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日报:方舟子打假成名是学界悲哀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显峰 2006年04月18日10:56
方舟子打假打出了名,以至于鲜有行外人记得他正经八百的学术背景。搞分子遗传学研究,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打学术的假,现在倒是缺他不得。
当下卷入“学术造假”争议的四川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便是“吃”了方舟子的“亏”。再往前,清华大学一名“造假”的教授也被他推下了讲坛。如今的方舟子,无异于学术界的一个“异类”。
论文抄袭,成果造假,骗取经费,评审拉关系、走后门……种种学界道德滑坡的批评不绝于耳之时,有一个方舟子,的确是学界的幸运。然而,换一个角度思考,学界中人若个个“五十步笑百步”,于相安无事中“天下太平”,而让这样一个“异己分子”打假成名,实在是学界大大的悲哀。
方舟子不可能包打天下。上至学界大腕,下至年轻后学,在种种名利诱惑之下难免偶尔动点“歪”心思。一个方舟子纵然练就火眼金睛,也不可能尽收眼底。学界门类无数,精于分子遗传学,未必真能“触类旁通”。缺乏足够权威,其杀伤力自然弱化。甚至难免有时打出“冤假错案”来。起码,有的被揭露者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你方舟子不懂!”
方舟子纵然能包打天下,也只是以公民的身份,揭穿“皇帝的新装”,他并没有权利让造假者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方舟子曾经在一篇文章中透露,在清华大学那名教授之前,他已揭露过几起,但是造假者并未受到任何惩罚,其中一位反而从副教授升为教授。
问题出在哪里?同行之间的袒护是一方面,学术共同体成员之间成了利益同盟而非互相监督;缺乏独立调查和公正裁决是另一方面,对造假者的调查,往往交给其所在单位,有几个单位有敢于揭短的胸襟?纵然调查出来的结果是公正的,也难以避免公众猜忌,缺乏公信。
正是基于这一点,许多学术造假案变得扑朔迷离。方舟子看上去“粉丝”很多,却很孤单;有多少人叫好,就有多少人忌恨。要营造一个干净的学术环境,前提是,所有“涉嫌者”能够得到独立的调查、公正的裁决。如果还将“还清者以清白之身,给违规者以应有之惩戒”的使命寄托在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机构身上,永远只是一种奢望。
换句话说,“人人”都成方舟子,也便不再有方舟子。
[ Last edited by 慈航广济 on 2006/4/26 at 19:5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