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原创】痹证(痛风)

已有 3158 次阅读2007/10/22 10:56 |个人分类:临床病例

痛风的起因主要是尿酸过多,按高尿酸血症形成的原因,可将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在此基础上,根据尿酸生成和代谢情况,又可进一步分为生成过多型和排泄减少型。尿酸生成过多型:属于高排泄型。主要是因为核酸代谢增强所致,即各种原因引起嘌呤碱基合成过多或降解过快,嘌呤代谢产物过多,导致血尿酸增多。肥胖往往是糖代谢,脂代谢,嘌呤代谢紊乱,血压升高的根本原因.治疗肥胖型糖尿病必须把它放入代谢综合征的大背景下全面综合整治.首先要分清主线,辨别脉损,络损,综合调控,降糖降压调脂;消除肥胖当分实胖,虚胖,一定要治标治本两顾。如:中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增生、痛风、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

痹则闭也、痹证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裂后、气血受阻、从而产生筋骨、肌肉、关节等外、发生疼痛、酸楚、重麻木和关节变形或屈伸不利等病证、称为痹证。关节炎偏于风者,祛风为主。偏于寒者,散寒为主。湿邪偏胜者,化湿为主。热邪偏胜者,清热为主。痛风病人应根据其关节炎的症状特点与是否急性发作等决定痹症的性质,是属于风寒湿痹,还是风湿热痹,有无痰瘀痹阻证,本病的致病因素为风、寒、暑、湿、邪侵入人体所致。且以发病的时间、部位、将其分为五痹,如《素问痹论篇》中云: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麻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临床治验

陈XX、(潮州市区)人。男、 39 岁,于 2006 年 8 月 8 日就诊。
  
主诉:右下肢痛疼已有十年多,有痛风史,经潮州市某医院确诊为(痛风)经多个医院治疗效果明显不佳,遇熬夜时,阴雨天疼痛加重,甚则行走不便,经常靠止痛药抗生素维持,服药过多胃脘已损。

近来疼痛更甚,严重时全身不适。

现证:左轻、右重,脚足关节处有明显红肿,痛处有灼热感,屈伸受限制,步履艰难。脉沉弦,舌苔腻。

辩证:湿热蕴结,痛痹阻经络,肝脾肾不足,但肿痹日久不愈,使血运不畅,脉络不通,风邪入里化热,流注经络骨关节,表现为肿痹之症。

治疗方法:补肾养肝,祛风活络,化湿止痛。
方药:牛膝桂枝归地活络汤加减 。
牛膝15克、木瓜20克、伸筋藤10克、桂枝10克、当归12克、熟地20克、鸡血藤30克、黄柏 (炒)10克、 苍术10克、鹿筋20克、薏苡仁20克、杜仲20克、枸杞20克、泽泻10克、甘草10克,陈皮10克、生姜五片。水煎服。每日一剂。

口服:补肾通筋壮骨胶囊,一次五粒一天三次。

针灸:穴位注射用经络通、筋骨宁注射液。

穴位以筋络通,筋骨宁 4 ml 分穴位注射,取穴隐白,大敦,太冲,三阴交,太溪,照海,阿是穴等。

另用拔火罐加梅花针与针灸穴位同用,轻叩至穴位皮肤微出血,然后拔罐出瘀血为主。

按:痛风——关节炎为临床上常见多发病证之一,其治疗颇觉棘手。佘在临床中摸索出了用《针灸-梅花针》方通筋壮骨,治疗此证,验之临床,确有祛风除湿,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效。
痛风的历史:公元前 1500 年, Ebers 医籍中,以经记载了一种与秋水仙碱相似的药物用以治疗痛风。公元前 500 年,古希腊医师希波格拉底指出女性绝经期前极少患痛风,根据痛风患者病变关节的不同,描述有足痛风、手痛风和膝痛风。17世纪著名神经病学家Thomas sydenham,首次对痛风症状做了详细描述。直到19世纪人们才认识到痛风与尿酸间的密切关系。1848年Garrod发现痛风患者具有高尿酸症,并确认尿酸钠在组织中沉淀引起炎症反应,还发现含铅量高的威士忌酒能导致痛风。1898年Fisher进一步阐明尿酸的化学结构,并确认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中国古代医学家并不明确有高尿酸血及尿酸结晶在组织中沉积而导致痛风发作,仅将其病因笼统地称为“湿气”且说明它藏于血脉之中。最早见于《灵枢-贼风》篇:“言贼风邪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不离屏蔽,……卒然病者,……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

现代对糖尿病与痛风的认识:很多医学界人士观点不同,有个别医生只能说:“糖尿病、痛风是不治之症,无药可医”事实上痛风是很复杂的,主要有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障碍和血清尿酸持续升高所引起的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尿酸钠盐形成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关节炎,若未经适当治疗或错误治疗,最终发展为痛风性尿毒症,及并发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栓意外等。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0 09: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