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029|回复: 0

转帖:黄厚腻苔案--网友KQHO的医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 12: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女士,69岁。发热5天,发热在37.6-39.3℃之间,大便不通,小便尚可,脘腹部胀痛,腰酸痛,纳呆,多梦,口干苦,不欲饮,有糖尿病、高血压史,在厦门第一医院诊断“急性肾盂肾炎;糖尿病性肾病?”06-1-2查血象:WBC15.76*109/L,N8.68*109/L,L5.89*109/L。尿常规:(镜检)WBC20-30个/HP,RBC1-4个/HP,尿血3+,蛋白3+,NIT1+,WBC1+,GLU3+。1-4日出院时血糖9.3mmol/l,T38.2℃。左脉濡缓无力,右脉细滑.舌淡暗苔淡黄厚腻。


痰浊湿热郁胆犯胃

青蒿30 黄芩12 陈皮10 姜半夏15 茯苓15 生甘草3 枳实15 竹茹12 干姜10 泽泻30 滑石30 炒山揸20 石菖蒲15 赤小豆30 车前子15 马鞭草30




自注:虽然西医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但据中医辨证,病邪为湿热痰浊,病位在胆和胃。投以蒿芩清胆汤加味,2天3剂,一日服药4-6次。使用重剂,以力挫病势。温胆类方(如温胆汤、蒿芩清胆汤、黄连温胆汤等)的使用,是我跟随福建名医王彦晖教授抄方学习最主要的收获之一。方中投以干姜,一取“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以助阳化湿;二则起反佐作用,因方中寒凉之味较多,此乃南京中医药大学李飞教授治疗湿热类疾病惯用的手法。




服上方后已不发热,口干欲饮,疲乏无力,纳呆,入睡困难,多梦,大小便正常,视物模糊,舌淡暗舌两边黄腻苔。中间可见一层很薄的白苔。,左脉濡缓,右脉虚大无力。06-1-10血象:WBC8。44,N67。58%,L25。65%,M5。01%。血糖18。9mmol/l。

兼气津大亏




自注:患者服用一帖后,发热即退。因服药后有腹泻,后改2天3剂的剂量为一天一剂,腹泻未作。当然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在使用西药抗生素等,但前一阶段的治疗未加中药,发热一直不退,当服用中药一帖后,发热就立即退了下来,我们认为中药在治疗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血象下降,但血糖有升高趋势,舌上的黄腻苔得以明显消退,右脉由细滑有力转为虚大无力,说明邪气得驱,虚象渐露。根据我们的经验,对此湿温类疾病的发热,西药抗生素通常疗效不佳,但这却是中药之长。通过此病例,我亲身体会到了中医治疗热病、急性病的确切疗效,由是对中医的信心倍增。经治疗,邪气得到一定程度的驱除,气津两虚之象渐露,但此时不可进行大补(虽然患者身体很虚),因为邪气很未彻底清除,所以治疗上以驱邪为主,兼顾一下气津两伤的情况。改用黄连温胆汤加生黄芪、太子参、天花粉。之所以改用黄连温胆汤,是因为患者已不发热,而出现入睡困难、多梦等症,这正是黄连温胆汤所长。

黄连6 陈皮10 姜半夏15 茯苓15 生甘草3 枳实10 竹茹12 干姜10 泽泻15 生苡仁30 炒山揸20 石菖蒲12 赤小豆30 车前子12 马鞭草30 生黄芪15 太子参30 天花粉15

此帖转自中医舌诊网.有同道欲详细看此帖以及患者的舌象照片的话,去以下地址:
http://www.tongue.com.cn/bbs/dis ... D=87&replyID=8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2 20: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