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484|回复: 0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开头说的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8 08: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开头说的是什么意思?
历来大多数研究中医的人,都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解释成与人无关的阴阳、宇宙、万物、天地、生杀等莫名其妙的话,都离开了人这个本体,这是不对的,因为最后一句话“治病必求于本”吗,这就是说不能离开人解释这些的。
⑴、解释:《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请看我写的《谁主神明》一文,文中解释了这些指的是什么。
⑵、解释:《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的“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炁,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炁生浊,热炁生清。清炁在下,则生飧泄;浊炁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这是接“治病必求于本”后边的。
这里的“天”和“地”指的是上焦和下焦。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是说阳炁上升在头上,浊炁为阴重之炁就要下降到脚下。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阴炁不动就要聚,就要缩小,阳躁就是有阳炁没有养水的濡养,这时的人就要摔打东西,不懂事理就叫阳躁;阳炁要是挥发,阴炁也就发散这个就叫阳生阴长;如果阳炁变得没了(很小)的话,阴炁就是不动,变得更小。
“阳化炁,阴成形”。
阳炁可以炁化阴炁。是阴炁就能变得看得见的形状了。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这是练炁功时就有这种感觉:冷,就是从骨头里除病炁,出完病炁血液流通了,就感觉热,热到一定程度,又开始炁化又出病炁了就又冷啦,这时叫热极生寒;
“寒炁生浊,热炁生清,清炁在下,则生飧泄”。
冷的话就生浊炁,要是热的话就生阳炁,要是轻炁在下(炁场反转啦)就要拉肚子,吃了就拉,不消化,不吸收了;
“浊炁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浊病炁在头上,就要胀肚。头上浊炁重,脚下倒是轻炁,叫做阴阳反坐,病从逆转了。得了这种病最难治疗!
我用炁功治病就认知了这些。
不知道解释的对不对。请大家提出意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5 01: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