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人之间的不同“友谊”

已有 1241 次阅读2007/9/23 22:39 |个人分类:文学

友谊永远是双向的自然而然的,不需表白也不需要证明的,不需要培养也不需要经营的。需要培养和经营的不是友谊而是准备加以利用的后备力量。我们不会忘记。过分表白的过分强调的友谊,使人觉得可疑,给人以表演和另有目的的味道。

  

    有时你会发现某个原来很亲密的朋友最近与你联系来往得比过去少了,有的人遇到这种状况就起了疑心,动起小心眼儿来,这实在是极无聊的事。交流多来往多联系多固然可喜,交流少联系少来往少亦颇不可忧。大家都很忙,用不着晨昏三叩首,早晚一支香。各人有各人的情况,难于一一向朋友说清。一时有一时的考虑,一天有一天的情况,也许是为了节省电话费和邮资,也许正忙于跑什么事情,也许心情不好,也许身体欠佳,他或她不可能对你永远随叫随到满脸微笑,那样去要求那样去设想本身就是与实际的分离。

  

因此即使有朋友做了我认为不好的事,背后讲了我的坏话,我从来都拒绝使用“背叛”友谊这样的字眼儿,说背叛,就等于说你与你的朋友有互相效忠的任务或协议,那成了什么啦?

  有朋友特别是诤友和没有朋友的孤家寡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前者比较经得起折腾,能得到信息得到忠告,能调剂自己的情绪,即使在困境逆境中也比较能保持健康与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后者就很可悲,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一个消极因素了。

 

在中国的典籍《大学》中有一个命题,叫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什么叫“知止而后有定”呢?我缺少考据的功夫不能做出确解,但从字面上,我主观地愿意它可以做两方面的解释,第一是目标,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就有了稳定的追求稳定的方向了,这很容易理解,不赘。另一个我愿意做出的解释,止是限度,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你即使对最好的朋友也应该知道自己能说能做的限度,任何超过这种限度的言行都是对他人的不尊重,都涉嫌以己为尺度强加于人。己所欲必施于人,与己所不欲却施于人,都是不好的。对友如此,对诸事又何尝不如此?知止而后有定,不知止呢?可就不是有定而是没了准没了谱啦。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回复 梦中人balas 2007/9/24 12:09
摆正心态,顺其自然!
回复 柳絮倩影 2007/9/25 14:50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靠的是理解,友谊亦是如此!
回复 野医 2007/9/26 11:55
知止而后有定、、、,南师讲的象禅坐的程序。止--定--静--安--虑--得。高智慧是相通的,佛、道、儒可以相互参证。先生的理解不会错。
回复 禅之韵 2007/9/26 21:46
在生活中,我们要是能给别人多一点的宽容,多一点的理解和尊重,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少一些猜疑和怨恨,人与人之间会相处的更好,更融洽!
回复 蓝天百云 2007/9/27 01:06
当一个人理解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外,不管对朋友也好,事物也罢,当机立断地加以改正,然后就可以有定了。如:孟子所说:“吾善养浩然之气也”,所谓的修身便是如此。人总有一种心理,我认为自己做的总是正确的,而人一旦固执的认为自己的正确,接触新的事物便无法进入思想。我想只有经历挫折,才会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琢磨,这种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品德也才会更加崇高。 大家说着观点不同,但都说对了,非常感谢评论!
回复 TOYJH 2007/9/27 12:28
拿得起坦诚真挚,才是放得下自私的心!
回复 蓝天百云 2007/9/27 21:25
我想一个人永远拥有真心的朋友,也许这是不可能的事。离散聚合,应顺其自然,不必勉强。属于真心的朋友,会往来往向,不属于朋友,留都留不住,如果真到了一躬而别的时候,我看也无须哀怨,哀求,如: 威•莫里斯说,友谊是天堂,没有它就像地狱;友谊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我看非也,每个人都有他的内心世界,他的内在的思想、见解、理念、观感,也许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本质,看出在内心好坏。当人处在于“贫穷富贵”时,从他的言行取舍,也许能看出端倪来……
回复 蓝天百云 2007/9/27 21:42
做人——把“自卑”扔掉! 拿出自已做人的自信,扔掉自已自卑病态,也许就是强者。
回复 蓝天百云 2007/9/27 22:20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回复 蓝天百云 2007/9/28 12:27
人一生要做许多事,人一天也要做许多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回复 张家小妹 2007/9/28 12:52
真的顺其自然不会错.缘来缘去都是自然而然的.
回复 禅之韵 2007/9/28 12:56
现世之人,常常为了一些锁事而想到轻生,常常苦苦思索“生从何来,死去何处”与其思索这些不易得到答案的问题,到不如认真把握眼前时光,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以免虚度了大好时光。
回复 蓝天百云 2007/9/28 22:35
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学人者人恒学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同时,说人者人恒说之,整人者人恒整之,害人者人恒害之,耍人者人恒耍之,虚伪应付人者人恒虚伪应付之。在人际关系中永远不考虑从中捞取什么。把人际关系的处理当做一个特殊的课程,可以从中分析和进一步掌握历史,社会结构,哲学传统与时尚思潮,逻辑朋友之间与文明教养心理健康等等,这也就是上一条所说的学理化的意思。
回复 蓝天百云 2007/10/1 22:26
“指针之谓指针者,唯其能指也。其指实者,然也。其指虚者,必入空空,虚无,混沌,痴痴之境也”。人人常说也常听“以人为本”,却很少有人知道“个性、心里、身上”是以人的本!在哪里不会就要向哪昊去求,心里是适应万物的,有不会或不懂的,什么索要什么?这就让人越来越糊涂了;心是存万理的,有不会办的事,只要肯就下,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友谊了,友谊,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确是朋友之间最珍贵的东西.友谊是无价之宝,并不是可以用金钱就可以买到的,人与人之间虔诚,都平衡的。专心明白自已的事这便可贯通了;个性是聚万灵的,要存天理,用天理行事,便能与天沟通,谁能做呢?因为,人性中有了禀性,遮蔽了天性,遇到一些小事情一耍脾气,比如电话里听到不为已所意就天性便混了;明天更懒的理会,身若有嗜好,应享受不着便生烦恼,更不会享受过度则伤身,所以,人必须以天性为主才能成己成人,人的天性本来是具足的,只因身界不良嗜好牵动了心界的平衡,继而蒙蔽了个性界,因此个性无疑添了禀性,想、思、怨、恼、烦,认清身子是个“心物”,不能被言辞引诱而动心乱性、生烦恼、故而要炼得“身动心不动、心动性不动”,这样才行,而每个人行道都要言行一致、心行同一,也就是个性、心、身三合为一,不可有半点虚假!其实,心思谁都有,但不用於行事做德,做人亦如此,我做的是自己、是真我、有人用的恰是“智慧”,可惜的是,“智慧”一词在现代人看来却被认识成不足一视的“傻”!其实是谁真傻呢?虽是一海之隔,一分耕云,一分收获。只要你真心的去对待别人,或许友谊之路走的更加精彩!
回复 蓝天百云 2007/10/1 23:13
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回复 梦中人balas 2007/10/4 12:08
“知止而后有定”,真是一篇难得的友谊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5 08: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