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梁知行

马悦凌:“养生教母”跌进“忽悠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4 10: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全国征集。 ---- 应该全球征集。

卫生部门的 既然知道 公众 养生保健的需求强烈 , 那你们都在忙啥啊?

你卫生部门认得的就是‘科学’, 卫生部门不懂的 就不是 ‘科学’ ?

你卫生部门倒是站出来 给 公众 指条‘科学的养生保健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路 啊。
发表于 2011/7/14 13: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二十四种不合格的书我全买过。回头再慢慢琢磨。给我一双慧眼吧。呵呵
发表于 2011/7/14 13: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树标杆、立典型,然后一网扫干净。
一贯的手法而已。
什么时候宣布中医为非法呢?估计快了。
发表于 2011/8/10 13: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生不是光靠吃就能解决的,还有心态,行动什么的......
发表于 2011/8/13 13: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喜忧参半,做事难。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8: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悲情马悦凌


奋斗了23年,为何仍为初级护士

   是什么让马悦凌变成了养生教母?又是什么让她一夜之间名声扫地?难道是央视终结其教母生涯,还是自己的偏执性格让事业毁于一旦?笔者将从马悦凌的成长经历,深入分析马悦凌的悲情养生人生。

马悦凌,原名马秋红,1963年出生。1979年,入南京第二卫生学校学习。护校毕业后,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了23年(1982-2005年),直至其离职下海从事健康产业,她在这家医院的业务职称却仍为初级护士,令人不可思议。

  这里我们产生了疑问,如果一个人,在一家单位工作了23年,在职务和职称上没有得以提升,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它说明了什么?

  一般而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力极差;第二,人际关系极差;第三,性格怪异,特立独行

以马悦凌现在的表现来看,显然她不属于第一种能力极差的那种人。那么,从央视采访的情况看,护理主任张淑芬,还是对她进行了肯定,而且从她书的销量,以及她的众多粉丝来看,她应该也不属于那种人际关系极差的第二种人。那么,剩下的就是第三种人了。

  我们认为,马悦凌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的护士,成长为一个“健康教母”,定有其过人之处,这过人之处,就是她的那种偏执狂的性格。

  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从而开创了英特尔公司的大业。对于马悦凌来说,我毫不怀疑她具有偏执狂的性格,这体现在她的治疗手段和理论都超乎常理

  。比如,生吃泥鳅,在穴位上注射复方当归液等,这些极端的手段想必对于学院派的医生来说,绝对是试都不敢试,甚至想都不敢想的。

  但是,对于具有偏执狂性格的马悦凌来说,她一定的在自己身上亲自尝试过,而且不止一次的试过,因而才敢大胆地在患者身上使用。因而我们说,马悦凌的这种偏执狂性格,使得她在国营医院里工作了23年却仍为一个初级护士,但是却并不影响她以后成为“健康教母

  ”。

  需要指出的是:偏执狂的性格可能更适合在美国这种环境中生存,但绝对不适合目前中国的环境。

  马悦凌的理论是怎么产生的

  客观地看,从央视报道的三个案例中,马悦凌偏执狂般的治疗手段对三个疑难病例的康复,无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否这些手段可以针对所有案例都有效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的医学都不是万能的。那她的这些理论,比如“温度论”和治疗手段,比如生吃泥鳅,注射当归液,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马悦凌没有上过大学。在那个年代上大学远不像今天这样容易,毕竟,刚恢复高考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竞争之惨烈程度是今人无法想像的。马悦凌在谈到她为何走上养生之路时,有如下的述说:

  初中毕业上了卫校的马悦凌从小就是个“病秧子”,由于缺钙还成天摔跤。两岁半的时候,马悦凌被传染了腮腺炎,最后又转成肾炎,到中学以后才稍微好转。那时,感冒发烧、流鼻血更成了家常便饭。从小到大体育课基本没有及格过。

  1979年,马悦凌上了南京第二卫生学校,由于两眼视力差距很大,她开始经常头痛。卫校毕业刚到医院上班一个月,年轻的马悦凌又遭遇了车祸,昏迷4小时苏醒后,开始严重失眠,剧烈头痛,记忆力也下降了,一个月前看过的杂志居然当新杂志来看。

  由于身体状况很差,马悦凌的生活完全被治病填满了。马悦凌在省属医院工作,那里很多医生都给她看过病,各种补脑的药她也吃过,中医也看过,可是仍然没有缓解头痛和记忆力下降的问题。好在马悦凌的护士工作比较轻松,让她能够有时间自己琢磨着给自己治病。她经常试验各种民间小偏方,在一次次的试验中慢慢摸索规律,缓解自己的病痛。

  显然,马悦凌年轻时,身体很差,这严重影响到了她的学习和工作,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她为何工作了23年,却仍然只是一个初级护士了,其中身体差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为了解除自己的病痛,她就开始了无数次的试验,对,就是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在一次次失败后,她终于摸索到了一套适合自己健康之路,而注射当归和生吃泥鳅等怪招和“温度论”,就这样产生了。

  可以说,马悦凌的理论和实践,基本上是建立在“剪报+试验”基础之上的,从中我们也足以见证其偏执狂的性格

  。

  马悦凌为何强调补血

  马悦凌的偏执狂性格,同样也体现在她的养生理论的偏执性上,比如它强调温度决定生老病死,比如,强调吃固元膏补血

  等,这显然和传统的中医思想背道而驰。以前,我们在文章中曾经提到过,中医为什么被称为中医,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中国的医学,更重要的是“中和”的医学。什么是是中和的医学呢,即阴阳平衡也。

  马悦凌的“温度论”和“补血论”来自于她自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们都知道,护士这个行业,会经常的上夜班,换言之,也就是要经常的熬夜。经常熬夜的人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错过了晚上造血这个时间段,很容易导致阴虚,因而缺血是常态,补血的方法也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固元膏显然就很适合马悦凌的这种体质,她通过自身的实践感受到了其好处,因而就全力地推荐给大家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都知道,中医强调的是阴阳平和,而不是单纯强调的某一方面。并且,真正意义上的中医,都是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制定调理方案,而非一个方法合所有的人

  ,而马悦凌的理论和实践,均过分地强调了温度和补血,忌吃水果等所谓“寒凉”食物。她说,活人温度高,而人死了,就没温度了。道理浅显易懂,但是温度过高,人就会烦燥,导致便秘和口干等一系列不适的症状和疾病,这种状态也不是我们想要的。适度才是最重要的。

  中医的治病理论,一定是要以《黄帝内经》为根本,离开了这个经典,过分强调某一方面,都是错误的。而马悦凌来自于“剪报+实践”的理论,显然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行事幼稚缺少胸怀

  马悦凌自出山以来,一路顺风顺水,图书销量狂增,电视频频亮相,固元膏家喻户晓,她同时还被各种掌声和鲜花包围着,赞美之声不绝于耳。面对突然到来的成功,马悦凌开始飘飘然了。为什么呢?因为她太渴望成功了,渴望了23年了。她想努力地证明自己并非只是一个初级护士

  。而当旁人把“健康教母”的称号戴在她头上时,她欣然接受了,因为从内心来说,她非常认同和渴望这个称号。

  学过历史的朋友都清楚,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时,曾经发动过陈桥兵变,当部下把皇袍穿到赵匡胤身上,并三呼万岁之时,他欣然接受了,毕竟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天下是他打下来的,他当然有理由掌天下。

  反之,我们看袁世凯。当民国已经成立了,却妄图复辟称帝,这和大势相违,自然是难以成功。同样是部下拥戴,结果却完全不同,因为大势不同。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马悦凌,当周围的人称之为”健康教母“之时,她不能冷静地分析和判断形势,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她不知道大势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别人给个高帽子她就敢戴,别人抬轿子,她就敢坐轿子,也不怕把自己压坏了?


如果最初她不清楚这水深水浅,我们也可以原谅,毕竟,谁也没经历过这些事。但是,当王锡宁,极其肉麻的口吻把马悦凌称之为”当代张仲景

  “时,马自以为捞了一根稻草,竟然在自己的博客上登出了王锡宁的邮件,说明什么呢?说明她内心完全认可别人给她戴的高帽子,她认为自己就是当代张仲景。张仲景是什么人物啊?中国的医圣啊。几千来,只出了这么一个人,马悦凌不仅连医都不是,何来的医圣呢?如此天大的笑话,竟然在马悦凌身上发生了。(如果是王锡宁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这封信,与马悦凌转发王锡宁这封信,情况差别很大)

  马悦凌为何敢于接受这样一个称号,如果不是幼稚,就是她性格中的偏执成分在作怪。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问马悦凌是否在搞个人崇拜?http://www.byb.cn/vote.aspx?vid=18,56%的网友都认为没有搞,其实,我个人认为,马悦凌在搞个人崇拜

  。像网友一帘能喊出“马悦凌万岁”的口号来,马欣然接受了。不仅如此,马悦凌的网站名、公司名、商品名、商标名,均以她的名字命名,这说明什么呢?

  其实,不止一帘会有这样的口号,在马悦凌的论坛上、博客上,充斥着对其赞美之辞

  ,却很难找到指责她的留言。但是,你在百度贴吧里,却有大量抨击马悦凌的言论,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前面我们分析了马悦凌为何一步步走到今天,除了大环境因素以外,她自己的性格缺陷也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偏执狂的性格,导致她搞个人崇拜,听不得不同意义,频出昏招。

  面对当前的态势,马悦凌一再的做出误判,足以证明其幼稚和偏执狂的性格

  尽管如此,我们始终认为,不管怎么样,在推广养生理念,促进百姓健康上,马悦凌的功远远大于过。她探知疾病的能力和热情,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我们希望马悦凌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教母回归到平民的心态上来,踏踏实实做事。千万不要再寄希望于某个专家、某个媒体,能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因为,真正能救她的人,是她自己。否则,她必将成为堂吉诃德式的悲剧人物,演绎一出悲情养生人生。

  
作者:理论

来源:走进中关村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8: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赞马悦凌的“卫生部专家”作假 被通知不许自称研究员

王锡宁,这位称赞马悦凌为“现代张仲景”的所谓“卫生部专家”,如今已成了网络红人。而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专家”,为何在此时帮助马悦凌,为何只通过电邮、网络等来发表“挺马”言论,却不愿露面接受快报记者的采访?这些成为巨大的谜团,网上关于他的种种传说也沸沸扬扬。有网友直指,这名所谓的专家实际上也是个“养生圈”内人。

  这些都是真实的吗?“王锡宁”究竟是谁?昨天,快报记者也赶到北京展开调查走访,真相令人震惊:这位所谓的“卫生部专家”原来根本不是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的正式员工,而是一家咨询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

  王锡宁回邮件:

  “就到此为止”

  连日来,记者一直试图与王锡宁本人取得联系,网络里他留下的公开电子邮箱是“wang.xining”,这是网上公开的唯一的联系方式。6日,他回复记者是这样写的,“我想说的是:‘像马悦凌这样,能坦然面对压力和挫折,坚持助人为乐的善举,是需要一颗仁爱之心又足够坚强。祝福马悦凌,祝福养生者的努力实践花开满中华。’”

  同时,他表示“看到马悦凌执着的养生理念,感觉还是有些粗糙,其中的理论基础都是来自中医,这是一种局限和遗憾。”于是向记者推荐了另外一位养生抗癌的专家,据他介绍,“这名专家后来发现抗癌药方仅需3味中药。”认为这名专家是“不用药以食物抗癌”的经典案例。

  记者发邮件询问,发给马悦凌的邮件是否为他本人所发,他回复称:“就到此为止”。记者再发邮件,就石沉大海。

  随后,记者与他推荐的这名专家取得了联系,这名专家接电话后表示:“我现在得脑梗了,什么情况都不知道了。”而对王锡宁这个人,他表示也联系不上。

  节目客观公正

  昨天,记者联系到新闻调查栏目报道马悦凌事件的一名记者,她们称也已注意到这一事件。无论别人怎么评价,她们整个节目都是秉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并没有戴有色眼镜去看待“马悦凌”事件,记者并不是新闻事件的裁判员,相信电视观众会有自己的答案。

  他,究竟是谁?

  在马悦凌的博客上,所谓“卫生部专家”王锡宁是这样描述的——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医院诊疗流程研究课题组,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监测CHQIS课题组。

  通过网络搜索,记者也发现,王锡宁的“研究成果”很多。

  ●作为医院管理方面的咨询师,在济宁医学院,曾经邀请过“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王锡宁教授”,来到日照校区做题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背景下的科研工作方向”的学术报告。他也发表了中国式临床路径解读等大量与医院管理相关的论文。

  ●网友发现“王锡宁”也是一位“养生专家”,在其“拍打拉筋的现代科学研究”中,堆砌着各种现代科学理论和古代医学典籍片段,用以验证其声称的各种疗效,其最推崇的就是“糖尿病和高血压可用拍打拉筋自愈,且很有奇效!”

  ●“王锡宁”还研究过碟仙,比如通过百度搜索,可以很容易搜索到这样一篇文章“碟仙实证研究30年”,该文章也收在了百度文库里,在文章标题的下面,有这样一句话“1978~2008·中国·王锡宁·北京大学某课题组负责人。”在这份研究里,“王锡宁先生”当时还是宝鸡卫生学校112班班长,见证人是一个班的老师和同学。大家在一起做“碟仙”实验,在“碟仙”游戏的基础上,鉴定碟子的移动原因。最后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催眠会导致碟子暂时失重”。

  卫生部

  医院管理研究所

“不是我们的正式员工”

  已通知王锡宁不得自称“研究员”

  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这里也同时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所在地,周围有名气很大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不过,提到这个研究所,知道的并不太多。直到记者找到北京大学护理学院一栋楼里,值班人员才告诉记者,四楼和六楼都是这个研究所,但是在护理学院门口确实没有任何的指引牌。 走到楼里电梯口,仍然没有该研究所的牌子。在工作人员帮助下,记者找到王锡宁的办公室,却大门紧闭。令人奇怪的是,就在隔壁不远处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听到王锡宁这个名字时,显得很茫然。

在四楼该研究所办公室人员告诉记者,王锡宁从来不是他们研究所的正式员工,记者在该所人员名单里没有找到王锡宁,也没有看到他的联系方式。而办公室的人也拒绝提供联系方式,只是说卫生部届时会有个说法,让记者注意卫生部的网站,对于其他一切,他们研究所都不方便接受采访。

  那么王锡宁到底有何能耐,居然打着卫生部的旗号,为马悦凌摇旗呐喊?记者辗转联系了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梁铭会,他自称在哈尔滨出差,不方便与记者面聊。谈到王锡宁这个人,他认为是个人言论与研究所无关。“研究所从来没有给王锡宁发过聘书,也不是正式员工,也不领工资。昨天已经通知他,不允许使用研究所研究员的称号。另外,王锡宁也不是北京大学医学院的人。”

  梁铭会告诉记者,王锡宁确实在研究所干过一段时间,在2006-2010年,当时研究所口头上同意他使用兼职研究员这个称号,“主要是出去介绍科研成果的时候方便一点。”

  现在还使用研究员的称号,会对研究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梁铭会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反复说:“记者做的这个没有意义。那是他个人的事情。”之后,梁就挂断了电话。

  北京大学医学部

  “我们这也没有这个人”

  北京大学医院同样查无此人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宣传部,这里的工作人员到人事处查询后表示“我们这也没有这个人”,也就是说北京大学医学部并没有王锡宁这名正式职工。会不会是北京大学医院的人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字面上理解应该是北京大学的医院诊疗课题组副组长,而不是北京大学医院。不过工作人员还是帮记者查询了一下,北京大学医院就是校医院,里面也没有这个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北京大学的课题组太多了,也不排除真是参加了某个课题,但是就医学部来说肯定没有这个人。

  这个人究竟是谁?据悉,卫生部新闻办也在调查此事,并与医院管理研究所取得了联系。8月8日,卫生部收到了医院管理研究所“关于王锡宁兼职情况的说明”。据新闻办人士介绍,从医院管理研究所发来的情况说明来看,王锡宁不是该研究所正式员工,也没有正式聘书,2006年-2010年,王锡宁确实参加了卫生部医政司委托的“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课题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得到了我国医院管理界同行认可,获得2010年度中国医院协会科技创新二等奖。目前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已通知王锡宁,从即日起不允许使用医院管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的名义。

  对于这个人的真实身份,在这份调查情况里也有说明,王锡宁其实是一家咨询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从说明中记者看到,王锡宁今年52岁,是江苏苏州人。从2003年起担任北京一家医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以及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院流程优化再造,医疗质量评价等管理领域。

  记者调查发现,这个公司的所在地址是北京海淀区西南饭店写字楼一个房间里。但是记者按照地址打电话过去,饭店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写字楼已经全部空了,没有人住进来。而网络上,还留有一个负责人的电话,记者拨通后,却也是无人接听状态。 ( 刘峻 )

  编后

  谁在制造这样的“专家”?

  一个仅仅被口头承认的“兼职研究员”为什么会“荣升”为专家?笔者看来,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王锡宁和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存在一定的业务关系,这就为王锡宁的专家身份提供了很充分的依托;其二,王锡宁拿到过学术成果,这也为他的专家身份增加了分量。

如今,马悦凌把他搬出来,声称得到了专家的支持。这样的言论无疑是把他依托的“研究所”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养生教母”疑云重重之际,研究所被人为顶到马悦凌身边,其中的风险不言自明。于是,研究所迅速和王锡宁撇清关系,发出了不允许再自称研究员的“禁令”。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们很想问,如果王锡宁没有被牵扯进来,这个所谓的专家是否还会被“踢出局”?研究所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初之所以口头同意他使用兼职研究员,是因为“出去介绍科研成果的时候方便一点”。为什么说方便?是不是用“专家”示人行事更方便?如果是,如此推介研究成果,还会产生多少的“专家”,还会有多少像王锡宁这样的“兼职者”,我们真的很难想象。

  研究所暂且放在一边,再来说说这个王锡宁。如果你在某方面是专家,并且公开力挺马悦凌,当记者多次邀约采访时,你为什么支支吾吾、躲躲藏藏?如果你是专家,如果你坚持力挺马悦凌的那一套理论,你为什么没胆量站出来说明原委?你到底在怕什么?要知道,你越是怕,越是和马悦凌默契,就越会让人生疑。众多关注此事的网友已经在问,“专家”力挺马悦凌的背后,究竟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来源:现代快报

发表于 2011/8/17 01: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块 牌牌 很重要吗?

   ---- 中医学所谓 硕士博士多了去了,也不见得好使。


尼玛,说的话有没有道理,要看是不是你卫生部门认证的研究员 ??

只手遮天啊
发表于 2011/8/17 06: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野医 的帖子

一针见血。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00: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11/9/18 00:10 编辑

支持马悦凌者承认非卫生部专家


不久前,在质疑“养生教母”马悦凌的声浪中,王锡宁,这位所谓的“卫生部专家”突然站出来力挺马悦凌,使得自己也成为网络红人。“‘卫生部专家’力挺马悦凌”的报道出来之后,王锡宁称自己在苏州老家料理家务事,并不知道自己成为网络红人。8月9日,快报记者赴北京调查时从卫生部及其医院管理研究所获悉,王锡宁并非该所的正式人员,只是曾经参与过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的相关课题。王锡宁究竟是谁,他为何要“力挺”马悦凌,背后有何目的?王锡宁自己始终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而经过多日邮件沟通,8月23日,王锡宁终于在北京接受了快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王锡宁开腔

A   关于“卫生部专家”   “卫生部专家王锡宁”是马悦凌自己的理解
  
在马悦凌的博客中,王锡宁有着这样的“身份”: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医院诊疗流程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监测CHQIS课题组副组长。而卫生部官方表态说,王锡宁不是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的正式员工,只是在2006年~2010年参加了医院管理研究所承担的“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课题。

王锡宁也向记者介绍,他是苏州人,当年从宝鸡卫校毕业后,先后在陕西武工县医院工作过。随后跟随父母回到了苏州,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曾经是一名脑外科的医生,自己现在的职称是主任医师。不过,他并没有向记者提供任何能够表明行医资质的证件。

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锡宁接触到了医疗信息服务的领域。2003年,王锡宁首先加入北京大学医学部一个关于信息化研究的课题组。按照他的说法,自己其实是个“自由人”,和北京大学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有着医疗信息领域的专长,只是加入到北大某一个教授的课题组,薪水由课题组支付,一旦课题结束,双方的关系也都会结束。

2006年,卫生部医政司给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下达课题,如何利用信息化模式评价医院管理,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于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教授将王锡宁推荐到了这个课题组。王锡宁本人也承认,他的人事关系并不在医院管理研究所,只是“兼职和临时成员”,研究所也口头同意他以“兼职研究员”的名义介绍该课题的有关研究成果。

在快报的调查中,发现王锡宁涉猎很广,还研究过碟仙。当记者向他求证这一爱好时,他津津有味地讲起碟仙的原理:我当时还在学校里,大家在一起做“碟仙”实验,在“碟仙”游戏的基础上,鉴定碟子的移动原因。最后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催眠会导致碟子暂时失重”。

卫生部的调查情况中,还说明王锡宁其实是一家咨询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听完记者的转述,王锡宁愣了一下立即表示:“那家公司不是我的,我已经不在那里了。”

马悦凌因为得到“卫生部专家”的支持而感到高兴。王锡宁解释称,当时他给马悦凌写电子邮件的时候是以“卫生部某课题组某个环节的负责人”身份,“但马悦凌的理解,我是在卫生部里面从事研究的,自然而然理解成了‘卫生部专家’,这是她自己的想法,这个专家只是通俗意义上的技术人员。”

话虽如此,王锡宁却在给马悦凌的电邮中加了一大堆落款,包括“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医院诊疗流程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监测CHQIS课题组副组长”这三个头衔。有媒体评论员说,有了这三个头衔,包括北大和卫生部,看上去来头十分大,显然就是“卫生部专家”了。

为何要力挺马悦凌   想借助马悦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很多网友都猜测,王锡宁和马悦凌一定很熟悉,但王锡宁却说:“我不认识马悦凌,到目前为止只通过几次电话,来往了两三封邮件。”王锡宁说,在央视《新闻调查》播出马悦凌的报道后,他也是通过网络找到了马悦凌E-MAIL地址给马悦凌留言。这封留言很快得到了马悦凌的回复。王锡宁说:“马悦凌当时见有这么一个头衔的人能够力挺她很高兴,我们在通电话的时候也重点交流了《温度论》,马悦凌也征求过我的意见,问这篇文章到底能不能公开在博客上,我当时是同意的。”

“后来,马悦凌给我专门打了电话,说将我也卷了进来,我也很坚定地对她说,不要担心,现在我们都要保持沉默,什么都不要说。”这也是王锡宁和马悦凌通的最后一个电话。

很多网友认为,王锡宁无非是想出名,有沽名钓誉之嫌。王锡宁则称,从2007年马悦凌出版《不生病》的智慧开始,就关注马悦凌为代表的中国养生学文化现象。这一次想借助马悦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单独写文,为何又要“借”马悦凌之手?王锡宁也默认,是豁出去了,因为马悦凌的博客影响力大。王锡宁也给出了自己力挺的理由,单纯的“医疗模式”会杀死很多人,推广“医疗加养生食疗模式”会救活很多人。人体热能是否充足决定了病人的生命体质,给病人提供充足的热能(热能在这里比药物更重要)就可以改善病人生命体质挽救病人生命。王锡宁自己也做过统计,快报的“卫生部专家力挺马悦凌”的新闻见报后48小时,互联网上有超过8000个相关报道。从这个角度看,王锡宁是达到了目的。但从话语中,王锡宁也流露出“力挺”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被卫生部命令禁止继续使用“研究员”称谓等,“我有些不理智,这样的表达方式的确是偏激和过分的激烈。”

C   关于“马悦凌养生论”   生吃泥鳅没错,错在不干净
  
不少网友认为,王锡宁力挺“养生教母”的文章更像一个枪手所写的“水帖”。在采访中,王锡宁依旧表示继续支持马悦凌。

在王锡宁的“另类”观点中,马悦凌的“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令他十分欣赏,甚至提高到“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王锡宁承认马悦凌的书中错误百出,方式方法需要完善。但是他还是坚持认为《温度论》可以和张仲景相媲美。“马悦凌也说过,活人是热的,死人是冷的,这句话非常精辟,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道出了生命的核心,温度论目前还很朦胧很粗浅,但不妨碍它成为首创,这是革命性突破,只是这个温度论还需要专家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才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

针对马悦凌生吃泥鳅的说法,王锡宁认为是一个创新点。“马悦凌为什么要让人生吃泥鳅?主要是为了吸收泥鳅表面的那种黏液,外面的那层黏液蛋白一旦煮熟之后活性就消失了。”王锡宁说。“我和马悦凌也探讨过,之所以现在大家认为生吃泥鳅有危险,那是因为泥鳅的生长环境太脏,有寄生虫。我给马悦凌的建议是,要人工养殖泥鳅,保证在养殖过程中不受到污染,就能进行推广。”

王锡宁承认,马悦凌的固元膏号称“老少皆宜”有所不妥,体虚的人才适合补固元膏。对有些人来说,固元膏有局限性,固元膏需要进行科学探索。

D   关于“非法行医”   马悦凌给人看病是探索
  
最初,马悦凌一直被外界质疑是没有行医资质却给人看病。在王锡宁力挺马悦凌的文章中,没有提到关于非法行医的只字片语。在外人看来他这是避重就轻,在规避问题。

面对记者的追问,王锡宁帮马悦凌开脱,“非法行医和科学探索应该加以鉴别,如果构成非法行医,那么应该受到处罚,这很正常。我跟马悦凌也直接说过这个问题。违法和处罚跟马悦凌在医疗实践中所获得的进展是两个问题。违法不违法不是我说了算,应该有专门的机构讨论这个事情。马悦凌在给人看病的过程也是对科学实践的探索。”

今年7月,南京和北京卫生部门先后对马悦凌的非法行医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也认为马悦凌有非法行医嫌疑,并向市民征集马悦凌非法行医的线索。

专家反驳
  
“温度论”是哗众取宠

“医疗加养生食疗模式”不是新鲜事物

“医疗加养生食疗模式”究竟是不是马悦凌的独到观点?记者采访了江苏省中医院的相关专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医博士告诉记者,如今中医院就是在做“医疗加养生食疗模式”,根本不是新鲜事物。正所谓“药食同源”,很多做过手术的病人都会进行滋补,医生也会叮嘱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这难道不是“医疗加养生食疗模式”?

《温度论》是把常识当成果

说温度论是马悦凌的首创成果,这位中医博士更加感到不可思议,温度对人体的重要性谁都知道,根本不能谈之为理论,“谁不知道死人是冷的,活人是热的。温度论就是在哗众取宠。”中医讲阴阳平衡,温热寒凉,寒热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阴平阳秘,就不会生病,平衡打破了,就会生病。自古以来,温度决定生死,这是常识,中医史上从来没有哪家学派说这样的理论。

泥鳅黏液不是马悦凌的创新

在中医里泥鳅是味药,皮肤黏液,即“泥鳅滑液”,则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专家告诉记者,民间常用泥鳅黏液和水饮服治小便不通和便血,拌糖涂抹治痈肿,用以滴耳治中耳炎。尤其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有特殊疗效,可促进黄疸、转氨酶下降。因此泥鳅黏液也不是马悦凌的创新。

马悦凌回应

拒采访,将在新网站给答案

在北京,记者一直在联系马悦凌,告别王锡宁之后也给马悦凌发了短信:“我刚刚和王锡宁深谈过,他不后悔对你的力挺,希望你的温度论更加完善,你是否也愿意和我们见面聊聊。”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后,马悦凌给记者回了条短信,表示她的新网站即将开通,“到时我会将你们关心的所有问题逐一进行回答,会给所有关注我的人找到他们需要的答案。”


记者:安莹

来源:现代快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9 22: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