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daii 发表于 2010/5/26 20:25:11

回#18泥巴匠

你能说一下你的信息来源吗?汉代分西汉,东汉,这一变,度量衡也就变了,对西汉,的确如你所说,我手头的资料。对东汉,变了。这个问题重不重要,我不敢说;但对于我一个搞自然科学,有以治学严谨为荣的人来说,这么个简单问题,现代的中医都不能给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这只能说明,很大程度上,它只会忽悠人。

tom2000k 发表于 2010/12/14 11:55:03

一两超过10克如果是对的,那用伤寒的原方来治病,剂量大得惊人,现在的中医很少用这么大的量,如倪海厦治感冒的几个方,算下来,不过三五克

采苓 发表于 2010/12/15 16:39:15

本帖最后由 采苓 于 2010/12/15 16:40 编辑

有病治病 发表于 2010/1/22 15:07 http://www.ngotcm.com/foru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觉得张仲景考虑方子时,看重的不在于药物的量,更重要的是数,以及各药物间的配合比例。

为什么《伤 ...

我觉得用药如用兵, 兵有兵势, 药有药势. 你派500个骑兵1000个步兵,和100个骑兵和200个步兵,作战力能一样吗?
这个问题应该有定论.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0/12/21 10:34:00

我也认为仲圣方的剂量是易数关系,临床只要按比例配伍如方证相应也能收桴鼓之效。如真按汉时一升约现在一千毫升的话那麦门冬汤得用麦冬七千毫升,实在是惊世骇俗,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处方应该谨慎。当然细究仲圣的原方剂量是功在当代,福泽千秋的。

野医 发表于 2010/12/21 11:19:50

与熬粥一样,米下的多,熬稠一些,米下的少,熬稀一些。稠稀一样治饿病!八九不离十就行了,不必太计较。

md90 发表于 2010/12/26 14:15:23

胡希恕讲解伤寒论中认为1两合3钱合9克,不知哪个正确.

浔峰村夫 发表于 2010/12/31 21:31:34

按1两15.6克计算,仲景方剂量并不大。经方一般每剂的服法是三服,依此推算:经方的常用量三两=46.8克,分三服之后是15.6克。如果二两就是10.4克,比现在常用量差别不大。我习惯于经方1两换算成4到5克的简便算法。

bearvalley 发表于 2011/1/9 19:02:13

本帖最后由 bearvalley 于 2011/1/9 19:03 编辑

我按照一两=15克的剂量配的四逆汤,三剂彻底治好了纠缠我好几年的四季怕冷、老是腹泻的毛病(具体病情就不说了),服用期间没有任何不良感觉。其中附子用的是生附片。之前我在当地找的某名老中医给我开的药,连吃一个月也基本没效。

我不是中医,算是爱好者初级吧。

emergency 发表于 2011/6/1 07:12:52

我在书上看见,据张大昌考证,汉代用于称量药物、珠宝是用的是复秤,就是说和普通称量用的秤不同,是普通秤称重的二分之一,如果以15克为一两的话,药物一两约8克,好像剂量不算很大。

園度 发表于 2011/6/6 21:06:05

度量衡的理论考证 最终都是要运用于实践的 本人以经方中的大枣为参照物 感觉 粗略的将一两看着十五克 一斤看着二百五十克 临床疗效非常的好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经方一两究竟折算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