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081|回复: 16

《<灵枢集解>补遗》九针十二原第一(草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8 23: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20 03:06 编辑

《<黄帝内经灵枢集解>补遗》九针十二原第一(草稿)
龙伯坚 龙式昭编著  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补遗
参考书目(医籍)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萧延平校正,王洪图、李云增补点校2000年科技文献版)
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孙国中、方向红点校2007年学苑版)
张介宾《类经》(1965年人民卫生版)
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孙国中、方向红点校2006年学苑版)
黄元御医学全书《灵枢悬解》(1999年中国中医药版2版)
丹波元简《灵枢识》(1959年上海科技版)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1990年人民卫生版)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1995年人民卫生版)
周海平、申洪砚、朱孝轩《黄帝内经大词典》(2008年中医古籍版)
高校教参第2版程士德主编《内经》(2008年人民卫生2版)
杨鹏举《灵枢经校注》(2008年学苑版)
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2010年贵州教育修订版)
田代华、刘更生《灵枢经校注》(2011年人民军医版)
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灵枢导读》(2012年中南大学版)
刘衡如校勘本《灵枢经》(2013年人民卫生版)
张灿岬《黄帝内经文献研究》(2014年科学出版社修订版)
河北医学院校释《灵枢经校释》(2016年人民卫生版2版)
九针十二原第一1298.jpg
九针十二原第一1299.jpg
九针十二原第一
【补遗】
金栋按:本篇见复刻缺卷《太素》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题目叫“九针要道”。《集解》说“今存残本《黄帝内经太素》没有收载本篇的文字”,此说不当。因龙先生所见是民国黄陂萧延平校刻本,而卷第二十一萧本全卷皆佚。王洪图、李云增补点校《太素》已据“仁和寺本、盛文堂本补入”后,复刻缺卷而传世。
《集解》全书“释题”,所《集》多主马莳说,故广搜博徵,再摘引诸家对篇名解释有裨益者,补录于下。余皆仿此。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九针十二原】丹波元简说:简案:本经多不下篇字、论字,乃所以为古书也。
李经纬、邓铁涛说:篇内有九针、十二原穴之论,故名。本篇首先论述了上工守神、守机,粗工守形、守关,以及迎、随、徐、疾、补、泻、候气等针刺手法及适应病证。其次讨论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以及五俞的循行趋向和十二原的名称及所属之经。最后指出了用针必观色、察脉、视病之剧易以为治,若治反其病,反致为害等注意事项。
郭霭春说:本篇首先说明九针的不同形状和不同用途,以及有关针刺的疾徐手法,迎随补泻的作用,其中“气至有效”的论点,更突出候气在临床上的重要,对于提高针刺疗效有一定积极意义。其次,介绍了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全身气血、经气会集之处,与五脏六腑相通,五脏六腑有病,必然反应到十二原穴上,因此它是主治脏腑疾病的重要穴位。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它提出了针刺治病,犹拔刺雪污、解结、决闭,言不可治,未得其术的一段议论,那是说任何疾病都是可以治疗、任何疾病都是可以被认识的,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刘明武说:针者,针刺之器具也。九针者,九种针具也。《素问·异法方宜论》:“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东西南北中,五方有五方的发明,南方发明的是九针。十二原,十二个原穴也,分布在脏腑经络上的十二个穴位也。讲针必须讲穴,不讲穴位,针刺就失去了目标。一种针具一种用途,十二原穴十二个部位。九针治病,有疾、徐、迎、随、开、阖六中手法。十二原穴在外,五脏六腑在内。内外相通,刺体表之穴,治体内五脏六腑之病。一讲九针,二讲穴位,这是《灵枢》开篇的特色。《灵枢》开篇讲器,目的有二:一是讲述中医文化对器具的重视;二是希望后人能够在中医领域内发明器、运用器。
“法天”解  本篇的题目后缀有“法天”二字,这是应该特别重视的。第二篇至第九篇题目之后分别缀有“法地”“法人”“法时”“法音”“法律”“法星”“法风”“法野”,这“九法”里面,隐藏有中华先贤发现经络与穴位的思路与方法,这个思路与方法就是“以大宇宙论小宇宙”。天体大宇宙,人体小宇宙,大小两个宇宙之间存在着对应性关系。在几千年的中华大地上,在没有现代实验室、没有精密仪器的条件下,中华先贤依照“大宇宙论小宇宙”的思路与方法,发现了经络,发现了穴位。
实证的方法,可以发现果,但发现不了因;可以发现具体,可以发现精细,但无论如何发现不了大小两个宇宙之间的相互联系。
比,可以知长短。衡,可以知轻重。“大宇宙论小宇宙”,无论从历史角度上看,还是现实角度上看,都是一种优秀的思路,一种优秀的方法。利用这种思路与方法,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可以解答很多问题。尤其会发现、会解答外因与人体相连的问题。
要弄懂本篇哲理,要弄懂中医之哲理,必须弄懂弄通“法天”的来龙去脉。
法,效法也,比照也。法天,是按照书外天理、天时、天则、四时之序来论证书内的问题。
法天,准确地说是以天理论人理,是以天体论人体,这一思路是从《周易》开始的。在《换个方法读内经》的开篇处,笔者曾写过一节“效天法地的文化,效天法地的中医”,这里再作简单的回顾。
以天理论人理,论人必先论天,是《周易》所开创的论证模式。
人德应该合于天德,《周易·乾文言》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之论。
人行应该合于天行,《周易·乾·象传》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论。
天地变化,圣人应该效法,《周易·系辞上》有“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之论。
人道应该合于天道之道,《周易·说卦》有“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之论。
圣人之理源于天理,大人之德源于天德,君子之行源于天行。圣人、大人、君子,都应该以天为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以天理论人理,道家文化的开创者老子延续了“以天论人”的论证模式。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礼乐》)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孔子延续了“以天论人”的论证模式。
以天体论人体,《黄帝内经》延续了“以天论人”的论证模式。以天体论人体的模式,是人类先贤的共同模式。希伯来文化《圣经》,以上帝的模样论人体的模样。印度文化《五十奥义书》以大梵的成分《地火水风》论人的成分,《周易》以八卦论天体,又以同一个八卦论人体。以天体论人体论出了人体结构,印度、希伯来文化都达到了这一点,但唯有我中医文化论出了经络,论出了穴位。
论证经络、穴位的坐标,在天文历法。十二月十二经络,365天365个穴位,闰年384天人体中实际应该有384个穴位。经络与穴位,是时间在人体中的对应。天体大宇宙,宇宙由时间与空间所组成,空间有形而时间无形。人体小宇宙,人体有形而经络无形。
金栋按:针具为什么必须是九种?以应“天地之大数”九也。古人认为,九为数之极、数之大,取最多至广之义。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发音,七以法律,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素问·针解篇》:“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另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刘衡如说:法天,马莳谓“乃后人袭本经七十八篇用针之意而分注之。殊不知彼乃论针而非论篇目也。”应据删,以下八篇并同。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23: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杨上善说:子者,圣人爱百姓,犹赤子也。
金栋按:赤子,《辞海》:“①初生的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②古代指百姓。《汉书·龚遂传》:‘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横池中耳。’”
郭霭春说:爱的意思。《礼记·中庸》:“子庶民。”郑注:“子,犹爱也。”
《灵枢经校释》说:深切的抚爱,像爱自己的子女那样。
金栋按:子,意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简称“以为式”。子万民,以万民为子,即爱民如子。子,子女。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23: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姓】张登本、武长春说:[百姓]10次。平民,庶民。
周海平、申洪砚、朱孝轩说:[百姓]名词。众民。《灵枢·九针十二原》:“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田代华、刘更生说:古代对贵族的总称。《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笺:“百姓,百官族姓也。”
《灵枢经校释》说:这里指百官。《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
金栋按:《集解》引丹波氏转《国语》注及《书·尧典》孔传,给予解释,甚当。《国语》、《书》、《诗》中“百姓”注疏如下:
⑴《国语·周语中·襄王拒晋文公请隧》:“以备百姓兆民之用。”韦昭注:“百姓,百官有世功者。”
《国语·楚语下·观射父论祀牲》:“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百姓、千品、万官、亿丑、兆民经入垓数以奉之,明德以昭之,和声以听之。……王曰:‘所谓百姓、千品、万官、亿丑、兆民经入垓数者,何也?’对曰:‘民之彻官者。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姓有彻品,十于王谓之千品。五物之官,陪属万为万官。官有十丑,为亿丑。天子之田九垓,以食兆民。王取经入焉,以食万官。’”
韦昭注:“百姓,百官受氏姓也”,“彻,达也。自以名达于上者,有百官也”,“质,有贤质。能言,能言其官职也”,“物,事也,以功事赐之姓。官有世功则有官族,若太史、司马之属”。
⑵《书·尧典》:“平章百姓。”孔安国《传》:“百姓,百官。”孔颖达《疏》:“‘百姓’,谓百官族姓。……百官谓之百姓者,隐八年《左传》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谓建立有德以为公卿,因其所生之地而赐之以为其姓,令其收敛族亲,自为宗主。”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注]郑康成曰:‘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疏]郑云‘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者,《周语》:富宸曰:‘百姓兆民。’注:‘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楚语》:观射父曰:‘民之彻百官。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郑说所本也。《白虎通·姓名篇》云:‘《尚书》曰:平章百姓。姓所以有百者何?以为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人含五常而生,声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转而相杂,五五二十五,转生四时异气,殊音悉备,故姓有百也。’”
⑶《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笺:“百姓,百官族姓也。”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瑞辰按:《尧典》‘平章百姓’,百官也。而毛《传》言‘百官族姓’者,《楚语·观射父》曰:‘民之彻百官。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韦昭注:‘百姓,百官有世功者。’又曰:‘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又郑康成曰:‘百姓,群臣之父兄子弟。’《管子·君臣上篇》云:‘百姓量其力于父兄之间。’是百姓本百官赐姓之称,故曰‘百官族姓’,后遂通以为百官之称。”
工具书对“百姓”解释如下:
⑴《辞源·白部》:“㈠指百官。《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皆以百姓与黎民对称。㈡指平民,庶民。《论语·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疏》:‘百姓谓众人也。’《荀子·彊国》:‘入境,观其风俗,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或谓古代民无姓,有姓者皆有土有官爵。其后民亦有姓,故民庶亦称百姓。《四书》中百姓凡二十五见,惟‘百姓如丧考妣三年’指百官。”
⑵《辞海》:“①古代对贵族的总称。《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毛传:‘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楚语下》:‘民之彻百官,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②战国后用为平民的统称。《墨子·辞过》:‘当今之主……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
⑶《汉典》云:“1.普通人——相对于官员、干部而言。‘并皆暴犯百姓。’(《世说新语·自新》)‘百姓多闻其贤。’(《史记·陈涉世家》)2.古代百姓是百官贵族的统称。”贵族,《汉典》云:“权贵的家族。多指帝王的内外亲族,或中央或地方的大豪族。”
范文澜说:百姓是西周社会的统治阶级(层),庶民是被统治阶级(层)。百姓是“禅让”时代流传下来的旧族,《盘庚篇》百姓与万民相对,《诗·小雅·天保篇》百姓与群黎相对,百姓是贵族的统称。在商为奴隶主阶级,在周为封建领主阶级。直到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才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普通庶民相似,本来不同含义的两个名词也就可以通用。百姓里面也有贵贱的区别,这就是名位不同,占有土地大小不等的各级领主。(《中国通史·第一册·第三章:封建制度开始时代——西周》)
经文“万民”与“百姓”对举,百姓指古代贵族。那些将百姓释为“平民、庶民、众民”者,非是。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00: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租税】郭霭春说:《急就篇》颜注:“敛谷曰税,田税曰租。”
金栋按:《集解》引丹波氏说“租税,田赋也”。可见,租、税、田赋,三者为同义词,可以互训。
租,《汉语大字典·禾部》:“①田赋。《说文·禾部》:‘租,田赋也。’《急就篇》卷三:‘种树收敛赋税租。’颜师古注:‘敛财曰赋,敛谷曰税,田税曰租。’②税。《广雅·释诂二》:‘租,税也。’”
税,《汉语大字典·禾部》:“①田赋。《说文·禾部》:‘税,租也。’②泛指一切赋税。”
田赋,《辞海》:“中国历代对田地征收的税。春秋中期后,田地渐变为私产,产生向臣属土地征收的谷物税。”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00: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哀其不给】杨上善《太素》卷二十一《九针要道》“给”作“终”。杨注说:不终天年。
杨鹏举说:给,丰足。《说文》:“给,足也。”《孟子·梁惠王下》:“秋省敛而助不给。”
金栋按:哀,怜悯,同情。据杨鹏举氏说,经文原作“给”是,作“终”非。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00: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属】杨鹏举说:佩,带,系。此引申为牵连;患。唐·韩愈《送郑尚书序》:“府帅必戎服,左握刀,右属弓矢。”
霭春说:不断之义。《仪礼·丧服记》郑注:“属,犹连也。”
田代华、刘更生说:属(zhu主),连续不断。《说文·尾部》:“属,连也。”《广雅·释诂二》:“属,续也。”
金栋按:属,《汉语大字典·尸部》:“归属;附属。《广韵·灼韵》:‘属,附也。’”据经文内容,《集解》引丹波氏说“属,附也”为是。根据其义引申,此指发生、罹患。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00: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被】郭霭春说:按:“被”与“服”通。《孝经》:“无思不被。”《释文》:“被本作服。”
金栋按:被,通“服”。服用之义。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00: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19 08:48 编辑

【微针】张志聪说:能通调血气者也。按:篇名九针,而帝曰微针,伯曰小针,是九针之外,又立小针也。九针者,圣人起天地之数,始于一而终于九,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之数。用九针而合小针者,以阳数五,阴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以应《河图》之数。帝继伏羲神农氏而作,即以两仪四象《河图》奇偶之数,用法于针。
郭霭春说:细小之针。王冰曰:“微,细小也。细小之针,调脉衰盛也。”
金栋按:《集解》引丹波氏说“微针,小针,盖谓九针中之毫针”,而注《素问·异法方宜论》则说“则微针即是九针,对砭石而言,非九针之外有微针”,二说是否矛盾?
《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者……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高世栻说:“按《灵枢·九针论》:‘黄帝欲以微针通其经脉。’微针,小针也。岐伯论小针而及于九针,故曰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据此,微针治南方之疾病,当然是从南方而来。微针属九针之一,由此而及彼,引申义可以借代为九针,故曰九针亦从南方来,丹波氏说不矛盾。可见,微针指微小之针,即九针中之毫针。张志聪说“九针之外,又立小针”以凑十数而附会《河图》之十数,非是。后文尚有刘明武氏附会《洛书》之数,总有注家附会《易》学,来说明《内经》与《易》有关系。殊不知,所谓《河图》《洛书》之《易》图图像,至宋代始有。首见于宋儒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之中,乃宋儒附会前人《易》注推演发明出来的《易》图。据现代学者考证,朱熹《周易本义》卷首《河图》图与《洛书》图,源于彝族文化中“付拖”图(亦名《天数》图)与“鲁素”图(亦名《地数》图)。由当时朱熹弟子(学友)蔡季通(元定)入蜀搜寻传抄而来。
微针,《内经》全书共见4次,皆毫针之义。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4: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逆顺出入】郭霭春说:按:“逆顺”承上经脉言,“出入”承上血气言。“出入”犹言往来,见《左传》成公十三年杜注。
金栋按:《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杜预注:“出入,犹往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4: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法令】杨上善说:即针经法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9 02: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