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就能理解中医?
中医有那么肤浅?
笑话,没有谁敢说中医学完了的。
严肃胡问题
黄元御说,汉代一两是3、4钱,有人说,清代一斤是595克,一钱=595克/16/10=3、72克,于是汉代一两=3、4*3、72=12、646克。可根据黄元御医书整理小组,一两=15、625克,这就不对了。 还挺复杂的哦 中國古代度量~重量篇 :http://www.measuring.org.tw/commenu/scope_index.htm時代 斤=?克 備註
戰國三晉 250 司馬成公禾石權(中國歷史博物館藏)(258.1)
戰國楚 250 長沙近郊出土楚國砝碼(251.33)
秦 250 1964西安阿房宮遺址出土高奴石權,一百二十斤,重30750克(256.3)
西漢 250 武庫一斤權(北京大學藏)(252)
新莽 250 1927年甘肅定西稱?驛出土新莽銅權衡,石權每斤合249.6克
東漢 250 大司農銅權(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重2996克,按十二斤計,每斤249.7
南朝齊 375
南朝梁
陳 250
北魏
北齊 500
北周 700
隋 700(大)
250(小) 1930年易縣燕下都出土隋鐵權
唐
670(大)
224(小)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莊出土記有重量唐銀器七件,推算平均每兩42.798克,一大斤為684.768克
1979年山西平魯出土乾元金鋌,自記重二十兩,重807.8克,每斤646.4克;同出土「員外同正鋌」,自記二十兩,重283克,每斤重224克,當為小斤。
宋 640 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嘉祐銅則,自記重一百斤,重64公斤,每斤640克
金 640
元 620 1957年內蒙古興和縣魏家村出土貞元年斤半錘,實重878.44克,每斤585.6克
大德八年二斤錘(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實重1275克,每斤637.5克
明 590 天啟三年常州吳縣校準砝碼,存三兩一塊,實重109.3克,每斤582克
清 590 康熙十八年蘇州府校準砝碼,自記十兩,實重362克,每斤580克
乾隆二十九年工部營造五百兩砝碼,實重18700克,每斤598.4克
回复 #12 pandaii 的帖子
不用讨论这么多了,用经方的时候,大家试一试不就有了。按照覆杯而愈的标准来。我的经验是一两15.6克比较靠谱。 原帖由 有病治病 于 2010/1/22 15:07 发表
个人觉得张仲景考虑方子时,看重的不在于药物的量,更重要的是数,以及各药物间的配合比例。
为什么《伤寒论》上的剂量大,我蠢蠢的说一句,也许是古代的重量计量比较粗放,不像现在能这么精确到克。可能与古 ...
支持
回#15
我看到一些书上, 东汉的一两约13克, 这倒跟黄元御的一致了 这个问题不用再争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的汉代权、量,已经把这个疑问彻底搞清了,即汉代一两为15.625克,汉代一升为200毫升。在这之前,历代的达人们都是根据文献资料考证的。
所有的医家们,唯黄元御考证的最准确,他的依据是《汉书 律历志》,这无疑是最正确的。但是《汉书 律历志》所载权、量是以“秬黍”作为标准的,而不同时间、产地所出的“秬黍”是不一样的,所在存在误差。黄元御肯定是拿黍米来称量了,他称量的结果是汉代一两为当时的三钱四分,折合今制12.65克。
铢、两、斤、均、石为重量单位,龠、合、升、斗、斛为容量单位,上面有的朋友把重量和容量搞混了。 称分为:大称,平称,小称。
大称:为官家收取用的计量。
平称:为官家平售用的计量。
小称:为医家分售用的计量。 一两等于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