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109|回复: 6

五藏与五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9 04: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谈论脏腑方面,总是说五藏,不知道里面有没有五脏这个词?看了网上一些所谓的内经原文,有的写五藏,有的写五脏,还有的写五臟,混亂啊。在学校学中医时,说藏就是脏,但是个人的理解,应该不是一码事。中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脏腑而不是藏府的呢?两者的意思到底有没有差别?

[ Last edited by 6162283 on 2007/2/19 at 04:50 ]
发表于 2007/2/20 01: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讀音和含義的統一:臟
 楼主| 发表于 2007/2/21 00: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2楼的和我的理解一致。五脏应是五藏的宫宅,难经四十二难中有对五脏解剖方面的描述,但是说到生理功能都是用五藏。五藏通过经络的循行而延伸其生理功能,因而范围又不只局限于西医的五脏之地。也许圣人知道解剖可见,易懂,而五藏不可见,难查,所以重点谈论的都是五藏,经络,气等不可见的物质以明后世。
发表于 2007/2/21 12: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知道五脏有五藏精神魂魄意,所以,五脏藏有他们称为臟,五脏没有藏他们就是脏
藏有和不藏有已经是不同的两样东西,所以,用两种名称
发表于 2007/3/4 13: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5楼
我自己也这样理解
发表于 2007/3/5 22: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素问-五藏别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所以藏与脏都属于五脏 藏于里,脏于内。
发表于 2015/4/14 02: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人 于 2015/4/14 03:12 编辑

“脏”是“臟”字的現代大陸簡化字,可以无視,不應拿來討論。

討論的應是“藏”與“臟”,上古只有“藏府”之字稱,无有加肉字邊的“臟腑”之字謂,漢代《說文解字》亦无此二字。“臟腑”二字應在很後期才出現,至少在宋代的《廣韻》裡亦未見“臟”字,但始見有“腑”字,曰 “藏腑本作府,俗加月”。(網查見“漢典網”有東晉《抱朴子·至理卷》的“破積聚於腑臟”字句,但未見有出土的東晉原版本,皆屬後世版,故未敢可確認東晉時已有“腑臟”二字,故應以古字典所收錄字表為據

中醫人士,應該使用原本的“藏府”二字,因原字之用乃有深意,以免思維被後世俗人所作的“臟腑”二字所誤導而拘泥於形而下,變成西醫思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9 05: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