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5718|回复: 13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和《辅行诀》五行五脏配属之不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8 14: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unjingxin1955 于 2015/12/11 10:08 编辑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和《辅行诀》五行五脏配属之不同


                   《辅行诀》诸药之精五行互藏表

             五味(对应)  主药                     辅药
            辛(木)    桂枝(木)   生姜(火) 附子   (土)   细辛  (金)  干姜  (水)

            咸(火)    丹皮(火)   大黄(土) 葶苈子(金)    泽泻(水)  旋复花(木)

            甘(土)    人参(土)   甘草(金)   茯苓  (水)   薯蓣(木)  炙甘草(火)

            酸(金)    麦冬(金)   枳实(水)   芍药  (木)    萸肉(火) 五味子(土)

            苦(水)    地黄(水)   黄芩(木)   黄连  (火)    白术(土)   竹叶 (金)


                   《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之五行诸五配属表

         
        五行  方位  颜色  入通  味  畜  谷   星宿  五音  数目  气味  
          木   东方    青     肝   酸  鸡   麦   岁星    角     八     臊
          火   南方    赤     心   苦  羊   黍   荧惑    徵     七     焦                     
          土   中央    黄     脾   甘  牛   稷   镇星    宫     五     香
          金   西方    白     肺   辛  马   稻   太白    商     九     腥
          水   北方    黑     肾   咸  猪   豆   辰星    羽     六     腐

              拣出其中五行、五方、五味、五脏配属

                五 行  五 方  五 味  五 脏
                 
                 木     东     酸     肝
                 火     南     苦     心

                 土     中     甘     脾

                 金     西     辛     肺     

                 水     北     咸     肾


         《辅行诀》与《内经》五行、五味配属比较表

                       辅行诀         内经
             五行                  五味

              木             辛            酸

              火             咸            苦

              土             甘            甘

              金             酸            辛

              水             苦            咸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和《辅行诀》五行五脏配属之不同?

      大家在学习《黄帝内经》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式》的时候,都会发现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困扰着大家,这就是这两部经典在涉及到五行配属五脏的问题上存在着冲突或矛盾,以致在指导用药上往往无所适从。本人虽非医者,但在有限的设方用药的实践中,往往也涉及怎么理解、运用《内经》和《辅行诀》,进而指导用药的问题,因而对于这个问题也是充满兴趣,经常尝试从各种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近日写作中西文化源流哲学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时,一再涉及中医学五行何以配属五脏,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配属的问题,而《辅行诀》配属五脏明显是继承《内经》的配属的,却有这样让人矛盾的差别,是我们脑力不够还是理解角度的问题?究竟该怎样理解?有道是世间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差别是有的直接些,这样的好办,有的曲折些,要费一番脑筋,有的需要更广泛的联系联想,这就需要知识的融汇了,也是最难的。就在笔者受一位中医师或中医爱好者的启发(忘记是哪位了),想通了其中的道理之后 决定把我的想法写出来,以就教于大家,看是否言之成理。

      以下是在五行与五味五脏等配属关系,得到下表:

                               表    一

          五行   五方  五色   季节   五气     五   味  五脏
          木      东      青      春      风      辛       肝
          火      南      赤      夏      热      咸      心
          土     中央    黄    长夏     湿     甘        脾
          金       西     白      秋      燥      酸      肺
          水       北     黑      冬      寒      苦       肾

     表中“五味”一栏红色字体为中医乃至民间所熟知的五行与五味的配属关系,即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其根据是《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膝。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素问·金匮真言论》为“入通”五脏,与《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相同。   
      味酸属木、味苦属火、味甘属土、味辛属金、味咸属水,已成为中医学界普遍公认的五味五行配属,是中医学五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组方用药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表一黑体字五行配五味又是怎么回事?这就是现在引起中医界广泛关注的,发现于上世纪初的一本中医文献——《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的五行与五味配属方法。我们先将其单拿出来制成表二作一专门比较:


           (表二)《内经》与《辅行诀》五行脏腑配属表   

                   五行    五脏                  五行     五脏
                   木      酸                       木       辛
    内  经:   火      苦       辅行诀:    火       咸
                   土      甘                        土      甘
                   金      辛                        金      酸
                   水      咸                        水      苦

      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配属,除了“土”配属“甘味”相同之外,其余两者都不同。研究中药的药理之于生理的作用,中药的“性(针对病势,即寒凉平温热)”和“味(针对病位,即脏腑)”是其绕不开的核心问题,但解决起来又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所以这里暂时先简化处理掉这里的矛盾,以下才好展开。

       《辅行诀》关于药的性味与脏腑的关系: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耎(ruan,软)意为祛弱)。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将《辅行诀》与《内径.素问·宣明五气》之“五入”加以比较,得表三:

      (表三) 《辅行诀》         “五行互藏”      《内经》“五入”比较表
                 肝:辛补之     酸泻之       甘以缓急                      酸入肝
                 心:咸补之     苦泻之       酸以收缓                      苦入心
    辅行诀:脾:甘补之  辛泻之    苦以燥湿     内  经:甘入脾
                 肺:酸补之     咸泻之       辛以散逆                     辛入肺
                 肾:苦补之     甘泻之       咸以润燥                     咸入肾  

      通过上表,我们不难发现,《内经》的“五入”除了甘味之外,其他“入”的脏腑就是《辅行诀》相应脏腑的“泻之”之味,再深入探讨一下这些味药何以能“泻之”?看《内经》之各“入味”在《辅行诀》之五行功能比较:

       (表四)《内经》各“入味”与《辅行诀》功能比较
   
                《内经》五行 脏腑 功能   《辅行诀》五行 脏腑 功能  
                      木     酸 (入肝)            ←    酸属金    →泻肝
                      火     苦 (入心)            ←    苦属水    →泻心
                      土     甘 (入脾)            ←    辛属木    →泻脾      
                      金     辛 (入肺)             ←    咸属火    →泻肺
                      水     咸 (入肾)             ←    甘属土    →泻肾

      表三和表四显示,除去甘味之外,《内经》所谓的“入味”,即《辅行诀》的“泻味”,而该“泻味”之五行所属,则为《内经》五行所对应之脏腑的“克味药”。     

       其实,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所谓的生补、克泻,而在于《内经、宣明五气》、《金匮真言论》的“入”、“入通”,到了《辅行诀》这里一分为二,变成“补”和“泻”了,即《内经》的“入”实则包含了“补”和“泻”两方面的意义,所以,到了《辅行诀》将其分开阐述。理解了这点,再看《辅行诀》是如何处理补和泻的关系的,这就是那五段“陶曰”分述五味补泻五脏的话。
       接下来才是理解补泻的含义。
       所谓“补”,我们先不论甘味一致的地方:
      肝以辛味补之,辛何以补肝?发现其所列举的五味药——桂枝、生姜、附子、细辛、干姜,都可以用来发散肝的,即“肝德在散”,用中医学术语叫做肝主疏泄,即这些味药都有疏泄肝,增强肝功能的作用。肝以“酸泻之”则是抑制肝的疏泄和疏泄过度,即以金克木之意,比如通常理解白芍补肝,在这里是“泻肝”,即收敛肝脏的疏泄功能的,这和我在关于白芍新解中的说法一致。
      到这里,即可以判断,所谓补泻的“补”,就是发扬强化各个脏腑本来的功能;反之,抑制、限制、克制一个脏腑的功能就叫做“泻”,而且是由《内经》的“入通”和“入”一变而成,即《内经》的“入”成了《辅行诀》的“泻”,即肝的“克味药”。
      再看心以咸补之,所列五味“咸味药”:丹皮、大黄、葶苈子、泽泻、旋复花,我信《辅行诀》,牡丹皮就不用说了,但大黄“味咸”还是有障碍,它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有补心,增强心功的作用;苦味——熟地、黄芩、黄连、白术、竹叶泻之,这就好理解了:苦寒泻火,是以克之,《内经》的“入心”在这里是泻心,是克味药。
       肺的功能是肃降、收敛,所以以酸补之,反之发散、宣肺则是泻之了,葶苈子咸且辛,能宣肺,属火,克金,于《内经》也是“入”味药,有益肺功能。诸辛大多能升散肺气,“入肺”,所以也是克味药。
      肾德在坚,“坚’应该理解为“强壮”  ,即使人坚强强壮之意。苦不仅可以使人在意志上坚强起来,还可以使人在体魄上强壮。所以一些胆小、遇事畏缩不前、不敢出头的,其原因很大成分是身体不任繁巨,有点事就吃不好;睡不着,没等行动就已经心力憔悴了,岂能餐风宿露,跋涉辗转,千里奔波,出力流汗?可以通过吃苦,吃苦味充实自己,打磨意志,使自己变得坚强、敢作敢当,堪当重任。甘泻之,蜜罐里泡大的,终难担当重任,病理上过食甘甜让人牙齿生龋,松动脱落。“入肾”的“咸味”,这里就不同《内经》的其他“入”味了,不是“克”,而是“润”,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补”了。
        最后,甘补脾,辛泻之,和《内经》一致,置之不论。

    以上列为表五:《辅行诀》与《内经》五行、五味配属比较表

                              辅行诀       内经

             五行          (补)  五味 ( 入)

              木                辛            酸

              火                咸            苦

              土             (甘)     (甘)

              金                酸            辛

              水                苦            咸

             作用              补            泻


              附表:一、《辅行诀》诸药之精五行互藏表

               五味(对应)  主药                     辅药

                 辛(木)    桂枝(木)   生姜(火)  附子   (土) 细辛(金)  干姜   (水)

                 咸(火)    丹皮(火)   大黄(土)  葶苈子(金) 泽泻(水) 旋复花 (木)

                 甘(土)    人参(土)   甘草(金)     茯苓(水) 薯蓣(木) 炙甘草 (火)

                 酸(金)    麦冬(金)   枳实(水)    芍药(木) 萸肉 (火) 五味子 (土)

                 苦(水)   地黄(水)   黄芩(木)    黄连(火)  白术(土)   竹叶   (金)

            二、  《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之五行诸五配属表

                   五行  方位  颜色 入通  味  畜  谷  星宿   五音  数目  气味  
                    木    东方    青    肝    酸  鸡  麦  岁星     角     八     臊
                    火    南方    赤    心    苦  羊  黍  荧惑     徵     七     焦
                    土    中央    黄    脾    甘  牛  稷  镇星     宫     五     香
                    金    西方    白    肺    辛  马  稻  太白     商     九     腥
                    水    北方    黑    肾    咸  猪  豆  辰星     羽     六     腐

发表于 2015/12/29 09: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得不错。
范志良1965年抄本,诸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没有丹皮。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11: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jingxin1955 于 2015/12/30 11:19 编辑

       关于运气的留言保存在这里吧,到用时也好找。
       1、不妨对运气作如是理解:在以60年为中周期、360年为大周期的天运演变中,每一个以5年10年的小周期中的运气演变,如果不发生与之相对的疾病流行则已,如果发生较大的地域性流行性疾病,或者个体发生与年运相符的疾病,一般来讲,完全可以从五运六气上去找原因,并寻找相应的应对措施。也就是说,发生与不发生都是或然的,原因是每个个体或局部的生存环境或局地小气候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具体到每一个人和地区,就发与不发都是不确定的了。但这不妨根据五运六气进行某方面的预防才是应有之义。
       2、 2002年为农历壬午,木运太过,客气少阴君火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萨斯发病为当年的五运、第六气,寒湿之气盛行;2003年农历癸未,火运不及,客气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萨斯肆虐在其初运,初气,全国从北到南湿气主事,湿、温为年末年初之主要大气气象,是萨斯肆虐的主要条件。观今年年末虽然温,湿气却未显见。今年司天、在泉太阴太阳,目前皆为五运、六气之寒水主事而不见大寒;2016年丙申,水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如果温病,绝不会是萨斯之类的温湿之证。或许是流感,尤其是禽流感之类的温病。


       在virgn预计:明年2016年春天必有类似SARS的瘟疫发生》下的两段留言。
发表于 2015/12/30 11: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五味可以治疗一切疾病,醋糖苦瓜姜盐就完全够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13: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天1 发表于 2015/12/30 11:47
如果五味可以治疗一切疾病,醋糖苦瓜姜盐就完全够用了。

       对于五味的这种理解,正是现代人远远不及古人的地方。在我们的祖先对于自然的理解中,每一种自然之物都有其特定的位置,所秉受到的五行、五季、五味之气各有所偏,不同的气造就不同的物,因其所偏而致之病也许相应的自然之物去加以矫治,而不是因为过食甘粹之物,用上辛辣的姜就一定会好的。就拿人来说,在世间万物来说,所秉受的五行之气最全而偏向于火,才有资格成为一个人,其他各种物各有各的不同。就拿你举的几个例子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是几味良药,但不可能用于大千世界的无限丰富的所有性、味之物,就如同所有天下的女人不可能都成为你的妻子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14: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jingxin1955 于 2015/12/30 22:10 编辑
四月天1 发表于 2015/12/30 11:47
如果五味可以治疗一切疾病,醋糖苦瓜姜盐就完全够用了。

      您的这个论调,如同西医攻击中医所取的一个观点:千变万化的病症,怎么可能用寒热暑燥湿风六淫所概括的得了的,一病一因,正是西医所追求的。这种观点,完全忽略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在水土、寒热、燥湿的环境中生存的,你看这几个条件,你去掉其中任何一个,是不是就没有所谓的生物了?更不要说人类了。中医就是死死抓住这几个条件,就如同种庄稼仅仅抓住日照水肥土种,加上人工这些要素(这些就是五行的起源,我的相关文章相必你也看了)一样,来展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你看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不是仅仅围绕这几个问题一路前行的,所以才有那些关于“五”的各种理论。效果如何,想必你也看到了。      
       西医是什么?解剖啊!我将其称之为解构,是解构的医学,从人体到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基因,一路的下来,是够科学的,病因学则是微生物、病灶、病原体,然后的治疗就是针对这些器官组织细胞病毒细菌病灶灭杀割除,但这些解构措施最后有多少能够重建——结构出原来的健康人体?




发表于 2016/1/2 08: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sunjingxin1955 发表于 2015/12/30 13:40
对于五味的这种理解,正是现代人远远不及古人的地方。在我们的祖先对于自然的理解中,每一种自然 ...

那就应该以物论性,而不应该以味论性,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特性,而不是以“五味”所能代替的。
发表于 2016/1/2 08: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sunjingxin1955 发表于 2015/12/30 14:03
您的这个论调,如同西医攻击中医所取的一个观点:千变万化的病症,怎么可能用寒热暑燥湿风六淫所概 ...

“味”相同的物质可能“性”不同,“性”相同的物质可能味不同。同味的药物功效不同,如黄连、黄芩、黄柏都是苦味,但功效不同,这些你可能明白吧?你应该清楚,药物的气味只是药物特性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药物还有归经、功效,仅仅以气味论药性,你不感到有历史的局限性吗?你不感到片面吗?
发表于 2016/1/2 08: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sunjingxin1955 发表于 2015/12/30 13:40
对于五味的这种理解,正是现代人远远不及古人的地方。在我们的祖先对于自然的理解中,每一种自然 ...

你不感到你的论述自相矛盾吗?“五味”就是辛甘苦酸咸五味。但是,同样“味”的药物功效不同,归经不同,作用不同。只讲气味,不讲归经、功效是不全面的,片面的。气味不能代表药物的一切特性!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09: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jingxin1955 于 2016/1/2 14:45 编辑
四月天1 发表于 2016/1/2 08:44
你不感到你的论述自相矛盾吗?“五味”就是辛甘苦酸咸五味。但是,同样“味”的药物功效不同,归经不同, ...

       你这就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我何时不讲性味归经了?请看清楚这句话的意思:中药的“性”(针对病势,即寒凉平温热)和“味“(针对病位,即脏腑)。脏腑不就指以之为核心的经络在内吗?究竟要怎样讲才能让你明白中医的药味对于中医药学的重要意义呢?你不也是明白药味药与药性结合考察才有意义吗?三原色加上明暗、比例等因素,就是无限丰富的大千世界,我举的这个实例你也看到过吧,难道我就不知两个五——五性、五味加上地理气候会排列组合出无限多样性的药物特性?它的意思不也是包括了今天该文的意思吗?何来懂不懂黄芩黄连大黄之说?该文就是根据两部著作的矛盾讨论药物的归经问题,你如果真正想要探讨学问那没说的,到这里挑刺找茬,恕我今后概不理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3/29 23: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