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870|回复: 3

紫极谈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8 09: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紫极先生谈医

一、脏腑苦恶欲急。
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又云: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
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以主生长化收藏。
佛经有云:众法和合,因缘而生。假四大以成世界。四大者,地、火、水、风,有实、假之别。实之四大,地大性坚,支载万物。火大性暧,调熟万物。水大性湿,收摄万物。风大性动,生长万物。假之四大,地非实地,以地为主,中含四大。火非实火,以火为主,中含四大。水非实水,以水为主,中含四大。风非实风,以风为主,中含四大。假是一时之象,真是永恒不变,显形皆假,四大四缘和合而成。以成住坏空而循环不已。
五行之中,亦有实假。实之五行,木性主生,火性主长,土性主化,金性主收,水性主藏。假之五行,木非实木,以木为主,中含五行。僻如草木之生长收藏,此五行之木也,亦含五行之全性。余者仿此。显形皆假,假五行以成世界。以生长化收藏而循环不已。
五行化生五味,木生酸,主收。火生苦,主坚。土生甘,主缓。金生辛,主散。水生咸,主软。木性本生,火性本长,土性本长,金性本收,水性主藏。
阴阳大义中阴阳大道第一守恒定律(大道守恒定律):阴阳大道总是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
木性以生,生则外散,守恒欲收。火性本长,长则内虚,守恒欲坚。土性本化,化气则速,守恒欲缓。金性本收,收则内聚,守恒欲散。水性本藏,藏由内实,守恒欲软。此五味之大义也。
木生之太散,当以酸敛之。长之太过,当以苦坚之。化之太急,当以甘缓之。收之太紧,当用辛发之。藏而成结,当以咸软之。此五行之中用五行也。
肝本风,生而外散,急散,以酸收之。恶风,辛平散之。郁则不生,以辛散之。喜畅,辛香散之。苦急,以甘缓之。肝虚思酸,以酸补之。肝相火旺,常宜清之,镇之。其腑胆多相火,常宜清之,惊则平之。胆本凉,虚则寒,甘温养之。
心本热,长而中虚,急虚,以苦坚之。恶热,以苦咸泄之。郁则不长,以咸软之。心阳本动,喜静,甘凉补之。苦散,以酸收之。心虚则寒,甘温补之。本多窍,辛温开之。其腑小肠阳火本热,甘凉清之。火盛,苦寒清之,虚则冷,甘温补之。外主小便,甘淡渗之。
脾本湿,化气则速,急速,以甘缓之。恶湿,辛苦燥之。喜燥,以苦补之。苦散,以酸收之。脾主四肢,苦温补之。脾虚则燥,温热补之,苦寒润之。其腑胃阳土,本温,属阳明,多气血,辛苦凉之,散之。土来制水,苦温补之。胃虚则热,以苦补之。气弱伏火,虚热,辛苦发之。阳明实热,苦咸泄之。
肺本燥,收气则敛,急敛,以辛散之。恶燥,燥则热,苦寒补之。又恶寒,辛热发之。郁则不收,以酸收之。喜润,以辛润之。苦逆,以苦泄之。本空,苦香通之,润之。本清,肺虚则温,甘苦清之。喜清敛,以酸收之,敛之。其腑大肠,虚则寒,甘平补之。燥则热,虚热,苦以泄之。实热,咸寒泄之。
肾本寒,藏而中实,急实,以咸软之。恶燥,辛以润之,凉之。郁则不藏,以苦坚之。喜坎中一阳,甘温补之,辛温发之。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本水脏,水虚则热,甘寒补之。过虚则阳亢,以甘温补之,辛热引之。其腑膀胱,本寒,虚则燥,燥则热,以苦利之,以淡渗之。虚甚则寒,以辛热化之。
                                   二、阴阳八法
阴阳大义第一定律(太极定律):没有离开阴阳的气,亦没有离开气的阴阳。
宇宙间万事万物皆可分阴阳,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二者同为一也。经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分两仪,即阴阳也,以生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欲识八卦,当知源头在河洛,后言之。
人身八卦:人神所在,乾头,兑左手,离左肋,震左足,巽右手,坎右肋,艮右足,坤会阴。
六经六气:卦之六子,乾阳坤阴,兑阳明燥金、离少阴君火、震少阳相火、巽厥阴风木、坎太阳寒水、艮太阴湿土。
手足六经:配任督以成八卦,乾督脉,坤任脉,兑金手太阴肺经手阳阴大肠经,离火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震相火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巽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坎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艮土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五脏六腑:乾督坤任,兑肺大肠,离心小肠,震三焦心主,巽肝胆,坎肾膀胱,艮脾胃。
八卦八纲:乾纲为阳、兑金为实、离火为热、震出为表、巽入为里、坎水为寒、艮土为虚、坤纲为阴。
脉诊八法:乾浮、坤沉、兑急、艮缓、离滑、坎涩、震大、巽小。
六淫六气:乾天坤地,兑燥艮湿,离暑坎寒,震火巽风。
六淫气形:乾热坤寒,兑燥艮湿,离温坎凉,震干巽润。
本草之气:乾大热,兑热,离温,震小温,巽小凉,坎凉,艮寒,坤大寒。
本草之味:乾淡,兑辛,离苦,震涩,巽酸,坎咸,艮甘,坤腻。
  

                                        三、升降出入
经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
经云: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阴阳大道消长第三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
来者为阳,即经中所云“至者为阳”,去者为阴,即经中所云“去者为阴”。来者为阳,去者为阴,所动之始为阳,所动之末为阴。物动自阳处始而终于末。自始处观之,已为阳,所去为阴,至终之末地为阴,从末处观之,已为阴,所来为阳,来之始处为阳。
经云: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气升而已,升已而降,降处谓天,自地观之,此天为阳,降为入,入为阳,降终之末为地,地为阴。气降而已,降已而升,升处谓地,自地观之,此地为阳,升为出,出为阴,升终之末为天,天为阴。故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天在外,地在内,人表在外,里在内。天地、表里高下相召,而变作矣。以内景而求,降、入为阳,升、出为阴。
人之食,也为入也,此谓之补,补之过,则为食积,当以吐,吐也为出也,为阴,因内实故,当阴以治之。
凡汗、吐、下三法,皆出也,出皆为阴也,阴可治实,非虚者可用,当以虚虚实实之戒。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凡此者,皆入也,入皆为阳也,阳可治胃虚也。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灾荒之年,民食观音土,食之为入,阳可治胃虚,但不能更虚更满,气不得上下,死矣。
故阳入为补者,必当以流通之妙。阴出为泻者,中病即可。有流通之法,无时不补,无实之为病,不可强行阴出。此尊阳也。克伐之法不可常用也。
                                                 四、六淫四气
经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经云: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第一推论:阴阳消长存在的方式为圆周运动与往复运动。
百病之生于风寒暑湿燥火,此谓之六淫也,夫六淫实乃不过气形二端。
寒热属气,燥湿属形。夫气之寒热,相参于人身之气,形之燥湿,亦相参于人身之形。此即阴阳大义第三定律(三才定律):定义上的阴阳是客观上的阴阳二气在人心中的反应。
寒较人身之常温低,热较人身之常温高。湿较人身之常水多,燥较人身之常水少。此即经中“四者之有”。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阴阳大道消长第二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消长的相互作用是大小相同,性质相反的一对控制能力。
寒之胜常温,而化而变,寒风来也。热之胜常温,而化而变,热风来也。湿之胜常水,而化而变,湿风来也。燥之胜常水,而化而变,燥风来出。风而化而变,留久而变,皆化而火。此即紫极《风火论》,百病始于风而终化为火也。
六淫唯一,此一为风,风有二变,气形之始,气形之变,四者之有,终化为一,此一为火。
此即阴阳八法中六淫气形:乾热坤寒,兑燥艮湿,离温坎凉,震干巽润。

       
附;辛子易诘师(2004/04/26 05:36pm)
问:太极内蕴阴阳,阴阳内蕴演四象,四象得中土演五行,是以有阴必有阳亦必有非阴非阳,六气,有寒就有火(师言暑),有湿就有燥,师以气形分之,皆为静态,师又以生化变言其动以风,然气息流转,阴阳转换无中乎?学生窃以为为暑,长夏为生长阳与收藏阴之中吁!可名暑.或谓冬致春有乎中?有,亦可言暑,奈何经不演,经观乎植物生致藏态为一圈,故自生为始自藏为终,故不演,不演不等没有.得象可以忘言.学生妄言,还请老师指点.

第一句:太极内蕴阴阳,阴阳内蕴演四象,四象得中土演五行,是以有阴必有阳亦必有非阴非阳,
解:四象演太少阴阳,阴阳中子易言有非阴非阳,此太玄经之中。五行者,行之意,以主生长化收藏,以空间言,四象得中土演五行,以时间言,五行有循环相生之机,如环无端,不必得中土而序成。
第二句:六气,有寒就有火(师言暑),有湿就有燥,师以气形分之,皆为静态,师又以生化变言其动以风,然气息流转,阴阳转换无中乎?
解:六气言四,为寒热燥湿,此即静态。然何以经中言暑不言热,此必以人为本。人身常温也,亦常润也。低常温为寒,高常温为暑,多常润为湿,少常润为燥。故曰高常温之为暑而不热。
云从龙,风从虎,水就湿,火就燥,四气之动谓之风,气息流转,阴阳转换之中处,为阴阳平衡,为无风。
凡低人身常温之风皆寒风,太寒之风阴气盛,与人身常温差大,人身元气甚虚,则伤人或直中,若元气稍虚,伤人为六经传变,因温差大,故抵抗力亦大,风行也缓,曰病伤寒。
少寒之风阴气较轻,似温风,但较人身常温低,仍作寒风,因与人身常温差小,入表风行也较速,故伤人入表即化热,曰病温病。
故温病学派举温病来抗伤寒,实为多事。伤寒六经化热之方剂,皆治温病之方。
暑之伤人,即伤寒论中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四气之动而成风,必以人为本,既成风以伤人,则子易所言:“阴阳转换无中乎”矣!
形之燥湿伤人,有以人身直处太燥太湿中,伤人身之常润亦为直中。
少燥少湿之伤人,必假气之寒热之动成风,此即阴统于阳也。
第三句:学生窃以为暑,长夏为生长阳与收藏阴之中吁!可名暑.或谓冬致春有乎中?有,亦可言暑,奈何经不演,经观乎植物生致藏态为一圈,故自生为始自藏为终,故不演,不演不等没有.得象可以忘言.
解:此即阴统于阳第五篇中:甘居中央,数五、十,夏后阳气一转,化气十速,必当甘以缓之。何为之化,化者变也,阳变时也速,故欲缓之。冬气属阴,一阳生时,速不及阳,化之也缓,故夏后有长夏土,而冬后即春也。
子易所言“冬致春有乎中?有,亦可言暑,”此即夏气阳气速,其转阴气也速,故当夏后当长夏土之化,不当为秋。冬气阴气缓,其转阳气也缓,故冬后即春。

                                    五、阴统于阳
经云: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六淫气形,气者阳,形者阴。
观洛书之数,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履。奇者阳,偶者阴。三天二地,一者左旋,乘三为三在左,复乘三为九上,复乘三为二十七,七在右,再复乘三见一又还至下。二者右旋,乘二为四在左上,复乘二为八在左下,复乘二为十六,在右下,复乘二见二又还至右上。地随天旋从左,则二乘三为六在右,复乘三为十八在左下,复乘三见四在左上,复乘三见二又还至右上。若天随地右旋,则一者乘二初即入右上。
故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地可随天道左旋,天不可随地道右旋。故天可统地,地不可统天。故阳可统阴,阴不可统阳。
六淫气形,气可统形,形不可统气。故经中所云,阴阳之升降,必以寒暑彰其兆。寒暑以分四时,皆可有燥湿之形,故寒暑之阴阳升降,燥湿形可随之。此阳统阴也。
故寒可兼燥,可兼湿,暑亦可兼燥,亦可兼湿。此一时之气兼形也,非可曰湿可兼寒亦可兼暑也,寒暑不同时也。
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经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辛外出,酸内敛。外出为阴,内敛为阳。外出之时,里当为阳,故当外出。内敛之时,里当为阴,故当内敛,此五味外力加于人身太极也。
阴阳大道第三守恒定律(太极守恒定律):总太极体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气与能力的相互转变。
此守恒定律中气相当于古时所言的形,为阴。能力相当于古时所言的气,为阳。
五味外力作用人身太极,辛使人身之里变阳而外散。酸使人身之里变阴而内敛。故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阳可统阴,气可统形,人身之常温可统人身之常水。辛可发散,气行形随之,可水亦外散,故辛可润之。上焦之渴,桂枝可用,此五苓散之意也。酸可内敛,气之内聚,水亦内敛,故酸可养阴。内阴不足,山萸可用,此地黄丸之用也。
河图之中,辛数四、九,酸数三、八,在时为春秋,气生发内收,气机升降明显,故气行而形随之。
苦数二、七,咸数一、六,在时为冬夏,为气之极时。
夏时气最胜而内虚,故苦当坚之。此黄连之厚肠胃也。又苦可燥湿,气敛而形随之敛,此湿气不甚时方可用之,若内外皆湿,湿多成水,水将敛向何方?必当汗之及泄下也。
冬时气藏而内实,故咸当软之。此芒硝之软下也。
甘居中央,数五、十,夏后阳气一转,化气十速,必当甘以缓之。何为之化,化者变也,阳变时也速,故欲缓之。冬气属阴,一阳生时,速不及阳,化之也缓,故夏后有长夏土,而冬后即春也。此炙甘草汤中甘草之用也。
                                          七、三阴三阳
经云: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经云: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第一推论:阴阳消长存在的方式为圆周运动与往复运动。
经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在人体六经中,如环之无端。经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水注之气自海中出,降于川,复还于海。此即阴阳消长存在方式的圆周运动。
太阳何以在表,阳明何以在里?太阳少阴为何互为表里?阳明太阴、少阳厥阴为何又互为表里?
夫六气之运行,初自厥阴风木,而后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伤寒传经,首犯太阳经,次传阳明经,再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至厥阴处,复出阴阳之界也。
人身先天在肾,由命门之火始,合水谷之气以成元气。注于阳明,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由阳明过阴阳之界少阳,行于太阴,出里外行,至阴之表少阴,过阴阳之界厥阴,行于阳表太阳,入里内行,至阳之里阳明也。
气血之运行,寅时起于手太阴肺,而后至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故气血之运行,阴经之中,自里太阴而后少阴,再至厥阴。阳经之中,自里阳明而后太阳,再至少阳。
阴经者右旋,阳经者左旋。太阴、阳明在里,且互为表里,少阴、太阳在表,且互为表里。气血之运行,阴阳二经表里相贯,自里而外行,行表之经尽,复阴阳之界回于里。
阴阳大道消长第三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
三阴之经,自内而外,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之经,自外而内,太阳、阳明、少阳。
二仪生四象,阴阳分太少,乃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阴阳有之界,阴连阳处有界,阳连阴处亦有界,故太少阴阳与之二界合为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中,阳之初者,太阳也,阳之盛者,阳明也。阴之初者,少阴也,阴之盛者,太阴也。阳连阴之界,乃曰少阳,阴连阳之界,乃曰厥阴。
故太阳者,阳之表。阳明者,阳之里。少阳者,阳连阴处阴阳之界。少阴者,阴之表。太阴者,阴之里。厥阴者,阴连阳处阴阳之界。
故太阳之经后乃阳明,阳明之经后乃少阳。阳明者,阳之里,所接者乃阴之里,故少阳后乃太阴,太阴后乃少阴,少阴者,出阴之表,而后自阴阳之界厥阴入里,又至太阳经。
阳表太阳,阴表少阴互为表里。阳里阳明,阴里太阴互为表里。阴阳之界少阳、厥阴互为表里。
故有六经之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少阴即出阴之表,厥阴者,厥回也。里阳明至太阳即至阳之表,少阳者,阳之绝也,不复入也,当外出也。
故阳明处多气,散至少阳、太阴、少阴亦多气,至厥阴少气也,太阳处亦少气也,复回至阳明以充。
故阳明处多血,至少阳则血散外出,散至少阴后入厥阴血回聚而入,入者,多血也,经太阳入至阳明复至少阳而散也。
故厥阴处,气散尽而血始聚回,即经云“两阴交尽”也。阳明处,气所盛大而合于血,故经云“两阳合明”也。
多气处自阳明始至少阴尽,多血处自厥阴聚入至少阳散,此即少之阴阳名始也。太阳者聚血,太阴者聚气,承厥阴、少阳,阴阳之界后,此即太之阴阳名始也。
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八、把玩六经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者,阴阳也,四象者,太少阴阳也。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两仪之阴阳相贯,阴连阳处为少阳,阳连阴处为少阴,此二仪之变四象也。四象太少阴阳之相贯,变三阴三阳也。
阳之少者曰太阳,阳之多者曰阳明,阳连阴处之界曰少阳。
阴之多者曰太阴,阴之少者曰少阴,阴连阳处之界曰厥阴。
六经者,以行气血也。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三阴之经,自内而外,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之经,自外而内,太阳、阳明、少阳。
三阴三阳本为四,阳明、少阳,一也。少阴、厥阴,一也。
阴阳大道消长第三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
经云:去者为阴,至者为阳。
凡阳经者,自外而入于内也,凡阴经者,自内而出于外也。
少阴、厥阴本为一,气血同,少阴者出,至厥阴时,厥回而入也,气尽而血回。故厥阴体阴而用阳。
阳明、少阳本为一,气血同,阳明者入,至少阳时,少入而出也,气盛而血出。故少阳体阳而用阴。
阳明常多气多血,至少阳时,常少血多气,血即散也。散后为太阴,太阴之常数多气少血。故阳明至太阴,中有阴阳之界少阳。太阴行至表为少阴,气血更散,少阴之常数少血多气,较太阴之时气血皆少也。
少阴常少血多气,至厥阴时,常多血少气,气即尽也,血即回也。而至太阳,太阳之常数多血少气。故少阴至太阳,中有阴阳之界厥阴。
少阳者本为阳明之经,体阳而用阴,气血与太阴同。厥阴者本为少阴之经,体阴而和阳,气血与太阳同。
血者,阴也,为有形,自厥阴而厥回聚,聚盛大于阳明,散于少阳,至少阴散尽,复自厥阴厥回。血之外出者,出者阴,自阴经出,血之内入者,入者阳,自阳经入。少阳少血,厥阴多血,出者少也,入者多也,少阳血之量反多于厥阴血量。
气者,阳也,为无形,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气盛大于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皆多气,多气者,气多也。至厥阴气散尽,厥阴、太阳少气也。少气者,气少也。
阴阳大道第三守恒定律(太极守恒定律):总太极体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气与能力的相互转变。
阴阳大道守恒第一推论:阴阳大道的转变总是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此守恒定律中,气为古时所言的形,为阴,能力为古时所言的气,为阳。形有出入,气有多少。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多气,气多也,至厥阴、太阳少气,气少也。厥阴、太阳、阳明多血,血聚而入,入者多也,少阳、太阴、少阴少血,血散为出,出者少也。此气形之不同也。
阴阳之离合,开者行也,阖者聚也,枢者变也,阳明、少阳本一,少阴、厥阴亦本一,其别者,阳明入,少阳出。少阴出,厥阴入。气盛大于阳明,血厥回于厥阴,故厥阴、阳明为阖。气自少阴散尽,血自少阳外出,故少阴、少阳为枢。太阴承少阳气行,太阳承厥阴气行,故太阴、太阳为开。
此即经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多气者四经,多血者三经,气至阳明始盛大,少阳、太阴、少阴皆多气。血自厥阴厥回而渐多,自少阳外散而渐少,此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阴统于阳也
江湖小虾 问:紫极先生上文中提到这样一段《经》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我很想知道先生是怎样理解的~

解:水阴火阳,气阳味阴,皆静时阴阳也。无极生太极,太极生本一精,一精化二气,二气交媾以生形,形生出味。此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故曰: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气为阳,形味为阴,阳中精食气,阴中形食味,阴阳之始化生精,阴阳之中气生形。精食气,形食味,味伤形,气伤精。
归者归其所生,伤者伤其所食,亦阴阳之顺逆,五行之承制。
报告   
[论坛推荐] 蔚蓝网热卖: 郑钦安医书阐释<广告>

自由的飞
版主


UID 11
精华 22
积分 2370
帖子 751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7/11
状态 离线  #2发表于 2005/7/29 10: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紫极先生细谈阴阳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素问.征四失论)
佛祖曾预言,佛法将经历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佛教的历史是按着佛祖的预言走的。
内经中,黄帝亦预言若干后世之法,上言征四失,就是其中的一段预言,可以参看所谓的现代化中医的治疗。
其中第二失: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就是现在众多新中医理论的兴起的表现,不遵古法,受师不卒。自想当然,妄想成名,则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以之为用,妄用砭石,后遗身咎,岂不遗笑百年。
内经的理论被后世所篡,是最可怕的事情,比其他的几条更是影响之大,建议学中医之人,当以《内经》经典为是,不能被“更名自功”的人所影响。
关于内经阴阳的流传,可以先看看《内经》的发展历史:
《内经》的成书年代。
《内经》成书至少在后汉。《内经》的阴阳并不全部与先秦的阴阳一样。与先秦的阴阳,一脉相承,且有发展。《内经》的阴阳,是集阴阳之大成,从《内经》之后,所有的阴阳都未能逃离这个范围。
(一)经络的比较: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在《灵枢、本输第二》篇中: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先秦以前,亦有医书,比如《上经》,《下经》,《脉经》,《揆度经》,《大要经》等等。从这就可以看到,先秦的医书,只有十一经。《内经》后,才发展成十二经。
十一经是从藏象之中实体脏腑所分。十二经是从经络功能上分。从十一经发展成十二经,是藏象比类的对称。
(二)阴阳是物质是状态的比较。
先秦时的阴阳,
以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代表。负者,内守也。抱者,外环也。万物皆内守着阴,外环绕着阳。此中的阴与阳,不但代表了位置(阴在内,阳在外),同时也代表着物质(阳质在外,阴质在内)。
《内经》继承了“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的观点,“冲气”被发展了“然则中为阴”。
同时《内经》中又有所发展,认为“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故”。阴与阳只代表着状态,里面的物质,被抽象取了出来,无论阴或阳,只是同属于一种物质,此物质,便是“精”。即“夫精者,人身之本也”。
这一条的发展是进步的。
说明了《内经》中的阴阳,只是状态。无论阴阳,里面只有一物,名为“精”。

(三)阴阳的类别。
先秦时的阴阳,只是以内外论阴阳。同一物的两种形态,则被冠以雌雄,牝牡,刚柔等等。
《内经》中的阴阳,也继承了上述说法,同时,以阴阳统世界,所有的一切都被分成了阴阳。
时空一转变,阴阳的分类也就转变。
例: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把五脏之脉为阴,把胃脘之脉为阳。
阴阳应象大论。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以雄性,男,热,动,刚等等都称为阳,把所有一切,都用阴阳一统。
(四)阴阳的定位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凡属化气,皆为阳,凡属成形,皆为阴。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阴阳本于精。
宇宙最基本的存在,是以太极体的模型存在。所谓太极体,即形聚在中,气抱在外。银河系如是,太阳系如是,地球亦如是,原子亦如是。
形聚于中,故中为阴,气抱于外,故外为阳。地球在中,地为阴,天环绕地外,则天为阳。
从阴处化成气而散于阳处,从阳处聚成形而聚于阴处。
阴在内而阳化,阳在外而阴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在外,为部位,为静态阴阳,阳化气,阴成形,为变化,为动态阴阳。阴被阳化成气而散在外,阳补阴化成形而聚在内。以动态阴阳来定位静态阴阳的部位,此即黄帝预言的:“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最终的结果只不过是“弃术于市,后遗身咎”。

从上可知,内经阴阳,不同于先秦时的阴阳,而是含有先秦时的阴阳。由于宇宙的一切都被内经分成了阴阳,所以后世的阴阳又都脱离不了内经的阴阳。内经阴阳是集大成的阴阳。

  

古人最初所发现的阴阳,必是与日有关系,“陽”左为“阜 ”右上为“日”右下为“一勿”(此为一体,写不出)为声,日光之照的象形,故“陽”从日,“一勿”声,日光照在阜上,日在上,光照在下,在阜之向日侧,故为阳。“陰”左为“阜”右上为“今”为声,右下为“云”,云为遮日光处,见不到日光,引意之用,即在“阜 ”之背日方,故“陰”从云,今声。日光照在阜上,被阜遮光处背日侧,故为阴。且“陽”中“日”在上,“陰”中“云”在下,与月没有任何关系。此为训估。
看阴阳二字的古文就可以明白,阴阳与日有关系,日光可以照到的地方就是阳,反之为阴。所以说没有太阳的白天便成了阴天。山之阳为近日方,而川之阳为远日方,再明白不过了。从此处推理,能看到的为阳,故表为阳,不能见到的为阴,故里为阴。有光的地方热,故热为阳,无光的地方寒,故寒为阴。所以说阴阳以光为第一性,其它的都是第次性。
以此为论,再看天地阴阳,光自天来,故天为阳,与天相对者地,地为受光,故地为阴。向光时为昼,故昼为阳,背光时为夜,故夜为阴。在地系统中,可见的是表,故地表属阳,不可见的为地心,故地心为阴。地心与地表相对,地心热,因地心不可见,人见从光,故地心之热的阴阳等极次于可见之光,为阴中之阳,地表较地心寒,因地表可见,故地表之寒为阳中之阴。人立于地上,头向近日,脚向大地,故头为阳,足为阴。人可环抱,抱者为腹,可见者为背,故背为阳,腹为阴。光自外来,来者为入,相对为去,故来者阳,去者阴。故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负者去也,去者阴也,抱者入也,入者阳也。”
阴阳有二义,一为静时阴阳,一为动时阴阳。此即太极一分为二体。
静时阴阳为形而上阴阳,为体,动时阴阳为形而下阴阳,为用。形而上阴阳为一体两端。形而下阴阳为两体一端。
先说静时阴阳:光可照到的地方为阳,反之为阴,可见的为阳,不可见的为阴,僻如,一本书,封面可见,封底不可见时,故面为阳,底为阴。书表可见,书里不可见,故表为阳,里为阴,此书为一体,封面与封底,书表与书里,为二端。形而上谓之神,为名,此为静时阴阳,为一体二端。
再说动时阴阳:僻如光自天来,地为受光,故天为阳,地为阴,此中来者为阳,去者为阴。对地而言,光自天来,此时为阳,若对天而言,光自天去,此时为阴。此中光为一端,而天地为二体,形而下谓之器,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此时为动时阴阳,为二体一端。
知此阴阳二义,即可知病之理。僻如伤寒论治,一日太阳受之,此中太阳为静时阴阳,相对为少阴,为一体两端,当部位讲。伤寒传变,可用汗吐下三法,此三法,皆为自里向外出,对人而言,皆为去,故为阴,此三法皆可治实证,虚不可用。而用诸补药,对人而言,皆为来,为入,故为阳,为可治虚,实不可用。若伤寒在表实,以麻黄汗法,以阴去阳。若伤寒表虚,用桂枝补法,以阳和阴。若伤寒里未实,而用下法,则里虚而又虚,邪可乘虚入里,以成结胸痞满。此时先下为去为阴,为之更虚,邪入为阳,反而成实。此时人与病,即正与邪,为二体,用药之治,为一端,为动时阴阳。
此阴阳之大义也。

阴阳大道------阴阳大义三大定律
阴阳大义第一定律(太极定律):没有离开阴阳的气,亦没有离开气的阴阳。
阴阳大义第二定律(二仪定律):阴阳二气消长是绝对的,阴阳二气平衡是相对的。
阴阳大义第三定律(三才定律):定义上的阴阳是客观上的阴阳二气在人心中的反应。
太初洪蒙,无极生太极,太极一生,便有了宇宙的开始。太极是有物质基础的,此基础便称之为气。气聚则成形,散则为气,只是肉眼分辩的不同。有了气之始,便有了阴阳,此阴阳为气的相对而言,实则为一太极,气即是分阴阳,阴阳皆是气,所以说没有离开阴阳的气,亦没有离开气的阴阳。
为了方便对阴阳二气的研究,引出个太极体概念。太极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系统。在太极体中,阴阳是极别相同,性质相反的一对。
阴阳二气的消长是绝对的,前面已经论述动时阴阳。在太极体中,来则为阳,去则为阴,来去为阴阳的消长,消长的结果,开始之地为阳,终结之地为阴。僻如光自天来,光自日出,则日为阳,地为受光,则地为阴。僻如地上的蒸汽,从地面蒸发,则在地面时为阳,凝结成云处为阴。在云化成雨降落到地面时,则凝云化雨处又为阳,雨落地面处又为阴。此时是阴阳消长的过程。在阳处则散,到阴处则聚,聚多时又当散为阳,散多时又当聚为阴。僻如风,热之处气薄,但能力大(此能力为阴阳单体时的活力,实际上阴阳是可无限而分的,此只是在太极体中以某块作为阴阳,如同物理学中的质点。能力为新引出的名词,同时还有控制能,与控制力,及控制能力等诸词,这里只作导言,今不作解释,在完整版中会说明),寒之处气厚,能力小。阴阳二气单体的量与能力的总和,便是阴阳二气单体的控制能力,若热处的控制能力大于寒处的控制能力,则风自热处吹向寒处,为暧风,此时热处为阳,寒处为阴。若热处的控制能力小于寒处的控制能力,则风自寒处吹向热处,为寒风,此时寒处为阳,热处为阴,所以热的运动并不只是从热到寒的运动。阴阳控制能力相等时,此时便为阴阳二气平衡,所以阴阳二气平衡是相对的。阴阳二气的消长是宇宙一切运动的基础,这时一个重要的推论,在阴阳运动定律中有专讲。
在哲学中分唯心与唯物两大阵营,此中是以何为第一性的区分。唯物论以物质为第一性,唯心论以意识为第一性。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在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中定义的意识为客观物质在人大脑之中的反应。这恰恰是马克思的聪明之处,客观物质与人大脑的反应,必须有人的参与,离开人即没有意识,人为客观物质的很小一部分,二者的反应与整体的物质,是以部分对整体,所以物质为第一性的。若定义意识为客观物质对客观物质的反应,则无处不是意识,也无处不是物质,物质即是意识,意识即是物质。因为马派哲学不承认其它物质存在意识,只存在人的意识,人死了,意识也就没有了,所以是无神论。若意识是物质间的反应,则无处不是意识,也就是万物皆有灵,为有神论,此为二者的差别。马派哲学中对于其他物质不存在意识,而客观上任何物质都有反应,于是便有了反应,应激,反射等名词以示差别。在中医阴阳论治中,是病邪与人体,药物与人体的作用,与人的意识无关,所以用的是有神论,是物质对物质的作用。
中国的古人同样也是很聪明,发明了三才,天地为阴阳,人在其中也,没有人的参与,怎么会有定义上的阴阳。这便是三才定律。在古人的观测中,人与日的关系最密切,通过的媒介为光。所以光所来处为阳,所受光处为阴,便有了天阳地阴。此是静时的阴阳,为人定义的阴阳。北方寒而南方热,这是中国古人的观测,若是在南半球则相反。以现代人的认识去否定古人认识,是历史局限性。古人之说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并没有违反阴阳定律,但有适用性,在另一太极体中用的是另外的阴阳,所以古人之说有点象自圆其说,实为参照物太极体的不同。
水气自地面水处而升,升至天上汽凝云处而终。此为动时阴阳,二体一端。
以地面水处与天上汽凝云处组成的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动始处为阳,动终处为阴。水气自地面水处而升,相对地面水处而言,相对为去,为阴。水气相对天上汽凝云处,相对为来,为阳。水气动之始处为地面水处,地面水处为阳,水气动之终处为天上汽凝云处,天上汽凝云处为阴。
地面水处以水气之动相交天上水汽凝云处,即为此二处的相交,相交生成的万物,便是云。此时阴阳相交为何在天上水汽凝云处?答:此控制能力的不同,地面水处的控制能力大,天上汽凝云处的控制能力小。
此时天上汽凝云处因水气的上升,慢慢生成云,此处的控制能力在渐渐变大,当与水气上升(即地面水处在此处的控制能力)控制能力相等时,此时为饱和,为阴阳的相对平衡。为无极时刻。无极一动,(因有杂质在饱和水蒸汽内运动)便生成小水滴,此时无极又变成太极。小水滴凝大,当此时天上汽凝云处的控制能力控制不了此水滴时,便下落,下落的过程中,水滴凝的更大,便为雨。雨落在地面处,因有地面的承受,雨不能再落,只有慢慢的向下浸润。饱和时,在地面成为水积。此时又时一个阴阳相交的过程,阴阳相交生成的万物是水。
蒸汽与雨是地面水处与天上汽凝云处两次阴阳相交的过程,记住是过程,是地面水处与天上汽凝云处二体之间的一端。是以此为过程作用阴阳的相交。是两次阴阳相交的过程,并非“蒸汽与雨就是阴阳相交”。
地面水处与天上汽凝云处二体皆可阴可阳,要看具体在什么过程中,阴阳者本身就是相对的两面,你阴时我就阳,你阳时我就阴。只有相对,没有绝对。
在第二定律中,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消长即是在运动,而对于何处为阴何处为阳的相对静止部位当如何认识,如何命名,即是第三定律所要提及的内容。
第三定律:定义上的阴阳是客观上的阴阳二气在人心中的反应。
定义上的阴阳,是阴阳的命名,如天为阳,表为阳等。客观上的阴阳二气,指得是阴阳的消长,是运动的气。心指的是人的思维阴阳二气,不是实体上的心脏。阴阳二气消长的结果,由人心去认定,是对一端两体的定义,即是天为什么为阳,地为什么为阴。此中定义上的阴阳,为不同太极体中的阴阳认定。僻如光自天来,则天为阳,地为阴,此处天地在一太极体中,与其他不相干。其它如山之阳,山之阴,川之阳,川之阴同。而在山川太极体中,山近日,川远日,山又为阳,川又为阴。与山或川本身自我的阴阳太极体不相干。黄河之川为地面河,高于平地的小丘处,此二者形成太极体,则黄河之川又为阳,小丘又为阴。所以说:“古人之说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并没有违反阴阳定律,但有适用性,在另一太极体中用的是另外的阴阳,所以古人之说有点象自圆其说,实为参照物太极体的不同。”这里面就必须要有人心的参与。
而对于意识的认识,《内经》有“两精相搏谓之神”之光辉论断。也就是“客观物质与客观物质的反应”。人的大脑也为客观物质之一,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之中的反应,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也包含在“两精相搏”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也只是“两精相搏谓之神”之中的意识的一小部分。认识这一点对中医发展有什么好处呢?《金匮》:“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脾为人器官的一部分,若以“两精相搏”断,肝脾自有自已的意识,而非人的整体意识。见肝之病,必先实脾。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断,肝脾没有意识,意识只存在人的大脑中。这时见肝之病,医肝而不必实脾。二者有天壤之别。这也是中西医的差异。
由“两精相搏”论断第三定律:定义上的阴阳是客观上的阴阳二气在人心中的反应。此中的人心若以广义而推之为阴阳二气,则就成了第一定律:没有离开阴阳的气,亦没有离开气的阴阳。因为有人定义上的阴阳,所以必须有人的参与。人的参与,将心比心,就可以揣度宇宙间的阴阳。

  

阴阳大道------阴阳大道守恒三大定律
阴阳大道第一守恒定律(大道守恒定律):阴阳大道总是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
阴阳大道第二守恒定律(无极守恒定律):阴阳大道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无极与太极的相互转变。
阴阳大道第三守恒定律(太极守恒定律):总太极体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气与能力的相互转变。
阴阳大道总是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此即是佛祖所言的业力,一切物都逃脱不掉。
大道初生,即是无极,无极一现,便化太极,此中无极为静时阴阳,化太极后,即生出阴阳二气,为动时阴阳。无极守恒定律实际上即是太极守恒定律,只是静时与动时的区别。无极守恒,即是有无相生,太极守恒,即是气聚为形。
阴阳二气,各为一太极,同处一太极体中,如同物理学中的质点。阴处气多,而能力小,阳处气少,而能力大,气与能力的总和,便是阴阳二气的控制能力。控制能力的差别,便形式了阴阳二气的消长,控制能力相等时,便是阴阳二气的相对平衡。
设无极未动时,阴阳二气之端便是极点,阴极有气无能力,阳极无气有能力,二者控制能力相等,便是无极平衡,此状态不存在。太初之时,或收于阴极,或散于阳极,极则动,动则成太极,或阴极化出能力,而气渐少,或阳极聚则成气,而能力渐不足。在阴极化出能力时,为大爆炸之形成大道,在阳极聚则成气时,为白热化形成大道。阴极与阳极的相互转变中,阴阳消长在其中,此为二体一端。自一端二体互相转变的一个过程,佛祖称为一劫。
无极动而太极生,太极生后,万物皆在太极体中,即是现在的时刻。
在太极体中,总太极体是恒定不变的,所变的只是内部气与能力的转变。选择一个太极体进行研究,僻如风的形成,是由于气体的流动。在寒处,气聚则厚,而能力低,在热处,气散而薄,而能力大,寒热的控制能力相等时,便为无风。当日北移时,在北半球,热处渐得能力(此时气亦在变少,但微小不足道,可略不记。),此时热处的控制能力增大,便是向北推移,此时便是暧风。在寒处,由于热气的挤压,气聚的更多,二者若平衡时,则相对无风。当日南移时,热处的能力则渐少,相对寒处的控制能力大,则为寒风。
再僻如研究日与热处组成的太极体。当热处受日热时,此时必是日热的控制能力大于热处的控制能力,此即是日光照在了大地上。若再把寒处加在此太极体中,为日光,寒处,热处三者组成的太极体,此中寒热为一太极体,此太极体又与日光成一太极体。寒处在远日方,热处在近日方,日再向寒处移,则热处的控制能力在变大。此时再研究热处时的气与能力,由于阴阳大道第一守恒定律,则热处大道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则热处能力增大,能力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则能力向气转变。气则相对欲增加,此时气的增加远远小于能力的增加,可略不记。气亦欲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则必向处扩长。在气增减略不记时,便可以成为能力守恒定律,同样,在能力增减可略不记时,便是气守恒定律。在近极点处,气可转成能力,能力亦可转成气。这是一个重要的推论。
阴阳大道守恒推论:阴阳大道的转变总是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对此三大守恒定律有何应用?第一定律为业力,病理中常用,当人受病时,为病的控制能力大于人的控制能力,此业力便为人的抵抗力。第二定律在中医学中可以知道真火的形成,有无的相生,为丹道之基,先天之本。第三定律在中医学中可知道后天的气化。物理学中的惯性,质量能量守恒,质能转化等也含在此中。
上面以说了阴阳大道守恒推论:阴阳大道的转变总是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当研究两个太极体聚变成一个太极体,或一个太极体裂变成两个太极体时,又与太极体内部阴阳的转变有所差异。
当一个太极体偏阴极时,也就是此太极体的控制能力比较大,此太极体与其以外的太极体控制能力相等时,为阴阳平衡,但此时极不稳定,为一触即发状态。此太极体就如同无极未动时的阴极。(阴极有气无能力,是相对于其外太极体而言,此内部仍存在气与能力。)当外部太极体或其本太极体发生微小变化时,无极便动,动则变,气化成能力而外散,这时便是裂变。人死亡时就要经过此一步。
一个比较稳定的太极体,若受到外部太极体的巨大作用,亦会与外部太极体化一个不稳定的太极体,然后再裂变。
若一个太极体偏阳极时,此太极体的控制能力亦较大,此时如同无极中的阳极。当受到外部太极体的挤压,或内部产生变化,又会能力化成气。比如象水蒸气,当受到外部挤压时,会化成水,或内部变化时,亦会结成水珠。人体中真火化真气时,即是此刻。
若两个太极体,一个处阴极,一个处阳极,二者一相见,便聚变成一个太极体。此时聚变而成的太极体,控制能力十分大,在人体便是真水化真火时,此聚变而成的太极体不稳定,如同一个太极体处在偏阳极时,便马上转化。此在人体中为真火化真气。
两个太极体皆较稳定,若再受到其它外部太极体的巨大作用,此两个太极体与作用的太极体,转化成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太极体,此为聚变,不稳定的太极体,又要发生转变,直至与外界稳定而止。
瞬间时从不稳定变成稳定,便是原子弹或氢弹的大爆炸。也是丹道中的冲关。
以上说的是多个太极体之间的作用,由上可推出阴阳大道守恒第二推论。
阴阳大道守恒第二推论:阴阳大道的转变是从为到无为然后到无不为的过程。
这是一个螺旋形转变过程。上面可知无论是裂变,还是聚变,首先太极体是稳定的,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过程。
裂变的过程,太极体相对不稳定,用外部太极体一个很小的作用,便激发到不稳定状态,然后气与能力相互转变,达到一个稳定的过程。
聚变的过程,太极体相对稳定,用外部太极体一个巨大的作用,激发到不稳定状态,此时的气与能力转变更大,再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裂变即是聚变,聚变即是裂变。不经过聚变,就没有裂变。聚变过后,就必须裂变。
在人体气化中,男白女赤先聚变相交,而后裂变成先天元精为真水。真水聚变生真火,此为水中生火之意,阴阳互根。真火化真气,又是一个裂变的过程。如此从为到无为,然后到无不为,再到不无不为。真气与水谷之气聚变,便成了人生的基础。真气进一步裂变,又化成了后天之精。(此在内景图中,兹不多言)
此中如何转变的过程,在阴阳大道消长定律中,转变的结果,在阴阳大道五行定律中。
在阴阳大道中,阴阳讲述的是格物,五行讲述的是生化。

  

阴阳大道-------阴阳大道消长三大定律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阴阳的消长为阴阳大道中一切运动的基础。
阴阳大道消长第二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消长的相互作用是大小相同,性质相反的一对控制能力。
阴阳大道消长第三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
以上说到聚变与裂变,此二者实为阴阳消长的过程。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阴阳的消长为阴阳大道中一切运动的基础。
观测阴阳大道中的消长方式,只有圆周与运动与往复运动。此为第一定律的第一推论。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第一推论:阴阳消长存在的方式为圆周运动与往复运动。
单位太极体是以圆周运动的方式存在的,消长运动中的阴阳由第三定律而定。太极体是气与能力的总和,太极体内又可分为若干单位太极体,作圆周运动的单位太极体亦是由若干太极体组成。太极体内的运动是往复运动,单位太极的运动是圆周运动。僻如地月系,太阳系等为单位太极体,而在地上的大气为一太极时,此为一太极体。
单位太极体的圆周运动好理解,太极体中的往复运动为何为一切运动的基础。僻如人的行走,可以向任一方而运动的,所作的不一定往复运动。但是人不论向何方运动,运动的基础都是由于肌肉的收缩,这是阴阳的消长运动。汽车在行驶,是由于发动机中活塞的运动。火箭的上升,是由于火力后喷,此时火箭如同发动机中的活塞,向一个方向运动,取的是活塞运动中的一段,但基础仍是阴阳的消长运动。
于是便有了第二个推论。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第二推论:往复的运动为阴阳消长的相对运动,往复的停止为阴阳消长的相对平衡。
太极体内阴阳二气的不平衡,自然就产生了阴阳消长的往复运动。相对平衡了,往复运动自然停止,此时阴阳的消长就相对平衡了。
在单位太极体内部,小太极体在作向极心的圆周运动,或向极心内旋,或背极心外旋。内旋时为入,为阳,但极心为阴,气多能力小,又在内旋,极心对极外太极体的控制能力在渐增大,最终的结果,便成了无极中的阴极。外旋时为出,为阴,此时极心为阳,气少能力大,又在外旋,极心对极外太极体的控制能力在渐减小,最终便成了无极中的阳极。自然时由阴极到阳极或由阳极到阴极的时间为一劫,取中间一段来研究,几乎无变化,所以便有了第三推论。
阴阳大道消长第一定律第三推论:在单位太极体中,阴阳的消长总是内旋或外旋,相对平衡几乎是不变的。
在茫茫宇宙中,单位太极体的形成,有的是新生,有的是青年,有的是中年,有的则是暮年。有新爆炸出来的,亦有近于无极的。就连我们所处的单位太极体,也时刻在旋转,在膨胀。最终也逃不离死亡,这就是生长化收藏。
上面说了阴阳的消长为阴阳大道中一切运动的基础。在太极体中,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主要是因为阴阳二气的控制能力,计算方法在阴阳大道运动定律中言及。控制能力是什么?
阴阳大道消长第二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消长的相互作用是大小相同,性质相反的一对控制能力。
控制能力是气与能力的总和,作用于阴阳二气单体外部,与总和成正比,与空间成反比,此在阴阳大道运动定律中讲。阴阳二气消长的相互作用,在作用处,控制能力的大小总是相等,性质总是相反。一方为作用方,另一方则为反作用方。
比如阴阳二气的作用,进行消长。阳处气与能力的总和,为阳的控制能力,阴处气与能力的总和,为阴的控制能力。此时的控制能力,为静时的控制能力,为阴阳两端的控制能力。在阴阳各为太极体之外,空间越大的地方,阴阳的控制能力越小,此为动时的控制能力,为阴阳二气作用的控制能力。若阳处的控制能力大于阴处的控制能力,则阳长阴消。阳所控制的空间大,阴所控制的空间小,阴阳消长相互作用处的空间必是近于阴处而远于阳处。在相互作用处的空间,阴阳二气的作用是相对平衡的,控制能力是相等的,性质是相反的。僻如夏季,阴阳相互作用的相对平衡处北移,冬季,则南移,即是此意。
阴阳大道消长第三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
在阴阳的相互消长中,消长方式只有圆周运动与往复运动。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在前面已经论述,兹不多言。要注意的是在圆周运动中,内旋则为阳,但极心为阴。外旋则为阴,但极心为阳。很多人笼统的认为向内为阴,向外为阳,只是指极心处,而运动中的阴阳恰相反。

  

左右阴阳------- 青龙白虎
张锡纯先生在论述活络效灵丹时高鲁轩案:“用活络效灵丹,加京鹿胶四钱(另炖兑服),明天麻二钱,煎汤饮下。托其左腿者,觉自手缝中冒出凉气,左腿遂愈。而右腿疼如故,因恍悟曰,人之一身,左阳右阴,鹿名斑龙,乃纯阳之物,故其胶入左不入右。遂复用其方,以虎骨胶易鹿角胶,右腿亦出凉气而如左而愈。《礼》有之,“左青龙,右白虎”,用药本此,即建奇力,古人岂斯我哉。苟悟医理之妙,六经皆我注脚也。
友人李景南,左腿疼痛,亦自服鹿角胶而愈。隔数年,右腿又疼,再服鹿角胶,分毫无效。适有自京都来者,赠以同仁堂药坊虚骨酒,饮之而愈。愈后不知系何故,后见愚所治高鲁轩医案,不觉抚掌称快。”
白纸黑字,写得甚明。玄而又玄,众妙之门。故知阴阳大义者,知一而毕,非浅学者可为。鹿角通督脉为食草之物以通东方木生之气,虎骨生四肢为食肉之物以通西方金杀之气。但为何人身左为青龙,右为白虎?此在阴阳大道消长定律中已言及。
阴阳之道----天人合一感应中产生的阴阳
中华智慧几千年,阴阳之道从未中断过。地球世界上的其他任一民族,都没形成中华智慧中十分系统的阴阳理论,这是为什么呢?阴阳之道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宇宙只有一个,人既然要生存在此大道中,就必须要与大道和谐统一,在茫茫宇宙中,可分级不可思意数个不同的太极体,共同构成了阴阳大道。任何一个生物的产生,都要与总太极体和谐统一,也都要受到各自所处不同太极体的控制,这便是生物的多样性,宇宙物质的多样性也是如此。鱼儿受到水作为太极体的控制,则必须要与水太极体和谐,不同种类的鱼儿大体相似。其它阴阳之气则如此。
人作为生物生存在地球上,必当要与所处的太极体相和谐。
阴阳之道为何要产生在中华,紫极认为不是平白产生的,而是所处的地理环境,天人合一相作用的结果,并非某一次偶然的发现。包括中医、针灸,也并非某一次偶然的发现而形成的经验。
产生阴阳之道的条件:
条件一:地理位置必须是平原地带。
人类逐渐减少为生理最基本的需求饮食而付出的时间,有了观察思考的时间。这样就必须要进入农业社会。人类若每日为生存的食物而烦恼,则没有空闲时间去思索大道。饱食后还要有充分的休息,为下一次取得食物作准备。这样进入了农业社会,有了余粮,则会空出更多的时间。进入农业社会,就必须要在平原地带,中国是最早的农业社会。
条件二:地理位置必须四季分明。
这样四季分明,阴阳有基础,思考才有了认识。
条件三:地理位置必须在北半球。
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头向天,足向地。地球有磁场,人亦有磁场。人的头部是南极,而下部会阴为北极, 具磁偏角。为什么头部不是北极?这是人的生理构造,不是为什么,丹道内景中可显现。因人的头向日,为南极近日,只有处在北半球,南方才近日。
条件四:地理位置上的磁力线方向,必须指向东南。
为什么必须指向东南,人要顺磁力线而居,方能人体磁场与地球磁场感应合一。在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太阳相对地球,自东而来,自西而去,故东为阳,西为阴。在风水阳宅中,顺磁力线而居,在中原大地,必是青龙宅,面向东南。太阳相对地球旋转,相对东方为近日方,相对西方为远日方。只有磁力线指向东南的地理北半球,东南才能为阳,人居此处才能天人合一。
由上面的条件,在地球中,唯独中华平原具备。
条件五:地理位置上必须有人的参与,且相感方能遂通。
天地阴阳选择了中华平原,此处的地理环境与人的内景相通,但只有致虚极时,方能感而遂能,才能达到天人感应,才会创造般的发明阴阳理论。
由上五个条件,只有中华平原地带才具备完全,所以阴阳大道在此处不会被灭亡。但第五个条件,是以人为本。现在西风东渐,唯利是图之风大盛,人心浮躁,如苍蝇之逐臭,再想感而遂通,难矣!不但如此,反视阴阳为迷信。现在阴阳大道的家败,看来也难免的。知阴阳者,只能在民间少数派了。悲哉!
阴阳之道-------玩弄阴阳,其乐无穷。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真至圣贤,乐阴阳而不疲。
以人身作阴阳,头为南极,足登阴极,背阳向天,腹阴向地,左则为阳,相对近日,右则为阴,相对远日,内景中左右阴阳亦是如此。男为阳,女为阴,二者相合,为一太极体,分明是一个混沌地球,腹贴在内,背阳守之,(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头阳向南,会阴朝北,男左为阳,相对近日,女右为阴,相对远日,(日东升行阳二十五度而左旋,男左相对而来,女右相对而去。日西落行阴二十五度左旋,女左相对而来,男右相对而去。)清阳并于上,则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浊阴并于下,则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有特殊者左捌子。)清阳上天,浊阴归地。僻如人溺水而亡,浮于水面,则俯者为男,仰者为女,真是死不改阴阳属性。欢喜佛怀中抱女,人头蛇身交尾而居,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否则死不远矣!
人身作一太极体,左阳右阴,上阳下阴,背阳腹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非肝脏生在左,肺在右,左右者,为阴阳之道路,左阳也,右阴也,肝气升也,肺气降也。
青龙者,东方生气,白虎者,西方收气,朱雀者,南方长气,玄武者,北方藏气。治左宜青龙,治右宜白虎,治上宜朱雀,治下宜玄武。初生之枝芽,皆得青龙,向南之叶花,皆为朱雀,收杀之阴始,白虎之啸,传种之根实,皆补玄武。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治癌误区
  治病如治国,用药如用兵,医者为良相。
  以治国论治病。
  病之所成,若贼占山为王。其治有二:霸道攻之,王道安之。细分之有四:用霸道,若敌之弱,可一举而灭之。敌之强,反劳民受克。用王道,国家殷富,招之或安。国之贫困,或受其侮。此即易之阴阳四象也。为相者必当首实国力,而后王霸并用。若独用霸道,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独用王道,妇人之仁,岁月迁绵。观癌之成,病实强可知。癌细胞本亦为体正常细胞。因饮酒伤毒、情志不快等,官逼民反。而成癌变。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又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今病已成,而病变之速,可知癌生命力极强,发展力极大。当如何医之?观癌之变若民之忿,当火毒不发而成,当清之凉之,达之导之。使毒有出路,忿气得出,病自愈也。视癌而非癌,精神之畅愉,此阴平阳秘也。
  今治癌之法,以我中医无能,而从西医化疗。癌未杀尽,正常体细胞死过半也。癌病真死于癌症少,死于并发证与医误者多矣!西医管他!不论体虚否,仍继续化疗之。多则六七,少亦四五。且我所医病号,多是让我进行升白。药未尽而死于化疗途中。黄泉路上冤鬼多矣!可惜!可惜!西医管他,仍收取巨额医疗费用,使得家破人亡。终得出癌证乃绝症,不可医之,医亦无咎论。使今世人谈癌而色变。呜呼!为医者父母心,岂不痛心哉!!!
  此并非说西医化疗无用论,乃医德不存也。为医者当把人当人看,不可作机器观。治癌之法,仍当王霸并用。为中医者行中道也!若行化疗一二次后,不可再三再四,视体之强弱,病之大小而调治。攻邪不忘守正,补虚切忌留邪。减病人精神压力,病又何难为也!非癌症不可医,乃医之误也。非医之误,乃病者有死欲也。非病人不信中医,古医道之不传也久矣!此中至理,仍当易医界诸仙友共复兴古医道之大计也。

紫极先生论白血病之发病及治疗
(一)、病因
白血病为造血功能病变的一种恶性肿瘤。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及病机未完全明确!
中医对白血病之病因,归纳仍不越三条:内因、外因、非内外因。
内因:先天遗传,胎中受病,后天伤精,致使先天之精亏损。
外因:六淫深入骨髓,致使骨髓病变。
非内外因:感染瘴气,环境诱导。
中医对白血病之病因,发病机理从上三条。
先天遗传,亲代后天之精变异,具白血病因,子代当发白血病。
或怀胎之中,受外界物理辐射,吃化学药品,使骨髓病变,而发白血病。
精成而骨髓生,或后天伤精,手淫、房事过度,醉以入房,精亏而不能生髓,使发白血病。
或后天伤精之后,六淫深入骨髓,骨髓内环境改变,使骨髓病变。
或因输血,血质具白血病因,流浸骨髓,骨髓因感瘴气而病。
或后天受外界物理辐射,接触化学物质或服用化学药品,浸害骨髓,而发白血病。
(二)、病机
白血之为病,并非是因血液中血细胞癌变,癌变发生在骨髓,根在肾。人之生,先成精,精成而骨髓生。肾生骨髓。肾藏精。
阳者卫外而为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骨髓在内,具藏精而起亟之功,因骨髓感邪故,髓不藏精,则起亟力大,髓内则恶性增生。起亟力大,则血细胞生之过速。
因血细胞生力有余,精气不足,则血细胞有不完全成熟者即生者,或过度成熟者,细胞发生变异,形态异常,此细胞,并非癌细胞,乃变异血细胞。
(三)、发病过程
或伤精,或感瘴,或诱导,则骨髓病变,发为恶性增生,在内藏精力不足,生发力有余,则各血细胞增生。髓生细胞,精气为养。生发力有余,则更现精气不足,病人常现精亏之象。精气不足,则细胞发育不全,血液中血细胞则具异常形态。此异常形态血细胞,并非癌细胞,只是为先天残疾之血细胞。
此时病情表现为:血象检查,有异常血细胞,血细胞增多。因血细胞增多,则病人发热。精亏之象,则病人恶风寒,气虚乏力。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则不欲食。有异常血细胞,则血虚贫血,出血不凝。
藏于内而象于外,在内藏力不足,则血细胞增多,而运于血脉,行于周身,在外则不能固外,病人常自汗,发热。不能卫固,则为阴出,内生寒气,病人常感寒至骨髓,骨节疼痛。
异常血细胞增多,在体为异物,当为邪气,正气与之相伐,常态血细胞与变异血细胞残杀,脏器亦参与此战,多为肝脾肿大,变异血细胞之邪气与多余正常血细胞亦常浸害身体正常器官。病人常身体衰竭,易受其他外淫侵袭。
正邪二气相搏的结果,使得正常红白细球减少,常态血小板亦减少,此时病人身体抗病防御力差,易于感染。常生贫血,出血。
因正常血细胞减少,身体更需要正常细胞,参于正常生化,更使得髓生细胞之力亢进,此为代偿。血象检查,各细胞增生的更多。如此恶性循环,正气更虚,肾精虚极。
故白血病之死亡,常以出血不凝,感染,身体器官衰竭而亡。
(四)、治疗方法
 
因生命都具有生长壮老已。无论正常细胞,还是异常细胞,皆有个生死的周期。
西医治疗此病,主要是化疗之法,进行缓解。以杀血细胞为目地,表面使得各细胞数血检正常,而实际上在骨髓中,仍在恶性增生。此为掩耳盗铃之法。
且化疗药品又进一步伤精伤髓,使得精更亏,髓中癌变增生更速。若身体先天之精稍不足,则更加速死亡过程。
在急性发作期,用化疗药品,暂时可以控制血细胞的量,使不至于即时死亡,这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中医治疗,以藏精为主,能够藏精,藏精之力增大,则增生起亟之力就小。
步骤
1、急病期
施以育阴为主,兼毒药攻之,使得血象正常。
2、稳定期
施以藏精为主,血象会暂时升高,但身体各证候保持不变,或有所减轻,精能够藏,细胞有自已的生死周期,会保持在一定范围不变。
3、攻邪期
施以通阳为主,血象会进一步升高,身体各证候皆会有所减轻,血象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不施以治疗。此阶段是最困难时期,或复感邪气,或心理诱导,病情会有反复,反复之甚,则会再度入急病期。
4、恢复期
施以气化为主,后天补先天之法。身体各证候消失,血象有可能仍在原定范围,随着气化的深入,细胞自已的生死周期,血象会逐渐降至正常范围里。
在第四步结束后,身体才能彻底的恢复,病才为痊愈,回复正常人的生活。
紫极先生揆度阴阳

揆度阴阳
愤笔疾书新“伤寒”,仿仲师序作新论。
论曰:
余每览于古,有之为医者,未尝不以养生为要,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养名于杏林之中。
又有道德修为之人,依道立命,唯德是修,比若赤子,可全神游戏于世间。
又有立本之人,内少劳思,外勤四体,虽形名皆贱,亦可怡养于天年。
怪于居世之士,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祟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此自古皆有之人,今较之犹甚。
然卒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不得不求之于医,由是而为医者出矣!
待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
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
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
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观古圣之为医者,莫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及至张仲景医圣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若能寻之所集,思过半矣。
伤寒之下,诸子皆多发明,仍不出《内经》之旨。
自叶天士出,发明温病之论,后习叶学称时医者,举温病欲抗伤寒,以为寒热两大法门,诸病皆用清轻,如隔靴之挠痒,至病疾甚,无力回天,时医竞可断死期。
居世之喜其乖巧,信其断言,时医者大流行。
为时医者,可不念思求经旨,发演其所知,承温病指南,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以某病用某方,某方用某药,某时见某证,某证为不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以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难矣!
且医死之人愈多,断死期之愈确,愈可成就名医,岂不怪哉!
自时医出,古医败矣!
祸不单行,屋漏逢雨,时医顶盛,国运衰弱,列强入侵,西风东渐。习西医者称新医,业中医者称旧医,于中医之中,因时医难用,古医不明,居世转求西医,且国运祟尚西学,至使西医大盛,古中医甚为稀有,此中华医道不明之原因。
且但观西医,舍本逐末,不识气化,岂知神明,万病动言之皆曰细菌,所医之法若列强之枪炮,虽杀菌有数,但自死无量,至使菌群之失调,抵抗力下降,长此以往,人将非人。病者死于西医者尤甚时医。
观今居世之人亡,寿终正寝者十之一,天灾人祸者,十之二,死于病疾者,十之七。病疾不能自医,必委之于医,初病即入膏肓,万不及一,因自误小病不医而转不治者,十之一,余皆医所误也,误之又误,至于医刃不见血, 岂不痛哉!
且西医经济,为利是图,失大医精诚之志,视人命如草芥,一人之病亡,一家之败落,惜乎!
是因愤笔疾书新“伤寒”之缘由也。
若人人识得神明内景,上可养亲,中可养生,下可济厄,中华古医道之有薪,何患于天上人间!
论玄第一
经云:夫精者,身之本也。(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何谓精?
经云:生之来谓之精。(本神第八)
人身自男精女血相合而来,本就只有一,此一为精,生生化化而成身。
生之来谓之精,此精何来?
经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决气第三十)
两神者,父神与母神,亦是指男精与女精,男女之精相搏合而成形,先身而生,是谓精,此精为一。
两神相搏,本为男女之精,何以冠 “神”名?
经云:两精相搏谓之神。(本神第八)
父本与母本,是两个个体,各俱为神。此两神相搏,阴阳和合,而成新的个体,谓之精。此精为生之来,在新个体内,精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两精相搏谓之神。复成为下一代新个体的神。
故可知: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神相搏,是谓精。精即是神,神即是精。神为亲,精为子。神为上一代之精,精又为下一代之神。如是无端。
老子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复动。
神与精,无极而太极,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经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经云:头者精明之府(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经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经脉第十)
经云: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经云: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大惑论第八十)
经云:诸髓者,皆属于脑(五藏生成篇第十)
经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经云: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者也(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问第二十八)
经云: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大惑论第八十)
经云: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经云:谚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心主神明,脑主精明,合之谓精神。肾主精,以生骨髓,髓生肝,精成而脑髓生,诸髓者,皆属于脑。
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水生木,木生火,肾生肝,肝生肾。心肾共主精神,枢在肝。有余在心,不足在肾。无有余不足,取之在肝,此之谓也。
孰主精神,是现在西医所谓的脑吗?五脏同主,以心肾为主,肝为枢,此所谓精明,神明也。
经云: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经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阴阳第二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阴阳立,阳动而阴静。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复动。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阳化气,阴成形。阳极变形,阴极变气。阳者气之终,阴者气之始,阳者形之始,阴者形之终。
阴极而动,动则气生,外于阳。故曰:阴者气之始,阳者气之终。阳极而静,静则形成,内于阴,故曰:阳者形之始,阴者形之终。此形散为气,气聚成形。
太极生两仪,阴阳动静具。有运动中的阴阳过程,谓之动态阴阳。有静止时的阴阳部位,谓之静态阴阳。
万物皆有质与能,谓之形与气。聚成形,谓之阴,散为气,谓之阳。阳聚成阴,阴散为阳。形聚于内,气散于外。内外皆有部,此言静态阴阳。气多者谓之阳部,形多者谓之阴部。中间唯有一物,气与形,谓之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阴阳之部,气形转变的过程,谓之动态阴阳。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考阴阳之本字,左为“阜”。“阳”从“日”有光,“阴”从“云”无光。“阜”上有光谓之阳,无光谓之阴。光自天来,由日而出,引申为天为阳,地为阴。近日点为阳,远日点为阴。可见为阳,不可见为阴。光明为阳,黑暗为阴。此皆静态阴阳。
由我(人)观察,光自天来,来者为至。无光时,好似离我而去。推出: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阴阳别论篇第七)
至去论阴阳,为动态阴阳。
无论动静阴阳,不过只是状态而已,中间只存在一精。静态阴阳为精的存放形态,动态阴阳为精的运动过程。
设天地云雨。天上有云,地上有水,云从气,水从形,故天为阳部,地为阴部。地面水化蒸汽上升,阴散为阳,气散于外,升之于天,地为气之始,天为气之终。蒸汽升天谓之云,云聚成雨,阳聚为阴,形聚于内,降之于地,天为形之始,地为形之终。雨降于地谓之水。此皆静态阴阳。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由是推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阳部降于阴部,谓之气流。阴部升于阳部,谓之气腾。蒸汽谓气腾,降雨谓气流。气流与气腾的过程,便是动态阴阳。中间唯有一精,谓之水。阴阳不过是状态而已,并不存在阴与阳两种物质。
气之与形,合而为精。在动态阴阳中,精多处为阳,精少处为阴。阴阳的运动,总是从精多(阳)向精少(阴)处运动。即是运动之始为阳,运动之终为阴。此与静态阴阳稍有别。静态阴阳中,气为阳,形为阴。动态阴阳中,精多为阳,精少为阴。
从地而看,气腾为离地远去,去者谓阴。气流为至地而来,至者谓阳。
为何会有气腾与气流两种状态?
地相对于天,水(精)多,地面水化蒸汽上升,地为阳,天为阴,从地而言为去为阴,从天而言为至为阳。天相对于地,水(精)多,云聚成雨,降之于地,天为阳,地为阴,从天而言为去为阴,从地而言为至为阳。动态阴阳的运动,从运动之始看,总是从精多(阳)处,以去(阴)的形式,运动到精少(阴)处。从运动之终看,总是从精多(阳)处,以至(阳)的形式,运动到精少(阴)处。
静态阴阳中,精的运动,可从阴到阳,也可从阳到阴。动态阴阳中,精的运动,总是从阳到阴。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人神第三
经云: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阴阳离合篇第六)
天、地、人,谓之三才。
天地之道,一阴一阳,法于自然,天机自动。有人的参与认识,便是意识形态,谓之人神。
人身生理,病理,皆从乎道。人神便是道的体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皆为人神之识。脱离人神,大道存而无人知,万物俱空。
经云:两精相搏谓之神(本神第八)。
意识:客观物质在人大脑之间的反应。
人神:人身物质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身外物质在人身物质之间的反应。(人精内部的两精相搏及人精与物精的两精相搏)
内经所言,神是广义的,如是两精相搏,万物皆有灵。从万物有灵中提取有人的因素,便是人神。
天地阴阳中,外者为阳,内者为阴。有人的参与后,即是“然则中为阴”。以人神观,人神居何处,何处则为阴,人神之外皆为阳。天地阴阳,是人地同为一体,从地处看阴阳。三才阴阳,是从人神处看阴阳。此即为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人在地之上,天在外,地在内,天为阳,地为阴,此为人地同体看阴阳,虽地在人之下,仍为太虚之中。若以日为中心,日在人之上,仍为太虚之中。以何处为太虚,何处即为阴。从人神看阴阳,人在中,亦为太虚之中,为之内,内则为阴,人神之外,外皆为阳。人神为阴,人身为阳,人身为阴,天地皆阳。
论天地道生,以地为太虚(人与地同体)。论人道生,以人神为太虚。以地为太虚,日东升西落。所谓日心说对地心说,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以人道生,每个人神皆为心。
人神居何地?曰两精相搏者也。居在西医所认为的脑吗?不!脑只为人神的一部分,人神就居在人身中。
人身五大系统,可全统系人身。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凡人身之处,皆谓之人神。
脑是什么?
经云:意之所存谓之志(本神第八),肾藏志(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六节藏象论篇第九),精成而脑髓生(经脉第十),肾生骨髓(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诸髓者,皆属于脑(五藏生成篇第十),脑为髓之海(海论第三十三)。所谓西医的脑,不过是人神的封藏之所,不但脑部,所有的骨髓皆与脑同效。五脏有变,则性格改变。而人的性格,又能影响人的相貌。此所谓“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人中之阴阳,然则中为阴,人神居人身。在人身之中,天地阴阳中去者,对人神而言,皆为至。至者,对人神而言,皆为去。出人身之外,人神在人身中,天地阴阳中去者为去,至者为至。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者,太虚也。
老子曰:大盈若冲。
经云:无逢其冲而泻之。(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冲皆此意也。
阴、阳、冲三气,即为阴阳有个中。此谓之三才阴阳。
三才者,天地人,人与地同为一体,则三才阴阳,便是天地阴阳。在古典阴阳之论中,三才阴阳唯《内经》中致以实用,并发展成三阴三阳之论,此为其他经典所不具,也是《内经》以人为本,此其道生(上古天真论篇第一)的具体表现。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白,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内经》论天地之阴阳,地为阴,天为阳,以象之谓也。论人中之阴阳,人神为阴,人身为阳,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内经中天地阴阳论人中阴阳,即为天人合一。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贪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惧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故真、至、圣、贤者,谨熟阴阳,无与众谋(阴阳别论篇第七)。
  
援物比类第十三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者,太极也,二者,阴阳也,三者,冲气也。有冲气,阴阳之相交,天地万物生。负者,守也,去也。抱者,环也,入也。内守阴,外环阳,去为阴,入为阳。阴阳之相交而生冲气,冲气者和。
一者,象也,二者,数也,三者,理也。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象数之认识,理也。
象是群体,数是个体,存在系统的等极差别,也就是太极等极的差别。以生物为象,则生物内的植物、动物皆为数。以动物为象,则动物内的人、牛、马……等皆为数。对象与数的认识,便是理。象与数是大太极与小太极的关系。理是大太极与小太极的联系。
以象数理通合于道,即为援物比类。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所运用的都是援物比类法。
及于比类,通合道理(示从容论第七十六)。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援物比类法相似于今天的所谓模型法。
象数是符号模型,是对宇宙太初太始太素的模拟与描述。模型可分为物质模型与思维模型两大类,通过模型可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
物质模型中,以形态相似的模型去再现原型,可以是人造物,也可以是标本,西医所用的解剖学基本都是此类模型。西方人偏向于物质模型法。
思维模型是两精相搏的结果,是客体在人神中的映象、摹写。再通过人神处以运算、推理。象数模型即是其中的代表。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营卫气血、藏象经络等都是此类模型。中国人偏向于思维模型法。
在象数符号中,存在的道的差别。
辟如以宇宙为象,则宇宙中的存在两大数,即生物和非生物。以生物之数或非生物之数,皆可描述宇宙之象,但不等同于宇宙之象。也就是说生物之道或非生物之道皆可描述宇宙之道,但不等同于宇宙之道。以生物为象,则生物中存在动物、植物两大数。动物或植物之数,皆可描述生物之象,但不等同于生物之象。此就是象数道中的差别,母系统与子系统的差别。
以人之数比类动物之象,可以得动物之象中的一部分。以犬之数比类动物之象,亦可以得动物之象中的一部分。若以犬之数比类人之数,则差别大了。但较以草之数比类人之数更有相似的模型。
什么模型能具体的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只有原型自已本身。其次是类已。再次是类类已。再次是…….。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道的差异,太极的亲疏,系统的远近。
西医的小白鼠试验,用的就是动物模型法,也就是物质的援物比类法。以动物模型来模拟人相似的生理、病理过程。但小白鼠必定是小白鼠,不是人类,再如何比类生理、病理,都不如以人的模型来比类。
中医学所用的援物比类法,主要是思维模型法。先抽象出原型(人)的特征,建立象数比类,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营卫气血等模型,来阐述原型(人)的形态、特征和本质。再把这些模型,放之大道,以天人比类,用天人合一的方法,使宇宙之道得以大统。
西方有时也使用思维模型法,并促进了西方科技的发展。在远离了地球仪之类的物质模型后,创造出质点之类的思维模型。在远离了标本之类的物质模型后,创造出基因之类思维模型。只有从物质模型到思维模型,才能更接近于道。
中国的思维模型,几千年早已固定,是一套比较完美的思维模型法,最接近于道,但中国为何没有创造出现代科技?
科技的兴起,是缘于思维模型的定量化。而中国的思维模型是定性化。因定性化的存在,只注重道的体知,并用应于生命的探索,创造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反而科技落后于现代的西方。
思维模型是定量化,是物质模型的廷伸,中西之间文化的差别,本质上还是物质模型与思维模型的差别。
在应用于人的生理、病理及治疗中,愈接近于人体本身的模型,愈能更好的表达出人的状态。生命的研究,只有以人体作为试验室,反观自察,才知道什么是人。西医的小白鼠,无论如何是变不成人的。西医不用人之道来研究人的生理病理,最终的结果就是害人害已。目前西医表面上是壮大,是繁荣,所治的病市却愈来愈多,所谓的不治之症亦愈来愈多,这恰恰如同秋末之虫。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的科技是落后的,五四运动后,中国的一切都是落后的,直至现代,教育也是如此,近代撑握中医命脉的人,大多是奴颜婢膝。如果没有老百姓的需要,中医估计早会被灭亡。
几千年的文明,中国人早已撑握了思维模型法。在思维模型法中,目前的中国,急需要定量化的思维模型去研究科技,更需要定性化的思维模型去研究生命。
科技可以定量化,而生命却不能。中国需要的是科技,在生命的问题上,中国不需要西医。
  

大衍之数第五十五
在宇宙生成模型里,古代所用的方法,是以数来演象。
宇宙中任何物质的生成,都要经过从先天到后天的过程。
先天是无极而太极之时,此时为无,也为有,处在临界之时。
后天是太极动而生阴阳,生成了物质,物质又有气化以运动。
在内经中,对于人的生成,也是如此。
经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决气第三十)
此时,两神为父母,未相合时,新的个体不能产生,为无极之时。合而成形之时,先身而生,此时谓精。此精便是先天,是无极而太极之时。先天状态为临界,成精即化生,太极即动而生阴阳。无极而太极,太极即时生二仪,只是瞬间,基本不用时间。
经云:两精相搏谓之神。(本神第八)
太极一动,化生阴阳,阴阳谓之两精。两精相搏,而成神,神便是新生的太极整体。阴阳继续化生,众精互为相搏。
两个太极整体的神,又进行相搏,合而成形,为一个新的太极,此新的太极,又谓之精。
这便是生命,物质的延续。
先天之精的生成,由两神父母之精合而成形,以肾水为用,肾为先天。先天之精为瞬间之精,不吃不喝,寂而不动,感而遂通。先天之气与形,合二而为一。
老子对此段时间的描述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无极而太极,先天之精成,太极便动,动则生阴阳,化成后天之形体。后天以脾土为用,开始升降出入,新陈代谢。后天之气与形,分功而用。辟如肝形在右,而气化在左。
老子对此段的时间描述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陈抟老祖,传图书易,行之于世。
先天之时,完成只是在瞬间,后天之时,便是生长壮老已。老祖显传<河图>,密传<易龙>。
<易龙图>为天地生成气化形体先天图,<河图>是天地生成气化后天图。
…………………………2……7…………………………
………………………(火…长)………………………
……3……8……………1……6……………4……9……
…(木…生)………(水…藏)………(金…收)…
…………………………5……10…………………………
………………………(土…化)…………………………
………………紫极图式(一)易龙图……………………
<易龙图>为先天气化形体图。脏体心在上,肝在左,金在右,脾在下,肾在中。以肾水为先天。生气在左,长气在上,化气在下,收气在右,藏气在中。以藏气为用。
先天气,为两神相搏而成,此两神为阴神与阳神,合而成形,此两神在新的个体中,为阴精与阳精。阴精与阳精的结构图如下:
…………………...…….……7…………………………
………………………(火…长)………………………
………3……………………1…………………9………
…(木…生)………(水…藏)………(金…收)…
……………………………5………………………………
………………………(土…化)…………………………
………………紫极图式(二)易龙阳神图………………
……………………………2………………………………
………………………(火…长)………………………
………8…………………6……………………4……
…(木…生)………(水…藏)………(金…收)…
……………………………10…………………………
………………………(土…化)…………………………
………………紫极图式(三)易龙阴神图……………………
在图式(一)中,上下相加之数为24,左右相加亦为24。为阴阳平衡。此为无极之时,极度静止。静极而动,无极而太极,太极动,先天变后天,水土易位,后天以脾土为用,在图之中央,此时<易龙>变<河图>,先天变后天。
…………………………2……7…………………………
………………………(火…长)………………………
……3……8……………5……10……………4……9……
…(木…生)………(土…化)…………(金…收)…
…………………………1……6…………………………
………………………(水…藏)…………………………
………………紫极图式(四)河图(后天气化之初图)……………………
在<河图>之中,上下数相加为16,左右数相加为24,数相差为8,8是木之数,为生,故河图为后天生化之图。因不平衡,则动,动则气化。在易龙图中先天五脏体之位,亦随着河图气化之行。先天五脏体之位,在河图气化之初,仍是上为火,下为土,左为木,右为金,中为水。
<易龙图>中的气化与形体,位置本是一体,在先天变后天,水土易位之后,气机不平衡,五脏形体之位置随着气化而改变,形成后天人体五脏的位置。
五脏的位置,随着<河图>的气化,从气化之初至气化之终,终于成形,为后天五脏位置。
<河图>的气化之初,如图式(四)。气化之终,由图式(二)阳神图与图式(三)阴神图,两神相搏而决定,通过运算可以算出最终五脏的气化位置。
在阳神图与阴神图的两神相搏中,阳神图上为7,阴神图上为2,两神相搏,得为9,故气化之终上为9。阳左为3,阴左为8,相搏为11,得为1,故气化之终左为1。阳右为9,阴右为4,相搏为13,得为3,故气化之终右为3。阳中为1,阴中为6,相搏得7,故气化之终中为7。阳下为5,阴下为10,相搏为15,得为5,故气化之终下为5。如下图
……………………………9……………………………
…………………………………………………………
………1…………………7…………………3………
…………………………………………………………
……………………………5………………………………
…………………………………………………………………
……紫极图式(五)易龙终图(后天气化之终图)……
<河图>为后天气化之初图,五脏的形体位置仍是<易龙图>中的位置。在图式(五)中,则为后天气化之终图,五脏由先天形体之气,生化成后天有形之脏器位置。
在图式(五)中,上为9,由图式(四)<河图>中的4、9之气统图式(一)<易龙图>中的右金入于上位,故上为肺金。左为1,由图式(四)<河图>中的1、6之气统图式(一)<易龙图>中的下土入于左位,故左为脾土。右为3,由图式(四)<河图>中的3、8之气统图式(一)<易龙图>中的左木入于右位,故右为肝木。中为7,由图式(四)<河图>中的2、7之气统图式(一)<易龙图>中的上火入于中位,故中为心火。下为5,由图式(四)<河图>中的5、10之气统图式(一)<易龙图>中的中央水入于下位,故下为肾水。
故后天五脏之形体位置如下图
……………………………9……………………………
………………………(上肺金)………………………
………1…………………7…………………3………
…(左脾土)………(中心火)………(右肝木)…
……………………………5………………………………
………………………(下肾水)………………………
……紫极图式(六)后天五脏形体图……………………
先天化后天,后天再气化,使五脏形体以生成,而成为人体的生理结构。故<内经>中,所言肝生于左,肺生于右,只是气化而言,不是形体所在。
再用象数模式进一步推出:
从图式(四)<河图>是气化之始,气化之终到图式(五)<易龙终图>,从气的运行可以看出,1之气从<河图>运动<易龙终图>入于左,为左旋,故可知气升于左。9之气从<河图>运动<易龙终图>入于上,为右旋,故可知气降于右。左旋为升,右旋为降。气在左侧左旋,为从下到上,在右侧右旋,仍为从下到上。所谓左升右降,都是从下到上,并不是在左从下到上,在右从上到下。肝生于左而升,形体脏器为土,土为木之臣。肺生于右而降,形体脏器为木,木为金之臣也。
再继续可看出,3之气从左运动到右,是7之气从上到中,5之气从中到下。此中都有讲法,慢慢自可悟出。
在图式(六)中,五脏最终成形,并安排在应当的位置上。此图,便是人的形体图。内部的1、3、5、7、9,为五大系统,统系周身,为众精相搏,为人神。
即然为人神,必然又当为下一代两神相搏的神,是子代的亲代。在图式(六)中,继续以3、8进行生化,以图式(六)与阳数3相乘,得出的结果,便是图式(二)易龙阳神图。以图式(六)与阴数8相乘,得出的结果,便是图式(三)易龙阴神图。阴阳两神再相搏,又生成一个新的个体,一个新的<易龙图>。如是如环无端,香火得以承续。
象数模型,是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法,是以数言道的具体表现。由于<内经>古人首先撑握了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以之来比拟天、地、人道,无住不利。
任何否定<内经>,认为<内经>不是科学,用西医的办法去改造<内经>。都是行不通的。
西医的科技虽然现在可以克隆,但若有一天,能从受精卵中发现能发育成肾的物质,就在受精卵的中心位置上时,中西医才可能一统。但是这一天有可能永远都不能达到,因为从先天化后天,甚至不需要时间,科技再进步,能达到这一步吗?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782&fpage=1

[ 本帖最后由 chenbincai34195 于 2008/6/8 08:26 编辑 ]
发表于 2008/6/8 17: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很多地方看不懂.


慢慢学习!!!
发表于 2008/11/5 17: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慢慢學習!
发表于 2015/1/17 20: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授教,谢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9 03: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