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5028|回复: 9

见闻浅思杂录十八:脾阴虚浅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4 18: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见闻浅思杂录十八:脾阴虚浅谈               作者:黎小裕   邮箱:lichongyu103163.com
   [摘要]专科教材《中医内科学》未述及脾阴虚证,由此可见脾阴虚证未被重视。然临床中脾阴虚证却颇为多见且按滋养脾阴论治多可获效。其实对脾阴前贤早有认识,鉴于脾阴虚证论治在《中医内科学》中的缺如,笔者撷取名贤医家有关脾阴虚的论述,试就脾阴的实质、脾阴虚与脾阳虚、胃阴虚的鉴别及治疗脾阴虚的方药予以概述,以期引起同道的重视。
    关键词  脾阴;脾阴虚证;方药;
    专科教材《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病症[1]中有脾阳虚衰证却无脾阴虚证,有胃阴亏虚证却无脾阴虚证,人们多忽略脾阴,或以胃阴统脾阴混治之,然《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每一脏器都有阴阳两个方面,脾脏自然也有脾阴脾阳之分,一旦阴阳偏颇即可发生病变。[2]而脾阴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或发生于疾病的某一阶段,其临床表现有着共同之处[3]有必要使脾阴虚彰显示人。
    一、脾阴
    要想了解脾阴虚,首先要了解脾阴为何物,其实对于脾阴的论述,在明代以前的论述较少。《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脏真濡于脾。”的的提法,其中的“濡”字就是指脾阴的作用。《难经》中有“血主濡之”,濡为滋养润泽之意,泛指阴血,实指脾阴。直至明清时代,脾阴始为医家所注意,对脾阴的认识也逐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明清医家不仅对脾阴、脾阴虚有明确论述,而且对其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4]缪仲淳、周慎斋胡慎柔吴澄吴鞠通薛生白曹庭栋唐容川陈修园张锡纯等名贤代有发挥。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说:“胃气弱者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可见,滋养脾阴,必须用滋润甘凉之品,取其甘以补脾,润以益阴。滋而不腻,运而不燥。周慎斋在《慎斋遗书·卷七·虚损门》中说:“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证而用之,矣脾之气旺,旺则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升火降矣”。吴澄在《不居集》中说道:“古方理脾健胃。多偏重胃阴而不及脾阴。然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灼,津液不足。”吴鞠通对脾阴也有一定认识,他在论述湿传中焦时指出:“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提出了外邪侵入人体,不但可以伤及脾阳,也能伤及脾阴,在治疗时一定要引起注意。薛生白也曾曰:“心阴虚则易汗,肺阴虚则多咳,肝阴虚则火升,肾阴虚则发热,脾阴虚则便秘。”明确指出了各脏阴虚的辨证要点。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脾阴足则万邪息。”说明脾阴在养生学上也有重要地位。清代唐容川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釜中无水亦不熟也。”提倡治病应注意区别脾阴与脾阳。陈修园说:“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治脾阴虚者,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千古滋阴都误解,太阴脾土要扶持”把脾阴提高到三阴之长的位置。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指出:“治阴症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然灌溉诸脏腑也。”总之,后世医家在前人对脾脏生理、病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医疗实践、不断的总结和提高逐渐发展、完善了脾阴这一理论概念。从众医家的论述中可以认为脾阴应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组成脾脏的实质结构,一是脾脏所化生的营养全身的营养物质。它们主要化生于水谷,其主要作用有:①构成脾脏的实质,供给脾脏本身更新、壮大的物质。②与脾气、脾阳一起共同完成运化、统血、升清等功能,它是产生上述功能的物质基础,如元代朱丹溪指出:“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③脾阴能濡养全身脏腑,组织,如张锡纯说:“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5]
    二、脾阴虚与脾阳虚、胃阴虚的区别
     脾主人体运化功能,这项功能由脾阴和脾阳协调一致共同完成。[6]脾阴主健运需要脾阴、脾阳二方面的配合,脾阳是脾脏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脾阴是脾脏运化水谷的营养物质,诸如营血,津液,脂膏等。脾阴主温运,脾阴主融化,从作用上脾阴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磨谷消食,濡润孔窍的作用。脾阳虚者多因劳倦,饮食不节而致,其证多见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脘腹冷痛,食入难化,或食后腹胀,口不渴,舌淡苔白。脾阴虚多由饮食不节,如恣食辛辣、香燥,酗酒等,导致火气伤中,耗伤脾阴,或积郁忧思,内伤劳倦等,使虚火妄动,消烁阴津,暗伤精血,从而损及脾阴,或因肾水亏乏,不能滋脾而致脾阴不足,此外,湿、火、燥等邪气久羁中州,或长期妄服刚燥辛烈之晶等,亦可导致脾阴亏损。[7]其证常见食少腹胀、腹痛消瘦,便结尿黄,渴饮不多、低热、舌红;并伴其脏腑虚衰症状。从证侯鉴别看,脾阴虚和脾阳虚是不同的。脾阳虚,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腹中冷痛,食入运迟,大便溏薄,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脾阴虚,阴虚在生内热,津伤则化燥。故颧红、唇舌红、口渴、心烦、脉细数。[8]
    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纳一化,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泄;胃为腑,属阳,传化物而不藏。脾阴主升,胃阴主降,脾阴主营血,胃阴主津液。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诸病,胃阴虚多为阳热诸病。脾阴虚则不纳而便难,胃阴虚则津液受劫而口渴。脾阴虚重在育阴和营,胃阴虚则偏于增液。[9]胃阴虚则常见于急性热痛后期,邪热伤阴所致。其证常有食少或饥不欲食、胃中灼热、嘈杂、呃逆、干呕、口燥、咽干等。同时脾阴虚和胃阴虚也不同。脾主运化,脾阴虚不足以运化,则腹胀便溏。胃主纳谷,胃阴虚不足以纳谷,则纳呆或知饥不食,干呕作呃。口干咽干,脉细数。因此脾阴虚从生理病理证候上是有其实际内容的。
    三、治疗脾阴虚的方药
    对于脾阴虚证的治疗,诸多医家遣方用药各有独到之处,然其治疗原则,皆宗《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脾欲甘”之说,均守《素问·刺法论》中“欲令脾实……宜甘宜淡”之训。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的“淡养脾阴”的观点,充实了“甘淡滋脾”的理论。唐容川总结提出的“甘寒益胃阴、甘淡实脾阴”观点,组方遣药以存津液为要旨,阴阳兼顾的宝贵经验,倍受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遵循。[10]理脾阴之药,当以芳香甘平,培补中宫,而不燥津液之品,务期燥湿合宜,俾脾胃复健,饮食日增,生化不绝,则虚损可望恢复。[11]脾阴之证在临床上表现十分复杂,如果辨证不佳,往往容易延误病情。故应在脾阴学说的总则指导下,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机动进行治疗。气阴两虚者,可配益气之品;阴虚化热者,当滋阴清热,适当用一些寒凉之品;湿热内蕴,热极伤阴,用甘淡之品;吐泻而渴者,配以甘酸化阴药物,可使营气上升,精气发散。
    常用中药如山药、沙参、太子参、扁豆、山药、苡仁、玉竹、莲肉、白术、麦冬、石斛、云苓、甘草等药。其中又尤以山药性平不燥,补而不滞,滋而不腻。近世张锡纯创一味薯蓣饮,单用山药一味,称其“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润滑又收涩,是以能补肺肾兼补脾胃”。可见山药是补脾阴的良药。山药入肺脾二经,《本经》曰“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既能补阴,又能益气,与人参、莲肉配伍效果更能增强,故为补脾之良药。
     常用补脾阴方剂主要有:1、吴澄《不居集》中的理脾阴5方:①中和理阴汤(人参、山药、扁豆、莲肉、老米、燕窝)②理脾阴正方(人参、紫河车、白芍、山药、扁豆、茯苓、橘红、甘草、莲肉、老米、荷叶)③资成汤(人参白芍扁豆山药茯神丹参橘红甘草莲肉檀香)。④升补和中汤(人参、扁豆、山药、茯神、钩藤、陈皮、甘草、荷叶蒂、谷芽、老米、红枣)⑤培土养阴汤(制首乌丹参扁豆谷芽白芍车前莲肉猪腰)2、慎柔养真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黄芪,记载于《慎柔五书·虚损门》)。3、陈藏器《三因方》六神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4、《局方》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苡仁、砂仁、莲肉、桔梗、陈皮)。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参苓白术散是理脾阴正方,我认为其中砂仁、陈皮似嫌香燥。苡仁渗利,一般单纯脾阴虚者,不宜如脾阴虚兼水湿内停者,用此方较切。[12]
    胡慎柔在《慎柔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补脾阴方药的煎法,认为应当去头煎不用,只服第二、三煎,头煎燥气尚未降尽,二、三煎则燥气尽,隧成甘淡之味,所谓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此无法中之,活法也,可供参考。屡屡用此法治疗小疳疾,大人虚劳,收效佳良。
   结论
    经过众多名贤对脾阴虚证的论述,使脾阴虚证的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均有了全面的认识,且脾阴虚证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有独特之处,然其临床表现却广泛而复杂,易与其它症候混淆或隐没于其他证候之中。通过对脾阴虚的认识,对其脾阴实质、症候及治则方药进行讨论,冀以希望指导临床诊治,使人们重视脾阴虚证的诊断及治疗,弥补专科教材《中医内科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肖振辉.李佃贵主编 《中医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5  
[2]王敬珍 李密清 脾阴虚证辨治体会[J]国医论坛.2007,22(3):28
[3]骆铭 脾阴虚症临床治疗验4则[J] 国医话坛. 2008,23(3) :15~16
[4]张洁 明清时期脾阴学说的研究[J] 福建中医药.2004,35(4):52
[5]刘尚义主编 《南方医话》[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2
[6]周祖贻邓冰湘等 脾阴理论初探[J] 新中医. 2005,37(5):8
[7]http://cm.39.net/078/21/106673.html
[8]陆寿康主编 《医话医论荟要》[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101~102
[9]雷俊生 浅论脾阴虚与胃阴虚辨证论治特点[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5):12
[10]http://www.dadache.com/www/26/2008-01/1697_2.htm
[11]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85
[12] 陆寿康主编 《医话医论荟要》[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103
发表于 2008/10/4 21: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学习了
发表于 2008/10/9 18: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名医董德懋先生认为“慎柔养真汤”是滋脾阴的代表方,但不知此方出处。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17: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忘忧闲人 的帖子

慎柔养真汤出自《慎柔五书》  用药的话是: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白芍 莲肉 山药 五味子 麦冬 黄芪
发表于 2008/10/13 11: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黎版主。能提出脾阴的问题就是学术深入的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2: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忘忧闲人 的帖子

呵呵,这个是以前毕业时帮同学写的毕业论文,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多方查阅资料才写成的
发表于 2008/10/27 00: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提出的关于“脾”的问题!

谢谢楼主!关于“脾湿”的话题,正是在下关注的问题,平素经常四肢冰冷,疲乏、精神萎靡,干啥也没劲,经诊治,大夫说是“脾湿”。运用拔罐疗法,已经连续拔出很多的黄水和果冻状物质(督脉、膀胱经和脾经等经络处),咋有这么多的水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0: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尘安 的帖子

有没有出现水泡呢?
发表于 2009/10/28 13: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脾阴阳两虚的情况呢?

我的情况是运化不力,大便稀溏,四肢倦怠
大概是脾阳虚

我发现上述几个症候喜欢和潮热自汗盗汗联系起来
但是我很少出汗,这又是为什么呢?

大概我是相火不枉,肾水不能藏精的缘故吧
发表于 2015/7/25 17: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感觉不对口啊  那些药方明明都是健脾里气燥湿的  和有滋补脾阴有何挂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2 20: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