条原文是: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
      在《桂林古本伤寒论》中本条原文是: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解释本条时,胡老明确指出了如果是脉洪大,绝不能服桂枝汤,如服桂枝汤则一定是脉浮,并且说明了洪大脉是阳明病的白虎汤证。虽然长沙、桂林版本中本条也并不是“脉浮”,而都是脉洪大,但这两个版本给出的方剂也都不是桂枝汤,而是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这恰恰也符合了胡老解释中所说的“脉浮用桂枝汤”或“脉洪大为白虎汤证”的说法。
      二、通行本《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胡老在讲解此条时指出:这段很存问题,伤寒脉浮滑,浮主表热,滑主里热,如果太阳伤寒的症状,而脉浮滑,此表里俱热,可用白虎汤。但此证侯绝不是表有热,里有寒。里有寒怎么用白虎汤呢?注家说法不一,有说是表有寒,里有热,也不对,表寒也不能用石膏,且与脉也不对。这一段要这样体会,表里俱热,所以脉浮而滑,浮为表热,滑是里热,白虎汤不渴,这段也没说渴,渴就加人参。
     在《长沙本伤寒论》中本条原文是: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无寒,白虎汤主之。
     在《桂林古本伤寒论》中本条原文是: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无寒也,白虎汤主之。
     这两个版本“表有热,里无寒”,印证了胡老“绝不是表有热,里有寒”的说法正确性,长沙、桂林本中的“里无寒”意即“里有热”之意,表里俱热正对应脉浮滑,故而可用白虎汤。
      三、通行本《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就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文蛤散方:文蛤五两。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胡老在讲解指出:此仍为表热不除,不汗出而烦燥,并不渴,所以应用文蛤汤,文蛤散是错的,以后介绍《全匮要略》就知道了。在《金匮要略消渴篇》这么说:“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文蛤咸寒止渴。此段“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怎么用文蛤散呢?当然不是的。再看文蛤汤,也在《金匮要略》里头,在呕吐哕下利篇说“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得水而贪饮者,得到水没完没了的喝,怎么用文蛤汤呢?所以金匮这一段也错了,有没有吐后而用文蛤汤发汗的,“得水而贪饮”这是文蛤散证,在金匮要略里头文蛤汤应该是文蛤散。而本段是文蛤汤,这是传抄错误。因为文蛤汤是发汗药,是解热发汗,这里用文蛤不是解渴,就是意欲饮水而反不渴,不是渴饮无度,所以应为文蛤汤。
      在《长沙本伤寒论》中此条后的文蛤散方是: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粒,大枣十二枚。
      在《桂林古本伤寒论》中此条的文蛤散方是:文蛤五两,麻黄三两,甘草三两,杏仁五十粒,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石膏五两。
      胡老依据方证对应的理论,从方剂的适用症和药性来分析,不仅发现了通行本《伤寒论》的传抄错误,而且还校正了《金匮要略》中文蛤散和文蛤汤的错误,可谓一举数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5 21: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