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785|回复: 0

运用象数思维进行临床辨证施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5 15: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运用象数思维进行临床辨证施治
戴晓云

       中华古文化的灿烂不仅是因为她有源远流长历史,而是因为她是一个蕴藏着丰富自然规律、深刻人生哲理的半神文化,其具有将自然之道与人文之道相结合的认识事物的超然能力、内涵浩瀚广博。顺着中华古文化的脉络学习、养生、修炼,可以升华自身、成就智者。
    中医仅是中华古文化的一个细小的分支。中医根基于淳厚的中华文化,以阴阳、五行、八卦、河图、园周十二次模式及二十四节气等理论构成中华医道的理论根源。庄子曰:“通于一而万事毕”。应用中华古文化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方法简便、疗效显著。中华古文化功底深厚的人员学习中医较之一般学者,往往轻便快捷许多。现代很多人学习中医,常因传统文化底子薄,不易走入中医特殊的思维方式,常走弯路,甚至误入歧途。本人在长期临床过程中,边学习、边思考,从常规的中医辨证过度到运用象数思维进行临床辨证施治。本人不揣简陋,在此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不妥之处,请各位同行指正。
     一、象数概念
    象数是中国古文化最具特色、并贯彻中国文化始终的一种对事物认识的思维表现方式。象:为象征、比拟;数:以此来规范、度数天下万物,自然界一切均可数字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就采用了数来区分世间万事万物)。二者结合而全面认识事物,从而达到“问一类而万事达者,谓之知道”(《周髀算经》句)。
    易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万物。
    医道以阴阳(两仪)为最基本。阴阳:可以解释万物、自然的变化,解释生物生老病死的过程。
    其次五行:木、火、土、金、水,解释天地间万物属性,解释五音、五味、五色,与人体密不可分的五脏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也与八封、河图相应,左木右金、上火下水、中土呈四象之态。(待续)

运用象数思维进行临床辨证施治(续)
戴 晓 云

           八卦:解释自然的整体性和具体性及无限的象征性。天(乾)、地(坤)、雷(震)、风(巽)、山(艮)、泽(兑)、水(离)、火(坎)与二十四节气及十二经脉相应,说明自然与人体阳气升浮降沉。如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为震、巽卦,位东方,由封藏于坎水之中阳经小寒由艮卦上升而成,故此时用药不可寒凉,要固护下焦阳根。
    河图:最具代表的中国数理哲学。一、二、三、四、五代表五种物质,水、火、木、金、土之数,一代水数,二代表火数,三代表木数,四代表金数,五代表土数。一下、二上、三左、四右、五中,一加五为六为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加五为七为火(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加五为八为木(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加五为九为金(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加五为十为土(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左升右降(左青龙,右白虎),上浮下沉,互为运动,互为交融。均加五(土),表示治疗任何疾病时应顾护先天之本的同时一定要顾护后天之气(土)。
    圆周十二模式:对天体地球的定量(经天纬地)、时空定量。一年十二月,一日十二时辰,人体十二经络及相应脏腑与十二地支相配相属,告诉我们如何起居、养生、用药治疗及针刺。
    案例:
    李X X,女,28岁。2007年11月7日就诊。患者咳嗽5天,呈剧烈呛咳,痰少,伴咽痛咽痒,头痛以两侧为甚,咳嗽以丑、寅时加剧,往往梦中咳醒,4天前在其它医院就诊用止嗽散加减治疗无效,遂来我院就诊,并提出想用西药配合治疗,我劝其先用中药治疗,如无效再用配合西药治疗。考虑患者丑、寅时加重咳醒,丑为肝经当令,寅时为肺经当令,此为肝胆之热冲塞肺经,用四逆散及小柴胡汤加减。方如下:

柴 胡24克  炒枳实24克 白芍24克 炙甘草10克  
防 风10克  法半夏15克 红参10克 木蝴蝶10克
生姜10克   黄 芩6克 三剂。嘱患者子时前服药。
    11月9日患者来述服药一剂咳嗽明显减轻,己服完两剂,己无明显不适症状,还余一剂,问是否继续服完。中病即止,嘱患者余药弃之不用。
    二、象数运用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可数推。”,《周易》、《内经》、河图等用象数的理论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人体的生理病理都可用象数来表达。如告诉我们:肝,在季为春,在五行为木,在自然方位为东方,六气为风,在色为青,五味为聚酸,五音为角,五臭为臊,五畜为鸡,五谷为麦,五志为怒,五数为三八,在卦为震巽,为青龙,五毒为贪,五志为仁,在脉为弦,性疏泄,阴阳不同状态时为阳气生。
我们学习时用象和数的概念去认识,就会理解其深刻的涵义。
    《伤寒论》更是一部以象数为基础、高度概括临床辨证施治的经典。以六经理论为主,把握其主证、主脉、经脉循行部位、用法、用方、用药、用量等均以象数来表述。《伤寒论》就是一部系统的象数医学专著。如小柴胡汤,其象:1、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2、脉弦;3经脉循行部位(略)。临床诊治时应见其证,用其药,往往效显。不能只见西医诊断的急性热性病、感冒、慢性胃肠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无论有无小柴胡汤证、脉等,一谓就用小柴胡汤,这样只会让中医越来越走向没落。
    再如厥阴经证,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如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脉微及其经脉循行部位(略),用乌梅丸,并不单只治虫证、蛔厥。本人以此方治疗多种疾病。
    案例:
    1、胃脘痛
    患者龚XX,女,32岁。2004年3月11日就诊,诉上腹部隐痛、喜按、饥不欲食、纳差、心烦热不欲饮、神疲乏力、舌淡暗、苔薄白、脉微,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糜烂性胃炎。见其证有饥不欲食、心烦热、脉微,用乌梅丸改汤剂治之,方如下:
乌 梅10克  红 参10克  当 归10克  黑附片8克
干 姜4克   细 辛4克   花 椒4克   黄  连2克
黄 柏4克   肉 桂6克 三  剂。
    二诊诉能进食、吃饭香、胃脘痛减轻。后用附子理中汤加砂仁、川木香治疗一周痊愈。
    2、咳嗽
    石XX,男,48岁。2005年9月16日来诊。咳嗽半月,曾用西药抗炎、止咳治疗无效。就诊时患者咳嗽、自觉有一股气上冲随即咳嗽、胸闷、胸腹部觉灼热、夜寐欠安、咯白粘痰、色质淡暗呈紫兰色、舌前部无苔、后部黄厚、脉微。胸片提示:支气管炎。当时考虑良久,患者无三阳表证,舌质淡暗呈紫兰色为素体阳虚、沉寒久结,舌前部无苔后部黄厚为寒热错杂伤阴,根据其有腹部有一股气上冲随即咳嗽、并胸腹部灼热,遂用乌梅丸改汤剂加减,方如下:
乌 梅10克  红 参10克  细 辛5克   黑附片8克  
桂 枝6克   花 椒4克   干 姜4克   黄  柏6克  
黄 连2克   当 归15克  麻 黄10克  苦杏仁10克
三剂。
    诉服药1剂效显,只有一两声咳嗽,服药3剂后无不适,遂用桂附理中丸调养身体。
    3、慢性前列腺炎
    许XX,男,42岁。2005年10月21日就诊,诉小腹坠胀不适、尿频、尿短少、无尿痛、睾丸部隐痛、夜尿频劳累后加重、乏力。西医诊断:前列腺炎。经西药及微波治疗疗效不显,遂来就诊,一诊用药黄芪、荔枝核、肉桂、小茴香、乌药、益智仁、泽兰、泽泻、补骨脂、黄柏等加减治疗一月余。小腹坠胀不适、尿频、尿短少、夜尿频明显好转,精神渐佳,但仍诉睾丸部隐痛。因肝脉循少腹绕阴器,谓睾丸为木之余气所生,及肝主玉茎配以震卦、震木,遂用乌梅丸改汤剂一周,疼痛消失。
在临床过程中,只须把握疾病的象(征候群及脉象),不管西医如何诊断,只要是其证,便用其药,往往药到病除。象数思维初看起来,很是茫然,但实则都是中华文化最基本、最有特色的文化元素。中医与中华古老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中华古老文化滋养了五千年的炎黄子孙,希望中华医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更大贡献!(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2 22: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