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hz513

这算不算胃将绝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4 21: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胃极寒完谷不化的大便是腥 的!!象鱼腥那种,供参考。
发表于 2010/9/5 16: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手脚冰冷是胃气绝吗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21: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东湖野老 的帖子

非常感谢您!

感觉您这个方子应该对症,只是我有些方面讲的不太全面,这些天,气很虚,中气下陷,蹲一会儿直肠都会坠出来一点了。
另外今天不知道怎么有些咽喉痛痒,前后胸有点闷,时不时的想咳嗽一下。右眼有些干涩。

您看这样的情况,方子需要调整一下吗?如果可以,我明天就去买来吃。谢谢您了!
发表于 2010/9/6 09: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hz513 的帖子

看来腹胀是中气下陷所致。方子调整如下:
黄芪15g、党参10g、知母10g、升麻3g、柴胡3g、桔梗3g、炙甘草3g、麦冬6g、鸡内金6g、炒神曲6g。
此方由升陷汤加味而来。升陷汤升中气,中气不下降则肠不热。前胸为阴、后背为阳,中气下陷,不能斡旋阴阳之气,则前胸后背皆胀。方中甘草、桔梗名甘草桔梗汤治咽喉痛。麦冬滋阴,借升麻、柴胡、桔梗上升之性以滋润眼睛。鸡内金、神曲助消化。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20: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东湖野老 的帖子

谢谢,谢谢!
看您两对个方子的讲解,很是敬佩,药还没有服就感觉轻松多了。
今天咳嗽比昨天严重了一点,赶紧去买来煎着吃。
谢谢您了。

[ 本帖最后由 hz513 于 2010/9/6 20:12 编辑 ]
发表于 2010/9/11 11: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夏秋之交直灸关元和中脘,即化浓灸,会好的,我自己试过,效果挺好
发表于 2010/9/13 05: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胃涨气,在伤寒论中称为“心下痞”,其病机主要为:寒热之气混杂于胃脘,二者排斥,不相融合,故膨胀。治当以半夏泻心汤调和之。

         胃涨气,其形虽膨大,但中无实物,并非食积,只是气机不调。医者见此症,多循俗套,用消食和胃之法,故难以见效。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5: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杏林箫客 的帖子

谢谢您指点,是啊,医院就是开“消食和胃之法“的药,吃了人更没有力气,胃也更不行了。

因为体质太弱,症状也总变化不断...不知根在哪里。上次咳嗽严重,后来以“秋燥”治法才止住了咳嗽。但咳嗽好了随即“肚子气上冲至耳朵背气”的症状又来了...

上百度搜索了一下“半夏泻心汤”:

基本信息
  【方名】 半夏泻心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肠胃   【组成】 半夏(9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方诀】 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编辑本段功用与主治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鸡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编辑本段用法与方解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
编辑本段禁忌与制方原理
  【禁忌】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制方原理】   1.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2. 症状分析:   (1)痞——同“否” →否塞不通   (2)满——胀满   (3)痛——疼痛   (4)否卦——天地不交流   —   — 天 乾→胃不降浊→呕吐   —   - -   - - 地 坤→ 脾不升清→下利   - -   (5)泰卦——天地交流   - -   - - 地 坤→ 脾气主升清→地气上升   - -   —   — 天 乾→胃气主降浊→天气下降   —   3. 治法: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   君药——半夏:   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   臣药——   (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 ? 辛开   (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 ? 苦降   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佐药——人参、大枣:   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   A. 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   B. 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   使药——炙甘草:   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其中有“【禁忌】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一段,我感觉自己“气滞”----因为常常有“落气、嗳气、思虑叹气”的现象,加上胃下垂和直肠下垂。平时吃东西要很软化的,稍微硬了一点就引起“食积”。这样看这个【禁忌】中所说“不宜使用”,但不知“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又该怎么办?

[ 本帖最后由 hz513 于 2010/9/18 15:05 编辑 ]
发表于 2010/9/20 18: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胃气将绝 你还有精神上网打这么多字么 虚寒证而已 如果温中焦不效 应该改用温下焦
发表于 2010/11/12 12: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脾虚胃胀。脾虚健运水谷无权,致使完谷不化,还应考虑肾阳不足,有无五更泄泻。
郁闷难疏使得胃胀更甚,因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恶性循环。宜疏肝健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7 23: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