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4477|回复: 27

盗汗症的中医疗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8 21: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盗汗 ,临床较为常见。中医辨证 ,多属阴精亏虚 ,虚火内生 ,热逼津液外泄 ,故见盗汗。所以多由阴虚火旺所致。凡寐中汗出、醒来自止、内衣沾湿、五心烦热、午后潮热、两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症 ,即中医谓“阴虚则盗汗也”。笔者根据师传 ,用中药内服结合外敷法治盗汗症 ,效果很好 ,兹介绍其方药如下 :

  中药内服治盗汗方 :

  大生地 15克 ,大熟地 15克 ,当归身 12克 ,山萸肉 12克 ,灸黄芪 15克 ,知母 10克 ,黄柏 9克 ,煅牡蛎 30克 (先煎 ),糯稻根 30克 ,乌梅 10枚 ,银柴胡 10克 ,麦冬 12克 ,红枣 5枚。

  服用法 :加清水浓煎两次 ,混合均分两小碗 ,上下午各服一小碗。每日一帖 ,连服五剂。

  中药外敷治盗汗方 :

  五倍子 25克 ,五味子 25克。

  用法 :上二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均分五包 ,临用时先将肚脐眼周围洗净 ,用上药一包 ,加70见乙醇 (酒精 )适量调成糊状 ,敷于肚脐上(即神阙穴 ),外用无毒性塑料纸盖好 ,纱布橡皮胶固定。 24小时换药一次 ,五天为一疗程。

  疗效观察 :一般内服、外敷药后盗汗渐少 ,一疗程后一般盗汗全止 ,阴虚火旺消失。屡试屡验。此乃师传验方。

  注 :盗汗可单独出现 ,也可作为症状而伴见于其它疾病过程中 ,如由结核病等其他病引起者 ,不能独治盗汗 ,必须在治疗盗汗的同时 ,根治其他原发病 ,标本同治 ,这样才能达到“治病必求其本”的目的。必要时可用现代医学检查的方法 ,彻底查清病因 ,诊断明确 ,同时兼治原发病。这样“盗汗症”才可彻底解除 ,否则容易复发。

  盗汗证属阴虚火旺 ,饮食切忌辛辣动火之品 ,注意多吃水果及易于消化的食品 ,精神上保持乐观情绪 ,勿吸烟 ,忌动怒。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21: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治湿热型盗汗症方

 处方 :杏仁、茵陈各 12克 ,薏苡仁 20克 ,白蔻仁、半夏各 6克 ,厚朴 10克 ,通草 3克 ,滑石 20克 ,竹叶 10克。

  用法 :水煎服 ,每日 1剂 ,5天为 1疗程。

  主治 :湿热型盗汗症 ,表现为夜间睡后即出汗 ,醒来自止 ,伴胸脘痞闷 ,口渴不欲饮 ,身困形重 ,小便短赤 ,舌苔黄而腻 ,脉濡数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21: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治自汗症验方

 处方 :猪蹄甲 15个 ,黄芪、牡蛎、浮小麦各 15克 ,党参、五味子、熟地、山萸肉各 10克 ,炙甘草 3克。

  用法 :水煎温服 ,每日 1剂 ,3~ 5天为 1个疗程。

  主治 :自汗症 ,对卫气不固 ,阴不内守者效果更佳。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21: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汗症治验

 蒋某男 28岁

  初诊 19 77年 7月 12日。

  患者从幼就有汗闭症。暑天烦热难忍 ,伴有低热 ,精神疲乏 ,口干 ,肢麻甚则作痛 ,溲多而清。历年来服中西药未效。诊 :肌肤干燥、脉弦细而数、满舌裂纹、苔剥、体温3 7.4度。证属肺气肺阴不足 ,不能宣散皮毛、汗源亦少 ,试拟益气养阴 ,清燥润肺之法。

  处方 :生石膏 (先煎 ) 30克 ,鸡苏散 (包煎 ) 30克 ,玄参 12克 ,知母 9克 ,太子参 15克 ,生地 12克 ,葛根 9克 ,山药 9克 ,阿胶 (烊冲 ) 9克 ,桑白皮 12克。

  复诊 :7月 22日。服前药七剂后 ,皮肤潮湿 ,有出汗感 ,其他诸症尽减 ,脉弦细不数 ,效不更方 ,治从原法 ,再服七剂。

  随访结果 :服药 14剂后 ,汗闭症痊愈 ,在暑天炎热日子里 ,汗出溱溱 ,肌肤湿润 ,低热也退。已于 19 78年考入大学。

  按 :本案患者脉症表现属肺气虚 ,不能宣散皮毛 ;肺阴亦不足 ,汗源亦少 ,故为汗闭。方中石膏、玄参、知母、太子参、生地、桑白皮 ,都属清燥热、补气阴之品 ,从清燥救肺汤化出 ,以治其本 ;佐葛根、薄荷 (鸡苏散中有薄荷成分 )以解肌疏表 ,是治其标。薛生白《湿热病篇》治暑邪闭于腠理无汗用六一散一两 ,薄荷叶三、四分泡汤调下即能汗解 ,此方即仿其法。小便多 ,故方中用山药以固肾气 ,时当暑令 ,见有低热 ,故用六一散以解之。鸡苏散与山药同用 ,通中有涩 ,不致有渗利过甚 ,小便更见增多之弊 ,用方照顾全局 ,故奏效颇速。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21: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疗汗症五方

方一

  处方 :猪肚、糯米。

  主治 :多汗症。

  用法 :取健康猪肚 1个 ,冲洗干净 ,将糯米装满 ,用线缝口 ,放入沙锅内水煮极烂。之后 ,先将汤、肚饮食 ,再将糯米晒干研末。服用时每次取 1杯 ,早晨空腹米汤送下。

  说明 :此系古代食疗法 ,取自《古验方新编》。可治疗一般多汗症。

  方二

  处方 :五倍子、人乳。

  主治 :盗汗症。

  用法 :将五倍子研末 ,用人乳调匀蒸熟 ,制作成丸如龙眼大。每次取 1丸贴于肚脐上 ,外用核桃壳覆盖 ,布包固定。 1周后取出再换贴 1丸。

  说明 :夜晚睡中汗出淋漓 ,为之“盗汗”。此外敷法 ,一般用药 10日后 ,其汗自止。

  方三

  处方 :莲子、浙江黑枣各 7个 ,浮小麦、马料豆 (秣食豆 )各 15克。

  主治 :盗汗症。

  用法 :水煎服 ,日服 1剂。

  说明 :一般数剂可愈。此外 ,取带露桑叶适量 ,在新瓦上烙干研末 ,每日空腹米汤调服 6克 ,数次亦可见效。

  方四

  处方 :白矾 25克 ,麻黄根 15克。

  主治 :汗脚症。

  用法 :将上药加水约 1000毫升 ,煮沸后待稍凉泡脚。每晚 1次 ,连洗 7日。

  方五

  处方 :鲜白萝卜 600克 ,明矾 15克。

  主治 :手足多汗症。

  用法 :将萝卜切削为片 ,加水 2500毫升 ,与明矾同煎 30~ 40分钟 ,去渣取汁 ,浸洗手足 20分钟。每日洗 2次 , 3~ 5日后见效。有的不用萝卜 ,直接用明矾水洗手脚 ,也可渐愈。

  说明 :此外 ,可取牡蛎 30克研末 ,用棉球蘸扑 ,汗亦可自止。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21: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汗症药物市场潜力不可小觑

多汗也是一种病

  多汗 ,常常会困扰人们。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都指出 :多汗其实是一种病症。多汗症是患者异常出汗过多 ,由于小汗腺分泌过多汗液所致。常见的汗症有多汗症、盗汗、自汗等。自汗是指人体因服用发汗药或剧烈活动、天气炎热、衣被过厚等因素而动辄自然出汗者。盗汗是以睡中汗出 ,醒来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又称“寝汗”。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汗为心之液”和“血汗相源” ;现代医学也证实 ,常出虚汗者易致脱水、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微量元素丧失 ;汗多或盗汗日久 ,则精气耗伤 ,心虚血少。轻者常觉头晕、食欲不振、睡眠不宁、身体消瘦 ;重者肌肉抽搐、心慌气短、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要制 ,或易患感冒。成人则记忆力下降、精力不济、失眠、多梦、进食不香等。可见多汗、盗汗、自汗等汗症也是病。

  引起汗症的主要患病人群有 :儿童、更年期妇女、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结核病人及其他如一些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症状也会出现出汗多的情况。综合来看 ,目前我国患汗症 (包括虚汗、盗汗、多汗、自汗 )的人群分布较广 ,约有 469 5万名患者 ,其中儿童患者占63 %的比例。以上述患者群体作为一个汗症的患者总体群 ,我国汗症的患病率为 3. 639 5%。作为汗症的主要治疗药物 ,目前 ,我国医药市场上主要有虚汗停和玉屏风等系列产品 ,另外还有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与治疗汗症有关的药品。其中由广州奇星药业生产的中成药虚汗停是以宋代名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牡蛎散为基础 ,厂家对原方作了加减 ,并运用现代制剂技术和保密工艺精制而成。

  中成药成为市场主角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一方面对汗症的认知度较低 ,一方面其在药品方面的消费水平较低 ,尤其是在汗症治疗上。因此 ,目前汗症的治疗主要体现在城镇居民的购买范围内 ,汗症的潜在市场也集中在城镇居民中。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 ,我国城镇人口约有 4559 4万人。结合其患病率 ,我国城镇的汗症患者总数为1659 . 4万人。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大城市零售市场规模和医院市场规模 (数据由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医院用药监测系统提供 )得出各城市间的市场规模 ,并结合各城市人口及汗症的患病率和购买比率 (28. 21%)可以估计出 ,目前 ,我国汗症患者群实际购药人群的平均花费约为 113. 8元 /年 ,而人均消费水平约为 32. 11元 /年。

  结合我们城镇人口的汗症患病总人数和平均每人在汗症上的花费 ,可以推算出 ,我国汗症治疗药物市场的理论容量约为 18. 16亿元左右。而目前我国零售市场治疗汗症药物市场规模仅为 1. 75亿元 ,与估计的市场容量尚有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 ,有众多受汗症困扰的患者还没有得到治疗 ,汗症药物的市场需要加大开发的力度。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22: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胸腔镜治疗手汗症

日前 ,一位一年四季手掌、足底及腋下总是多汗 ,给社交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的23岁女性多汗症患者 ,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五医院微创外科 ,经郭绍红主任用胸腔镜实施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后 ,双手立即汗止、红润。

  原发性多汗症是一种由外分泌腺过度分泌汗液引起 ,其确切机理尚未探明。目前对于该病非手术治疗方法很多 ,但仅抗胆碱能药物有一定疗效 ,还因其副作用明显而难以长期应用。用传统的手术方法切断支配手与腋下汗腺的胸交感神经 ,可以使手与腋下的出汗立即减少或停止 ,但需要在患者双侧胸壁各切一个长约 20厘米的切口 ,患者创伤大、出血多、痛苦大、住院时间长。

  据该科主任郭绍红博士介绍 ,他们完成的这一新式手术 ,没有开胸 ,仅在患者双例胸壁腋下各切 2个 1厘米的小切口 ,经一个孔放入胸腔镜 ,另一个孔放入操作器械 ,然后在电视监视下仅用 30分钟即准确、简单、快捷地完成了此例手术。患者几乎没有出血 ,痛苦也很轻微。术后患者多汗症立即得到消除 ,住院 3天即康复出院。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22: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儿汗症的中医疗法

现代科学认为 ,虚弱小儿因皮层下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 ,不能控制出汗 ,即在安静下也出汗过多。中医则认为这是某些小儿肤理疏松、表虚不固、营卫不调所致。日夜自行过多出汗称自汗 ,多为阳虚 ;睡中出冷汗 ,醒后则收称为盗汗 ,多为阴虚 ,汗症以 1~ 5岁多见。多汗、盗汗久了 ,更使小儿虚弱 ,故应及早治之。一、表虚不固。多为阳虚自汗 ,出汗以头、肩背多 ,稍活动时更多。症见面色无华 ,四肢欠温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易患感冒。可用益气固表 ,以玉屏风散加牡蛎等治之 ,方用 :黄芪 15克 ,白术、防风、麻黄根各 6克 ,牡蛎 15克、浮小麦 10克。一日 1剂 ,上下午分服。二、营卫不合。自汗为主 ,汗出怕风、不热或低热、神疲、纳减、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可调和营卫 ,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之。方用 :黄芪、牡蛎、浮小麦各 15克 ,白芍 9克 ,桂枝 6克 ,大枣 4枚 ,姜 3片共煮汁 ,上下午分服。三、气阴亏虚。以盗汗为主 ,伴以自汗。患儿睡中冷汗湿背 ,神疲、心烦少眠、下午潮热、口干、形体消瘦 ,唇淡红 ,舌质淡 ,脉细弱或细数。此病多为病后虚弱及肺结核引起。可用益气养阴的生脉饮加味治之。方用 :西洋参 5克切片另炖服 (或太子参 15克 ),麦冬 10克 ,糯稻根 30克 ,五味子 6克 ,浮小麦、牡蛎各 15克为基本方。如低热加银柴胡、地骨皮 ,盗汗不止加麻黄根 ;可兼用五倍子粉醋调敷脐并固定 ,每 1~ 2日换药 1次。如有肺结核应用抗结核药治疗。虚弱的自汗、盗汗的小儿 ,应常吃百合、白果、莲子、大枣煮粥 ,或常吃枸杞子炖骨头汤及吃蜂蜜、蜂皇浆、紫河车、乌骨鸡、甲鱼、水鸭子、蛤蚧 (煮粥 )等食品 ,忌吃辛辣燥物 ;汗后勤换衣 ,并扑爽身粉 ,注意防风寒感冒。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22: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辨证治疗小儿盗汗症

 盗汗症名 ,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称寝汗 ,指入睡后出汗 ,醒后即止。小儿纯阳之体 ,腠理疏薄 ,阳气蒸腾 ,若睡时有微汗出 ,或因暑热天 ,或衣被过重之少量汗出 ,均属正常生理的体态。病理之盗汗多属虚劳 ,尤以阴虚为多 ,但亦有气虚、阳虚、湿热。

  《景岳全书·汗证》曰 :“所以自汗盗汗 ,亦各有阴阳之证 ,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 ,盗汗必属阴虚也。”故临床治疗仍当辨明阴阳虚实 ,用药不可过于苦寒滋腻 ,亦不可过于辛热刚燥 ,否则有违小儿之生理特点。

  临床见小儿盗汗较多 ,精神、饮食及其他如常者。治当益气固表止汗之剂 ,用《丹溪心法》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 30克 ,防风 30克 ,白术 12克 ,太子参 12克 ,薏苡仁 20克 ,煅牡蛎 12克 ,麻黄根 6克 ,浮小麦 20克 ,甘草 3克。

  盗汗日久 ,气阴损伤而出现精神委顿、嗜睡、盗汗较多 ,形寒肢冷 ,或心烦不安 ;时有潮热 ,口干 ,易患感冒 ,舌淡 ,指纹紫。治当益气养阴敛汗 ,用生脉饮加味 :人参 6克 (另泡水 ),麦冬 6克 ,五味子 6克 ,黄芪 20克 ,防风 10克 ,白术 10克 ,山萸肉 6克 ,枸杞 10克 ,乌梅 6克 ,浮小麦 20克 ,甘草 3克。

  若见形瘦面赤 ,或伴潮热 ,唇红口渴 ,尿黄便秘 ,舌红少苔 ,指纹紫赤而浮露的阴虚火旺之盗汗者 ,治当滋阴降火止汗 ;用当归六黄汤加味 :当归 6克 ,生地 10克 ,熟地 30克 ,黄芩 6克 ,黄柏 6克 ,黄连 6克 ,黄芪 30克 ,知母 6克 ,丹皮 6克 ,地骨皮 10克 ,白术 8克 ,煅牡蛎 10克 ,龟板 6克 ,鳖甲 6克。

  临床如见盗汗反复难止者 ,此为湿热内蕴 ,热蒸津液而病 ,其苔必浊腻 ,尿短赤 ,治当清利湿热敛汗固表 ;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白豆蔻 6克 ,连翘 6克 ,藿香 6克 ,黄芩 6克 ,石菖蒲 6克 ,滑石 10克 ,茵陈 10克 ,淡竹叶 8克 ,浮小麦20克 ,防风 10克 ,糯米根 12克。如伴见脾胃虚而纳差腹胀者 ,选加茯苓、白术、薏苡仁、槟榔、木香、砂仁。

  以上方剂 ,均水煎服 ,每日 1剂。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22: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止汗散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五。



【组成】牡蛎22.5克 白术30克 白芷10.5克 甘草9克 防风15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煎水调下,不拘时。



【主治】诸虚不足,汗出不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4 11: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