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阴证绪• 略例》

已有 412 次阅读2007/7/20 10:22 |个人分类:古代医学

本编内容有些欠缺)部分内容本人添加谬误之处请指正!

【作品与作者】元• 王好古
(约公元1200-1264年),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为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氏学验俱丰,著述较多。本书收集了王氏现存著述凡5种,依次为《汤液本草》(3卷)、《阴证•略例》(不分卷,并附海藏治验录)、《此事难知》(2卷)、《海藏癍论萃英》(1卷)、《医垒元戎》(12卷)。王氏自小聪明好学,成年后博通经史,究心医道。他少时曾经与李杲一同受业于张元素(年辈较李氏为晚),后来又从师兄李杲学医。王好古以儒者而习医,特别喜好经方。其造诣很深,后来又尽得张、李二家之传,成为易水学派又一名家,他的学术思想,尤以阴证学说为独到之处,并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有较大的影响。人生天地间,而
阴阳命之气,其受病亦不外乎此。

医家言视证察脉,则必本诸阴与阳,岐以来,诸书可考也。至汉长沙张仲景着《伤寒》一书,其言备矣。其法皆出伊芳尹《汤液》,如《易》之于数,《春秋》之于法,盖万世不可易者。其论气脉形声,以测人之脏腑经络之微,亦不过曰︰如是为阳,如是为阴,如是为寒,如是为热,如是为有余,如是为不足,以决人之死生之变于朕兆之前,使夫学人可以按而知之,苟能详辨而勿失,则思过半矣﹗然混茫乎疑似之中,葛乎毫厘之间,自非精思入神冥合造化,则不能也。是以古者之言医也,皆聪明有道之士,如孙思邈、陶隐居、葛稚川之徒,何如人也。迨夫叔世末流,多出于粗工庸人间,裒衣峨冠,挟方寸之囊,自命为医工,然试读其书,音读(音豆)且不知,况能索理于精微之地哉﹗如赵括之用兵,徒能诵其父之书,旋取覆败之祸。如又不能诵其书,则其为败,宜如何哉﹗夫阴阳二证也,寒与温之味,从而用之,亦二也。

其主治嗜好,又有大不同者,甚者各主一偏,互相诋訾。殊不知桂枝、承气之一倒置,则毙之患立见。异时承平贵为人之为病皆然,热黜阴候不论,岂理也哉﹗且四方风土既殊,而人之禀受亦异,而一律按之,其可乎?盖亦求其至当而已矣。呜呼﹗中古以降,老寿少而天阏多,岂真不幸与﹗盖医者心术之偏,其蔽必至于杀人,儒者心术之偏,其蔽必至于误天下,如宋之王安石是也。偏之为害之烈如此。夫窃尝谓受天地中和之性,得圣人公恕之学,不以利欲一毫入于其心,而后可以为儒为医矣,天地万物一理也,圣人之道一中而已《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况医乎﹗海藏先生王君进之,家世赵人,早以通经举进士,晚独喜言医,始从东垣李明之,尽传其所学,后乃精研极思轩岐以来诸家书,驰骋上下数千载间,如指诸掌。予在大梁时,闻其名诸公间籍甚,独以未识为恨,今年秋来晋州,始得候先生于馆舍,观其气和而凝,志一而定,有道者也。与之游,甚间暇,日出一编书授予,且谓予曰︰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若夫阳证,热深而厥,不为难辨。阴候寒盛,外热反多,非若四逆,脉沉细欲绝易辨也。至于脉鼓击有力,加阳脉数倍,内伏太阴,发烦躁欲坐井中,此世之所未喻也。予恐其误,积思十余年,盖考自岐伯,迄今洁古老人摄其精要,附以己说,厘为三十余条,有证有药,有论有辨,名之曰《阴证略例》,将锓以传,以诏后学,且与天下卫生之君子共之,子盍为我题其端?予退而伏读之,善之曰︰异乎哉﹗

未有是书也。其于救物利生之念深矣﹗至其论阳证见阴脉者死,谓有外伤内阴,若与阳药犹可生。若及阴阳易分寒热,阴阳易随仲景三经用药,皆出古人言意之表,学人又不深思而熟味之。噫﹗世之著书立言者多矣,其甚高难行,泛言无实者亦有之。然则是书之出,其知者必以为精思妙用所,传证以古今,不可诬也;其不知者则茫然无考,诋以为悠悠谈甚高难行也。予以为获一人贤者之知,不犹愈千百愚人之不知者,则是书可以传信行世无疑矣﹗故内翰王君从之,尝题曰“世所未闻”,真知言哉﹗比先生过上党,主吾故人文之,疗数阴疾尤奇中,皆书中所可概见者。文之始亦骇,不敢用,反己试,欢曰︰误人多矣﹗昔太仓公所上治验,太史氏列之传末,近代钱仲阳尝所治病,阎孝忠记于论证后。今从先生得所书主治次第,谨编如下方,亦足以证愚者之不知者。文之姓宋氏,讳廷圭,长平人,世亦号善医云。


岁癸卯冬十一月中浣日王官麻革信之谨题


 
济生堂主 蓝天百云 发布于2007-06-10 17:50:41
回复 #33 yeqin 的帖子
用扫描仪扫进去延后辨识的,是的;谢谢你指正!
yeqin发布于2007-06-10 17:30:04
现补打<岐伯阴阳脉例>一节缺文:启玄子云:阳脉法也.少阳,胆脉也.太阳,膀胱脉也.阳明,胃脉也.<灵枢经>曰:一盛而躁,在手少阳.二盛而躁,在手太阳.三盛而躁,在手阳明.手少阳,三焦脉.手太阳,小肠脉.手阳明,大肠脉..........
格则吐逆.
     .....启玄子云:阴脉法也.厥阴,肝脉也.少阴,肾脉也.太阴,脾脉也.<灵枢经>曰:盛而躁,在手厥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手厥阴,心包脉也.手少阴,心脉动也.手太阴,肺脉也.........关不得溺.
       下面还发现有一些,就不一一打上了.估计先生是用扫描仪扫进去延后辨识的,那就会有20%的错误.
yeqin发布于2007-06-09 23:08:07
看了先生的帖子,很感谢.
我有一本<阴症略例>单行本,对照一下,发现有不少缺文,如第一段就有,但我精神不好,无法校对,只好以后再补上.抱歉!
济生堂主 蓝天百云 发布于2007-06-09 14:11:55
该书主要为编集其师李杲的医学论述,其中也反映了王好古的有关医学思想。
全书分上卷、下卷、附录三部分,共载专题论述104篇。
        
上卷 主要论述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六淫所犯,辨证要点,五经(缺厥阳经)证治有关问题,其中伤寒内容最多;
        
下卷 广泛涉及《内经》、《难经》,脉法、针灸等有关问题,常附图表以助述;
      
附录 主要为病证诊法、治法内容。
该书为反映李杲及王好古《伤寒论》研究思想及其他学术观点的重要著作。

谢谢大家!


秋雁南飞发布于2007-06-09 13:51:27
虽然读不通懂,但仍要学习
柳絮倩影的个人空间 柳絮倩影 发布于2007-06-09 09:29:23
大文章,小读者,走过留痕。。。。
酒大黄的个人空间 酒大黄 发布于2007-06-08 21:24:58
分享啦:谢谢
济生堂主 蓝天百云 发布于2007-06-07 22:51:31
海藏治验录
《阴证.略例》一册,元海藏老人王好古撰,以伤寒阴证较阳证尤难辨,故作专书以发明之。

审证用药具有条理,前有麻革信之序。考《四库》著录海藏医书有《医垒元戎》十二卷,《此事难知》二卷,《汤液本草》三卷,独无此书,盖当时尚未出也。而明人编《东垣十书》者,亦未见此书,知为罕觏之秘籍矣。此本前有虞山钱会遵王藏书一印,又有惠定宇手定本一印,又有孙印从沾庆增氏二印,中有惠栋之印,字曰“定宇”。二印后有孙庆增家藏一印。近为吾友震泽吴君晓钲所得,真旧钞也。好古字进之,赵州人,以进士官本州岛教授。

自金入元,少时与李杲东垣同游张元素洁古之门,而年辈较晚,其后复学于东垣,故《医垒元戎》称先师洁古老人,又称东垣李明之先生,而此书麻序但云海藏先生王君进之,家世赵人,早以通经举进士,晚独喜言,医始从东垣李明之,尽传其所学。册末自题亦云不知何日复得吾东垣李先生一问之,并不及洁古何欤?然书中首列岐伯阴阳脉例,即次以洁古老人内伤三阴例,乃次以海藏老人内伤三阴例,而伊芳尹、扁鹊、仲景诸例俱编于后,虽不称先师而尊师之意已隐然见于言外矣。或有訾其用药过于温热者,不知专论阴证,何可杂入阳证治法。

海藏著述具存,岂但能治阴证不能治阳证者,安得以后入不辨阴阳,偏执贻误,追咎古人哉﹗自序题壬辰岁为金哀宗天兴元年,即蒙古太宗四年。册末自题称丙申秋,乃蒙古太宗八年,金亡已三年矣。麻序题岁癸卯,则太宗后乃马真氏称制之二年也。《医垒元戎》成于丁酉,岁在此书后一年,唯《此事难知》自序题至大元年,则上距金亡已七十余年,岂海藏享上寿至武宗时犹存耶?抑至大当是至元刊本之讹耶?并书以俟考。

                                                                                                                                                                               同治三年岁在甲子秋七月乌程汪日桢书于上海寓舍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6/7 22:52 编辑 ]
济生堂主 蓝天百云 发布于2007-06-07 22:48:46
发明仲景活人
烧 散灰性虽无寒热,只是推出阴中外来着人邪气,述类象形之法,圣人以至于此。故成无此朱公出人意表,而后之述者之不可及也。

妙香丸

辰砂(飞研,九两) 龙脑 腻粉(研) 麝香(研,各三分) 牛黄(三钱) 金箔(九十个,研) 巴豆(三百一十五个,去皮心膜,炒热,研如面,去油)上合研匀,炼蜜出净黄蜡六两,入白沙蜜三分同炼,令匀为丸,每两作三十丸。
若男子妇人因病伤寒时疾,阴阳气交,结伏毒瓦斯,胃中喘躁,眼赤,潮发不定,再经日数七龙仲景《活人》举阴阳易证,若脉果阴,当用烧 散下之,入三经药内调服,最为的当。其余杂阴阴部,为效速也。兼二药《本经》所言,治肾气壮阳,与诸姜、桂乌、附、茱萸等药,佐使相助,为效大倍,不可不知。

医书辞藻比之儒书,甚不美于观览,非若嘲风弄月之篇之畅怀也,非若礼义廉耻之典之壮志也,又非若忠节孝行之传之耸动人之奇称也,故士宦恶其技之末而不之学焉。是以世人所重者鲜,一旦抱疾,委命他人,岂其智邪?况伤寒古今为一大病,阴证一节,害人为尤速。予因暇日,集此《略例》,庶几有望于好生之君子者,或有人焉﹗读是书也,当反复披玩,前后贯通,乎此,则畅怀之乐,壮志之快,奇称之美,悉备于我,味孰大焉?既足以却疾活命,又足以保命延年,其乐宁有涯 哉﹗范文正公云︰不为名相,当为名医。意亦不出此耳﹗七月十三日再题予作《阴证论》一书,其本有三,有多寡之异焉,非固如是之不同也。大抵圣贤之言,非一读而能尽,故每有所得,不敢以前说为已定为已足,而不为之增益也。故初本在河南,傅梦臣辈所录,则简而少;次本在吾乡,寄北京时,颇增三二论;自壬辰至丙申几五载,而复增随条,并药后断例。前人所言本意,与其所从来,或为之是,或为之小异,或又有言外不尽之机,一一具陈之。欲质之明者,则求之诸郡而不可得,但读之既笑且嘻,长叹而已,不知何日得吾东垣李先生一问之,吾之心始可以少安矣﹗吾之所以书此者,犹恐其未尽前人之意耳﹗丙申秋二十有一日再题

济生堂主 蓝天百云 发布于2007-06-07 22:02:59
鼓击脉------
子秦二又病,太阳证悉具,其脉浮数,初为阳证,经所受邪也。神朮汤解之,未三日变为阴证。何以然?旺火投盛水也。以其素服三生茶及好食诸冷物,数年来脏腑积而为痼疾,一身之经皆凝寒浸渍酝酿而成太阴,脉亦从此,而变其状,非浮非沉,上下内外举按极有力,坚而不柔。非若阳脉来之有源,尺以下至宛中全无,惟三部中独见鼓击,按之触指,突出肤表,异常紧为甚,所禀元阳无,一身游行之火独萃于胸中,寒气逼之,故搏而大,有加数倍,往来不可以至数名,纵横不可以巨细状。五日后,文之与姜附等剂而复振摇,又与真武、四逆等汤,烦躁大渴不止。若更接姜附,其汗必作,其人自疑为热而益饮水,及得水稍苏,斯须脉陷沉而紧,厥逆神 。至六日晡前后大便秘结,小便赤色而少,强溲得涓滴,时手冷至肘,足冷至膝,脉将绝而不可救。欲复与四逆等汤,恐烦躁思饮而生变。

文之请曰︰何法以治?余教以乌、附、姜、桂、良姜等佐以芍药,茴香之类,酒糊丸,引而下之,而使不僭。急服之百丸,昼夜相接,八九阳气从下复生,胸膈不烦躁,不思水,与温剂则微咽,大便软,屡下气,阴得以出,小便通快成剂如灰汁,脉微生。服丸至千半阳气遍体,作汗而愈。后神又不全,少气乏力,又与温中等药数服,然后良愈。非平昔饮冷肠胃积寒之久者,脉不如此之鼓击也。鼓击者何?虽可谓大非大也,忿怒也,宜详审辨认,世罕有之。大抵此脉属紧,比紧为尤甚,故名鼓击也。仲景云︰诸紧为寒。又云︰脉浮而紧寒在表也,脉沉而紧寒在里也。紧似弦而非,有如牵绳之状,即为紧也,非带洪而有源也。成无己云︰累累如循长竿,连连而强直也。通真子歌云︰紧若牵绳转索初。海藏云︰牵绳之紧,循竿之直,二者皆近于鼓击,鼓击者尤甚于二脉数倍。启玄子云︰盛脉同阳四倍以上,阴之极也。

腹痛

潞州提领姬世英,平昔好冷物凉药,自谓膏粱充肥必多热,因眼疾又并寒剂数日,遂得阴病。脉紧而无力,自胸至脐腹下大痛剧甚,凡痛则几至于毙。去岁已尝有此证,求治于宋文之,得愈。今复病,尤甚于去年。又亟命文之,文之与姜附等剂虽稍苏,痛不已,遂以文之所用方内倍芍药,令服之。予谓病者曰︰良久痛当自胸中下,节次至腹,或大便得利,或后出余气,则寒毒得以出矣。后果如其言。翌日愈后,令常服神应丸,以断其积寒之根。

济生堂主 蓝天百云 发布于2007-06-07 22:00:44
海藏治验录
外阳内阴脾印将军完颜公之子小将军病伤寒六七日,寒热间作,腕后有 三五点,鼻中微血出,医以白虎汤、柴胡等药治之不愈。及余诊之,两手脉沉涩,胸膈间及四肢按执之殊无大热,此内寒也。问其故,因暑热卧殿角之倾,先伤寒,次大渴,饮冰酪水一大碗,外感者轻,内伤者重,外从内病,俱为阴也。故先衄,后显内阴,寒热间作,脾亦有之,非往来少阳之寒热也。与调中汤数服而愈。
阳狂彰德张相公子谊夫之妻许氏,乃状元许先之之女绍明之妹也,病阳厥怒狂,发时饮食四五倍,骂詈不避亲疏,服饰临丧,或哭或歌,或以刃伤人,不言如哑,言即如狂,素不知书识字便读文选,人皆以为鬼魔。待其静诊之,六脉举按皆无,身表如水石,其发也叫呼声声愈高。余昔闻洁古老人云︰《本经》言夺食则已,非不与之食,而为夺食也。当以药大下之而使不能食,为之夺食也。予用大承气汤下之得脏垢数升,狂稍宁,待一二日复发,又下之,得便数升,其疾又宁,待一二日又发,三下之,宁如旧,但不能食,疾稍轻而不已。下之,又五七次,计大便数斗,疾缓身温脉生,至十四日,其疾愈,脉如旧,困卧三四日后起苏,饮食微进,又至十日后安得。始得病时,语言声怒非常,一身诸阳尽伏于中隐于胃,非大下之可乎?此易老夺食之意也。
右阳狂一条,本不当例阴证中。今暨阴狂证并列,其狂则一,其为寒热二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读者至此,其三复之。
阴狂宝丰阿磨堆侯君辅之县丞为亲军时饮食积寒所伤久矣,一日病其脉极沉细易辨,即阴证无疑。内寒外热,故肩背胸胁出十数点,语言狂乱,家人惊曰︰发 谵语,莫非热乎?余曰︰非也。阳为阴逼,上入于肺,传之皮毛,故 微出,神不守舍,故错言如狂,非谵语也。肌表虽热,以手按执,须臾冷透如水。余与姜附等药,前后数日,约二十余两后中大汗而愈。
及见庭中物色,儿童鸡犬,指之曰︰此正我二三日间梦中境物也。然则神不守舍信矣。愈后起行,其狂又发,张目而言曰︰今我受省札为御马,群大使如何不与我庆?及诊之,脉又沉退,三四日不大便。余与理中丸,三日内约半斤,其疾全愈。侯公之狂,非阳狂之狂,乃失神之狂,即阴也,但脉阴为验,学人当审,独取诸脉,不凭外证可也。
阴易宝丰侯八郎外感风,内伤冷,自服通圣散,大汗出,内外阳气俱脱,不及治而死。其子国华又病伤寒四五日,身微,渴饮水。及诊之,沉弦欲绝,厥阴脉也。温药数日不已,又以姜附等药微回脉生,因渴私饮水一盂,脉复退,但见头不举,目不开,问之则犯阴易。若只与烧散则寒而不济矣。遂煎吴茱萸汤一大服调烧散连进二服,作大汗两昼止。何以然?以其至阴汗从骨髓中得温而出,所以液汗两昼夜方止。
夜服宝丰弋唐臣时始冠,平日饮食嗜冷,久遂成阴证,脉迟七八至一止,二三日后脉仅三至。余亟进温热之剂数服,四五日不解,遂续夜半一服,昼三夜一,脉颇生。一夕误阙其药,明旦证遂增剧,复连进前药七日兼夜,脉生大汗而解。人问其故,余曰︰人与天地同一气耳。阳病昼剧而夜宁,阴病夜剧而昼宁,各从其类而化也。今病阴极至夜尤甚,故令夜半服药。何以然?所以却类化之阴而接子后所生之阳,则阴易退而阳易生矣。此一条具见前章。
阴血潞州义井街北浴堂秦二母病太阴证,三日不解,后呕逆恶心,而脉不浮。文之与半硫丸二三服不止,复与黄 建中等药,脉中得之极紧,无表里,胸中大热,发渴引饮,众皆疑为阳证,欲饮之水。余与文之争不与,又一日与姜附等药,紧脉反细沉,阳犹未生。以桂、附、姜、乌之类,酒丸,每百丸接之,二日中凡十余服,渴止脉尚沉细,以其病患身热燥烦不宁,欲作汗,不禁其热,去其衣被盖覆,体之真阳营运未全,而又见风寒,汗不能出,神愦不醒,家人衣之装束甚浓,以待其毙,但能咽物,又以前丸接之,阳脉方出,而作大汗。盖其人久好三生茶,积寒之所致也。愈后元秘大小始得通利,翌日再下瘀血一盆如豚肝。然文之疑不能判,余教以用胃风东加桂附,三服血止。其寒甚如此,亦世之所未尝见也,治宜详之。
大抵前后证变之不同,以脉别之,最为有准,不必求诸外证也。
济生堂主 蓝天百云 发布于2007-06-07 21:56:51
《活人》鼠粪汤---烧散
上取妇人中 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 裆,烧灰用之。

《活人》鼠粪汤

疗伤寒病后男子阴易。
韭白根(一把) 鼠粪(一十四枚)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再煎三沸,温温尽服。必有粘汗出为效,未汗再服。亦理诸般劳复。鼠屎,两头尖者是也。
海藏云︰经不言 鼠粪,只言牡鼠粪两头尖,治劳复。文具鼹鼠条下,又分鼠也,并不见鼠之名。晏鼠大兽如猪,分鼠之形,以其肥亦如猪形,之名想亦出此。牡即父也,雄也,在野难得,在人家诸物中遗下两头尖者,亦可用。 ,牡豕也,子路佩 。
许慎云︰菜一名久者,谓之韭,园人种之,岁三四割,其根不伤,冬培之,先春复生,信乎其久者也。

《易稽览图》云︰政道得则阴物变阳。郑康成云︰若葱变韭是也,然则葱冷而韭温可验《活人》治阴阳易证, 粪汤用韭白根,非独取其性温也,盖亦取其阴物变阳之意,述类象形,古人以至于此。

竹皮汤

疗交接劳复,卵肿,腹中绞痛,便绝。
竹皮(青刮,一升。)上一味,以水三升,煮一升半,绞去滓,分服立愈。

青竹茹汤

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致热气上冲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宜青竹茹汤。
栝蒌根(无黄者,一两) 青竹茹(刮,半斤,淡竹是也)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二合,去滓,分二三服。
当归白朮汤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小腹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住举动,无热发者,宜当归白朮汤。

白朮(一分) 当归(一分) 桂枝(一分) 附子(一分) 生生姜(半两) 甘草(一分)芍药(一分) 人参(一分)黄 (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盏,食顷,再服,温覆微汗瘥海藏云︰四肢不住举动,振摇即反复,皆是。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6/7 21:58 编辑 ]
济生堂主 蓝天百云 发布于2007-06-07 21:29:39
论阴阳易分---热寒
古人用附子,不得已也,皆为身凉脉沉细而用之。若里寒身表大热者不宜用,以其附子味辛身热消而变凉,内外俱寒,姜附合而并进,温中行经,阳气俱生,内外而得可保康宁,此之谓也。若身热便用附子,切恐转生他证,昏冒不止。可慎﹗可慎﹗
论阴阳易分热寒阴阳各相易证,仲景止用烧 散,言至简而意至有余也。故朱奉议立阴阳易证为二条,后人始知有寒热之别也。故热者有上烧散,而又有竹皮茹汤,寒者有 鼠粪汤,而又有当归白朮汤。至于枝正方妙香丸条下,治杂病阴阳易,药中有牛黄、脑、麝之类,是知治热证也,岂可一涂而取哉?学人详之。

圣人立阴阳易条,虽不尽言,特举其宏纲而已,是以后之述者,尽心焉尔矣可也。

海藏云︰若阴阳易证,果得阴脉,当随证用之。
若脉在厥阴,当归四逆汤送下烧 散。
若脉在少阴,通脉四逆汤送下烧 散。
若脉在太阴,四顺理中汤送下烧 散。

所用之药,各随其经而效为之速也,宜矣﹗上此一条,随经药下烧 散,所以补古人所不完处。

扁鹊云︰治阴阳易伤寒,烧妇人月经衣,热水服方寸匕。仲景云︰伤寒阴阳之为弱,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散主之。
济生堂主 蓝天百云 发布于2007-06-07 21:27:19
论脉次第
外感者,先太阳,次阳明,次少阳,次太阴,次少阴,次厥阴;内感者,先三阴而无定,次少阳,次阳明,次太阳,为极高之分。

阳从内消,从右手脉先陷,左手浮,右手沉。

阳从外走,从左手脉先陷,右手浮,左手沉。

其脉或有不然者,阴阳之变易无定也。许学士云︰阴阳交互最明,正坐此耳﹗阳脉沉而滑,若浮者,欲升而汗也。

阴脉沉而细,本体也。

若浮而有力者,阳气生也。

若浮而无力者,阳气走也。

若浮若沉,或有力,或无力,阴阳交争而未定也,惟外热内寒者,多有此脉。
济生堂主 蓝天百云 发布于2007-06-07 21:25:32
论阴证小便赤
举阳证,伤寒外感,四肢微厥,邪热入里,大便燥,小便赤而涩少,是谓热也。
惟阴证内感,阳走于外,虚热在皮毛之间,肺气受邪,下输于膀胱,故令小便如灰汁,兼胃虚不能食。戊与癸合,虚邪所化,赤如灰汁,色虽如此,但溺时或剂茎中不涩而快利也。
论后出余气而解病患服温热之药,时有下气者,知阴气出也。韩氏治下焦寒,用灰包熨法,得下利一两行,小便一两次,及少有汗,阴气出而下泄,知其为必解也。予以是知服调中、理中及诸附子等药谵语,阳证者当去盖覆,令胸臆两手微露见风,以手按执之,久之肌肉骨间不热者,即非阳证,真阴证也。
上此一条,后辨谵语形状。
论狂言若有所失恍惚狂言,若有所遗,妄闻妄见,意有所期,及从而叩,或忘或知,神去而溃,命将何依﹗神者亡。正谓是也。
问︰内感阴证,有汗而解,有无汗而解者,何也?答曰︰有汗而解者,或壮年津液尚全,或温之早而得治,或传不逆而顺经,或素得养而强本,所以俱汗而解也。无汗而解者,或老年血气俱衰,或温之迟而失治,或经过期而不传,或素无养而亏本,所以俱无汗而解也。有汗而解者,间有所遗;无汗而解者,邪岂能尽?故神痴而弱,不能复旧,须待饮食渐增,因食微润,然后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医者不可不知﹗《衍义》曰︰太阴元精石合他药,涂大风疾,别有法。阴证伤寒,指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疾,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四肢逆冷,咽喉不利,腹疼痛,亦须佐他药兼之。《图经本草》已有法,惟出解州者良。
古方不用,今《活人伤寒》其著者,治伤寒三日,头痛壮热,四肢不利,正阳丹。
太阴元精石 硝石 硫黄(各二两) 砂(一两)四物都细研,入瓦瓶子固济,以火半斤,于瓶子周一寸协之,约近半日,令药青紫色,住火待冷,取出,用腊月雪水拌匀,湿入瓷瓶子中,屋后北阴下阴干,又入地埋二七日,取出细研,以面糊为丸鸡头实大。先用热水浴,后以艾汤研下一丸,以衣盖取汗出为瘥。
济生堂主 蓝天百云 发布于2007-06-07 21:24:04
论阴证发热
《活人》云︰发热恶寒者,太阴也;身热汗出然者,阳明也;脉细头痛呕而发热问︰阴证有发热者,何也?答曰︰太阴、厥阴皆不发热,只少阴有发热二条,仲景谓之反发热也。少阴始得之,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断云︰大抵阴证发热,终是不同,须脉沉细,或下利,手足厥。另有阴躁发热,欲坐井中一条。此例当在少阴条下。
仲景云︰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四逆汤主之。又云︰吐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病发热头痛,身体不痛疼,当救里,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论阴证大便秘阴阳二结,寒热不同,为躁一也。盛暑烁金,严冬凝海是也。
举阳证经云︰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阳结;其脉沉而迟,不能食,宜理中丸主之。叔和云︰弦冷肠中结。洁古云︰脉沉弦,不能食而不大便,则为阴冷结也
论阴脉小便不通举阳证 假令阳病者,太阳之标不解,复入于本,发热恶寒而渴,五苓散主之。
是湿热在下,故令秘而不通。余证不通者,随经而治之。若阴证不通者,脉迟细,浮中沉不一,阴气已盛,阳气欲绝,小便当自利,而色白反不通者,阴无以化,凝泣枯涸,如水之结冰,津液不行,故闭而不通也,当用热药主之。阴得阳而化,津液乃行,所以便也。大不可用利小便之药利之,四逆东加茯苓是也,与仲阳硫黄丁香豆蔻散,内有滑石同意。大抵非茯苓、滑石二药利小便也,盖二味引热药下行,不入他经,为效速也。
经云︰阳明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然 汗出,欲作痼瘕,即是中寒,与此同意。《曰︰肾主大小二便难。阴阳二证,在其中矣﹗成无己云︰阴阳相杂为之和,阴阳相离为之结。火亦有下收字处,以其心虚也。
仲景真武东加减例云︰小便自利者,去茯苓一味。四逆散加减法︰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小柴胡加减法,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活人》云︰阴证腹痛,小便不利者,真武汤也。)《活人》云︰若阴证加以小便不通,及阴事缩入小腹,绞痛欲死者,更以脐下二寸石门穴,大假急灸之,仍须与返阴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慎勿与寻常利小便药也。寻常利小便药,多用冷滑之剂。此是阴毒瓦斯在小腹所致也,当知。
仲景风湿相搏,骨节疼烦,不得屈伸,近则痛转剧,汗出短气,小便不便,恶风不欲去衣,或身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海藏云︰加茯苓尤佳。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也,芍药甘海藏云︰加大黄 尤佳。若腹痛者,尤宜此汤。仲景云︰阳明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欲作痼瘕,即是中寒也。
济生堂主 蓝天百云 发布于2007-06-07 21:22:39
论阴证发渴
夫足少阴肾经,其直行者,上贯肝膈入肺中,系舌本,肾恶燥,故渴而引饮。经云︰口燥舌干而渴,尺寸脉俱沉,则知肾受热邪,为阳证也,当下之。
阴证口干舌燥,非热邪侵凌肾经也,乃嗜欲之人,耗散精气,真水涸竭,元气阳中脱(坎内阳爻是也。)饮食伤冷,变为枯阴,阳从内消者,或不渴,阳游于外者,必渴而欲饮也。然欲饮,则饮汤而不饮水,或有饮水者,纵与不任,若不忍戒,误多饮者,变由是而生矣。此等舌干欲饮冷水,抑而与之汤,及得饮汤,胸中快然,其渴即解。若以渴为热,汤能解之乎?不惟不能解其渴,其热从而愈甚矣。以是知为阴证也,夫何疑之有﹗
论阴证咳(一作吃)逆(许学士退阴与正元同煎,以治阴证咳逆)夫逆病咳逆,火炎上使阴气不内也。阴气者,即吸入之阴气也。阴证内寒,与吸入之阴同类逆者,胃热失下也。阴气先绝,阳气后亦将竭,火独炎上,逆出阴气而为咳逆也。阴证者,内已伏阴,阴气太甚,肾水擅权,肝气不生,胃火已病,丁火又消,所有游行相火,寒邪迫而萃集于胸中,亦欲尽也。故令人发躁,大渴引饮,并去盖覆,病患独觉热,他人按执之,身体肌肉骨髓血脉皆寒。此火即无根之火也,故用丁香、干姜之类热药温胃,其火自下,咳逆方止。非若凉膈、泻心,以治阳证,自上而下,泻退其火,阴气乃生。阴证咳逆,从呕哕而生,胃寒呕哕不已,咳逆继之,其声怏怅连续不已,声末而作咳逆,古人云烦冤是也。烦冤者,有情不能诉,有怀不能吐,故为怏怅,唯阴证阳脱而咳逆者,其状似之。阳证咳逆,内热与上热相接,咳逆止在喉中;阴证咳逆,呕从内出,或先作去声,或与去声相并而至喉中,故用温胃益肺之药主之。中既温,天五之气与残火自下,又与胃中温药相接,变而阳气生也。殆无异丧家之人,遑遑无依,契昔挽留,故都是反与相并立而干成其事,阴气始退,阳气渐生,脉亦从之而得以获生也。
《灵苑》治阴咳逆,匀气散川乌头(尖者三个,炮制,去皮脐)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黑豆二十一粒,糖沙鸡头入大水一盏,同煎至六分,承热细细饮之。

《本事》治阴毒吃逆。
川乌头 干姜 附子(俱炮) 肉桂 芍药 甘草(炙) 半夏 吴茱萸 陈皮 大黄
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三五片,煎至七分,去浊滓取清,热呷。
济生堂主 蓝天百云 发布于2007-06-07 21:20:18
论下血如豚肝
下血如豚肝者,饮冷太极,脾胃过寒,肺气又寒,心包凝泣,其毒浸渗入于胃中,亦注肠下,所以便血如豚肝,非若热极妄行下血而为鲜色也。此中气分而下行,故令人便血。若中气逆而上行,故令人呕血吐血也。亦非若阳证上行而溢出鲜血也。大抵阴阳二证,上行者为呕为吐为溢,顺行者为下为便为泻,其名虽异,其实则同。
论阴阳二络
《甲乙经》云︰经者所不可见者也,络者所可见者也,外之沟渠是已。然络亦有不可见者乎,何以知之?黄帝曰︰邪热入于阳络,则为鼻血;邪热入于阴络,则为后血。以是知阴络病也。鼻血者在上,溺与后血者在下也,若吐呕者,是知在中也。至于伤寒上厥下竭之证,或从耳目,或从口鼻,血俱出于上窍,然各随其脏与经也。
扁鹊云︰病若谵言妄语,身常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又云︰假令心病,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唾咳。其脉浮大而涩。
仲景云︰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又云︰谵言妄语,脉涩者死。以上皆阳证得阴脉也。又云︰发汗多,重发汗者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
上此重发汗亡阳者,变阴也,又得阴脉死也。

论自汗分阴阳

成无己云︰伤风自汗,汗出恶风寒者,有表也。汗出不恶风寒者,表解里未和也。有阳明发热汗出,此为热越。有阳明发热汗多者,下之。
海藏云︰内感伤冷,自汗,大恶风寒,汗出身凉不热者,阴证也;汗出身热得阴脉者,亦阴证也。

论手足自汗

手少阳之脉,三焦之经,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云云。手背遍多者,三焦之气脱也。经云︰手足 然汗出,大便硬而谵语,下之则愈。以其热聚胃,津液旁达,故手足 汗出也。成无己云︰寒聚于胃,有手足汗出者乎?经云︰阳明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欲作痼瘕,即是中寒也。
海藏云︰故内感阴证,有手足逆冷而自汗者,手足自温而自汗者,厥阴、太阴之异也。
上此一条,虽是三焦四逆温和,关他二经,不可不知。

论四肢振摇

成氏责其为虚寒,欲汗之,其人必虚蒸而振,下后复汗而振者,表里俱虚也,亡血发汗则寒栗而振,气血俱虚也。有振振欲擗地者,有振振动摇,二者皆汗多亡阳,经虚不能自主持,故振也,非振栗之可比也。
经曰︰若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二药皆温经益血助气之剂。
海藏云︰惟好饮房室之人,真元耗散,血气俱虚,或因劳而振,或不因劳而振,或因内感阴盛阳脱而振者,皆阴证也。
若因房室而得,便有阴阳易条中形状,头重不欲举,目暗生花,热上冲胸,少气,声不出,少腹小腹痛引阴中,或阴入于里,胫寒而痛。此等阴证,四肢故多振摇。始得此病时,脉虽举按有力,不可作阳证治之,若与阴药,变寒必矣﹗亦不可用太热之药,作阴极治之,热过则转生他证。当以补气温血之药调之,元气渐生,可得而愈。若脉已微,面色眉间变黑,唇吻不收,爪甲微青,当用热药攻之。若经汗下,热药不可热服,当令似温,则阴气不拒。经云热因寒用,此之谓也。
上此一论,自为颇有理,可以发明古人所不言处。
论阴证始终形状杂举例
若病患面赤者,下虚也。手足振摇者,为元气无主持也。腰腿沉重者,三阴经受寒湿也。或恐或悸者,知阴寒之邪在手足少阴也。喜笑则为痴,悲怡则为惨,手少阴、太阴也。头项不甚痛,行步只如旧,知寒邪之气不在经而在里也。若头项痛者,内之外逆上行而至于经矣﹗或已有冬伏寒邪,始得内感便发,头项痛亦无定也。或时太息者,《灵枢》云︰心不足则心系急,心系急故太息以舒之,是知手少阴心火不足也。前人云去声是已。
以上初病时,多有形状如此等类。
身如被杖者,阳气尽而血脉凝涩,不能荣于身也。色青黑,肾肝子母二色,真脏见也。
手足倦而卧者,四肢之阳气尽,而阴气贵收也,卧而面壁者,阴欲静也。恶闻人与语者,阴欲默也。昏昏欲寐者,元气杂绝,邪热攻肺也︰或欲寐以自养,及目白睛而赤者,肺受火邪也。
三四日之间,或可行步,不甚觉重者,阳犹在外也。五六日阴盛,热药不能回者,阴主杀而暴绝,非若阳气徘徊不已,而欲其生生也。
初病面赤胀者,下虚故也。至于死,先青而后赤者,阳气不生,温令不行而就北方寒也,其逆行如此 。经云︰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若阴阳二毒相匿,或只伏阳,此等阴证,或身半以上经汗死,即不青黑者亦有之。
厥阴有遍身青黑如花厥状,何也?答曰︰阳气不能营运于四肢,身表经络遏绝,气欲行而不得行,及其得行而遽止之,故行处微紫色,不得行而止处不青则黑也。所以身如被杖,有有处,有无处也。遍身俱黑,阳气全无也。故经络论云︰寒多则疑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之谓也。
伤寒发厥有阴阳
夫厥者,有阴有阳。初得病身热,三四日后,热气渐深,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语言谵妄而反发热者,阳厥也。初得病,身不热,三四日后,阳气渐消,大便软利,小便清白,或语言低微而不发热者,阴厥也。二证人多凝之,以脉皆沉故也。然阳厥而沉者,脉当有力;阴厥而沉者,脉当无力也。若阳厥,爪指有时而温;若阴厥,爪指时时常冷也。仲景云︰伤寒三二日、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当下之,宜承气汤。又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仲景云︰伤寒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而脉微微者。里有寒也,汗出而厥者同。又云︰阴病下利而脉微者,里有寒也,白通汤主之。
一法无脉利不止,白通加猪胆汁,以其咽干而烦也。以上病急,或尤急,多有此形状等类。

济生堂主 蓝天百云 发布于2007-06-07 21:17:28
论宜灸不宜灸并汤沐四肢法
古人谓少阴、厥阴、阴毒三证则宜灸,或用葱熨等法,皆为身表凉故也。若阴气在内,阳气在外,身表壮热,手足大温或热不等,则不宜灸之。若遇前三证,用热醋炒麸注布袋中,脐下熏蒸熨极妙。又云︰三阴证陷骨、歧骨间,三五七壮灸,足温生。
《活人》阴证,诸药不效,并汤水不下,身冷脉绝,气息短,不知人,用葱熨法。本为上热下寒也,二法虽妙。莫若用上醋拌麸炒热,注布袋中,脐下熏蒸,比上二法尤速。若更以葱白煎浆作汤,以沐四肢亦可。若病患服药后,欲作汗时,用汤沐以接四肢阳气尤佳。
外接法干姜二,炮为细末,石决明一,另研细,称拌匀,每服二三钱匕,手心中以津唾调如泥,以手奄其阴,至暖汗出为度。以牡蛎代决明亦可,牡蛎烧粉用。
一法︰丁香、荜茇、干姜、牡蛎。
一法︰治水 偏大,上下不定,疼痛不止,牡蛎不以少多,盐泥固济,炭三斤, 令火尽,冷取二两,干姜一两,炮为细末,二味和匀,冷水调得所,涂病处,小便大利即愈。
脐下六穴神阙一穴,脐中,禁针,刺之令人出恶汁不止。
阴交一穴,脐下一寸。
气海一穴,一名孛央,阴交下五分。
石门一穴,脐下二寸,三焦之募,女子禁灸,恐绝产也。
关元一穴,脐下三寸,小肠之募,为下纪三阴,任脉会。
中极一穴,脐下四寸,为气原。
论谵言妄语有阴阳举阳证《活人》云︰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锦文,或下利黄赤为阳毒者,以其脉洪大而实,或滑或促,故用酸苦之药治之。
成无己云︰有汗出谵语,有下利谵语,有下血谵语,有热入血室谵语,有三阳合病而谵语,有过经不解而谵语,皆阳证也。惟有发汗过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柴胡桂枝汤主之。此外感汗多亡阳谵语也。
海藏云︰有内感伤冷,语言错乱,世疑作谵语者,神不守舍也,止是阴证,此特脉虚而不实耳﹗《内经》云︰谵妄悲笑,皆属于热。《难经》谓︰面赤,喜笑,烦心,亦属于热。大抵此等证脉皆洪实,按之有力。若此等证脉按之无力,即阴气内充,阳气外游于皮肤之间,是无根之火也。阳气及心火,入于皮肤之间,肺主皮毛,故有谵妄悲笑及面赤喜笑烦心之证。岂特是哉﹗所有胸背两手斑出者,有唾血丝者,有鼻中微衄者,不当作阳证,当作阴证治之。故《活人》辨证,不取诸于他,而独取诸脉,无如此最为验也。其言可谓尽善矣,可谓尽美矣﹗《本草》云︰干姜止唾血,硫黄治衄血。孙真人用桂心治唾血。
医宗金鉴的个人空间 医宗金鉴 发布于2007-06-07 19:54:09
证候千变万化,不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者而已
版本: V1.0
出品: 本站原创
来源: 本地
语言: 简体中文
授权: 免费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29 16: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