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5 东湖野老 的帖子
非常感谢您!感觉您这个方子应该对症,只是我有些方面讲的不太全面,这些天,气很虚,中气下陷,蹲一会儿直肠都会坠出来一点了。
另外今天不知道怎么有些咽喉痛痒,前后胸有点闷,时不时的想咳嗽一下。右眼有些干涩。
您看这样的情况,方子需要调整一下吗?如果可以,我明天就去买来吃。谢谢您了!
回复 #28 hz513 的帖子
看来腹胀是中气下陷所致。方子调整如下:黄芪15g、党参10g、知母10g、升麻3g、柴胡3g、桔梗3g、炙甘草3g、麦冬6g、鸡内金6g、炒神曲6g。
此方由升陷汤加味而来。升陷汤升中气,中气不下降则肠不热。前胸为阴、后背为阳,中气下陷,不能斡旋阴阳之气,则前胸后背皆胀。方中甘草、桔梗名甘草桔梗汤治咽喉痛。麦冬滋阴,借升麻、柴胡、桔梗上升之性以滋润眼睛。鸡内金、神曲助消化。
回复 #29 东湖野老 的帖子
谢谢,谢谢!看您两对个方子的讲解,很是敬佩,药还没有服就感觉轻松多了。
今天咳嗽比昨天严重了一点,赶紧去买来煎着吃。
谢谢您了。
[ 本帖最后由 hz513 于 2010/9/6 20:12 编辑 ] 夏秋之交直灸关元和中脘,即化浓灸,会好的,我自己试过,效果挺好 胃涨气,在伤寒论中称为“心下痞”,其病机主要为:寒热之气混杂于胃脘,二者排斥,不相融合,故膨胀。治当以半夏泻心汤调和之。
胃涨气,其形虽膨大,但中无实物,并非食积,只是气机不调。医者见此症,多循俗套,用消食和胃之法,故难以见效。
回复 #28 杏林箫客 的帖子
谢谢您指点,是啊,医院就是开“消食和胃之法“的药,吃了人更没有力气,胃也更不行了。因为体质太弱,症状也总变化不断...不知根在哪里。上次咳嗽严重,后来以“秋燥”治法才止住了咳嗽。但咳嗽好了随即“肚子气上冲至耳朵背气”的症状又来了...
上百度搜索了一下“半夏泻心汤”:
基本信息
【方名】 半夏泻心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肠胃 【组成】 半夏(9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方诀】 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编辑本段功用与主治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鸡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编辑本段用法与方解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
编辑本段禁忌与制方原理
【禁忌】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制方原理】 1.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2. 症状分析: (1)痞——同“否” →否塞不通 (2)满——胀满 (3)痛——疼痛 (4)否卦——天地不交流 — — 天 乾→胃不降浊→呕吐 — - - - - 地 坤→ 脾不升清→下利 - - (5)泰卦——天地交流 - - - - 地 坤→ 脾气主升清→地气上升 - - — — 天 乾→胃气主降浊→天气下降 — 3. 治法: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 君药——半夏: 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 臣药—— (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 ? 辛开 (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 ? 苦降 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佐药——人参、大枣: 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 A. 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 B. 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 使药——炙甘草: 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其中有“【禁忌】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一段,我感觉自己“气滞”----因为常常有“落气、嗳气、思虑叹气”的现象,加上胃下垂和直肠下垂。平时吃东西要很软化的,稍微硬了一点就引起“食积”。这样看这个【禁忌】中所说“不宜使用”,但不知“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又该怎么办?
[ 本帖最后由 hz513 于 2010/9/18 15:05 编辑 ] 胃气将绝 你还有精神上网打这么多字么 虚寒证而已 如果温中焦不效 应该改用温下焦 脾虚胃胀。脾虚健运水谷无权,致使完谷不化,还应考虑肾阳不足,有无五更泄泻。
郁闷难疏使得胃胀更甚,因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恶性循环。宜疏肝健脾 胃泄风湿
夫胃泄者,饮食不化,完谷出,色黄,风乘胃也,宜化剂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