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2803|回复: 32

UC讲堂 周四【古脉法寻踪】已讲:【痉病】(及其脉象)。下回讲【糖尿病】(及其脉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5 00: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熊猫先生要开课了!我们原本请大熊猫老师讲古脉法,先生说: “按照顺序,应该先说构建中医的哲学基础。包括精气、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这些搞明白了,古脉法就好懂了。”经过几次讨论,先生决定先行试讲一些基础内容,将来慢慢谈及脉法的问题。因为先生尚未公告以后的上课内容,暂时将先生课程的资料综合集中张贴在此帖,以后如有需要,再将每次课程的资料单独开帖。[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7/3/7 at 23:08 ]

[ 本帖最后由 古月 于 2007/5/17 22:5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00: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熊猫老师有关脉法的主要帖子:

民间中医 > 伤寒杂病论 > 熊猫戏说脉(之一)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26188

民间中医 > 伤寒杂病论 > “熊猫戏说脉”整理帖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9278

以后如果能顺利作系列的讲课,以上两帖是重要的课程资料之一,请有心人先行研读。

老师的其他帖子散见于各版,有兴趣的请自行搜索。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0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几次讨论,先生决定先行试讲:
“关于讲课,古脉法确实很难讲。先试讲一下“人为什么会生病”?题目很浅显,因为我想用非常通俗的语言以与朋友聊天的形式来讲。内容包括但有所区别于关于“三因发病论”(内因、外因、不内不外因)。以《内经--经脉别论》为指导,从下面的气候、劳逸、情志、饮食、药物五个方面来解释病因以及中医的整体观和“中正、中和、中至。””

以下是相关研习资料:
=======================================

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写,取之下俞,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写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写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写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阴(疒娟之右)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7/3/7 at 10:56 ]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1: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文摘录、整理自: “三分病因”与“三因学说”之比较
http://zjkc.web.sdutcm.edu.cn/cankao/cankao06/1.asp


《灵枢·百病始生篇》: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晋·陶弘景,《肘后百一方·三因论》中指出,疾病的形成“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他犯”。又在《补阙肘后百一方· 序》中说:“案病虽千种,大略只有三条而已,一则脏腑经络因邪生疾,二则四肢九窍内外交媾,三则假为他物横来伤害”。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舍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乃至虎狼毒虫,金疮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即以外感六淫由外侵袭人体而发病称为外因;情志所伤起于内为内因;饮食劳倦,跌仆损伤等其他伤害为不内外因。并进一步说明“外因虽自经络而入,必因于脏;内因郁满于中,必应于经”。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7/2/27 at 12:37 ]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2: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不可胜数。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气不通四支,则支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出,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齐而居,饱食则益大,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塞,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无逆天时,是谓至治。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2: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林古本(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卷三,杂病例第五:

【3.77】 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灾①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于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多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注① “灾”:他本多有作“疢”者。
 楼主| 发表于 2007/3/1 01: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即是通行本《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之第二条。

桂本 “千般灾难…病由多尽。”,通行本作:“千般疢难…病由都尽。”
发表于 2007/3/1 22: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因为考虑到学中医最特别的就是思考方式和西医不同,所以在讲课时调整了主题,以谈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主,其中谈了以下重点:

一、中医不是线性思维(只有标准答案),而是重视整体观,人要与自然相应,是一个整体。
二、取類比象和同氣相求是中醫特有的思維方式,老师就此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
三、其他学脉经验谈。
发表于 2007/3/1 22: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目前在他帖的宣导内容都是链接到此帖,暂时还是以此帖为主(以后的进度可能另行开帖)。

建议大家可以跟帖,谈谈您听课的心得或笔记整理,也可以就讲课的形式给老师一些反馈意见,好让老师安排课程及以后讲课可以作个参考。

意见可以简短,但要有具体、实质的内容,建议您不要只贴一两个字。
发表于 2007/3/3 23: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古月先生的精心籌備,辛苦了!

古云:「大智若愚,大巧不工。」

我的感覺:
敢於取名「大熊貓」的人
一定面對變幻莫測的宇宙無惧 ── 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 ...
而且睿智雋永,詼諧有趣!


現實生活中,大熊貓老師的診所很旺、很繁忙。
要請大熊貓老師講一次課確實不容易!

今晚,他應該是
特別推辭所有的應診,來與大家講課,實屬難得!

莫錯失良機 ──
願我們
3月1日晚7:30、相聚在民間中醫 UC 講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20 03: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